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批判(11)
(10/05 01:38)
丢了“魂儿”的南京人,开始逐渐变得平庸…… 平庸的大杂烩
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平庸。南京人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与上海相比,质朴的确是南京人的文化个性特征,但同时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也成了今日南京人必须检讨的问题。
南京的定位始终不准确,也一直在变,一会儿要建国际大都市,一会要包装六朝古都。如今站在紫金山主峰上往下看,望着脚下古典建筑和现代大厦比肩接踵、乱中无序的城市建筑格局,我们无法给眼前的南京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南京处于南北交汇之地,驳杂的胃口直接形成了南京不伦不类的文化品格,北京、上海流行什么,南京就流行什么,广州、深圳吃什么,南京就吃什么。
南京城的历史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记录,这座伟大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曾经历过三次强暴,最早在隋代曾被夷为平地,第二次是太平军和湘军的摧毁,最近的一次竟然是现在的南京人。
在公元四至六世纪,南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都市,在世界上仅次于纽约。如今到南京旅游的外地人都有些失望,总觉得现实中的南京与想象中的南京有着很大的距离。那条曾让朱自清和俞平伯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比试作文的秦淮河,如今已成了一条漂浮着垃圾的河流。秦淮河的流速明显变缓了,如果有一天秦淮河不流动了,它就该叫“秦淮沟”了。
不仅如此,南京固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请看看中山门附近的希尔顿酒店,高大雄伟,鹤立鸡群,然而在中山门一带有着博物院、档案馆、明故宫的古典建筑群中,像一块从天而降的巨石,显得非常滑稽可笑,更要命的是严重地破坏了这一特殊文化空间的观赏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在罗马斗兽场边上矗立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将会是一种什么效果。
再看看南京著名的夫子庙,虽然经过复修后的夫子庙已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貌,但依然不伦不类。当我们很轻易地发现许多飞檐雕栋、红柱黑瓦的古建筑是用钢筋和水泥代替木料来完成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上当受骗般难受。如今的夫子庙真的是四不像了,木楼上悬挂着红色的宣传横幅、各种专卖店和美容美发厅的招牌一个接一个、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商标成了夫子庙最显著的标志。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副斑驳的不忍目睹的画面。
虽说把南京建成一个国际大都市是今日南京人的目标,但要让南京人走出那沉重而伤感的历史却是要付出代价的。听说南京人对“忧伤王子”齐秦喜爱的程度远胜于其他城市,我想这其中肯定自有它的缘由。
城墙曾经是南京的历史文化标志,但如今,南京从此变成了一个没有形状的城市。什么都可以接纳,其实就是什么都不反对,从政治到文化再到经济,什么都依赖别人,自知永远都不可能争第一,所以要求自己只要不是最后即可。
面对今日的南京人,我们似乎感觉到那场血腥屠杀不仅是屠杀了数十万南京人的生命,同时也屠杀了南京人应有的锐气和活力。破败的古城墙也早已失去了让南京人警醒的文化意味,这也正是南京人一直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的原因所在。就是与它邻近的无锡和苏州相比较,这种探索和开拓精神也是缺失的。
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一片迷茫。随着长江三角洲的崛起,南京的地位逐步下降。影响南京城市竞争力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的影响力和城市国际化两大方面。在城市影响力方面,南京很难找出在全国有突出影响的地方;在城市国际化方面,外资银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较少,直接制约了南京的长远发展。南京的经济还是靠国有经济支撑,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说非常薄弱。
南京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有3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100多个各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约32万名,但南京的科技产业化程度很低,南京的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不到15%%。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长三角”14个城市中也排在后面。
南京人有句口头禅叫做“多大事啊”,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这句口头禅是南京人无意中说出来的,但却反映出了南京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无奈心态。现在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南京人的面前,那就是许多南京人无视外面世界的变化,沉醉于南京表面上的浮华,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动不动就说:“多大事啊?”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