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M.A.C.彩绘旗袍艺术


--------------------------------------------------------------------------------

2006050917.jpg (50.38 KB)

2006050917.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范思哲——先锋艺术的时尚帝国 东方视觉 -------------------------------------------------------------------------------- </P>
<P>&nbsp;</P>
<P>&nbsp;</P>
<P>  范思哲代表着一个品牌家族,一个时尚帝国。詹尼·范思哲,一个声名远播的时装界奇才,一个自称为“时装之王”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裁缝。</P>
<P>&nbsp;  意大利的文化传统、社会风气中古典文化的影响为范思哲成长为服装设计大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范思哲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所受到的艺术熏陶。他的设计风格鲜明,是独特的美感极强的先锋艺术的表征。充满文艺复兴时期特色的华丽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款式**漂亮,女性昧十足,色彩鲜艳,既有歌剧式的超乎现实的华丽,又能充分考虑穿着舒适性及恰当地显示体型。经过多年的努力,范思哲成了可与意大利另三位时装大师乔治·阿玛尼、古奇和瓦伦蒂诺比肩的奇才。</P>
<P>&nbsp;  “范思哲”的品牌标志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MEDUSA),代表着致命的吸引力,她的美貌迷惑人心,使见到她的人即刻化为石头。范思哲一生都在追求这种美的震慑力,他的作品中总是蕴藏着极度的完美,以致濒临毁灭的强烈的张力。或艳丽**,或高贵端庄,犹如一股来势凶猛的飓风,席卷和摇撼了时装界的旧秩序。</P>
<P>&nbsp;  巧用模特儿是范思哲时装艺术的一种创作手法。范思哲把世界上那些个子最高,最漂亮的女模特儿都搜罗在他的帐下,经过适当的培养,让这些模特儿发挥出无穷潜力。模特儿在范思哲的时装走向世界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她们也随着范思哲的时装走向了世界。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2-7 02:48 编辑 ]

0610012206043.jpg (50.98 KB)

0610012206043.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张曼玉:女人自信时最美丽

张曼玉:女人自信时最美丽




-----------------------------------------------------------------------------

女人漂亮是上天所赐,但美丽是一种境界。当你穿越美丽的缤纷外表后,呈现出的必然是精彩人生。
一个在在电影里永久留下了“花样年华”的女子。让所有人的目光长久的驻留在她的成长、成熟和花样的绽放中,这是艺术常青之树。

  长达二十年的电影表演,正是她的成长日记,现在渐入佳境。因为她学会了用情去投入爱情,用心去感悟生活。于是这一切都化作了她容颜的滋补,魅力的修炼。

  张曼玉优雅、自信、在如云美女中因为内心焕发出来的那一点而独树一帜,只有她从香港、威尼斯一直走到巴黎。她的美丽有一点妖娆妩媚、一点稚气和率真,既保有东方女子的含蓄,有透射出西方式的激情。这种美丽是时光的雕刻,美得让人心悦诚服。

  凭借着这份美丽她从容的投入人生,不会被影后的桂冠宠昏,不会被失败的婚姻击倒,40岁女人拥有不老的传说,这种人生境界,让美丽焕发出魅力的光芒。
幸福感言:“我觉得女人有自信的时候是最美的,我也是很晚才找到的。找到之后就你会觉得,有甚么好怕的呢?怕也一样要面对,不怕也要面对,而怕的时候你的样子会很紧张,一点都不美丽。如果我说:‘好啊!四十岁了,那又怎么样呢?’我觉得放松,就美了。”

2004幸福事件:戛纳电影节封后,40岁尽享自在、自我的爱情与人生

20050502_222751_55325.jpg (18.53 KB)

20050502_222751_55325.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新奢侈品现在流行时

