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DIV class=box2><SPAN class=Tit>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SPAN></DIV>
<DIV class=box2><SPAN class=Tit></SPAN>&nbsp;</DIV>
<TABLE class="htb 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DIV class="box2 p14"><A href="http://baike.baidu.com/pic/21/11487219519150301.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alt="" hspace=5 src="http://baike.baidu.com/pic/21/11487219519150301_small.jpg" align=right vspace=5 border=0></A> <B>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B>(USS Carl Vinson CVN-70)是<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398.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美国</FONT></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0711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FONT></A>里的三号舰。1980年正式下水的卡尔文森号是美国海军第一艘新船<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70683.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受洗</FONT></A>下水时,其命名由来的主人公还在世的作战用船舰。卡尔·文森是知名的美国<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281755.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众议员</FONT></A>,长年担任<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38730.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众议院</FONT></A>海军事务委员会的主席,他也是最早洞悉核动力航空母舰对未来海权扩张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推动此类船舰建造的重要推手。为了感恩文森众议员对于美国海军的贡献,军方特地将新建造的航空母舰以他为名,也使得他成为第一位非历届美国总统身份但却能获得如此殊荣的人。 <BR><BR>文森众议员在1980年航舰完工下水时,亲自参加了新船的命名受洗仪式,但却很可惜地于隔年与世长辞,享年97岁。<BR><BR><B>相关数据 </B><BR><BR>龙骨安放:&nbsp; &nbsp; 1975年,10月11日 <BR><BR>完工下水:&nbsp; &nbsp; 1980年,3月15日 <BR><BR>服役:&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1982年,3月13日 <BR><BR>状态:&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服役中 <BR><BR>级别:&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 <BR><BR>排水量:&nbsp; &nbsp;&nbsp; &nbsp;101,097吨(满载) <BR><BR>全长:&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1,092呎 <BR><BR>舷宽:&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134呎 <BR><BR>最大甲板宽:&nbsp; &nbsp;252呎 <BR><BR>吃水深:&nbsp; &nbsp;&nbsp; &nbsp;31呎 <BR><BR>航速:&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35节 <BR><BR>乘员:&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3,200人 <BR><BR>武装:&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3x 海麻雀飞弹发射器&nbsp;&nbsp;4x20mm方阵近迫武器系统 <BR><BR>舰载机:&nbsp; &nbsp;&nbsp; &nbsp;85-90架<BR><BR>暱称:&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Starship Vinson <BR></DIV></TD></TR></TBODY></TABLE>

b_0DA72B23E2EFD8A4772D646AB8240130.jpg (124.13 KB)

b_0DA72B23E2EFD8A4772D646AB8240130.jpg

b_4FBCEA18843B584D47F2572E23355ECF.jpg (71.62 KB)

b_4FBCEA18843B584D47F2572E23355ECF.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DIV class=box2><SPAN class=Tit>里根号航空母舰</SPAN></DIV>
<DIV class=box2><SPAN class=Tit></SPAN>&nbsp;</DIV>
<TABLE class="htb 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DIV class="box2 p14"><A href="http://baike.baidu.com/pic/21/11487197403554994.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alt="" hspace=5 src="http://baike.baidu.com/pic/21/11487197403554994_small.jpg" align=right vspace=5 border=0></A> &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B>里根号航空母舰</B>(USS Ronald Reagan CVN-76)是<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398.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美国</FONT></A>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九号舰,也是美国在进入21世纪以後第一艘成军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375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航空母舰</FONT></A>。2001年时完工下水的里根号是以美国第40任总统隆纳·里根为名,里根总统是带领美国结束<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1198.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冷战</FONT></A>时期、非常受美国人民爱戴的国家领袖,也是第一位本人还在世时就被拿来替军舰命名的前美国<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71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总统</FONT></A>。不过由于新舰下水时里根本人因病无法参加仪式,因此是由前第一夫人萳西·里根(Nancy Reagan)代表出席,里根本人则在航舰正式服役後隔年去世,享年93岁。 <BR><BR>里根号的母港为加州的圣地亚哥港,目前隶属于美国太平洋舰队。<BR><BR><B>搭载机队</B><BR><BR>配属里根号上的是美国海军第11舰载机联队(Carrier Air Wing 11,CVW-11)的五个中队,使用的机种包含如下: <BR><BR>▁F/A-18黄蜂式(Hornet)战斗/攻击机 <BR><BR>▁F/A-18 E/F超级大黄蜂式(Super Hornet)战斗/<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4349.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攻击机 </FONT></A><BR><BR>▁E-2C鹰眼式(Hawkeye)空中<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17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预警机 </FONT></A><BR><BR>▁C-2灰狗式(Greyhound)运补机 <BR><BR>▁S-3维京式(Viking) <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28439.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反潜机</FONT></A> <BR><BR>▁EA-6徘徊者式(Proler)电子反制机 <BR><BR>▁SH-60海鹰式(Sea Hawk)或MH-60黑鹰式(Black Hawk)多用途<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2518.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直升机 </FONT></A><BR><BR><B>相关数据</B><BR><BR>★龙骨安放:&nbsp; &nbsp;1998年,2月12日 <BR><BR>★完工下水:&nbsp; &nbsp;2001年,3月4日 <BR><BR>★服役:&nbsp; &nbsp;&nbsp; &nbsp; 2003年,7月12日 <BR><BR>★状态:&nbsp; &nbsp;&nbsp; &nbsp; 服役中 <BR><BR>★级别:&nbsp; &nbsp;&nbsp; &nbsp;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 <BR><BR>★排水量:&nbsp; &nbsp;&nbsp;&nbsp;98,235吨 <BR><BR>★全长:&nbsp; &nbsp;&nbsp; &nbsp; 1,092呎(333公尺) <BR><BR>★舷宽:&nbsp; &nbsp;&nbsp; &nbsp; 134呎(41公尺) <BR><BR>★最大甲板宽:&nbsp;&nbsp;257呎(78公尺) <BR><BR>★吃水深:&nbsp; &nbsp;&nbsp;&nbsp;38.4呎(12公尺) <BR><BR>★航速:&nbsp; &nbsp;&nbsp; &nbsp; 30节以上 <BR><BR>★乘员:&nbsp; &nbsp;&nbsp; &nbsp; 5700-5900人 <BR><BR>★武装:&nbsp; &nbsp;&nbsp; &nbsp; 3x 海麻雀飞弹发射器&nbsp; &nbsp;&nbsp;&nbsp;4x 20mm方阵近迫武器系统 <BR><BR>★舰载机:&nbsp; &nbsp;&nbsp;&nbsp;80架以上&nbsp; &nbsp;<BR></DIV></TD></TR></TBODY></TABLE>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2-28 14:04 编辑 ]

800_600_1633144850caosis.jpg (257.13 KB)

800_600_1633144850caosis.jpg

060724130726791.jpg (59.85 KB)

060724130726791.jpg

3098096.jpg (34.02 KB)

3098096.jpg

3098095.jpg (26.21 KB)

3098095.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下月岛上公投若是,若是结果不利,美国人来干涉,解放军想办法弄沉它几只。。

<P><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default/regular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1">&nbsp;<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default/regular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1"> </P>

115_571_48e606aff1d46fe.gif (305.87 KB)

115_571_48e606aff1d46fe.gif

<P>
原帖由 <I>填写</I> 于 2008-2-28 23:21 发表 <A href="http://www.chyichin.net/new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096602&amp;ptid=29733"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下月岛上公投若是,若是结果不利,美国人来干涉,解放军想办法弄沉它几只。。
</P>
<P>为了国家利益和海防的安全</P>
<P>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P>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
原帖由 <I>力量与美</I> 于 2008-2-29 01:58 发表 <A href="http://www.chyichin.net/new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096647&amp;ptid=29733"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为了国家利益和海防的安全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
</P>
<P>&nbsp;</P>
<P>中国其实有啊,上世纪不是从俄罗斯买了个报废的明斯克嘛,是叫这名吧?记不清了。。呵呵。。反正现役的是没有,若是有了,东亚地区将会又是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其是额们的二炮与核潜还是很牛的。。个人觉得不要航母也没多大问題,航母作战方式终是要淘汰的。。机动力太差,一搜航母要配N条护卫舰,预警机,给养消耗也大,维护费用更高,有那钱,咱还不如多发展核潜,加大空军的投入。。有这俩,周边制海权照样能撑握,反正咱又不想侵略别国。。</P>

