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shades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6">&nbsp;<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shades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6">

p2m.jpg (32.51 KB)

p2m.jpg

思念如水
  你的模样慢慢发黄
  直至成为一种习惯...
<P>科比拒绝与乔丹伯德比较 越发成熟巅峰期还将继续</P>
<P>2007年12月04日09:56 篮球先锋报</P>
<P>  记者邱星报道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科比老了吗?当湖人的比赛越来越陷入平淡,当科比在篮筐上飞翔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数球迷开始惶恐,他们心中的“81分英雄”,是否也已经不可避免地走上职业生涯的下坡路。</P>
<P>&nbsp;  科比老了吗?也是,也不是。他场均上场的36.8分钟依旧在全联盟后卫中名列前茅,他的名字也依旧在得分榜前三名闪耀。但是,他19.8次的场均出手已经下降到四年来的最低点,每场比赛,科比好像总有一节时间,在场上扮演“传帮带”的角色,而不是单骑闯关,百万军中豪取上将首级。</P>
<P>&nbsp;  科比老了吗?如今这个问题,不但是球迷、记者、评论员们的热门话题,连科比自己,都很想弄清楚真正的答案。   与前辈比较毫无意义 </P>
<P>  拿着一张记者递给自己的资料,科比随便看了看,然后笑着说:"这就是你要告诉我的情况吗?你想要通过这张纸告诉我,我的职业生涯,只剩下两年到三年的巅峰期了,是这样吗?" </P>
<P>  科比手中的纸上,罗列着此前美国《体育画报》记者拿他与曾经的NBA外线巨星做的比较。从进入NBA至今,科比已经出战了三万三千多分钟,而当年名震一时的顶级后卫,无论是乔丹、德雷克斯勒,还是更早的伯德等人,他们达到科比这个出场时间时,都已经是33岁左右的高龄,职业生涯走到了尾声。而如今,年仅29岁的科比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地步,用记者的话说就是,科比的身体即将损耗殆尽。</P>
<P>&nbsp;  貌似有理,实则愚蠢,这就是科比对这一数据对比所下的结论。"这样的比较真是太蠢了,"科比说,"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不同,拿我与这些前辈巨星们相比毫无意义。而如今的NBA,也和当年大为不同了。"</P>
<P>&nbsp;  科比的反驳很简单,他与伯德等人完全就不是同一类型的球员,而他们的境遇也完全不同。伯德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病、而雷吉·米勒是个接球就投的纯射手,一场比赛要拖着疲劳的双腿跑上无数个圈寻找接球机会。与科比最为相似的球员应该是"飞人"乔丹,可"飞人"33岁的时候,正是他状态最好的时候,带领公牛取得了常规赛72胜的佳绩,随后拿下了又一次"三连冠"。如果科比能够在接下来两年做到乔丹那时候的成就,科比自己应该也心满意足了。</P>
<P>&nbsp;  "现在的联盟,各种科技应用都比以前更加出色,对球员的保护也比当年更加周到,这一切,都能够更好地延长职业球员的运动寿命和他们的巅峰期,"科比说,"就拿我来说,在我身边,就有五到六名专业的护理人员,脊椎按摩师、肌肉按摩师、运动饮食专家、厨师……他们都在尽力地调整我的身体状态,让我能够更好地打比赛。这样全方位的保护,在10年前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科比言下之意已经非常明显,有了这么多人的共同努力,他的职业生涯巅峰期还将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不是如今媒体鼓吹的"两到三年"。</P>
<P>&nbsp;  科比的性格就是永不认输,他不会容忍任何人对他状态的怀疑。科比美国队的队友基德,对科比的这种精神有着很深的体会:"他总是希望取得胜利,他对自己身体的保护也非常周到,他希望自己总是能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赛场上。"而与科比熟识的一位球队经理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就算他的腿跑不动了,他那不服输的性格也会支撑着他跑下去,去拿到他想要的一切。" </P>
<P>  不是老而是更成熟   科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屡屡用那高难度的飞翔扣篮和拉杆上篮取悦球迷,同时折磨自己的膝盖。在经历过几次膝部伤病后,科比如今更加信任的是自己的跳投。在别人眼中,科比好像老了,跳不动了,而在科比心中,这却是自己更加成熟的表现。</P>
<P>&nbsp;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打球也会变得更加聪明,"科比说,"改变自己的打球习惯就是其中的一点。职业篮球水平不断提高,各种规则也在不断变化,如今联盟裁判的吹罚尺度和以往也有了很大不同。" </P>
<P>  当年,乔丹在他职业生涯后期,更多采用后仰跳投的绝招杀伤对手。如今,29岁的科比也更多地使用跳投,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比也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夕阳"阶段。科比是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规则,更好地利用规则去赢得比赛胜利。   "的确,如今我更多时候会采用中远距离跳投得分,但这和他(乔丹)当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科比说,"他当年打球的时候,联盟可没有规定允许联防。如今,当你想一鼓作气地冲到篮下时,往往会发现那里并没有任何的空间留给你。这时候,跳投则是威力更大的一种武器。我也很希望时光倒转,联盟能够重新用回当初的规则。我能够轻易地找到一对一的机会,任何时候都能够带球直冲篮下。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我必须做出改变,必须找到更好的赢球方法。" </P>
<P>  事实也证明,科比的跳投越来越成熟,正逐渐成为他帮助湖人取胜的"重要武器"。他的出手次数虽然降到了四年来的最低点,但科比的投篮命中率却逐年提高。新赛季,科比场均出手19.8次,命中9.2球,46.5%的命中率已经是六个赛季以来的最佳数据。在得分榜前五位,科比的出手数远远低于詹姆斯、麦迪等人。更加珍惜手中的球,更有效率地得分。科比的境界早已超出了詹姆斯等人一筹,如此成熟的科比,又有谁敢说他老了?</P>

2617887894.jpg (40.53 KB)

2617887894.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崔健个唱开演在即 姜文带娇俏女儿神秘探班