<P>新奢侈品现在流行时 中国经营报 洪宇 --------------------------------------------------------------------------------</P>
<P>&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许多年轻人对奢侈品的热爱超乎寻常,LV的限量版、PRADA的最新款……不过,这只属于未来的购买计划,因为他们囊中羞涩。于是,他们转向那些够得到的时尚流行品:星巴克的咖啡、Swatch的手表、阿迪达斯original的限量版运动鞋、苹果的Ipod、leiv's的限量版牛仔裤和依云矿泉水。这些产品被称为新奢侈品。</P>
<P>&nbsp;  “有计划地购买是老牌奢侈品才有的事”,上海灵狮广告公司总经理伏虎说,“新奢侈品的购买完全不用计划,它可能只是满足你某一时情感的需要,或是对某种品牌信仰。”与老奢侈品不同,新奢侈品是许多年轻人稍稍跳一下就能够得到的东西,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条更实际的思路。</P>
<P>&nbsp;  新奢侈品的四大元素   拥有至少一件以上具有“催化剂”作用的产品。通常新奢侈品十分重视“催化剂”的力量,并且大多是由催化剂产品延伸而来。</P>
<P>&nbsp;  某英国知名品牌的香水生产商,曾为其产品的惨淡销量而苦恼,在连续的广告出击之后,销售仍不见起色。猛然间,公关人员在香水浪漫**的内涵里,联想到女性的内衣和鸡尾酒会,进而设计了一系列内衣、酒会晚礼服进行推广,竟然在没有任何附加广告的情况下,销量剧增,从而带动了香水的销售量。内衣正是充当了催化剂作用的产品,将香水的浪漫**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熟知的星巴克,也是在咖啡的催化之下,成为知名的休闲场所。</P>
<P>&nbsp;  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新奢侈品满足的是情感上的需求,我能方略营销传播有限公司策略总监汤祚飞说:“年轻的新贵们正在冲破富人建立的旧奢侈秩序,他们虽然开始玩起奢侈品,但不为凸显身份,不为高人一等的贵族感,而是使用它,并获得情感满足,这就是年轻人的新奢侈态度。他们不会将一块价值20万元的手表看成是新奢侈品,因为他们更懂得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P>
<P>&nbsp;  对潮流的敏锐定义。如果现在倡导的是“新女性主义”,那你的“GirlPOWER”就要OUT了。如今,酒吧文化盛行,芝华士立刻抛开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窜进了酒吧。据芝华士媒介策划王先生透露,芝华士今年的广告基本上全部投在了酒吧或酒吧周围的娱乐场所。消费者买芝华士并不是喜欢喝,而是它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芝华士+绿茶”是小雨每每到娱乐场所的规定动作,“不然感觉都不尽兴”,小雨告诉记者。   每个与消费者的接触点都很重要。我们想去买一瓶洗发水,我们所关注的就只有洗发水的品牌,而对售货员、店面设置通常视而不见。新奢侈品从消费者站在店门口的那一刻起,到消费者拎起包装袋离开店面,都在传递着品牌的文化内涵。上海观唐广告公司业务副总经理道峰说:“因为新奢侈品与大众消费品的界限模糊,在同质化的批量生产中,也许细节上的稍稍注意,就能给消费者带来情感上的信赖”。</P>
<P>&nbsp;  三大差异化竞争策略   选择传播载体的差异。新奢侈品的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同时,向娱乐化靠拢。与电影、电视的结合是最常见的一种,美国近期的热播剧《橘子郡男孩》,让Leiv'S517牛仔裤和COACH的帆布鞋一夜之间销售一空。“利用时尚聚会进行传播也是新奢侈品牌的做法”,克顿顾问品牌专家贾思明告诉记者,“年初,我参加了杜邦的‘莱卡’风尚PARTY,步入会所,昂贵的家具、精致的酒杯以及女士们价格不菲的晚礼服都成为流动的广告宣传画,他们并不是要告诉你产品的价值,而是提供一种体验,最重要的是创造了时尚交流的平台,让前来参加的人记住了它”。</P>
<P>&nbsp;  个性上的差异。不同的个性决定了价值判断的不同,既使是同一消费群,在个性上也会有所差异,有的人追求的是风格,有的人追求的是性价比,有的人追求的是舒适度,有的人追求的是时尚感。新奢侈品的市场人员要密切掌握消费者所关注的媒体、生活场所或游乐地点,将信息进行整合后,设计影响消费人群的手段,包括视觉、感觉和听觉各个方面。</P>
<P>&nbsp;  竞争范畴上的差异。竞争点的不同,导致了受众和利益点的不同。速食面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其他速食面生产商,但也可能会把其他快餐店或速食类食品列入竞争的范围之内;斯沃奇,直接的竞争对手是手表生产商,但也会把所有时尚饰品生厂商列入竞争范围之内。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杨亦农说,星巴克也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可以买到好喝的咖啡的地方,而是一处休闲的场所,它的竞争对手是雀巢,也是所有的休闲酒吧、消费场所。竞争范围的扩大,让他们在品牌的营销上,站在了比同类品牌更高端的位置上。</P>
<P>&nbsp;  定义新奢侈品:   新奢侈品是一种质优、价高,能够批量生产,工艺上乘,主要用来满足受价值驱动的人群的产品,它介于普通消费品与奢侈品之间,游离于奢侈品的外沿。它既是时尚流行品,也是个人的符号性主张,如苹果的IPOD、新功能的手机、施华洛世奇、TOWNHOUSE等等。</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2-7 02:49 编辑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徐静蕾选择只取悦自己