<P>
原帖由 <I>填写</I> 于 2008-2-29 02:10 发表 <A href="http://www.chyichin.net/new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096648&amp;ptid=29733"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nbsp; 中国其实有啊,上世纪不是从俄罗斯买了个报废的明斯克嘛,是叫这名吧?记不清了。。呵呵。。反正现役的是没有,若是有了,东亚地区将会又是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其是额们的二炮与核潜还是很牛的。。个人觉 ...
</P>
<P>有了航母海上石油线路的安全,能源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核心利益</P>
<P>东亚小国和我们在东沙、西沙、南沙群岛的岛屿之争才有实力保障</P>
<P>核潜和导弹是代替不了航母的威慑力和远程攻击力</P>
<P>我们是大国而且海岸广阔</P>
<P>我们应该积极防御,航母是国家的战略力量,</P>
<P>印度有几艘航母了,印度一直是我们的潜在对手</P>
<P>联合国五个常任领事国只有我们没有</P>
<P>据说我们正在准备自己设计自己建设自己的航母,费用不是问题</P>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纪念卡拉扬诞辰一百周年!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t1><A name=1></A><STRONG>赫伯特·冯·卡拉扬</STRONG></SPAN></DIV>
<P><BR><STRONG>Herbert von Karajan(生于1908年4月5日----卒于1989年7日16日)</STRONG><BR><BR>1938年到1939年期间,<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78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意大利</FONT></A>指挥家维克多·德·萨巴塔看了卡拉扬指挥后,说:“我发现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指挥,他的音乐思想必将影响到后半个世纪。”果然,萨巴塔的话后来得到了验证。 <BR><BR>赫伯特·冯·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于<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836.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奥地利</FONT></A>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66286.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萨尔茨堡</FONT></A>,这里曾经诞生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431.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莫扎特</FONT></A>。卡拉扬的祖籍是<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74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希腊</FONT></A>,他的前辈最初从希腊来到<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76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德国</FONT></A>从事建筑设计,后来有一些亲属去维也纳定居。卡拉扬的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也是一名外科医生,他爱好音乐,从小就想当一名乐手,可是最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因此,卡拉扬去学习音乐使父亲感到特别高兴。卡拉扬的母亲表面上不太懂音乐,但她却能在内心感受音乐,她是一个瓦格纳迷。<BR><BR>卡拉扬从4岁半就开始登台演奏,他的哥哥学习钢琴比他早,可是他不能容忍哥哥比他强,于是就躲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325.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钢琴</FONT></A>下面偷听哥哥弹琴。整整15年,卡拉扬一直听哥哥一遍又一遍地弹奏相同的曲子,这促使卡拉扬更加努力,过了两个月之后,他就赶上了哥哥的弹奏水平。后来他独自来到了维也纳,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这位老师教了他三个月之后便对他说:“假如你感到你无法用两只手来表达你心里的想法,就应当去做一名乐队指挥,这样才不会出现悲剧性的结果。”这位老师的教诲影响了卡拉扬的一生。后来卡拉扬在萨尔茨堡筹办了一场音乐会,当时他只是想试探一下能否成功。<BR><BR>他从18岁就开始担任乐队的指挥,他首先在德国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5030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乌尔姆</FONT></A>市立歌剧院担任常任指挥,后来又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4339.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亚琛</FONT></A>市立歌剧院担任音乐指导。他在这两个小规模的歌剧院呆了16年,每年他都要背谱指挥演出5、6部歌剧。当时,他不仅要指挥乐队演奏,还要指挥歌手以及合唱队演唱。<BR><BR>卡拉扬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007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维也纳</FONT></A>音乐学院学习时,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导演,他经常对卡拉扬说:“你自己算不了什么,乐队才是一切!”1937年时任<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729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维也纳国家歌剧院</FONT></A>艺术指导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53273.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布鲁诺·瓦尔特</FONT></A>邀请他去维也纳演出。1938年到1939年期间,意大利指挥家维克多·德·萨巴塔看了卡拉扬指挥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233.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瓦格纳</FONT></A>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后,立刻去找维也纳歌剧院经理蒂特廷。在当时,蒂特廷是德国和奥地利古典音乐的最高统治者。萨巴塔对蒂特廷说:“我发现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指挥,他的音乐思想必将影响到后半个世纪。”果然,萨巴塔的话后来得到了验证。<BR><BR>卡拉扬精通指挥艺术,他知道歌手需要什么,知道应该怎样与歌手合作,他的指挥技巧很奇特。第一次见到卡拉扬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卡拉扬的,许多人都认为卡拉扬是一个性格粗暴、冷漠的人,其实,他的天性非常热情。卡拉扬在指挥时,坚持要乐队的乐手们互相倾听,为歌剧演奏时,则要求乐队必须听舞台上的歌手演唱。<BR><BR>卡拉扬的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都说得非常流利,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指挥,而且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乐手们已经把他当做一种神话,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第一次排练时,他一直在给乐手们讲故事,使他们感到轻松,让乐手们充分领会他的指挥意图。许多年轻的乐手在卡拉扬的帮助下进入了专业演奏的行列,每个乐手都愿意和卡拉扬一起演奏。他善于和每一个人合作,并且为年轻人做了很多事情,他指挥演奏了许多古典音乐作品,还录制了大量的唱片。<BR><BR>百代唱片公司的负责人瓦尔特·勒格非常了解卡拉扬,并能对他进行当面指点。卡拉扬欣然接受瓦尔特·勒格的邀请,来到伦敦与瓦尔特一起率领英国爱乐乐团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他们除了频繁的演出之外,还录制了大批优质、精美的古典音乐的唱片,这些唱片至今广为流传。瓦尔特·勒格也因此成为爱乐乐团的赞助人。<BR><BR>1938年到1939年期间,意大利指挥家维克多·德·萨巴塔看了卡拉扬指挥后,说:“我发现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指挥,他的音乐思想必将影响到后半个世纪。”果然,萨巴塔的话后来得到了验证。 <BR><BR>1954年富特文格勒去世后,<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64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柏林爱乐乐团</FONT></A>陷入困境,当时该团即将赴美国巡回演出,乐团经理表示,接替富特文格勒的人只有卡拉扬一个人,当时卡拉扬正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接到柏林爱乐乐团的邀请之后,他说:“我可以来美国指挥巡演,但是我必须是富特文格勒的继承人,而不是他的替代者,这一点必须明确。”<BR><BR>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抵达美国时,人们在机场举行了奇特的欢迎仪式。