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纪念日(13)

十三.jpg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本来纪念日13我昨天都快写完了
结果,论坛好像上不了,就没有发出去
今天早些发来,前半部分是昨天的内容
后半部分的内容,我到下午的时候来补充
看,这个纪念日13又是一个特殊号啊!

今天立冬,先来给小花上一下课
因为花儿问我今天有什么讲究

立冬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补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的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大家可以补充!

填写发了一个好帖子!
拿第一
唱:杨庆煌
词:齐秦
曲:齐秦 
专辑:别说爱情
太阳一刹的时间又向西喔
在这条人生的路上好凄凉
虽然我的年纪还很轻 喔
却已懂得理想和抱负和实际
一样的田野 
一样的小径 
喔 一样的夕阳
我要在这条路上 
喔 拿第一

(这首歌不错,不过我觉得应该小哥唱出来更好听一些!喜欢杨的那首“会有那么一天”)
强烈希望小哥可以唱这首歌!

小花发了一个有关“迟到”的帖子
原来我有这样的毛病,经常会让人等,但后来改掉了
现在和别人约,我差不多都是准时到的
上班到没怎么迟到过
就是上课经常迟到!
每次迟到见到老师,老师都说:“你怎么又迟到了?”
后来,老师把时间从八点半改成九点上课
老师笑着对我说:“这下你可不会再迟到了吧?”
当时,我答应的挺好的,结果
当然了,还有不少同学也有这样的毛病
直到有一次,来得人很少
老师一气之下,把时间又从九点改回八点半了

我的原创损了一次,但不想再损第二次了
这个不说了......

补充:
马甲雨发了一个造句的帖子
让我想到上学时语文课的造句
偶还真得特别喜欢造句
每次做考试总结的时候
造句这个题,可以让我写出好多来

灌水区"婺源"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
因为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介绍,好像是"城市画报"这本杂志
可以说那个地方,非常自然
希望在小六没有开旅行社之前去一趟

明天就是周末了!希望大家都过得开心!
可是偶还要考试的说!
大家说我容易吗?

[ 本帖最后由 蓝色蔷薇 于 2007-11-9 16:21 编辑 ]
可是真的不是立冬吃饺子啊
我们都是冬至吃饺子
..
也许冬至也吃饺子吧?
三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
我真晕了!
今年冬至是哪天?
我怎么没有找到?
莫非
是成都演唱会的第二天,12.22
..
我的日历上写得是"小雪"
原帖由 蓝色蔷薇 于 2007-11-9 10:47 发表
我的日历上写得是"小雪"
小雪是11.23
你晕了
..
打错了嘛
俺也听说了,昨晚加班完了就上超市了,买了两袋小饺子,一个羊肉大葱的,一个猪肉荠菜的,回家煮了之后,配上酱油和老陈醋,还真香!

有些应景的食物,不一定要吃饱,却一定要吃好,这回总算赶上了。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