<P>崔健个唱开演在即 姜文带娇俏女儿神秘探班 2007年12月28日 09:09:01  来源:京华时报</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nbsp;昨天(27日),老崔和乐队正在录音棚为演唱会彩排,好友姜文带着女儿伊朗前来探班。得知伊朗喜欢摇滚乐,老崔和乐队为伊朗演唱了一首《阳光下的梦》。姜文称,1月5日演唱会当天是他的生日,他将买票带一大帮朋友去看崔健的演唱会。 就在老崔和乐队排练得正在兴头上,姜文出现了,腋下夹着两箱水,手拿一个大食品袋。姜文放下东西后,招呼助手把另外的四箱水也搬了进来。老崔笑眯眯地看着他,招呼道“来了”。姜文拉过14岁的女儿伊朗让她跟老崔打招呼。看到伊朗拄着双拐,老崔边招呼人搬椅子边问怎么了,姜文说她洗澡时不小心摔伤了。随后,老崔问伊朗喜欢HIP-HOP还是摇滚,听到她回答“Rock”,老崔高兴地招呼乐队:“我们为伊朗小姐送上这首《阳光下的梦》。”随后姜文简单问了问演唱会的准备情况就离开了。他让送自己出门的尤尤递话给老崔,人太多说话不太方便,1月5日当天,他将买票带大帮朋友去看演唱会。 老崔称,早年姜文是他最喜欢的演员,现在则是他最喜欢的导演。因为不喜欢自己在《我的兄弟姐妹》中的表现,崔健决定再也不演电影了,但在姜文的邀请下再次客串了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因为他觉得只有姜文能调动、抓到他最好的一面。“我是看着伊朗长大的,她现在开始喜欢摇滚乐了。我女儿也在听我以前听的歌。”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专访老崔 个唱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外壳粗糙但品质高档 2008年1月5日在工人体育馆举行的崔健演唱会,是工人体育馆明年迎来的第一场演唱会。这场个唱仍由崔健担任艺术总监。演唱会以“20年经典作品回顾”为主题,将梳理他从1986年在首体唱响《一无所有》以来的几十首经典作品。80%的曲目都是老歌,锁定于他的前四张专辑。但崔健一直强调“新”字。“乐队排练时一直寻找新感觉。就算是老歌,我们也经过全新创意,表演肯定和以前不同。”另外,他也会演唱一两首全新作品,其中包括他最为重视的一首为奥运献礼的歌曲。 老崔表示,在演唱会的曲目安排上,他跟主办单位甚至听众都在较劲。“现在最典型的歌迷与歌手的关系就是互相宠着,都是宠物,我觉得挺虚假的。我更愿意说,你应该知道我在想什么、将会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交流。摇滚乐尤其需要如此。现在很多人抱着讨好市场的态度去做音乐,明知道已经没有感觉了,还是去做。我就是跟大家较这个劲,虽然叫20年经典回顾,但是2006年到1986年都是20年之内。我觉得我认为的经典更重要,我还是会把我自己最精彩的东西拿出来。” 一些人总认为国内的摇滚演出不如国外,老崔认为他们只看到了表面。“虽然外壳粗糙,但我们还是高档汽车;有些音乐则是高档的外壳下藏着一个很粗糙的机器。这场演唱会我们会把外壳拆下来给你看。我们的音乐并不比那些报价高出好几倍的人差。我敢说,这场演唱会是中国摇滚演出中最好的。” 但老崔同时也认为,国内演出在制作上有待提高。目前他正在往这方面探索,花大价钱、请总导演制作,毕竟演唱会是综合性的演出。 老崔一直在关注新人、新乐队。但提到可以长期发展的,老崔就有点摇头了:“确实有一些乐队感觉很出彩,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是你意想不到的,但可惜他们没有好时机,懂他们音乐的人太少了。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可能开始没有追寻到主流的东西,或者清楚认识到主流文化,他们只是做完自己的东西,拍拍屁股走了,根本不理会听众是否明白他们的意图。” 崔健认为,中国摇滚乐在经济上可能不太容易,“我们都是按主流方式运作,实际上是跟主流市场去抢观众。我们出道时,《一无所有》《花房姑娘》都是主流性的。实际上我一开始就没有把主流和我的个人原则分成两个领域,也没这个必要。首先得有生存能力。我一个朋友以前做音乐,现在开始卖东西了。他说自己要不回家待着,要不先做生意以后再做音乐,这才是真的学会了生存。” 摇滚 做音乐要先学会生存 老崔也曾考虑过成立自己的厂牌或唱片公司,但是没钱。“目前我们也是自身难保,版税几乎是一次性的,没有追加。而且宣传很难,没有个性、没有钱,谁也不会理你。这些都是拜港台的音乐人所赐,他们就是拿钱炒作,把自己的市场搞砸后,又跑来内地搅浑水。目前国内摇滚公司的生存现状,恐怕是羊毛出在牛身上,不可能真正靠唱片市场回收投资。我觉得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恐怕只有摩登天空这个老公司,但是这只羊特瘦。” 市场 亚洲人歪曲嘻哈乐 老崔觉得,在用钱砸出来的音乐市场中,不会有优质音乐。“华语地区音乐的现状就是,教授跟民工听的音乐、唱的卡拉OK是一样的,唱的水平也一样。现在最流行的就是HIP-HOP。亚洲人听HIP-HOP根本就是个大笑话,HIP-HOP是暴力、命与命之间的游戏。中国的HIP-HOP就是很帅的、爱情、跳舞那种形式。实际上在西方,一个歌手要是不唱HIP-HOP,就要拿枪发泄了。亚洲人对于HIP-HOP就是偷,然后卖。学一个东西要学它的精神,学他们的勇敢,学他们真正的坦白。”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快人快语 海选出身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脚正不怕鞋歪 谈到出道的经历,老崔乐呵呵地说:“我的第一首作品是1985年年底写的,《不是我不明白》和《清楚的抱怨》,这两首歌参加了当年的流行歌曲比赛。当时评委有王昆、李双江。我、刘元、黄晓茂,黄晓茂拿着鼓机,我拿着破的音响,打车运到那里去,我们是唯一带乐队演出的,但第一轮就给刷下来了。后来还在文化部的院里参加过比赛,也是自带乐器,也是一轮就给刷下来了。”很多摇滚音乐人觉得不应该参加选秀比赛,但崔健觉得有机会就应该表现,脚正不怕鞋歪。“我的《一无所有》就是通过比赛创造出来的。”对于快男一类的选秀,老崔觉得只要真唱就足够了,“这是一种坚持的态度,不一定要光着屁股坚持,穿着西服也可以坚持。” 跳迪斯科 自己撒欢歌迷崩溃 老崔透露,当初参加比赛为了造型需要,还跳过霹雳舞。“严格讲,应该就是街舞,或者说是一种造型。现在很多人也在跳那个时候的动作,当时我跟刘元他们还切磋过动作呢。”问他会不会在演唱会上来一段,老崔笑着说不会,怕大家牙都笑掉了。一位歌迷曾在某酒吧看到老崔跳迪斯科,表示有点崩溃。老崔很自豪地说:“这有什么崩溃的,我跳得欢着呢。给段好音乐,年轻人也跳不过我。” 养生保健 昼伏夜出十分规律 老崔曾被誉为“最健康的艺术家”,不抽烟、不酗酒、生活规律、经常运动,身材保持得很好。听到有人夸他皮肤好,他有点得意:“我皮肤好,窍门就是提前睡午觉,早上5点睡觉,睡到下午2点起来,千万别抹任何护肤霜。”虽然黑白颠倒,但晚上工作,白天睡觉,倒也养成了规律。除了每周三次游泳外,老崔还上健身房,时间长了不活动就有点别扭。从十几年前因为胃不好戒烟后,老崔就再也没碰过香烟,酒倒是喝一点点,“喝到吐不出酒气、开车安全就不再喝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经纪人看老崔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格魅力强决定好音乐 经纪人尤尤提到老崔,就一句话:人格魅力强,吸引人。“超强的人格魅力也决定了他会做出好音乐。” 在老崔与公司解约后,尤尤找到老崔说“我们合作吧”。老崔有点不可置信地看着这个年轻姑娘。尤尤继续自我推荐道:“你不是常说要相信年轻人,给年轻人机会吗?”于是一对黄金组合组建了。虽说是经纪人,但尤尤包揽了所有的工作,甚至包括打杂跑腿。刚开始她动不动就哭,“老崔很有修养,就算内心已经很愤怒了,也从不发脾气让别人难堪。但开始我对他的要求理解不透,觉得自己工作不力,影响到他了,难受得直哭。他的衣食住行总是凑合就行,但对演出音响制作要求很高。有一次,演出前天晚上老崔看到舞台,觉得舞台太高、离观众太远,让拆了重搭。只有崩溃。” 梦想有成真的有没谱的 尤尤还透露了老崔的几个梦想,有已经实现的,有打算尝试的,还有可遇不可求的。 