徐静蕾选择只取悦自己

北京青年


--------------------------------------------------------------------------------



  1月20日去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灯亮散场,走出放映厅自觉眼神都是散的,很困惑,满腹狐疑。奇特的观影体验。

  几天后读到书评人赵为民写她看这部电影的体会:“坐到电影院的时候是以为会痛哭一场的,却越看越出戏,越怀疑小说家写作的居心。”心悦诚服!“越看越出戏,越怀疑……的居心”,一语直达我们共同感受的本质。差别只是,人家那是写书评,疑的是茨威格———“茨威格写作《来信》时已经四十岁了,四十岁的男人还有什么看不开的?!”而我,感兴趣的是导演。

  看徐静蕾很多年了。10年前她以众人心中“邻家小女”、“梦中情人”形象出道,淡淡如兰,清凉入心,是中国难得几部稍微像样的偶像剧中少有几个当得上“偶像”称呼的演员之一。那时的她悦人眼目,许多人一直珍爱至今。然而,当别人还在对她那种“巧笑倩兮”如获至宝的时候,她自己却越来越不耐烦了。2001年她出演张元电影《我爱你》,形象大变,被比较刻毒的影评人指为“整部电影中一直处在无谓的疯狂与嚣张的做作当中”,她却欣幸自此“真正获得了内心解放并且找到个性”。也是参演这部电影让她动意转行导演,而且居然就言行必果,她的电影一部部拍出来,第一部就拿“最佳新导演”,第二部能拿“最佳导演”奖,让所有当她是“玩儿票”的人就此结舌。

  28岁起她开始被称作“导演徐静蕾”。她也眼看着越来越不像个“玉女”,不那么乖巧地笑了,脸越拉越长,神情越来越疏离,好像也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打扮好看。曾经大家口头心上几乎是步调一致的万千宠爱和美丽传说,如今甚至变成:“哦,徐静蕾?听说她好像不像她看起来那么讨厌。”

  30岁徐静蕾拍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自言“一个很纯粹、当代人能理解的爱情故事”,还说不怕别人由这部电影看到她的内心。可是看过,却对她更感费解:这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吗?那个执著终生的女人是情圣还是怨女?那种毕其一生不放手,是爱还是一种沉溺、一种激情的病?放言“我爱你,与你无关”,是释然还是心死,抑或根本就是一种自大?一个女人对一个始终忽视她的男人钟爱一生、九死不悔的电影,却偏让人读出了对男性的轻视甚至蔑视,以至于有男性观众被这部电影大大得罪,走出影院就断言:“这里面绝对有个人恩怨。”不奇怪吗?徐静蕾到底想做什么?或者,有什么她自己想做却没做到?

  1月29日下午采访徐静蕾。在徐静蕾的家,北向的房间没有什么阳光,偌大的书架和工作台。帮我联系采访的人事先给我宽心:“随便问。你不了解她,她没事儿,你骂她一顿才好呢。”近三个小时的采访,身体不太舒服的徐静蕾吃着止疼片奉陪到底。

  进入2月,果然晚报上读到有人“不平则鸣”,直斥她“深入的性别偏执心理”:“很显然,徐静蕾是将私人感情生活之中的种种不如意,还算含蓄地介入到她的电影之中。某种意义上,《来信》完全就是一部充满女权色彩、完全与男性观众作对的电影。她既不真懂男人心理,又要偏激表现男人于不屑。”作者貌似气急败坏,自下断语到近乎粗暴。跟徐静蕾提及,她在电话那头笑得心无芥蒂一如“偶像”当年:“没事儿,这都没什么的。”

  3月4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公映。3月5日,徐静蕾即将执导的第三部电影正式进入筹备。

  ■我更关心我自己的感受

  记者:有件事我不理解:为什么在你两部电影里,你扮演的女主人公身边真正属于爱情对象的那个男人都不太像样儿?《我和爸爸》里前后两个丈夫,那个湖南孩子很可笑,最后嫁的那个同事基本没有面目。同一个姜文,他在《我和爸爸》里客串演个警察,只照了一两面,但特别棒。可到他在《来信》里演女主人公爱恋了一生的男人,你应该是已经穷尽整部电影的长度、用了所有的镜头在赞美他了,但说实话看着也……

  徐静蕾:首先我不认为我电影里的这些人物都那么不像样。更何况这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儿,也有人觉得姜文还是很有魅力啊,而且演得非常好。我认为爱情本身就是太私人的一个东西。生活当中你爱一个人,你觉得他哪儿都好,你觉得全世界都爱他,但外人眼里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为什么在电影里男主人公就必须是那种大众情人,观众才相信这个女主人公爱他?