作为富特文格勒的继承人,卡拉扬和他率领的乐队在首场演出时就受到了观众热情的赞扬。<BR><BR>许多影片中都拍摄了卡拉扬指挥演奏的场面,在拍摄时,卡拉扬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当导演要拍摄卡拉扬的手的时候,卡拉扬就让拍摄人员把摄影机放在他的肩膀上,以便让他们把他的手的动作拍得更清楚,这样还能避免远距离拍摄时造成的画面变形。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卡拉扬总是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甚至还闹了很多笑话。<BR><BR>卡拉扬从来不用体型肥胖的女歌手担当歌剧中的角色,他认为这样的歌手会让观众闭上眼睛不看舞台上的表演,而他就是想要观众睁大眼睛看台上的表演。卡拉扬对舞台的一切了如指掌,舞台的每一个角落都铭记在他的脑海里。他不仅了解每一个乐手,甚至还熟悉剧院里的**员。<BR><BR>卡拉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大师,同时他还要学会去做一名出色的舞台导演,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的精力,付出了许多心血。<BR><BR>卡拉扬经常对他的乐队说:“乐队必须服从歌手,而且要尽量模仿歌手的音色,而歌手也应当尽力去模仿乐队的音质。”他在排练时对乐队要求特别严格,而到了正式演出时,他总是替乐手们着想,他指挥的动作轻松自如,充满自信,令人感到值得信赖,他的指挥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BR><BR>卡拉扬从1955年起担任柏林爱乐乐团的艺术指导,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卡拉扬和这个乐团在世界乐坛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BR><BR>卡拉扬相信,在他死后还会有来生,他常常说,还有很多他想做的事情尚未完成,即便是死亡也无法阻止他去工作。<BR><BR><B>卡拉扬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8306.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纳粹</FONT></A>身份之谜 </B><BR><BR>卡拉扬作为指挥首先在德国小镇乌尔姆登台,很快就展露出非凡的才华。正当他干得起劲时,歌剧院经理却不想与他继续签合同。虽然他非常赏识卡拉扬的才华,但认为乌尔姆确实太小,对卡拉扬今后的发展不利,因此他建议卡拉扬到别的地方去发展。 <BR><BR>卡拉扬于是去了柏林,但当时柏林人才济济,象他这样来自一个小歌剧院的籍籍无名的年轻指挥根本找不到合适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卡拉扬认识了亚琛的剧院经理,被邀请去那里指挥一次排练。卡拉扬排练了《菲德里奥》, 9 月份演出结束后,卡拉扬就被任命为亚琛的音乐制导。后来卡拉扬在亚琛迅速崛起,成为德国小有名气的年轻指挥家。 1935 年初,他取代亚琛的音乐总监拉贝,成为德国当时最年轻的音乐总监(二十七岁)。 <BR><BR>拉贝失去了亚琛音乐总监职位,但他随后就任<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8330.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第三帝国</FONT></A>文化局音乐处处长,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兼任宣传部长的戈培尔。无论别人怎么争辩,认为不应把艺术和**扯在一起,戈培尔的态度却非常鲜明。他就任时就宣布:“文化,是第三帝国的宣传工具。” <BR><BR>据卡拉扬讲,正是那时他受到了参加纳粹党的压力。“我原来不是党员”,他说,“在亚琛歌剧院当音乐指导时,我在**上也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到了签订就任音乐总监的合同时,我的秘书来告诉我,亚琛纳粹党部的头儿已放下话来,说我的合同难以通过:被提名当音乐总监的人居然不是党员!” <BR><BR>“跟你说,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做比较的。我特别爱滑雪。我的陪同是一位奥地利向导,无论去哪儿滑雪我都带着他。有一回我们去瑞士的一座山,到那儿后人家却告诉我,除非加入当地的瑞士登山俱乐部,雇佣瑞士向导,否则不准在该山滑雪。我想在那儿滑雪,所以我说管他妈的什么条件都无所谓,于是我买了个会员资格并雇了个瑞士向导。对我来说,参加纳粹党也跟这事一样是迫于无奈。” <BR><BR>“摆在我面前的那张入纳粹党申请等于是一道门槛,跨过它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无限的权力和对乐团的资助,我就可以无拘无束地指挥音乐会,还有旅行演出,可以有自己的秘书和办公室,我就快活得如登天堂。条件则是必须入党,还有不时地为党员们来一场演出。于是我说管他妈的什么条件都无所谓,并在申请上签了字。可叹的是从此人们便说:‘你当然是个纳粹。’” <BR><BR>卡拉扬当时认识了一位英国朋友,当时英国驻<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156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苏黎世</FONT></A>的外交官埃奇·莱斯利( Edge Leslie )。卡拉扬曾对他说:“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只要能得到亚琛那份工作。”他回忆说:“卡拉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一点我们必须理解。有一次我在他的公寓接他出来吃饭,他外出散步去了,留了个字条叫我等他。他房间摆的都是些宗教方面的书籍,有些段落划了线,页边空白处还有他潦草的字迹做的批注。他回来后我问他为什么读这些东西,他对我说:上帝的存在是事实,有无数的迹象可资证明,而不在于人们心诚与否。莫扎特还是个孩子时就写出了交响曲。那可跟遗传挨不上边。卡拉扬说。唯一的解释是:造物主选择了某些人执行他的命令,为这个丑陋的世界创造美。‘我被赋予了特殊的工具,’卡拉扬对我说,‘特出的才能。我从不怀疑我的才能是造物主的赐予。我的责任就是让它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我立志要创造尽可能完美的音乐并把它奉献给尽可能多的人。我要把音乐般上银幕。’” <BR><BR>“批评家把卡拉扬称作自负的神,”莱斯利说,“而卡拉扬则会说我是上帝的工具。他在执行使命时是无情的。他对我讲过:‘我做过一些糟糕的事。’但解释说是为了完成使命不得已而为之的。” <BR><BR>关于卡拉扬的入党日期,现在找到的文件跟卡拉扬的说法相左。 1957 年,保罗·莫尔发表了一篇关于卡拉扬的文章中,名字叫做《投机者》。文章写到:“赫伯特·冯·卡拉扬加入纳粹党不是在亚琛而是在萨尔茨堡,也不是迫于压力于 1934 年加入的。其入党时间是 1933 年 4 月 8 日,是在希特勒上台仅仅两个月零八天之后。他的党员登记卡编号是 1-607525 。他交纳了当月的党费,但四月底他回德国去了,加上他没有领取党员登记卡,就造成了档案管理上的一点麻烦。但回到乌尔姆后,他于 1933 年 5 月 1 日把情况讲清并重新作了登记,领取了编号为 3-430914 的党员登记卡。这些事实都记载在纳粹党的“名人档案”中,存于美国驻柏林外交使团档案中心,看来要比赫伯特·冯·卡拉扬本人的回忆更为可信。” <BR><BR>25 年后,德国音乐研究家弗雷德·普里伯格( Fred Prieberg )在其著作《纳粹执政的德国音乐》中重又披露了有关文件,证明卡拉扬“双重登记”参加纳粹党一事,所提入党日期以及党证编号均于莫尔 1959 年的发现相符。 <BR><BR>对于普里伯格将他从柏林档案中心弄到的文件公诸于众,卡拉扬迅即作出了愤怒的反应。“简直是捏造,我根本就不屑谈论此事。荒谬透顶,普里伯格写这种玩意不过是为了赚钱。” <BR><BR>几个月后,我亲自到柏林档案中心弄到了那些文件,包括那两份党员登记卡的复印件。在阿尼夫大师的家里,我把这些东西拿给他看。他首先问了我怎样弄到的,并对这种东西居然可以随便外传表示气愤。然后他接过文件,用警觉而好奇的目光凝视片刻,再把它们拿到灯下以便看得更清楚。“哪儿有我的签名?”细查了几秒钟后他问,“这些东西并无签名,看见吗?”我问他是何看法,他耸耸肩,瞅着我道:“全是假的。”(纳粹的党员登记卡本无签名,是由党的官员填写的。) <BR><BR>奇怪的是,纳粹文件本身也发现一些跟卡拉扬的说法相矛盾的记载。柏林档案中心的档案中有一些纳粹党部及分部的往来信函,讨论的都是一个专门话题:卡拉扬的入党时间。要确定这些信函往来始于何人、是谁最先提出要求或者说提出询问从而使官僚机器忙乎起来是不可能的,但从存留的几封信就可以看出,其内容是相连贯的: <BR><BR>—— 1939 年 1 月 5 日,纳粹党莱尼里总部致函奥地利纳粹党财政部,内容是关于卡拉扬的党员资格问题。信中称卡拉扬明显地两次入党: 1939 年 4 月 8 日在萨尔茨堡(编号 1-607525 ),再次登记(未有住址变更的报告)时间为 1933 年 5 月 1 日,在乌尔姆。信中询问 4 月 8 日的“临时”党员资格是否算数。 <BR><BR>—— 1939 年 2 月 4 日,纳粹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党代表致信慕尼黑纳粹党财政负责人,称卡拉扬 4 月 8 日的入党申请有效与否应由萨尔茨堡党部认定。 <BR><BR>—— 1939 年 2 月 4 日,(应是)纳粹维也纳代表致信萨尔茨堡纳粹党部财政负责人,要求对上述问题作出认定。 <BR><BR>—— 1939 年 5 月 15 日,萨尔茨堡“新城市”小组致萨尔茨堡纳粹党财政负责人。小组负责人称他曾找党员赫伯特·克莱因( Herbert Klein )谈过,卡拉扬入党是克莱因签署的,还收了五个先令的手续费。克莱因说,他给卡拉扬开具了一张收据,并将材料存入了萨尔茨堡的纳粹党党员招收工作办公室。纳粹党被禁后,卡拉扬去了德国。克莱因说,从那以后他再未听到过卡拉扬的消息,并说他相信卡拉扬从未在奥地利交过党费。克莱因愿意作为证人澄清事实。(此件抄送慕尼黑) <BR><BR>—— 1939 年 7 月 7 日,慕尼黑党总部发函给科隆 - 亚琛的纳粹财务负责人,宣告由于卡拉扬未寄交党费,其 1933 年 4 月 8 日登记的党员资格无效,宣告 1933 年 5 月 1 日的登记有效。转去卡拉扬的党员证请交其本人。 <BR><BR>—— 1942 年 12 月 12 日,帝国高层领导人施奈德( Schneider )致函柏林帝国总理府,确定卡拉扬入党的正式日期为 1933 年 5 月 1 日,其党员登记号为 3-430914 ,其党证已于 1939 年 7 月 13 日办妥。 <BR><BR>就这样,一方面是有文件为证:是从纳粹仓皇溃逃时遗留下来的堆积如山的、错综复杂又残缺不全的文件材料中节选出来并经过核实的。