与Rolling Stone同台 老崔最喜欢的乐队有Rolling Stone、U2等,与喜欢的乐队同台演出交流是老崔的愿望。2003年由于非典,与Rolling Stone失之交臂,老崔挺失望的。今年4月8日,RollingStone要在上海开演唱会,尤尤开始联系演唱会主办方,要帮老崔完成心愿。演唱会前一天早上,爱玛娱乐大老板打电话给尤尤,让他们赶紧去上海,准备第二天晚上与麦克·贾格尔合唱《野马》。尤尤跑到老崔家,揪起还在睡觉的老崔就往飞机场赶。演出当晚,老崔因为激动而忘词,可是没有人因此批评他,所有人都认为他能与Rolling Stone同台是中国音乐人的骄傲。 重回北京舞台开唱 由于某些原因,崔健曾有12年没在北京举办过大型演出。重返北京舞台就成为了他另一个梦想。2005年首体演唱会批文拿到的第二天,是崔健的生日。尤尤就把演唱会批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 拥有爱情 拥有爱情,这没人能帮得了他。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崔健还在期待中。 秘密梦想 老崔还有一个秘密梦想——做电影导演。明年除了出新专辑外,拍电影是最大的计划。老崔曾表示,他最喜欢的电影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类型的。他要拍的电影,剧本是他自己写的,据悉属于文艺片。(记者 任峰涛/摄 记者 赵璐苹/文)</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1-1 21:52 编辑 ]

xinsrc_58212042816222963137596.jpg (98.75 KB)

xinsrc_58212042816222963137596.jpg

xinsrc_17212042809057501961017.jpg (49.84 KB)

xinsrc_17212042809057501961017.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凝视中国山水画

<P>凝视中国山水画 </P>
<P>  文/吕品田</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翻开现代文明的史卷,字里行间多透着唯科学主义的傲慢和自负。一个被反复陈述的信条是:科学至高无上,有征服自然、改天换地的伟力,能带给人类无限的福祉和利益。 随历史在地球上"科学地"展开,早先的一个个乌托邦构想似乎都已成为历历在目的现实。一时间,人类为之欢呼雀跃、兴奋鼓舞。可是,科学技术所促进的现代化不是一条单行线,破坏主义也大行其道。作为现代化的成果,与物利同样滚滚而来的还有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破坏、人口爆炸、自然资源短缺和核战威胁,还有贫富差距加大、消费主义膨胀、精神疾症流行、暴力倾向加剧等等。</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们突然感觉到,原先偌大的地球,如今日益走窄,自己身处的生存环境竟是一个空间日蹙、意义沦丧、疏远异己、冷寂消沉的世界。征服自然的双刃剑,如今寒光闪闪地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不禁使人倒抽一口冷气。何去何从,人类陷入空前的茫然和焦虑。 科学旗号之下,一种逃跑主义正在成长。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增长的极限》的提示,使人们想起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原来,世界除了守恒原则还有熵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地球的能量和资源是有限的,热会从一个较热的物体导向较冷的物体,以致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前景黯淡并终为土灰。科学家还正言相告,太阳刚刚度过它的中年,45亿年后将在爆炸中死亡。于是,有人已着手考虑领导人类进行"太空大逃亡"。让现代人骄傲的"宇航",已在组建逃跑主义的前卫军团。同步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互联网上训练人类的逃逸速度和数字化生存,还被导向将来可作星际漫游的"无躯体智能"的探索。未雨绸缪中数美国人最务实,据说他们马上要去火星植草,好让那里生出含氧的空气来。 本以为科学不会犯傻,况且兵家也说三十六计走为上。可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长征》,思想大受启发。惨烈的湘江之役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逃跑主义行不通!想想也是,那"数字化生存"或"无躯体智能"与灵魂出窍有何质别。 **战争需要根据地,人生何尝能背井离乡。其实,好生呵护人类根据地--地球家园,才是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根本。毛主席说得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近忧在即,我们不需要45亿年后的远虑,需要的是珍视生活此刻的每一天,在这每一天中善待自然,善待天地万物。筑居于山水并与山水共久长,乃是人类的宿命。 "心远地自偏"。古人之言,见地至深。其实,所谓大地无限,那是人心豁达;而地球走窄,则是机心利欲太甚。但去机心利欲,天地自宽,生机自来。在当下,对未来,一份素心待物、结庐天地的"根据地"精神或家园精神,何等需要。 这便是凝视中国山水画的理由。 对不希望带着"头盔"浪迹一生或稀里糊涂地被"数字化"的人们来说,中国山水画以其空间意识和形式,提示了一种发蒙去蔽、安顿止泊的人生智慧。它所体现的世界观,是反对破坏主义和逃跑主义的家园世界观,是为几千年中华文明所维护所验证的生态世界观。 在中国人的理解中,世界是生命一体化的世界。如庄子所言:"通天下一气耳", 生命的灵气使人与自然沟通融合。在"合一"的天人关系中,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人是内在于自然的存在。"一身之中,凡所思虑运动,无非是天。一身在天里行,如鱼在水里,满肚子里都是水。"(《朱子语类》)浸润在这种世界观中的中国人,不把自然看作无情的物质或陌生的荒野,以致粗暴地征伐、任意地掠夺和肆意地消耗。他们敬畏自然如同敬畏生命,以合作姿态分享造化的生资,以纯素之心倾听天籁的启示,把天地作为可观、可游、可居的广袤家园。 这种世界观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而山水画的发展则增进着这种世界观的自觉。热爱家园生活的中国人,创造性地把握了山水画这种"游园"方式,并以可观、可游、可居的生活体验和理想相要求。 朴素的家园生活,未必尽善尽美,其间充满劳作的紧张和困顿,也难免遭遇百般的失意。人们需要休息安顿的歇处,以去身心疲乏;需要在闲心散游中,领受解粘去缚的自由感。当年,宗炳将所游历的山川描绘于壁,说:"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一席话,掷地有声,是中国山水画精神的最初自觉。 "歇处"如何为好?"卧游"何以致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以"三远"作答,意味深长、影响深远。</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山水画所尚"三远",不是西画所热衷的静态几何空间,而是以大观小、环顾周览、景随步移、应目会心的生活化空间。"