  记者:生活中你是不必说服别人。可你这是电影啊,你好歹要说服一下观众吧?大家理解了,然后才能有同情。

  徐静蕾:其实从我心里来讲,观众的感受固然我也在意,但我更关心我自己的感受。我也不可能考虑到所有观众的想法,我想不了那么多。我认为,其实谁都合适,这个男主人公。我这又不是一个商业片,还是一个非常个人的电影。他在女人公心里是她爱的人,就够了。

  记者:难怪有看法认为你这是一部特别强烈的女性电影,“徐静蕾用一个非常传统的题材,但做了一个最新的解释,就是,爱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过程。我自己享受我自己的过程,我自己付出爱。至于得到得不到,至于男性的反应怎么样,跟我个人爱的过程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是这样,既然就是一个女人自我完成的过程,那么这个男人哪怕就是一个石柱好像也可以完成了。可既然“谁都合适”,又何必动用姜文?商业考虑?

  徐静蕾:当然也有商业的考虑。他是一个有名的男演员,这肯定是管用的。但比这重要得多的一个原因,我为什么找他演,是因为在生活里我看到他跟大家印象中咄咄逼人、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个他,完全是两个人。生活中他有很温和的一面,他戴个眼镜,做事很专注,然后他很愿意听你说话,听的时候很认真。只有到他自己工作的时候,他会非常锐利。我喜欢那种比较温和、心中有别人、不是只关心自己的人,所以我认为他还是很有魅力的,合适这个人物。现在如果说片子里面的他,有人觉得怎么样怎么样,那是我的问题,我没有给他那么多的空间把这些表现出来。或者说是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认为我了解他生活中的那一面,我自信地认为我可以把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拍出来,但我力量还不够,我还不能完全控制很多东西。

  ■只是给予,自己心态会更好

  记者:之所以这么追问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已经让有些人在质疑你是不是有什么居心?你对男性是不是有恶感和偏见?这是不是一个用恨来拍的电影?

  徐静蕾:我绝对没有那种居心。拍这电影初衷不是说我恨,我完全没有这意思。我是带着对姜文挺好的一些看法来拍这个戏的。对男人,我也一点儿恨都没有。10年前我看这个故事可能还会觉得那是一“负心汉”或者“花心”什么的,等我再看决定拍的时候,我一点儿这个恨都没有了,其实我反过来说是“同情”。实际上我觉得男人都是孩子,你千万不要把他们当大人看,把他们当大人看你永远不能理解他们。

  其实我自己倒认为我对片子里的这个男人是很宽容的。传统中人们的很多看法,比如男人是强势的、会伤害别人、更花心,而女人就是忠贞不贰的。其实我完全不认同。我认为那是一种性别歧视,对男人的性别歧视。我这个电影对他没有任何批判,甚至我认为,你不觉得他最后一个人从屋子里走出来往外看的时候,是非常可怜的一个人吗?实际上他也没干什么坏事儿,他跟那个女人在他们相处的那一刻,他也是真心的。有一类男人天性就如此。只要最后那个结果,不是说严重伤害了别人,比如说杀了人或者什么,我觉得都不应该被批判。这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记者:现在电影眼看着要往“三八档”放了。的确有人在说你这是个挺女权的电影。

  徐静蕾:我就不知道什么叫“女权”。我只是,我不知道女人是不是到一定岁数了看法就会变,反正我25岁之前,对男人还是有一点儿仰视的,但从差不多二十七八岁开始,我就觉得他们真的需要很多同情、很多夸奖、很多安慰,他们比我们想象当中的要脆弱很多。因为他们没吃过什么亏。人太没吃过亏不是什么好事儿,他就变得应变能力很差。这是我现在对男人女人之间关系的一个看法。我觉得男人是需要被我们保护的。当然你可以说我这是很女权的一种。