另一方面则是卡拉扬的断然否认。既然卡拉扬从来不隐瞒自己曾加入纳粹这一事实,那么为何在入党日期这个看起来就像没有了枪栓的枪一样无甚意义的小事上坚持自己的说法呢?我们只能这样推测:这涉及一个入党动机的问题。卡拉扬坚持说他是 1935 年入党的,就可证明他入党是为了保住职位,这条理由是较易为人们所理解并接受的。但若入党时间是在 1933 年 4 月或 5 月,亦即在希特勒上台刚刚一、两个月时,那就显得对希特勒及其**计划多少有点热情、有点支持了。这就不那么容易为人理解了。 <BR><BR><B>卡拉扬与柏林爱乐 </B><BR><BR>1954 年富特万格勒谢世。谁作为他的继任者成了热门话题。在所有候选人中,卡拉扬的位置最有利。汉斯·克纳佩茨布什无意担任终身职务;埃里希·克莱伯因为曾在柏林“苏区”工作过而使人们对他的兴趣锐减;时任汉堡爱乐指挥和拜鲁伊特首席指挥的约瑟夫·凯尔贝特( Josef Keilberth )又因年纪太大而难于被列作认真考虑的对象。 <BR><BR>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1945 年,一个名叫列奥·博查德( Leo Borchard )的人承担了重建柏林爱乐的重任。他死后,一个名叫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凯( Sergiu Celibidache )的一流指挥接手领导乐团,直到 1952 年富特万格勒返回为止。切利比达凯是罗马尼亚人,是同卡拉扬竞争这个职位的强劲对手,也只有他才在才干和吸引卖座率两方面都足可以与卡拉扬匹敌。但他也太过轻率,竟在海德堡的富特万格勒墓前语出不敬,说富特万格勒死得及时,因为他实际上丧失了听力。富特万格勒遵医嘱曾服用**物,确实影响了听力,但在同行相妒的音乐圈,切利比达凯的言辞难免对他产生不利的影响。何况卡拉扬占国籍之利,又有维也纳、柏林、萨尔茨堡的三重**根基,加上 1955 年访美演出美方主办者的支持,使他终于得到了他期盼已久的这份工作。 <BR><BR>卡拉扬说,自从他 1938 年 4 月 9 日首次指挥柏林爱乐那一刻起,他就恨不得它成为供他指挥的乐团。他自小长大就听的是一流水准的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奏,它的高水准乐音使他树立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标准。后来,当他作为一名年轻指挥在乐坛起步时,指挥的是学校乐队,其后是德国各小城镇的剧院的小乐团以至小乐队,竭尽自己的全力去干。那是一条好的、或者说是最好的学习途径,但是,站在指挥台上他总不满意,脑海里回响着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乐音。后来指挥柏林爱乐,他才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找到了由汉斯·冯·彪罗、阿图尔·尼基什和富特万格勒等著名指挥家所创造的、比他梦想的水准还更高的乐音。 <BR><BR>而他独踞柏林爱乐的雄心则过了将近二十年才变成现实。那是**的、前景难卜的十多年。一来富特万格勒对迅速崛起的卡拉扬嫉妒得要命,除偶尔一点机会外,老人完全不让卡拉扬染指柏林爱乐。再则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给欧洲音乐和艺术带来的浩劫,使音乐、艺术乃至整个文明生活几近停顿,就算说它一息尚存好了。卡拉扬下赌注似地把自己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差点儿毁了他不停追求的艺术生涯。好在耐心是卡拉扬的最大优势之一。他谈及指挥家的教养,认为天资、勤学和苦干精神都是事业的必备条件,并得出结论说“现实生活中,极多的人都没有毅力坚持、学习,还有等待、等待、再等待……” <BR><BR>卡拉扬的耐心得到了回报。 1954 年 11 月 30 日傍晚,他和安德烈·冯·马唐尼住进罗马的摄政饭店,换罢衣服出去用餐。马唐尼离开餐厅去买了份报纸,只见头版上赫然一则讣告:富特万格勒因患肺炎长期医治无效逝世,享年 68 岁。当晚从维也纳发来一份电报,没有署名:“国王驾崩。国王陛下万岁。” <BR><BR>忙忙碌碌的联络交涉开始了。“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卡拉扬回忆说。 <BR><BR>卡拉扬说,柏林爱乐的经理在富特万格勒去世前就与他接触。“当然,他对富特万格勒是非常忠心的,但鉴于富特万格勒行将就木,他不能不未雨绸缪。万一等到最后一刻而我又不能应聘,那他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所以他对我说:‘万一发生了什么事,你愿不愿意来我们乐团?’我答应了他,但嘱咐他不要声张。” <BR><BR>“事实上,在富特万格勒去世的当晚和次日凌晨两点,我曾接到哥伦比亚演出公司的安德烈·梅顿斯从纽约打来的电话,他想让我知道,富特万格勒同哥伦比亚公司签有率团访美演出的合同。他说,若要继续履行合同,除非我接替指挥,否则他将宣布该合同取消。我的答复是,只有在柏林爱乐指定我为富特万格勒的继任的前提下我才能同意。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不能以试用的身份,而只能以乐团未来指挥的身份赴美。” <BR><BR>“他们说:‘那当然,那当然。’于是我就去指挥乐团排练了。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们的许诺显得有点像是谎言。柏林参议院的成员又没聚齐。我落入了陷阱。我心急火燎地想得到这个职位,可他们说要看我访美演出的结果再做定夺。要是我受到**上的强烈抵制,就可能得不到这份工作。所以我给柏林市长鲁伊特挂了个电话。他并不能任命我,任命权在参院,但我向市长建议就访美一事开个记者招待会,请他在招待会上当中向我提问,问我访美归来后会不会接手乐团。我们照这样办了,他问我时,我回答非常乐意。有时候你不得不豁出一切冒险。” <BR><BR>“还有,我必须让自己从斯卡拉歌剧院的合约中脱身。我们原已定好要演出瓦格纳的《指环》的。要得到柏林爱乐,这头就得放弃。于是我去见了总监。我告诉他只要他说声‘不’,我就绝不再提此事。但我也对他说;‘如果你放我,我会感激不尽。不让走,这事就算忘掉,我仍将信守我们的合同。’他说这是终身难逢的机会,于是同意放了我。” <BR><BR>在美演出期间,乐团选举卡拉扬为他们的新音乐总监。返回柏林后,这一任命得到了参院的批准。接下来便是合同之争。“我告诉他们我必须拥有选择经理的权利,”卡拉扬说。“他们说哪怕是富特万格勒也不曾享有此权。我知道他们是在撒谎,因为我得到了一份富特万格勒的合同副本。我还对他们讲,合同必须写明我这音乐总监是终身之职。除非我知道自己不会被撤换,我才可能全副热情地投入工作。我还说,要是他们觉得签终身合同有难处,写成 99 年也成。这对他们来说是破天荒,他们从来还没有签过什么‘终身合同’。磨了 12 年合同一事才最终达成协议,所以在乐团工作头 12 年我根本就没有合同。我等待着,直到我的要求得以实现。” <BR><BR>于是,卡拉扬同柏林爱乐间的“恋爱”大功告成。争论取代了信誓旦旦,忠贞和互敬让位于怀疑和不信任,这就是音乐圈内的事务关系。但最重要的是,这“婚姻”美满地持续了下来。算起来,卡拉扬同柏林爱乐已联手度过了 28 个辉煌的春秋。任何一位收集“世界之最前三名”的人,都会把它收入自己的记录。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两者的名字已融为一体。伟大的小提琴家梅纽因在他的《未完的旅程》中写道:‘有些指挥家,他们自己的名字与乐团的名字已成为同义语,他们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创造了这一珠联璧合的奇观……卡拉扬同他的柏林爱乐就是如此。’有人曾问小泽征尔他认为卡拉扬对音乐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小泽征尔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和柏林爱乐的关系;如此水乳交融的结合令人惊叹——用了他整整 25 年。” <BR><BR>这一奇观的又一反映是团员的收入,柏林爱乐团员们的报酬比全世界任何乐团都高。他们的工资本来就相当可观(比德国其他乐团的团员高出 10% 到 15% ),加上其他收入还要翻上一番:他们灌唱片、上电视、拍电影、参加特别演出(如复活节音乐节,报酬甚丰)、教课、演出独奏等不一而足;还参加各下属音乐组织,以他们响当当的名气为其增添份量。仅柏林爱乐内部就有 13 个组织:三重奏组、四重奏组、室内乐团、铜管乐队、“十二**提琴组”,甚至还有低音提琴组。由于冠有“柏林爱乐”的头衔,这些组、团演出的票房情况都非常之好。其中许多还灌录了唱片。柏林爱乐十二**提琴组还于 1983 年出了一张《<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0910.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披头士</FONT></A>歌曲选》,这是他们发行的第五张唱片。他们跟别的演出小组一样,生意应接不暇。正是这些组织构成了卡拉扬与乐团之间存在的问题的实质性部分。不过也并不总是那么严重。 1977 年,梅纽因写道:“卡拉扬护着他的团员,确保他们有丰厚的报酬和高品质的乐器,鼓励他们各自组织室内乐演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鼓励他们的士气。”</P>
<P>&nbsp;</P>
<P>&nbsp;</P>
<P>&nbsp;</P>
<P>1989年7月16日,世界著名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正在为萨尔茨堡音乐节排练威尔地的歌剧《假面舞会》,中午,他突然感到极度不适,他的妻子伊丽埃特赶忙前来搀扶,他躺在妻子怀中说:“我看到了上帝
<TABLE align=left>
<TBODY>
<TR>
<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朝我微笑。”言罢离开了人世,享年81岁。第二天,他被安葬在家乡萨尔茨堡的一所小教堂之后。</P>
<P>&nbsp;&nbsp;&nbsp;&nbsp; 卡拉扬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奥地利指挥家,由于他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具有惊人的指挥技巧,具有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魁力,被誉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P>