游人"活泼灵动、蓬松潇洒的心境,表现为一幅幅俯仰开合、超越拘束的远大景象。"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既是"远"的视觉画境,更是超然去远的心觉体验。"三远"之中,古人尤重"平远",以为"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解其意旨,当在淡化山水的自然形构而显其灵气,以与人的精气神相通相接。追求这种境界的山水画,赋予中国家园生活以深刻的"远意",使生活中人能凭之"远游",自觅温馨恬淡、宁静空灵的"歇处",免得"沉于物,溺于德"。</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中国人对山水画的热衷,不妨解为对"远游"的热衷。不过,切不要以为这是"好高骛远",或是一旦遇到困难惹出麻烦,就不忍重负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中国人不是浮士德。其所尚之"远游",非涉向彼岸世界的灵魂升华,也非飞向太空世界的宇宙殖民。"远游"不是决绝生活家园、背井离乡,只是徜徉往返的"游园"。耽于禅悦的王维,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孙悟空一筋斗十万八千里,却总说"俺老孙去去就回"。行止而归、歇歇便罢的 "游园",反映了中国人务实而辨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在山水画上,中国人这种既往则返、不弃家园的人生姿态,通过不同于西画的空间意识表现出来。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见解。在《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美学散步》)中,他写道: 西洋画在一个近立方形的框里幻出一个锥形的透视空间,由近至远,层层推出,以至于目极难穷的远天,令人心往不返,驰情入幻,浮士德的追求无尽,何以异此?</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中国画则喜欢在一竖立方形的直幅里,令人抬头先见远山。然后由远至近,逐渐返于画家或观者所流连盘桓的水边林下。《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中国人看山水不是心往不返,目几极无穷,而是"返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 寄蕴于中国山水画的家园精神,其终归落实于人生,落实于人生的关怀--既让生活中有一个实在,也让生活中有一点空灵,总之让人在世界这个广袤家园中活得心安理得、惬意自在。生命一体化的世界观,赋予中国人以出入生活、出入自然的变通智慧。世界因人的这种出入活动,由晦暗疏远变得澄明亲近,成为可观、可游、可居的家园。素心待物、结庐天地的家园精神,使人们总能在自然和生活之中领略存在的生活意义和美妙的生命快乐。 凝视中国山水画,固然不能直接制止穷奢极欲、掠夺自然、毁弃地球的行为,但只要人们还希望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那么,这种凝视便会从心间生出力量来。它拒绝对待天人关系的破坏主义和逃跑主义。 于是,凝视中国山水画,便有一份超出审美静观的现实意义。 2001·6·26 原载《美术观察》2002年第11期</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1-27 15:19 编辑 ]

xinsrc_32212022316312501251239.jpg (21.28 KB)

xinsrc_32212022316312501251239.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印象派绘画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P>
<P>&nbsp;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各种艺术创造中呈现的所谓“美”,不论其通过何种表现形态和表现方法,其内容都有其相通的一面,也就是说,美的内核即精神是共同的,但因各有其特异的审美追求而别具风采。就西方近代以来的绘画而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和其他各种现代流派,都各有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们不会因为时代变迁所造成的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失去其意义和价值。正是这种特异的审美追求使艺术园地愈来愈绚丽多彩,也使人们的艺术体验和享受愈来愈多样,愈来愈丰富。艺术欣赏中有许多有趣和值得人们思考的现象,其中之一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审美标准和欣赏趣味的普遍性和差异性问题。应该说,普遍性、共同性是主要的,但不能忽视实际存在的差异性。由于有普遍性,凡是好的艺术品,不论产生于哪个民族、哪个时代,都能为人们欣赏;因为有差异性,不同的民族因审美习惯有所不同在选择作品时自然会有所偏爱。举例说,在欧洲近现代绘画流派中,法国的印象主义在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观众中,有很多知音,有很多仰慕者。凡是介绍法国印象派的画册和书籍在中国历来畅销,几次来华的法国展览中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都受到人们的特别注意。倘若要问,对现代中国油画影响最大的欧洲绘画流派是哪个派别?恐怕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印象主义。为什么印象主义对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观众有如此大的魅力,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想,可能这与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某种相互呼应的东西,本文试作简略分析。 众所周知,欧洲艺术虽有希腊与希伯来的不同传统,但在20世纪之前其主导方向当属在古代希腊即己形成的写实体系。欧洲写实体系的美术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为世界人们所注目。而在东方,尤其在中国,艺术的主导方向为写意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大体系并非完全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的。实际上欧洲的写实体系中也含有写意的成分,在包括中国艺术在内的东方写意体系中也含有写实的因素,这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两大体系的艺术以自己的审美趣味不断熏陶、训练和教育着自己的观众,使他们形成某种欣赏习惯。