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与心情无关的文字(三)

十三陵往事(一)

公元1409年,大明永乐七年,燕山的余脉有一座名叫黄土山的小山脚下,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有一行人在这座坐北朝南如椅圈一样伸展开的小山旁停下了脚步,为首的一人和身边的随从耳语了一阵,说:就将万年吉地选在这里吧。这个人就是明成祖朱棣,他选定的是594年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十三陵。

公元1407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朱棣的皇后在南京去世。那时,刚刚继承大统的明成祖朱棣已经准备迁都北京,于是徐皇后和自己的“万年陵寝”自然要选在京师附近了。君臣一行人寻访了很长时间,先后到过很多地方,狼山堡、朱窝、燕家台等等,不是因为地名不吉利就是嫌风水不好,终于在北郊的山谷里找到了这块风水宝地,并将黄土山更名为天寿山。
成语“来龙去脉”的原意是说,山形地势像龙的血脉一样延伸。而整个十三陵的布局就正好暗合了它的原意,每座陵墓的“龙穴”都选址在连绵的山峰脉络上,大峪山下的定陵、石门山下的裕陵、聚宝山下的茂陵、阳翠岭下的永陵……经历了几百年的经营,终于成为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最完美的皇家陵墓建筑群。
十三陵陵区的东边是蟒山,西边是虎峪,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祾恩殿是长陵的主要建筑,修建长陵的时候,正是明朝的鼎盛时期,朱棣倾全国的财力,修建了这座宏大的祾恩殿。殿内所有立柱都用粗细相同的金丝楠木,而且不用油漆,成为国内唯一一座本色楠木大殿。因为这些珍贵的楠木,民间还流传着“乾隆盗木”的故事。相传乾隆皇帝修建圆明园的时候,看中了长陵祾恩殿的立柱,想借修陵偷换梁木。在朝臣的劝阻下,乾隆才勉强答应不拆长陵,却坚持拆掉了嘉靖皇帝永陵的祾恩殿。
除思陵外,十三陵的每座陵墓前都有一块神功圣德碑,碑下以赑屃(bixi)为趺(fu)。神话中赑屃是龙的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长,其中一子善于负重,就是赑屃。皇帝自称真龙天子,赑屃来驮碑,就在情理之中了。长陵神功圣德碑前的华表,雕刻着蟠龙纹和流云纹,表顶端坐着"望天吼",也叫"望君归"。意思是希望君王既不要贪恋深宫,要去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流连忘返,免得国事荒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