<P>&nbsp;&nbsp;&nbsp; 1908年,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父母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能吹单簧管,母亲是位业余钢琴手,哥哥从小就学弹钢琴。因此,卡拉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他4岁开始学钢琴,5岁就登台当众演奏。8岁时进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卡拉扬的手较小,加上过度的练习,得了腱鞘炎,而老师又发现他有很高的指挥天赋,就建议他改学指挥。卡拉扬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随当时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弗朗茨-夏尔克学习。</P>
<P>&nbsp;&nbsp; 1927年,德国小城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临时得病,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极为成功,观众掌声雷动。乌尔姆歌剧院立刻与他签订了七年工作合同,从此,年仅19岁的卡拉扬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5年,卡拉扬应聘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指导。演出之余,他仍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指挥技艺日趋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剧院客席指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引起轰动,柏林的报纸一片喝彩,卡拉扬也因此一鸣惊人,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卡拉扬除在柏林活动外,还与欧洲各大歌剧院、乐团合作,在欧美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1941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翌年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49年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人,1955年接替富尔特文格勒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井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为贯彻自己的艺术思想,他还以个人名义创办音乐节,被誉为欧洲的“音乐总监”。</P>
<P>&nbsp;&nbsp;&nbsp; 卡拉扬不仅在欧美享有盛誉,在东方也极受欢迎,曾数次率团访问日本,并应邀担任客座指挥,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前来北京访问,该团与我中央乐团的合作演出极为成功,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专程从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赶来观摩学习。这次演出一时成为我国乐坛一大盛事。</P>
<P>&nbsp;&nbsp;&nbsp; 卡拉扬曾先后向二十世纪上半叶享誉国际乐坛的德国指挥富尔特文格勒和意大利指挥托斯卡尼尼学习,汲取这两大流派的长处,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著称。他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P>
<P>&nbsp;&nbsp;&nbsp; 卡拉扬的保留曲目极为广泛,他所演绎的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一生录制的唱片共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仅贝多芬全套九部交响曲,就分别与五十-八十年代录制了四次。</P>
<P>&nbsp;&nbsp;&nbsp; 卡拉扬还关心音乐美学,音乐治疗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关心青年指挥家的成长。为此他于六十年代末建立卡拉扬基金会,在家乡萨尔茨堡创办复活节音乐节,举办青年指挥比赛,还每年组办一次题为“人与音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有“音乐与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神经系统”、“音乐与数学”、‘“音乐与语言学”、“音乐体验与时代形态”等,影响都十分深远。</P>
<P>&nbsp;&nbsp;&nbsp; 在卡拉扬的学生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和意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家,我国指挥家汤沐海也受过他的指导。他以提携后进著称,小提琴家穆特、钢琴家基辛都在他关怀下走向了世界。</P>
<P>&nbsp;&nbsp;&nbsp; 卡拉扬他曾梦想在紫禁城指挥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但未能如愿,直到去年,张艺谋和梅塔合作才实现了这一设想。</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4-07/16/xin_90e1da3c24cd4b46b0a3ae70dbb6e385_071608.jpg"><BR><STRONG><FONT color=#000080 size=2>卡拉扬指挥动作舒缓,以左手优雅流畅的起伏使音乐的内在思想汩汩淌出</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4-07/16/xin_5a0a688fd0824a28964a1e1c780e0bbb_071613.jpg"><BR><STRONG><FONT color=#000080 size=2>1967年卡拉扬与他的爱犬</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4-07/16/xin_4d78cdf29c0a4cc9bcce1b4b23e877b2_071614.jpg"><BR><STRONG><FONT color=#000080 size=2>卡拉扬1969年与夫人伊丽埃特、女儿伊扎贝尔和阿拉贝尔</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gmw.cn/images/2004-07/16/xin_cadaebc8f5dd4103893c2e8b8224f134_071605.jpg"><BR><STRONG><FONT color=#000080 size=2>卡拉扬和**小泽征尔</FONT></STRONG></P>
<P><!--/enpcontent--><BR><BR>自从指挥艺术与上个世纪初诞生以来,发展到今天大约已有了二百年的历史了,尽管他仍然属于音乐艺术中的一个较为年轻的门类,但也已经产生出整整几代的指挥家了。然而,当今天人们有意识地对这项艺术的历史加以回顾时,却发现在整整几代的指挥家当中,真正能够以自己的指挥艺术来开辟一个时代的显赫人物,则显得是那样的寥寥无几,当然,尼基什和托斯卡尼尼应该被看作是这种人物,尼基什作为十九世纪中最伟大的指挥家,可以说是这项艺术再迈入新时代时的真正奠基人,而托斯卡尼尼则以自己那天才的技艺和严谨的风格,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指挥艺术的新天地,至于彪罗、富尔特文格勒和瓦尔特等一批杰出的人物,虽然都是指挥艺术上最为伟大的名字,但他们却仍然是分属于各个时代之中的。走在托斯卡尼尼之后有谁是属于那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呢,如果用今天经过实践后的现实眼光来看,这个人物是非卡拉扬而莫属的。卡拉扬,这个被人们誉为摰贝?富右帐踔械牡弁鯏的指挥大师,无论是从丰富现代指挥艺术的角度上,还是从推动世界音乐艺术乃至整个人类文化方面的发展上,,它所开创的时代,是代表者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指挥艺术的整体潮流的时代,而这种潮流又具非仅仅局限在二十世纪之内,他那巨大而意义深远的影响力是注定要延伸到下一个世纪的,并且必将在下一个世纪中继得到发扬和光大。<BR><BR><BR></P>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arr><A title=返回页首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668.htm#"></A></SPAN><SPAN class=t1><A name=2></A><STRONG>年表</STRONG></SPAN></DIV><BR>1908年4月5日,卡拉扬生于巨扎特的故乡奥地利小城镇萨尔茨堡.<BR><BR>1928年12月17日,在温德拉指挥班学生音乐会上,他首次指挥维也纳音乐学院乐队演奏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BR><BR>1929年1月22日,他首次以指挥家的身份公开指挥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理查·施特劳斯 交响诗《唐·吉诃德》.4月19日,又在萨尔茨堡节日剧院指挥演出理查 施特劳斯 歌剧《莎乐美》.<BR><BR>1933年,卡拉扬首次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活动,指挥演出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翌年,他在萨尔茨堡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BR><BR>1935年,他被委任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指挥使者"到布鲁塞尔、斯德歌尔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客席指挥演出.1937年,他应瓦尔特之邀,在维也纳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瓦格纳曲).<BR><BR>1938年9月30日,卡拉扬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次登台,指挥演出《费德利奥》,接着于10月21日指挥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BR><BR>1939年,被任命为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翌年指挥演出《埃列克特拉》,受到作者理查·施特劳斯的高度赞赏.