中国写意艺术体系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格,重视写艺术家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语言表现上讲究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以至以神写形,不拘泥于形似和不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写意艺术更注重通过诸形式因素如笔墨、色彩,如绘画的点线面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写意体系的艺术在情与理之间更重视情,尤其在文人水墨中,感情的表现更率真、自然,为此,作品创造过程更强调一气呵成,强调即兴式和自由发挥、因势利导,甚至“将错就错”。 当然,写意体系艺术注重的自由与随意,也需要有“基本功”的训练方可获得,不过这种基本功不在写实造型,而在于艺术家全面的文化修养,所以中国的文人水墨画强调功夫在“画外”。对水墨艺术来说,“画外功”中最重要的是艺术家对人生、对自然的体悟,也就是说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和认识,要达到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境界,要把艺术作为自己人格物化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意的艺术家一生都会处于“修炼”之中。在语言技巧上,属于写意体系的文人画家的“画外功”最重要的是“书法”,因为这种画是“写”的艺术,“书写性”是它的基本要求。“书写”有别于“描摹”,在书写中线的一波三折,手通过笔的运转所用的全身的体力、臂力和腕力,通过提、压和拖,诉诸于画面各种痕迹。这些痕迹表现于线,也表现于皴擦点染之中,它们既是艺术家作画时的情绪的直接反映,也显示出艺术家的气度与胸怀。</P>
<P>&nbsp;&nbsp;&nbsp;&nbsp; &nbsp;中国艺术家和广大观众最早接触的是欧洲古典的写实艺术。写实的艺术在中国人当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仰慕者有之,贬抑者亦有之。仰慕者在欧洲古典写实中看到了中国文人画中所缺少的反映客观物象的“形”,这派人士认为形不在,意焉能存?他们竭力主张中国人学习欧洲的写实艺术,认为引进欧洲写实艺术是使中国艺术走向人生、走向现实的惟一道路。贬损者认为,欧洲写实体系太尊重客观的视觉现实,不能充分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感情,中国应保持本民族写意传统,他们认为中国接受欧洲写实主义是把艺术引向歧途。这种争论在中国延续了近百年,很难说这种意见分歧如今己不复存在。西方现代主义流派在中国艺术家和观众中引起的波澜更大,争论的时间也更持久,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实。不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讨论,今天的中国艺术家和观众对欧洲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的认识己经更为全面和科学,态度也更为冷静与理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现象是,中国人对介于古典写实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印象派艺术很早就持有另外一种态度,那就是承认和赞赏。</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现代艺术家中有不少人曾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或在论艺的文章中涉及到印象派,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色,并试图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写这些文章的有较早接触西洋画的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倪贻德、丰子恺等人,也有专门从事传统水墨画创作的国画家。在前一类画家中以徐悲鸿、林风眠的意见最有代表性,而在后一类画家中两位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李可染的看法颇值得我们重视。</P>
<P>&nbsp;&nbsp;&nbsp;&nbsp; &nbsp;20世纪30-40年代,在对中国艺术前途有不同认识和分析的徐悲鸿、林风眠(他们都曾游学法国)对印象派都持肯定和赞赏态度,不过程度有所不同,出发点也不尽一致。徐悲鸿虽然批评马奈(Manet)的“俗”、雷诺阿(Renour)的“媚”,但他重视印象派的写生和他们当中注重素描造型的艺术家,如德加(Degas),又对印象派中在运用色彩方面颇有造诣的画家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也是重神韵的。1947年,他在《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一文中写道:“印象主义出,绘画上亦重韵律,其中钜子如莫奈(Cloude Monet)、西斯莱(Sisley)、毕沙罗(Pissarro)均以密点敷彩,放弃线条。较大小米尤精妙。”(“大小米”即画史上通常说的宋代山水画家“大米”、“小米”父子,大米即米芾1051-1107,小米即米友仁1074--1153,他们在师法造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烟云变幻、苍茫朦胧的“云山”之景-本文作者)认为这些可供中国艺术家们借鉴。而林凤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他说:“法兰西在19世纪里,艺术上发生了三次影响遍及于整个世界的大运动,第一次是浪漫派,第二次是写实派,第三次就是印象派。”他还说:“我们追溯印象派形成的远因,则必须提到中国和日本;”他在比较了中西绘画表现山水风景的历程之后说;“西详的风景画,自十九世纪以来,经自然派的洗刷,印象派的创造,明了色彩光线的关系之后,在风景画中,时间变化的微妙之处,皆能一一表现,而且注意到空气的颤动和自然界中之音乐性的描写了。我们觉得最可惊异的是,绘画上的单纯化、时间化的完成,不在中国之元明清六百年之间,而结晶在欧洲现代艺术之中,这种不可否认的事实,陈列在我们目前,我们应有怎样的感慨。”由此,林风眠主张中国绘画从传统、摹仿和抄袭中走出来,尽量地吸收西洋绘画贡献出来的新方法。他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1、在整体地把握复杂的自然物象中,寻求绘画上的单纯化,而不是依靠文人随意的几笔技巧去取得这种单纯化;2、改进绘画的原料、技巧和方法;3、绘画的基本训练,应采取自然界为对象,绳以科学的方法。(《中国绘画新论》,1929) 黄宾虹是通过画册接触到印象派艺术的,他当时正在探索通过积墨法来取得画面丰富、厚实的效果,他凭直觉领会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接近。他在书信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欧风东渐,心理契合,不出廿年,画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致朱砚英书》,1943年)李可染得益于印象派的主要是逆光描写,他结合从伦勃朗绘画中吸收暗中透亮法的同时,又用逆光法使自己的山水画面貌为之一新。他在一次谈话中说:“中国有很伟大的艺术、艺术家,外国也的确有很伟大的艺术和艺术家,如伦勃朗、莫奈、雷诺阿……”,(《让世界理解东方艺术--最后一课》,1989.11.24在师牛堂谈活)从这简短的谈话中可见他对印象派画家的尊敬。 