  记者:或者男人会觉得是一种自大。

  徐静蕾:可是话又说回来,“男人会是什么反应”有那么重要吗?在意他会让你更快乐吗?其实我倒觉得当你索取一件东西的时候,你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你有可能得到,也有可能得不到。而人就会害怕得不到,老想“如果我得不到怎么办?”也会崩溃。如果你只是给予,反正“我做了我很高兴,我觉得很愉快”,那心态就会特别好。因为,回馈不再重要了,他回不回馈给我无所谓。

  所以拍这个戏其实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如果真能做到《来信》里那个女人那种方式,就说,“我管你怎么着,反正我对你好我就特高兴,我今天给你做顿饭,我先不管你爱吃不爱吃,我就觉得特高兴特美。”我觉得这种情感更健康一点儿。付出的爱情,其实是,比那种索取的爱情更容易让自己心里舒服。

  ■在她心里,这就是爱,那就够了

  记者:可是你觉得《来信》里那个女人心里舒服吗?最后她跟那个老家人照完那一面儿出来坐在黄包车上,她那个脸多么悲伤。看的时候我都在想,这还是不是一个跟爱有关的电影?

  徐静蕾:我觉得是跟爱有关的呀。

  记者:是吗?说实话我从这电影里没太感觉出爱,我就感觉出一个女人自己在坚持,然后在不放手,因为不肯把自己的一生否定。

  徐静蕾:可我觉得她那么做的动力就是爱啊。

  记者:可别人是有很多不一样的解读的,比如“其实茨威格给你展示的是激情这个病症”;“《来信》辛酸、绝望的自白,让你几乎要分不清是倾诉还是控诉”;“爱一个人默默地不是饮恨而是舔舐那种神经质的脆弱,再加上自恋得一塌糊涂,那种柔情与其说是来自别人的辜负,不如说是自艾自怜的幻想”。

  徐静蕾:我觉得我不能给爱做定义。如果你问我“你觉得爱情是什么”,我根本就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当然可以用很多词来涵盖,激情、亲情、友情,还有时间,我认为起码要涵盖这些东西的才称得上是爱情。那么究竟哪个是爱情,以亲情为主的爱情是爱情,还是以激情为主的爱情是爱情?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法探讨的问题。只能说,爱情是一个非常私人的情感,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对它产生不同的理解。那在这个女孩儿心目当中,她对他就是爱。至于别人怎么认为,认为她这是一种偏执、一种病、一种幻想或者一种自我完成,都不重要。在她心里,这就是爱。哪怕只是她以为她在爱呢!以为就可以了!那一样的,这是我的电影,我认为我这里边表现的就是爱,只不过是她的方式的爱。那就够了。

  记者:张越有一个表达:“我喜欢《来信》的地方在于,徐静蕾对这个电影、这个人物的解释,不来源于教育,不来源于规则,不来源于形形色色的其他作品。我们中国人是很容易把教育给你的、规则给你的和他人的普遍的标准,变成自己的标准的。但是我觉得徐静蕾完全无视了所有的东西,她的解释只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自己构架起来的一个自我的世界观,来源于她生活中的常识判断。我觉得这个特别勇。”

  徐静蕾:其实我只是天生比较理性,不太容易轻易相信很多东西。比如说吧,关于接到这么一封信男人会是什么反应,我听到过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我太后悔了,这么一个感情我居然不知道”,甚至说他觉得应该去找这个女的。另一种,比如姜文就说,他觉得太可怕了,“我躲都来不及,吓死我了,最好别告诉我有这么回事。”

  记者:太强烈的情感可能也是暴力。

  徐静蕾:其实我倾向于相信姜文这种。我就想,如果是我收到这么一封信,我可能门都不敢出,我会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或者某一些东西未知。这最后的一封信对这个男人其实非常有攻击性。

  记者:看来对这个故事你也并不像我最初猜想的那么执迷。

  徐静蕾:当然。就像我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活残酷之后再乐观地面对生活,那才叫真正的积极,对于《来信》中这种爱,我并不是看不清。我也谈不上多赞许。我只不过是觉得在她那种境遇下,自我完成是她选择来应对的方式。我只想强调,在处理爱情这种非常私人的情感时,每个人都有一个面对它的方式,每个人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方式。

  记者:其实这是我个人觉得你这个电影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中国的电影开始表达一些比较个人的情感了,哪怕是一些特别小众的情感。它带来了一种丰富的可能。至少让大家视野更开,这世上不是只有一种爱情,也不是只有你的爱情是爱情。

  徐静蕾: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啊。如果说现在这么表达的人还太少,那只能说是我们自己的进步赶不上社会的进步。
 ■我只要我喜欢的人喜欢我就够了

  记者:我看到过一篇报道,提到香港导演张婉婷看完《来信》后表示,相对来说还是“更喜欢看徐静蕾演戏”。据我所知,更喜欢“演员徐静蕾”的还真大有人在。当然原因各式各样,比如我就奇怪你转行之后,好像不愿意打扮自己了。我就想,天生丽质干吗老不肯把自己打扮好看了,打扮好看一点儿也不影响才气啊。你有这种主观故意吗?