同年他与DG公司签订录制首张唱片合约.<BR><BR>1947年,卡拉扬成为维也纳爱乐协会负责人,策划维也纳爱乐协会乐团和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出事务.<BR><BR>1948年起,卡拉扬恢复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活动,并向国际乐坛进军,与世界各地著名乐团建立关系,走遍欧洲,四处演出,名噪一时,显赫四方.<BR><BR>1949年,他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BR><BR>1950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BR><BR>1951年,他登上了拜罗伊特音乐节的舞台.<BR><BR>1955年,卡拉扬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首席指挥.<BR><BR>1956年,卡拉扬又接替指挥大师伯姆,就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BR><BR>1957-1970年,他独揽萨尔茨堡音乐节音乐总监的职务.这样,卡拉扬就在短期内顺利地夺取了世界4大王牌歌剧院(米兰、维也纳、纽约、伦敦)的霸权地位,成为欧洲乐坛上的"帝王",被称为"欧洲的音乐总监".<BR><BR>他在1967年个人创办了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在3月19日开幕仪式上,由他指挥演出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鉴于卡拉扬在家乡贡献良多,功绩赫赫.<BR><BR>1968年,萨尔茨堡省授予他名誉指环,受委为萨尔茨堡大学荣誉参议员.<BR><BR>1973年在萨尔茨堡,卡拉扬个人又创办了另一音乐活动,叫圣灵降临节音乐会.<BR><BR>1977年,卡拉扬终于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解,重新出任该院音乐总监,并在维也纳音乐周期间,实现了他13年前的构想-4大王牌歌剧院共同演出歌剧.<BR><BR>1979 年10月,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团首次访问中国,曲目有莫扎特的《第三十九交响曲》、勃拉姆斯的《每一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等.他们"美不可言"的,震撼了北京乐坛.1980年12月7日,柏林爱乐乐团举行纪念音乐会,以示庆祝卡拉扬出任该团首席指挥职位25周年.<BR><BR>1982年,是卡扬最忙碌的一年.5月,筹备一系列柏林爱乐乐团成立100周年纪念音乐会;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期间,首次录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10月,率领柏林爱乐乐团;12月,为庆祝柏林爱乐乐团参与萨尔堡音乐活动25周年纪念举行演出.<BR><BR>1983年,他在摩纳哥蒙地卡罗投资创办电声公司;同年,伦敦皇家爱乐协会授予卡拉扬金质奖章.他是70年来第一位获得此荣誉者,过去接受此奖章者只有托斯卡尼尼、比彻姆和瓦尔特.<BR><BR>1984年,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赴日本演出.1986年,已是78岁高龄的卡拉扬,仍然兴趣勃勃地精心策划第二十届复活节音乐节的演出活动.他带病指挥演出莫扎特的《加冕弥撒曲》、布鲁克纳的《赞美歌》,有点老态龙钟,力不从心.但是他所指挥的《第九交响曲》(布鲁克纳曲),则表现出他那惊人的音乐魅力,大受赞赏.<BR><BR>1988年80岁的卡拉扬,老当益壮,精力过人,仍然活跃于世界乐坛,而且还在写一本有关音乐表演的书,他不善于口授,只好自己亲手每天写12行.这也是他日常活动的一部分.<BR><BR>1989年7月16日,卡拉扬病逝,终年81岁.&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3-6 16:46 编辑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2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S12_b vAlign=top align=middle height=28><STRONG>小泽征尔 一个世纪的"最后节拍"</STRONG></TD></TR>
<TR>
<TD class=S9_g vAlign=top align=middle height=28>&nbsp;施雪钧&nbsp;</TD></TR>
<TR>
<TD height=15>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S11_b>
<P>题记<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在小泽征尔舞动着魔幻动感双手的瞬间,音乐的灵魂已经站在了我们面前。<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9月17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2007——2008演出季的开幕式音乐会上,数千听众的热情被音乐大师点燃。当健康状况不佳、整整一年未在乐坛露面的小泽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后,狂热很快弥漫了音乐厅的每个角落。<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音乐使这个夜晚变得妙不可言,72岁的小泽成了表演欲“老顽童”。几天前,一下飞机就感觉浑身发冷的小泽,是那么弱不经风、毫无生气。他将医生的建议书交给了接待人员之后,一头扎进房间,谢绝所有来客。可一走上舞台,他一扫病态,动作轻盈,两眼发光,那鲜明的小泽标记——一头蓬松的银发成了绝对的视觉中心。伟大的音乐家,在音乐里能带给你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让你哭、让你笑、让你莫名地激动,让音乐成为一种美,穿透你的心,然后停留在你的意识中。此时,在小泽的挥手之间,大师将西方歌剧艺术变成了音乐语言,刺激着观众的神经末梢,待**燃烧成力点后总爆发……<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当音乐会最后的音符消失在空气中时,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长达9分多钟,观众起立后久久不愿离去。而在此前,近2千张音乐会门票连同48张加座票已早早售馨;演出当天,两千多份节目单被一抢而空,许多人还在索求,无奈主办方只能再补印100份以满足需求。<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莫扎特在遥远的天堂里微笑。他的歌剧作品中伟大的三部曲之一、首演于1786年的《费加罗的婚礼》上演了223年后,在“二十世纪指挥界遗老”之一、现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小泽征尔的指挥下,在世界古老的东方大国,找到如此众多的知音,愉快地分享他的音乐作品。<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狂热过后,乐迷心有凄凉。小泽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许多人心里明白,这是小泽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携世界名团的重量级**演出。这场演出,可谓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具震撼力的一场音乐会,弥足珍贵。许多乐迷,从各地赶来上海聆听小泽音乐会,因为小泽身患远比报纸所公布的可能更严重的疾病,将迫使他过早地离开指挥台。<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音乐大师健康不佳,使我原先约定的专访出现了问题,时间在等待中消失,眼看努力将白费,于是,东艺总经理林宏鸣决定,干脆不打招呼,带我独闯小泽的化妆间,而副总经理冯岚,则亲自为我当翻译……<BR>&nbsp;&nbsp;&nbsp;&nbsp;<BR>小泽《婚礼》上海**演出<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结束3个多小时的演出走下舞台后,小泽一头蓬松的银发下,满脸疲态,汗水涔涔。<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中场休息时,他已经换了一身衣服,衬衫贴上了后背,马甲连同燕尾服都已湿透。有位生理学家曾做过实验:“一个指挥在一场音乐会中所消耗的体力,相当于搬运15吨东西的力量。”这个结论也许有点夸张,可以肯定的是,近200分钟的肢体运动,对疾病缠身的小泽来说,够他“喝一壶”的。<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音乐大师穿着一件和服,腰带还未系上,我们已经进了门,小泽微笑地起身走过来。<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见缝插针的采访。没有人知道,他为何对媒体的表现总是那么不友好,离得非常远,莫非媒体刺伤过他?有报道说,在他决定离开为之服务了25年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时,美国的评论家们曾“大开杀戒”,负面乐评接踵而来,一些报纸公开批评他“将波士顿交响乐团带往平庸”;说小泽征尔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组合是“一幅破烂到需要修补的油画”;《纽约时报》乐评人撰文说他的演出效果“没有特别出错,但是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等等。也许因为这些原因,这次小泽一到上海就有言在先:“任何人不见,任何采访不接受,你们不要打扰我,我要休息。”<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可眼前的小泽,有大师风采却没有排场,连一个专职服侍人员都没有,正如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一个乐手所说:“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我想我不会说他是一个闻名于世的指挥大师,而会说,他是个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伟人”。