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周代齐国故都,汉代齐王首府,三国为青州沼所,隋、唐为大郡驻地,此后为县。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改称临淄区。
临淄区位于淄博市东北部,东经118度08分至118度30分,北纬36度39分至36度37分。全年平均气温12.2℃。区内温度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临淄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体育先进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是齐鲁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临淄区土地面积总面积668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469个行政村(居委会)。全国特大型企业----齐鲁石化公司座落于临淄区境内。总人口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58万人。男女性别比100∶98.6。人口出生率10.40‰,人口自然增长率5.15‰。少数民族10955人。 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71.08亿元,增长16.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3亿元、199.15亿元和58.93亿元,增长 6.2%、16.6%和19.5%。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28.8%,突破7亿,达到72216万元。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6亿元,增长 4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1.06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6.71亿元、利税22.14亿元、利润14.69亿元,分别增长41.2%、46.9%和46.5%。外贸出口再上新台阶,直接出口创汇预计完成1.5亿美元,增长38.6%。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74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68元,增长15%,创近8年来最高增幅。全区各项存款余额达180?02亿元,居全省30强区县第一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4?29亿元,户均存款6.1万元。
临淄境内资源丰富,有优质煤、铁、硫磺等20多种矿产资源;交通发达,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辛泰铁路始于临淄,辛河一级公路和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在临淄中部交汇,王潍、张益、博临等国道省道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境内建有辛店、大武和乙烯3个热电厂,电力资源充足。全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为国内外各界朋友光临临淄、开发临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
临淄工业坚持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发展方针,发挥地理环境优越和齐鲁石化公司座落境内的优势,重点发展了化工、塑料、建材、纺织和机电等主导行业。60 多种产品远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独联体、东欧、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电力电子、稀土材料、特种陶瓷、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项目在临淄迅速崛起。商贸流通进一步繁荣,档次高、功能全的齐鲁化工商城成为全省化工生产资料的集散中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临淄农业一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有鲁中粮仓美称,年粮总产稳定在3亿公斤以上,瓜菜总产12亿公斤,形成了粮食、瓜菜、林果、肉蛋奶四大生产基地。97年,临淄区被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临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临淄区历史悠久,曾作为 “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为临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近年来,临淄区加大齐文化开发力度,依托这些文物古迹建设了大量旅游景点。
临淄城区布局合理,生活小区、机关单位、商贸设施、厂矿企业均按规划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绿化、环卫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完备,城市功能完善。临淄教育发达,为全国先进,各类中学、职业中学、中专学校等在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大量学生的同时,也为临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临淄各类企业均已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初步形成,全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