  徐静蕾:也算有,我是没那么热衷于打扮了,但原因跟你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你知道当年我考上电影学院最高兴的一件事儿是什么吗,就是我终于可以描眉画眼儿了,我终于可以打扮漂亮了,这成我工作之一了。之前在家我稍微穿一件新衣服,我爸就说:“怎么又穿新衣服啊?干吗呀穿新衣服?”上大学我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打扮自己从此名正言顺,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了。但那是1993年。过几年慢慢地我就觉得打扮变成累的事儿了,它还跟生活中你穿一件好看的衣服去干吗不一样,那没有压力,而当演员好像不这样不行,那我这性格就觉得“哎呀天天地弄这个”,挺没意思的。所以,从我的心理过程其实是有这么一个过渡,而不是说我今天觉得我要做导演了,所以我就要中性打扮或什么,我就要区别于女演员。

  但是我也不能向所有人去解释。好多时候你也真拿别人怎么想这事儿没辙儿。我当演员的时候穿得朴素一点儿,人家会觉得“唔,不错,她素面朝天”或者怎么样,但我当导演了穿同样的衣服,人家就说“徐静蕾是当导演了,故意要怎么怎么样”。好像是我多在意这导演形象。可同时呢这样的事儿也有,比如接受采访,好多杂志要我照片,我给他们一张,他们说“这不像你啊,不像一个导演。”

  记者:觉得你那照片太像演员了?

  徐静蕾:是啊,比如我照片上那样儿一乐。所以这种事特矛盾,一方面人家说你“越来越往导演那儿打扮”,一方面真正我生活中拍的照片其实都是很自然的,有人又说“不对,这不像你”,所以作为我来讲,我没法都听那些意见。我只能按自己的方式。

  拍电影也一样。电影出来你面对无数的意见,好多完全是岔着的。我只能不关心别人的意见,或者说我只关心我在意的那个人的意见。那别人的意见就不重要。

  记者:一个是没法儿在意,然后你的性格我觉得你也不会太在意。

  徐静蕾:那会儿《笑傲江湖》找我演岳灵珊,当时我经纪公司的人都劝我要演,说这个戏中央台都会放,收视会高。我想了半天就没演,因为我觉得做人最重要一点,你要清楚你要什么。我就不希望红到脸盆儿上都是我的照片,什么什么上也是你,我不想成为那个。而且我不需要那些人喜欢我,我觉得无所谓。我只要我喜欢的那些人喜欢我就够了。

  因为前提是我不喜欢武打片,我觉得那是特别无聊的一个事儿。当然也会受些引诱,比如是不是拍了这个以后你广告会多啊。我一想,我不拍这个,我广告也还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也不至于说明天吃不上饭了,人没到那个份儿上我觉得犯不着干自己那么不想干的事儿。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没办法,就像有时候看见一个人说“反正我就不喜欢她,我看她那样儿我就烦”,这都很正常。我也就犯不着取悦谁,更别说取悦所有人。

  ■被动、等待的日子我过不下去

  记者:你有时候给人感觉好像挺疏离的。

  徐静蕾:性格决定的。我也知道人随和好,但我的方式是,是什么性格就是什么性格,你们喜不喜欢我我就这样。

  记者:既然演戏是你驾轻就熟的事,为什么后来那么不愿意只做演员?你自己也说,你最大的幸运和顺利,都在你当演员的阶段啊。

  徐静蕾:首先我是一个不爱出门儿的人,不爱去外地,就不能离开北京超过两个星期。尤其岁数越大,这个癖好就越明显。我特害怕离开家的那个感觉。大概从2000年开始吧,那一两年里边,一收拾行李我就犯忧郁症,每次收拾衣服、化妆品什么的拿一个箱子出门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特别可怜。