的确,走下舞台后的小泽,是个亲切、和蔼且不善言谈的再平常不过的可爱的老头。<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西方歌剧以音乐会版形式搬上舞台这是第一次吗?以前有没有在其它地方演过?”我问小泽。<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不,我们以前做过《莎乐美》”。<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这次《费加罗的婚礼》演出后,你有没有带其它好的歌剧在中国演出的计划?”<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啊,我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今天的观众太好了,真的,我很感动。”说完,小泽转身问林宏鸣,“我很想知道今天的字幕怎样,因为这太重要了!”在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会心地笑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我看了一下时间,你和维也纳的同行们用近9分钟左右的时间谢幕还没能走下舞台,这掌声在上海的音乐会中非常少见,因为很多观众是冲着你来的,不知你当时的感觉如何?”我问。<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小泽边擦着额头上的汗珠,爽朗地大笑起来:“啊,啊,我很开心,真的,你这么说,我非常开心!”<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大师,你到过世界上很多音乐厅,不知你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演出歌剧音乐会版,音响效果感觉怎么样?”<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好,我很满意!如果说演歌剧的音乐版,这个音乐厅是最好的!”小泽回答。<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今天看了音乐会,我感觉你的指挥动作有时像是在练中国太极神功,有时候又觉得你在舞蹈,而有时候,你又像导演,走到歌唱演员面前给他们说戏,一连串动作,富有表演性和戏剧性,很有韵味。”<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小泽脸上浮现出吃惊的神情,继而孩子般地大笑起来,他马上伸手握住我的手,“我太高兴了,谢谢!我很愿意你这么评价,我也希望是这样。”<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所以啊,中国的乐迷非常希望在上海再见到你。”<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大师听后,习惯性地伸出舌头,轻松地笑了。突然从嘴里蹦出了一句中国话对我说:“再见到你!”一屋子人全被他那顽童般的举动逗乐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时间很晚了,小泽起身想**,可是僵硬的双肢已经不听他的使唤,宽松的和服他已无法自行脱去。一旁的人赶紧上前帮忙。<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见此状,林宏鸣转身轻轻对我说:“我们去机场接他的时候,他连行李都拿不动。上车后就说浑身发冷,让司机关掉商务车内的空调。排练结束后,他手弯不过来,无法**,无奈就请清洁工阿姨帮忙,陪同人员看不过去,就帮他。说实话,我们非常担心,这种身体状况是否还上台演出?因为此前一年中,他一直在日本休养。直到音乐会前两天,才独自从日本飞到中国。”<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小泽征尔的健康,已成为国际乐坛的关注点。而他身边的人,对这私人问题一直高度保密。国外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是,他的病情,远比报纸上所说的严重得多,是患了红斑狼疮。但愿这不是真的。<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新世纪飞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还是没能延长一个人的艺术生命。72岁周岁的小泽,已过早地走向了衰老!行动迟缓、肢体无力,老年人的症状过早地在他身上显露。这与他的恩师卡拉扬相比,只能望其项背。卡拉扬八十多岁时,在柏林爱乐仍“一统天下”。开车,驾机上天,甚至临终前,他还与朋友喝着红酒,品尝着美味的牛排。可小泽怎么啦?<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20世纪后半叶,国际乐坛产生了极负盛名的新一代指挥大师,小泽与阿巴多、马泽尔、普列文和梅塔等人并列,成为继老一辈大师卡拉扬、伯恩斯坦和索尔蒂等人之后新崛起的伟大人物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节拍”。而今,音乐大师因健康原因不久将挂冠而去。<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尽管小泽征尔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工作合同到2010年结束,但由于他的健康原因,奥地利政府最近公布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两大新掌门人的名单,著名指挥家弗郎兹·维瑟·莫斯特将成为下一任音乐总监。因为他们非常担心,小泽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坚持到他的工作期满。<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二十世纪最后一个节拍”,行将成为唱片中的记忆!<BR>&nbsp;&nbsp;&nbsp;&nbsp;<BR>“我是世界上起床最早的人之一”<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马勒说:“音乐中最好的东西在音符里是找不到的!”<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而小泽,却总在寻找和追求。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飘忽在空气中的美的质体,每一场音乐会,他总是试图用这种美去震撼人,感染人,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音乐就是落日。落日只有一个,但每个人,每一天,在每个不同的地方,看到和感受到的落日却不同。如果要找美丽的落日,就到音乐中去吧,美丽的音乐总是无处不在的。”小泽说。<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中国的听众,在小泽演绎的古典音乐杰作《费加罗的婚礼》中,感受到“音乐就是落日”的最动人的艺术效果。而这种艺术效果的最新成功展现,归功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辉煌的历史和音乐大师小泽征尔对艺术一丝不苟的严谨。<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行政总监伊安·霍伦德先生说:“这台歌剧的音乐会版,是专门为此次亚洲巡演、中国首演制造的。这部作品也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驾轻就熟、精益求精的保留节目。但是为了此次重量级的出击,我们先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热身,由年轻的指挥精英丹尼尔·哈丁指挥演出了8场,而音乐总监小泽征尔,则闭门欧洲的海滩边,每天都在仔细钻研总谱,养精蓄锐。亚洲巡演结束,这套剧目立刻会到欧洲巡演。”<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令人敬佩的是,这个首屈一指的音乐表演团体,有着近50部歌剧保留剧目,每个演出季推出5到8部新制作的作品。在大半个世纪中,乐团保持着同样美妙的“维也纳音色”。各个声部无与伦比的美妙音色是区别于所有乐团的显著特征,弦乐声部则具有独一无二的温暖如歌的特性。尽管有着骄人的历史,可是小泽与乐团的细微之处,体现出一个伟大的乐团对艺术高度不懈追求的职业精神。<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这次演出,小泽与乐团先后到达上海。这个动感城市,对名家、名团有着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中,有近一半人从未到过中国。歌剧演员连同乐团总经理对上海充满着惊奇,他们非常想留些闲暇时间游览上海,但是,他们什么也没得到,小泽征尔将他们拴在了排练厅。16、17日两天中,他们排练了整整10个半小时,直到晚上10点之后,乐手们才得以回宾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在接连两天的排练中,小泽先生发现二重唱演员配合不很默契,进入音乐的时间把握不准。排练中他两次叫停:“你们得看着我!”演出中,到了这个时段,他离开乐团,专门走到了歌剧演员面前提示。而整场演出,小泽背谱,从未翻动过眼前的那本红色总谱。<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富特文格勒认为:“莫扎特作品的真正含义要从两个方面——‘技术与人性’去探究。在技术方面是音乐的卓绝处理,尤其是莫扎特作品节奏的独特性;在人性方面则是人的情操,他的高尚精神和洒脱性格。”<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而小泽对《婚礼》卓绝的音乐处理,制造出像电子管胆机发出的那种清醇、温暖、柔和音色,如同录音棚中精心制作的LP的音质。这部伟大的作品,在伟大的指挥家手中,深刻体现出它的伟大之处。<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音乐造就了一批“疯子”。20世纪中涌现出的一批伟大指挥家,差不多都是音乐唯上、冷酷无情的“疯子”。在他们的音乐王国中,“人情”两字似乎根本不存在。音乐中的小泽也是如此。<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早在1994年,小泽回到了沈阳。作为对出生地的回报,他决定指挥辽宁交响乐团上演《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同时,他还邀请札幌市长带来300万元人民币投入演出。