从上述中国艺术家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之所以对印象派的艺术感兴趣,不外乎有下列原因:一、印象派画家有严谨的基本功,但不拘泥于写实,很注意在笔触的自由、潇洒中表达情绪,表现神韵,有相当的写意性,这与中国人欣赏趣味相通。 二、印象派从日本、中国艺术中吸收了营养,在表现语言上追求绘画的平面性、装饰性,使中国人感到亲切,也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三、印象派的直接写生,补充了中国晚期文人画的不足,但印象派的写生强调写印象、写感觉,这一点与中国画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国画家也乐于借鉴。 四、印象派利用自然科学原理如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推进了西画的全面革新,也给有志于中国画革新的艺术家们以激励、以启发。 当然,印象派绘画之所以在有悠久传统文明的中国受到了应有的欢迎和尊重,不仅因为它包含的某些东方因素使中国人感兴趣,而主要在于这些法兰西优秀的艺术家的创新精神给中国艺术家们以鼓舞和启发。因此,有出息的中国的艺术家们没有表皮地模仿印象派的画法,而是研究和体会他们的创造精神,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繁荣做出自己的努力。</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1-1 22:21 编辑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本文提要 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西学东渐和西画被引进,是对“国学”和“国画”的挑战。“国画”经受了严重的考验,它一度受到冷遇,但在风风雨雨中仍然得到了发展。面对中西文化交融大思潮,从事中国传统绘画创造的艺术家们不得不在中西绘画的比较中进行思考,并采取相对应的策略。西方写生的造型观以及写实的体系与方法是对中国画尤其是对人物画产生强烈的刺激,如何在保持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基础上从西画中吸收营养,是从事中国传统绘画创造的艺术家们要处理的课题。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们出色地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但留给后人的任务仍然很重。中西文化艺术交融大思潮,是我们中国艺术家在今天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要面临的局面,我们应因势利导,使其朝着有利于中国画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nbsp;中国画和中西文化交融大背景 --略论20世纪中国画的主要走向</P>
<P>&nbsp;&nbsp;&nbsp; &nbsp;邵大箴 </P>
<P>&nbsp;</P>
<P>&nbsp;&nbsp;&nbsp; 今天我们讨论中国画的问题,离不开上一个世纪中国画的历史,它当时面临的许多课题,它经历的风风雨雨,它积累的丰富经验,它留下来的不少教训,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了20世纪中国画的历程,我们大致上会对今日中国画的现状和它未来的前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使我们认清方向,在21世纪迈开更大的步伐,取得更优异的成绩。</P>
<P>&nbsp;&nbsp;&nbsp; &nbsp;一、 20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和西方世界有密切的联系,‘西方’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心目里有时如同是‘魔鬼’,有时又如同是‘天仙**’。因为它对我们来说,确实有两面性,它给经济落后的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的同时,它的价值观又不时地影响甚至强加给中国人,给中国带来混乱以至灾难。讨论与西方的这种复杂关系,不是本文所能担负的任务,这里只从中国画这个角度,扼要地说说在西方文化全方位地渗透到中国,西方艺术的观念和技巧直接影响中国美术时,中国画如何解决面临的课题,采取应对的措施,争取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用说,西画的引进,给中国原有的绘画带来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新东西,也给中国画家们带来了困惑。困惑主要不在于我们对西画的观念和造型方法如何理解,虽然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时间,也经历了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困惑主要来自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如何使这两个不同的体系的造型糅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创造而又不失中国民族传统的特色。20世纪以前,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如郎士宁。虽然人们对他的评价至今仍有分歧,但在他的作品中缺乏中国民族绘画的格调和趣味,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西方传统艺术的体系是写实的,和中国民族传统写意的艺术体系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异,要使两者做到有机交融,绝非易事,非驴非马现象的出现在所难免。不同特色以至不同体系艺术之间的交流使彼此得益而出现新机,在中外美术历史上屡见不鲜,中国古代汉唐艺术受西来艺术影响发生变化而面貌一新,是众人皆知的史实。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历来是在相互交流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彼此的共同性是根本的,因为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要求本质上有共同、共通的一面,在艺术上都是追求思想和感情的真实流露和表现,追求真善美。从艺术语言来说,不论在写实或写意的体系中,都有‘形’的概念,都是通过形来传达内在精神,这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基础。不同的是,彼此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对形的理解和表现手段各不相同。就整体语言来说,写实与写意两大体系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也更没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别。它们各有优长,这在严肃的学术界是没有疑问和争论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本来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又不都是在平静的状态中进行的,原因是在文化艺术后面各民族有**、经济强弱的区别,这种区别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交流双方的心理与心态。