  第二个原因,有一种演戏的日子我特别过不下去,就是天天在现场等着。你每天工作15个小时,其实真正工作两个小时都不到,13个小时都是坐在现场,跟化妆师聊聊啊,跟助理聊聊啊,跟其他演员聊,就闲扯。就觉得生命全耗费在等待上面了。所以为什么人家一直问我“当导演累还是当演员累”,我都说“当演员累”,他们都不相信。我真的这么觉得。当导演吧,你每一分钟都在工作,很多事情要想,老是一天“哧溜儿”一下就过去了。

  记者:当演员就特别被消耗。

  徐静蕾:对,就耗在那儿,看书吧,也看不进去,看进去了一会儿你又要演戏,你又在另外一个状态。闲聊天吧,就觉得自己跟一大妈似的,天天坐在那儿跟人聊家常,特别地无聊。要不就是睡觉,在现场只要不拍我就睡。那种生活我就过不下去了。当然在演一些有意思的戏的时候,你觉得很有意思,但是漫长的等待我也是接受不了。

  记者:看来你就是特别不愿意等待,你推崇不等待回馈的爱情,你不等待公众的反应来肯定你,就像当演员你受不了在现场等戏。

  徐静蕾:我还受不了老是等待好剧本。这也是一个原因。我觉得我碰不到好剧本,拿一个剧本觉得“无聊!拿走!”再拿一个剧本觉得“无聊!拿走!”到那时候就对自己有点儿怀疑,就觉得“是真的都不好?还是我有问题?”你知道,你看好的东西的时候你会觉得“真好,我还能看得懂这个”,对自己感觉挺好。但你看不好的东西多了你会觉得“不会这么次吧,是不是因为我没看懂?”就会产生这种怀疑。

  所以人不能看不好的东西,老看不到好剧本就会想“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他们有问题?是我傻还是他们傻?”就开始自我怀疑。但仔细想,确实觉得不好。就觉得当演员实在是特别被动。没有好剧本来找你的话你就傻在那儿了。

  记者:所以“还不如我自己来呢”。

  徐静蕾:当时就觉得演员不应该是我会一直干的工作,至少是不能把它当成职业来做。因为把这当成职业,你就变成只能是,10个不喜欢的剧本里头选一个还凑合、可以的去演。但不好就是不好,耽误自己,天天在现场等那么长时间何必呢?就觉得自己干点儿事吧,然后就去当导演了。

  我不认为我当导演是因为我比其他当演员的人更多才智。每个人都有才智。只是大多数人容易有这么一个态度——“这事儿不是我做的”。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不能做的。

  30岁徐静蕾拍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自言“一个很纯粹、当代人能理解的爱情故事”,还说不怕别人由这部电影看到她的内心。可是看过,却对她更感费解:这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吗?那个执著终生的女人是情圣还是怨女?那种毕其一生不放手,是爱还是一种沉溺、一种激情的病?放言“我爱你,与你无关”,是释然还是心死,抑或根本就是一种自大?

20050424_212120_82703.jpg (12.34 KB)

20050424_212120_82703.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吴宇森:英雄本色里的血泪

吴宇森:英雄本色里的血泪




--------------------------------------------------------------------------------
■曾从书店窃书

  由于面对的是大学生们,吴宇森显然非常放松,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时也透露了自己曾经“窃书”的经历。

  吴宇森告诉学生们,自己小时候家境贫寒,住在香港的贫民区,那里有黑帮,有赌博,有娼妓,让他感觉到自己像是活在了地狱之中。父亲是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认为电影是虚伪的,而幸好他的母亲是电影迷,由于母亲,吴宇森很小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电影也就成了他的天堂生活。

  因为没钱,吴宇森9岁时才上了教会学校,“当时因为嫌我年龄大,母亲还给我改小了两岁。”吴宇森说自己关于电影的一切是从电影院、图书馆和影评获知的,电影院里放映的法国和意大利电影让他极为喜爱,最崇拜的是法国导演皮埃尔·迈尔维勒,图书馆里的艺术书籍和一些欧美影评让他掌握了很多电影技巧。“我也曾有过在书店偷书的经历,但请你们不要跟我学,我当时太爱电影,求知欲太强了,我想上帝会原谅我的。”

  ■因为身高放弃了当明星

  吴宇森说自己小时有口吃的毛病,而且很害羞,但尽管如此,他内心有着很强烈的当明星的愿望,但这一愿望在他中学毕业后放弃了,因为他当时认为自己永远长不高了,而那时的小生都各个英俊潇洒,身高六尺,而不是像他这样“有性格”,“很遗憾那时不流行性格小生,虽然我当时认为自己很有性格。”

