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旧贴:齐秦的思想层面

他是那样的不可定位,虽然他是近二十年对华语流行音乐影响最为深远的少数几位中文歌手之一, 也出过无数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但最终他算不算一位大师级音乐人,似乎还值得在斟酌。齐秦最大的悲哀其实也在这里了。
我已经说过几次了,罗大佑和崔健选择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人文背景,大题材的开拓本身是个完成式,一种音乐的态度和音乐素材的提炼,足以把他们送入厉史的殿堂里。
而齐秦的思想层面相对而“窄”而“低”,甚至和陈升李宗盛等比较也是。但他那美丽又脆弱神经的个性又使他的作品炯然于一般的流行音乐。这种矛盾就出来了:极度的流行,几乎极少有歌手能象齐秦一样有如此多如此流行的作品;但他又是如此的陌生,罗的《之乎者也》再难以琢磨,人们认可,认为那是他应该出的作品;而齐秦呢,《纪念日》虽然惊为天人,人们还是关注那些曾经给他带来轰动的作品。在情歌之路上,齐秦没有完成式。
即使他再不同凡响,如他的作品一样,他只能不停地奔驰在自己的沙场上。而不在于他现在创作的多少;因为即便罗大佑和崔健不再出作品了, 他们也可以“吃老本”了,而齐秦不能。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这篇文章没有丝毫贬低齐秦的意图,况且齐秦一直是我最珍爱的歌手;我说出了一种事实。但有一点可喜的是, 齐秦音乐的生命力毫无疑问不会短于任何一位歌手,包括罗大佑和崔健。
在我的印象中,流行乐无法承载太多的社会责任。流行乐最主流的一面-那就是彻底的商业化。
   流行乐在其发展的早期,的确有很本色的一面,因为大家都还没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在艰难探索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深具个人主义色彩的作品,也由此诞生出一批英雄般的人物。这样的例子非常普遍,就好比摇滚乐的60年代 香港和台湾乐坛的75-89年,在我看来75年罗大佑的初试牛刀和89香港巨星的淡出分别作为华语黄金年代起止之年,应该有一定的意义。但随着流行乐坛的走向成熟,那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商业化,因为在利益驱使下,什么样的音乐类型最热卖,那就当然地成为唱片公司的主推音乐。虽然罗大佑是台湾人公认的乐坛教父,但其唱片几乎没有热卖过,除了一张被评论家认为是平庸之作的《爱人同志》算是热门唱片,还有较后期就是在香港发行的《皇后大道东》在香港也还勉强上了两白金。可见,一些有一定音乐性和思想内涵的作品从来就不是华语乐坛的主流。
   在许多乐迷眼中,罗大佑等一些音乐人的作品思想内涵是非常地深刻而令人尊敬,但事实上包括罗都还不能算真正地涉及政治,因为只有愤怒和批判,而没有颠覆和推翻,当然也谈不上有多么地深刻,那么他们对社会的意义从何说起?毕竟这些作品还没有起到唤醒一代青年的巨大作用,因此,拿齐秦的自我表达和罗大佑的针砭时弊来论高下,以此来比思想内涵也是50步和100步之差距。说穿了,都只是流行文化,不过是大众的娱乐工具,没有高下和优劣之分。
音乐不单是生活的风烟 而是抗议命运的代言

关于香港流行音乐

可能是我一己之念,香港流行乐有其本地文化,有其精华所在,甚至有其惊人的成就高度,有其价值所在,但其核心不在曾经的天王巨星身上(他们更多的是流行乐表演者的角色,带了一些光环),而在许冠杰,更在达明,还在BEYOND身上.就其整体的成就和创造性而言,香港音乐无法与台湾音乐抗衡,香港音乐人相对要少,号称香港黄金时代的谭咏麟和张国荣等人,就实质的音乐创作和推动力而言,与台湾音乐的代表性音乐人比如罗大佑比如齐秦比如童安格等相比,要差了档次.
为两位的精辟鼓掌!
关于“大我”、“中我”的评判,同意寻昨天的太阳的观点,应该是价值取向问题,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水岸//
你是一滩清亮的溪水
      欢快地流向远方我是岸边险峻的山峰
                                   默默凝望着你远去的身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