举例说,汉唐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我们的祖先对西域文化态度宽容大方,不会出现畏惧心理,由'容纳'到'融化'不是人为地做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过程与结果;同样,外来传授的一方,和中华民族基本上进行的是平等的交流。这种交流结成了丰硕的果实。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力衰弱,西方列强持经济、军事之优势企图瓜分中国,西方文化艺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中间也出现两种并非正常的心理。一种是卑躬屈膝,视西方文化艺术高我一等,将其崇高化和神秘化并顶礼膜拜;另一种是‘自负’、拒绝的心理,对‘帕来品’不屑一顾,不学习不研究,仅凭感觉便做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判断,这些人思维的基本点是唯我独高、独好,他们以担心民族优秀传统在与西方的接触中被人家吃掉、‘化’掉为由,主张拒西方艺术于门外,显然这种人的心理在‘自负’的背后有虚弱的一面。产生这两种心态的基本原因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与侮辱,使一些人得了软骨症而又使另一些人产生民族主义情绪,拒绝正视现实。具体到美术领域,20世纪初先进的人们在批判中国的旧制度、旧文化时,把传统的文人水墨画也放在'旧文化'的范围之中加以批评。尽管有不少有识之士如陈师曾等,以反潮流的精神为文人画辩护,大声疾呼保存和发扬这一艺术传统,但社会主流的认识,是提倡中西融合的艺术,对传统文人画多有微词。 文人画自元代之后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形态有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美学思想是以张扬创作者主体性格即个性为基础的,文人画家用水墨手段率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它包含的写意性与抒情性,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发挥;它把以书法入画、以线为造型基础的表现方法发展到极致。这些都使文人水墨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它所包含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方法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谋而合,呈现出某种超前性。这一点在将文人水墨画与西方现代艺术作比较时,就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表现样态来说,文人水墨关注的语言表达的直接性、书写性、随意性以及表现性与抽象性,都是西方现代艺术孜孜以求和望尘莫及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东西方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追求更自由、更真诚、更富有人的灵性的表现语言。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和评价传统文人画时必须充分估计到的。当然文人水墨画自身也有其‘不足’,它回避、超脱现实,讲究儒雅之风,缺少抗争意识等等,这些‘不足’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对其审美价值产生怀疑,这是可以理解的。‘五四’运动以来不少文化界的先驱人物如鲁迅、陈独秀等,在其言论和著作中,对写意的文人画多有批评;20世纪一些杰出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和活动家,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文人画的这些弱点。20世纪主流形态的中国美术教育是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主要培养有写实造型能力的人才,传统文人画的传授方法当初未得到应有重视,只是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才提到讨论的日程上来。 在20世纪传统文人画之所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运动、**、战争)需要带有启蒙作用的、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美术,相对来说传统文人画在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虽然人们的审美对象应该有很广阔的内容,既包括带有社会功利目的、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艺术,也不排斥表面上看似乎与现实距离较远、但实际上是通过表现人们心灵世界而折射客观现实的艺术。但是当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在抗争时,审美的需求明显地偏向带有现实功利的一面,那些为时代、为人民大众疾呼的艺术,因为描绘的内容贴近人民大众和语言浅显易懂,更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而经过历史沉淀、含有较高审美格调和趣味的高雅艺术,如文人水墨画,一时为社会大众、为社会**所冷淡,不得不退居次要地位。从这个角度看20世纪大半时间里,水墨画(实际上即我们现在讲的'中国画'的主要部分)一度受到的委屈,与其说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毋宁说是主要是‘时代的选择’,是那个时代占主流地位的认识。不用说这种认识含有片面性,在张扬一些事物的同时,'遮掩'了另一些事物。对这些片面性的再认识或者说‘反思’需要时间,因为真理总是在过程中显示出来,尤其是在人们片面性认识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表现出来之后,才能为大众所领悟、所接受。我们对水墨画‘问题’较为辩证的讨论之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才开始,而且这种讨论还在随着思考的深化继续进行,原因也正是在这里。</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二、 20世纪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不论是坚持什么艺术‘路线’和风格的,都面临着‘西画东渐’这一事实。除了较小一部分中国画家对西画不理解并横加指责与批评外,真正在艺术上有造诣、有成就的艺术家,莫不采取慎重观察、思考和研究的态度。因为他们从本身的艺术实践领悟到艺术原理和规律,从原理和规律的角度,他们能尊重和理解西方艺术,即使这种艺术的表现方法与传统写意水墨有不小的差异。这些已经在传统水墨画领域有卓越表现的艺术家,他们不会因为欣赏西方艺术而使自己改弦易辙,也不会因此动摇对传统水墨画价值的认识。但是西方表现体系不可能不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微妙的影响。这影响表现于两方面:一是在从西方绘画语言的'琢磨'中更进一步认识到中西两大表现体系各有优长,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也可以取长补短;二是从比较中更加认识到中国民族绘画遗产之丰富、深厚,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之博大与精深,更坚定自己弘扬祖国传统艺术的决心。当我们阅读那个时期一些卓越的艺术家的言论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举例说,齐白石在1928年12月中旬参观由油画家梁以俅、王钧初、徐振鹏、尚莫宗组成的‘胡涂画会’的展览会时,曾有以下题字:“白石山翁。素喜此种画。惜不能为。倘年为六十。非学不可。白石谨观题记。”</P>