无疑,这对辽宁交响乐团来说是一次极为严峻的挑战。<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乐团团长后来回忆说:“第一天,在排练完《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快板后,小泽的脸色骤然沉了下来,紧皱眉头,低沉地自语道:怎么会这样?这样的乐团怎么去演出?小泽侧着头在深思。沉闷的静场几乎使空气凝固,人们忐忑不安。忽然,他昂头巡视全场,也许是一种期待的目光,也许是一种渴望的目光感染了他。他将指挥棒重重地敲了一下乐谱架后说:从明天起,我们进行个人演奏过关训练。我当即懵了。这等于在说,每个人需要从基本功训练起。这绝不是大师级指挥家做的事。这时,等候在演练厅的地方官员要与他商量安排接见和宴请事宜,小泽一一谢绝。他说,我这次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送给沈阳市人民一台满意的交响乐。我不想见任何与音乐会无关的人。<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此后,每天训练6个钟头。到了第三天下午,小泽实在太疲劳了。他先是蹲在地板上指挥,后来,干脆就跪在地板上指挥,脸上的汗水挥洒在乐谱和地板上,他一次次地纠正第一小提琴手,可还是难以过关。望着大师被汗水浸透了的头发,一脸的疲惫,第一小提琴手心中难受极了,先是流泪、抽泣,后是失声哭了起来。‘大师,对不起,您另选他人吧,我不行。’在场的人都以为大师会发火。不料他却十分平静和悦地说:你行,只差一点点。请再来一次。当她拉完一遍,大师捋起头发:谢谢,请再来一次好吗?就这样,当第一小提琴手过关时,她已经泣不成声。大师大口喘息着接过毛巾笑着说:你们都行,谁也没有理由泄气……当这场音乐会最后一个音符消失后,全场掌声雷动。浑身是汗的小泽不由高呼起来:‘我成功啦!我真的成功了!’然后,双手掩面失声痛哭,颤颤发抖的身子牵动着全场每个人的心。”<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指挥台赋予了小泽艺术生命。除了天分,小泽拥有更多的是勤奋。日本作曲家武满彻曾经在小泽寓所住过一段时间。目睹了大师的勤奋,他说:“每天清晨四点钟,小泽屋里就亮起了灯,他开始读总谱。真没想到,他是如此用功。”原来,小泽从青年时代就养成晨读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我是世界上起床最早的人之一,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常常已经读了至少两个小时的总谱或书。”小泽说。<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这个习惯,使小泽受益匪浅,以至常常会发现一些新东西,制造出新鲜的音乐感。200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的那句中文“你好”,便是他的得意之作。当小泽今年5月康复回归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后,他在维也纳当地演出场场爆满,人们对他的新鲜感仿佛回到了他刚刚上任的时候。在此次亚洲巡演上海首站演出中,中国听众又听到了他的交响乐以外的歌剧音乐会版,他那异常敏锐的听觉、过人的音乐记忆力、丰富细腻的音乐感觉和高超的指挥技巧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震撼和感染了所有听众。<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小泽为他的音乐,贡献了全部艺术智慧!<BR>&nbsp;&nbsp;&nbsp;&nbsp;<BR>“一到中国,我就感到很亲切”<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艺术家是玩耍中的孩子。<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人们发现,72岁的小泽,现在成了地道的“老顽童”。音乐会上,羸弱瘦小的老人在舞台上活蹦乱跳的模样,感染了全场观众和演员。他简直把自己当成了剧中的一个角色。古钢琴在弹奏时,他弯腿做了一个戏剧性造型,靠在钢琴上,看着演员。可爱至极。<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艺术上如此,生活中也如此。几年前人们记忆犹新的“沈阳失踪案”,就是“老顽童”制造的一场游戏。<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那年,小泽到沈阳之后,住进了辽宁宾馆。接踵而来的各种活动,引起了小泽的不悦。于是,老人家自行其乐,趁人不备,溜了出去。当人们发现小泽失踪后,引起了一片恐慌。接待人员一级级上报,最终惊动了市政府。失踪?绑架?遇害?谜团重重。市局迅速派出刑侦专家进行现场勘查。勘查之后得出结论:房间内没有作案痕迹,没有任何可疑的线索。于是,开始密切监视车站、机场以及公路,同时在全市展开秘密搜寻……<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30分钟后,警方接报,小泽找到了。他正在一条胡同内的小饭馆里悠闲地独自喝酒。桌上是一盘鸡脖子,一盘小拌菜,还有一瓶50多度的老龙口,已经喝了一半了。见到接待人员进门,小泽还盛邀他坐下来一起喝。小泽哪里知道,他的“失踪”引出了一连串的麻烦。原来,小泽的爱好之一是小酌几杯,酒不必好,菜无须佳,关键在于心情舒畅。凭借几句简单的中国话加手势,他要了酒菜,便吃了起来。<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一场虚惊总算过去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此次,小泽到上海,从浦东机场出来后,沿途的景致使小泽四处张望,一边自言自语地道:“一到中国,我就感到很亲切。”车在路上堵车后,小泽突然问,为什么所有的车牌后面都有一个相同的字(指车牌的第一个中国字“沪”),这代表着什么?陪同人员吃惊了,从来没有一个大艺术家,细心到观察车牌的地步。他们告诉小泽,这个中国字是上海城市的缩写后,他恍然大悟,拍起脑门笑了。当车经过陆家嘴,璀璨的夜景让他又惊叹不已:“啊,这太美了!”小泽又开始了喃喃自语。那神情,简直就是一个孩子。<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这位出生在中国沈阳的日裔指挥家,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结。有一次,中国一位音乐家随小泽到日本一个地震灾区去演出,那里曾因地震死亡过很多人。演出结束后,一同前往的大提琴大师罗斯特洛波维奇上台致词,台下大部分都是当年死者的家属,小泽充当老罗的翻译,当他把老罗的慰问翻译成日文后,在场的人都纷纷落泪。<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可是,当小泽先生说话时,在场的所有人表情都很认真、严肃,中国音乐家感到纳闷,可又听不懂日文,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时,小泽征尔又用英语重复了一遍:“我们也要永远记住,日本人曾经对中国人做过很坏的事,在中国,死去了更多无辜的人,我感到非常难过,对不起!”说完,他走下台来,流着眼泪同中国音乐家握手,因为在场的人中,就只有一个中国人。此举,深深地震撼了中国音乐家的心灵,他没有想到,音乐大师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中国的歉意,并提醒日本人不要忘记曾经的过错。<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在维也纳,小泽忽然又问这位中国音乐家:“除了南京大**,还有一次在东北的大**是哪个城市?”当他得知发生在旅顺时,他喃喃地说:“对,就是旅顺……”。中国音乐家问他怎么了,小泽说:“你知道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就是带领一群日本的年轻学生,到南京、旅顺,到死难者的墓碑前举行音乐会。”“总有一天,趁我还活着的时候,我要完成这个心愿……”<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音乐“老顽童”的中国情结,常常显现在对待青年学生、孩子和平常人的身上,人们感觉中的小泽,并不是一个冷峻高傲的音乐大师,而是一个平易近人有着平常心的普通人。在东方艺术中心排练时,他看见观众席上坐了许多人,就问:“他们是谁?”当得知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后,他满意地笑了。<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演出结束当晚,小泽深夜11点多离开剧场,当他走向别克商务车时,忽然一个10岁的小女孩上前拉住了小泽。原来,这个小发烧友,已经在门口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她的愿望是有一张与音乐大师的合影照。小泽听后深为感动,马上伏下身子,拉住小女孩,让摄影师拍下这个镜头。<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其实,小泽先生在维也纳也是如此。每次音乐会后,都有数不清的人们堵在后台门口,期待得到一个签名;当他走在路上时,身边的车都会慢下来,认出他的司机向他致敬,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有一丝的傲慢,总是那般一如既往的平易近人。小泽带朋友们去咖啡厅,遇上人多,就规矩地在门口排队;他在步行街上结交了一个木偶艺人,他真诚地将音乐会票送给他,并热情地拥抱了他,感谢他的到来;小泽还曾邀请另一个街头艺人参加日本的斋藤秀雄音乐节……<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这就是真实的小泽征尔。<BR>&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为了艺术,几十年奔波在世界各地,小泽太累了,他需要休息,需要天伦之乐。他说:“我真的希望,多点时间与家庭、孩子们呆在一起。”<BR></P></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3-6 15:25 编辑 ]

00057741.jpg (68.66 KB)

00057741.jpg

W020070917378431768280.jpg (9.59 KB)

W020070917378431768280.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哦 本来过些天我也要发卡拉扬的呢  被力量兄抢先了
让我弹着  让我唱着  一个生命的过客  一个孤独的影子  一首生命的悲歌  一个岁月的休止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