  吴宇森讲到自己拍的第一个角色是在11岁,当时他开始做临时演员,接拍的是胡金铨的一部战争片,演一个死了的日本士兵,没有死的过程,只是一下子就死了,“但是我见识到了胡金铨的敬业与认真,他拍摄前,让我们都站好,检查服装和戴的东西,都没问题了,一声令下,我们就倒下了。”

  ■拍电影没有使命感,一生只有一个信念:友情

  吴宇森表示,电影是他表达自己感受的载体,他拍电影没有什么使命感,而是有感觉才拍。而他在拍摄时最快乐的是为合作伙伴们设计有挑战的镜头,然后躲在角落里看他们的表情:或发愁,或欣喜,而平常在路上,他也喜欢观察路人的脸,一些感受会使他醒悟人生,从而把这种感悟收录到他的电影中。

  出生于贫民区,后进入电影圈,吴宇森说他幸运地交到了很多朋友,所以他一生的信念就是友情,无论他的哪部电影,友情都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虽然那其中的人物都拿着枪,但实际上自己在用一种形式讲述着友情、讲述人性。吴宇森甚至表示,尽管自己现在拥有幸福的家庭,有爱人和子女,但友情在他心中的地位无法撼动。

  ■《英雄本色》是翻拍之作,是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与“暴力美学,枪战、兄弟情谊”等词汇相连,《英雄本色》是吴宇森一部辉煌的作品,而昨日,吴宇森却透露了这部影片背后的诸多辛酸。在拍摄《英雄本色》前,吴宇森做了8年的喜剧导演,他不想再拍喜剧片,想拍有性格的警匪片和那些悲剧英雄,但当时的电影公司不允许,“因为那时的香港电影是‘拳头加枕头’,他们对我的想法不感兴趣,我那时很消沉,以至于后来拍的喜剧片已经快成了悲剧,观众不知哭好还是笑好。于是我成了‘票房毒药’,有人说我可以退休了,回家靠看录影带过日子吧。”幸好,在消沉3年之后,吴宇森碰到了好友徐克,两人有了翻拍60年代香港电影《英雄本色》的想法。

  由于没人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编剧的工作也很敷衍,最后吴宇森和徐克自己做编剧。“我不认为《英雄本色》是写黑社会的影片,因为我对黑社会并不了解,剧本的很多台词其实是我自己的真实内心写照,例如‘我永远都不会让人用枪顶着我的头’,这句话是因为从小受父母教育,所以知道一个人要活得有骨气,还有周润发说的‘失败了3年,有机会我一定要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失去的是什么呢?是尊严。”回望倾注了自己很多血泪的《英雄本色》,很少拍摄武侠片的吴宇森表示,其实它就是一部现代武侠片,而昨日的吴宇森在自己的讲述中仿佛成了一个现代都市中剑胆琴心的侠客。

  昔日联手制作《英雄本色》的吴宇森和徐克在多年前因意见不合而最终分道扬镳,如今,两人又殊途同至,将自己的事业新起点定在内地,徐克以电影《七剑》重塑武侠世界,吴宇森则开始在内地筹备《赤壁之战》。昨日,身着传统蓝西装的吴宇森出现在北京电影学院,在接受电影学院委任他担任客座教授的职务后,开始讲述自己的往昔经历。

  面对众多热爱他电影的学生们,吴宇森显示出谦虚的大家风范,他称自己要以“电影会友”,也正如他所承诺的,吴宇森透露了自己很多成长的故事,向大家讲述了他的电影理念和《英雄本色》的由来。昔日人们对于吴宇森的电影感叹着“原来枪居然可以这么耍!”而昨日吴宇森却力图告诉人们:“电影中的枪并不是用来杀人,而是一种讲述人生的方式。”

20050502_224029_63446.jpg (44.98 KB)

20050502_224029_63446.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当红尤物 林志玲

当红尤物 林志玲

20050424_210839_81859.jpg (170.64 KB)

20050424_210839_81859.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当红尤物 林志玲

20050424_210839_69599.jpg (126.65 KB)

20050424_210839_69599.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555555,超讨厌林大小姐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力量与美 at 2006-11-7 24:
中国服装时尚网


--------------------------------------------------------------------------------
时尚界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大师们籍他们洞悉人事物甚或历史的手法,将概念反转成一件件热血澎湃的力 ...
celine的衣服感觉都不错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