<P>&nbsp;&nbsp;&nbsp;&nbsp;&nbsp; ①在此后的艺术生涯中,齐白石在传统水墨领域的创造愈来愈精进和有创造性,不能不承认这和他广阔的胸襟有关。他接受‘洋画’,承认其价值,他肯定也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在自己的水墨创造中追求更高、更完善的境界。在中国画论中,有许多关于‘似’与‘不似’、‘形似’与‘神似’的评说,从顾恺之到张彦远,从苏东坡到以后的许多文人画名家,都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不少人提出绘画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主张,而齐白石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也多次反复强调这一他认为是重要的创作原则,多次阐述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见解。很显然,齐白石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一观点,看来一是与晚清以来文人画传统过分强调笔墨趣味、强调摹仿前人、忽视造形的片面主张有密切的关系;二是注意到了有人把西画的写实造型不加变化地挪用到中国画创作之中,片面地追求形似,迎合大众的口味。总之他的这些言论是有针对性的。 看看黄宾虹当时的观点。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一方面坚守传统的国学、国画的立场,另一方面以开放的胸襟对待西来的艺术。他认为中西艺术“所不同者面貌,而于精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无一不合”;又说,“中国之画,其与西方相同之处甚多,所不同者工具物质而已。”他甚至说,“欧风东渐,心理契合,不出二十年,画当无中西之分,其精神同也。笔法西人言积点成线,即古书法中秘传之屋漏痕。”黄宾虹还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画发生的变化,看到西画向中国画走近的动向。他在一封书信中写道:“画无中西之分,有笔有墨,纯任自然,由形似进于神似,即西法之印象抽象,近言野兽派,…野兽派思改变,向中国古画线条着力。”</P>
<P>&nbsp;&nbsp;&nbsp;&nbsp;&nbsp; ②有人根据一些当事人的回忆着文说,黄宾虹晚期画风变化曾受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浓重着色和粗犷线条与笔触启发,对此说我们可以暂时存疑,但从黄宾虹上述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中西美术交流和碰撞中的思维很开阔、很活跃,这是肯定的。 潘天寿同样十分关注中国画在西画东渐过程中的命运。他鲜明地提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艺术应该拉开距离,不要人为地抹煞自身的特色相互靠近。他说,“各个国家、民族、各个作家之间有突出的不同,这就好。……应该同时并存各个画种,各个流派,让它们尽量发展,不要去取消特点。”</P>
<P>&nbsp;&nbsp;&nbsp; ③但是潘天寿并不完全否定各民族绘画之间相互吸收长处的可能性,最能代表他观点的有下面一段话:“东西两大系统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之间,使会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决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不问所吸取的成分,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是否与各自的民族历史所形成的民族风格相协调。在吸收之时,必须加以研究和试验。否则,非但不能增加高度与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绘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P>
<P>&nbsp;&nbsp;&nbsp;&nbsp;&nbsp; ④上面这三位艺术家都坚持继承文人画传统并致力于在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他们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不反对吸收西画的观念与技法,将其用于中国画创作,但要在保持本民族绘画风格与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吸收,也就是说吸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民族绘画,而不是削弱它、消灭它。至于他们的艺术实践,主要是通过自己对中西艺术的比较,领悟艺术规律,提高艺术修养,在传统文人画的道路中开辟新径,这是有深厚传统艺术造诣的画家们面对引进西画时经过深刻思考后所作的自觉选择。</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三、 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潮中,另外一些艺术家们起了‘弄潮儿’的作用,在他们当中最有成就的是徐悲鸿和林风眠。他们曾留学欧洲,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同时他们也都与‘五四’之后一些主张革新中国文化、教育、艺术的人士如蔡元培等人的观点一致。事实上徐、林二位留学法国均得到蔡氏的提携与支持。主张用西方绘画的写实造型来改良中国绘画的还有康有为、陈独秀、鲁迅等人,他们对晚清以来文人画一味摹仿前人、陈陈相因的批评是尖锐的,他们期望用写实艺术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有益于人生。关于他们的观点和言论已为我们所熟知,这里不再引述。大家知道,徐、林等人关于要改革中国画的主张是和当时社会进步**一致的,关于中西艺术融合、融会、调和,他们两位发表了不少意见,虽然徐、林之间对于从西方艺术中要吸收哪些东西有明显的意见分歧。在对文人画的批评和对‘中国画’的期待中,这两位艺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指出文人画的主要弊端是脱离现实、脱离自然。徐悲鸿批评“末世文人画”是“言之无物”,他说:“夫有真实之山川,而烟云方可怡悦,今不把握一物,而欲以笔墨寄其神韵,放其逸响,试问笔墨将于何处着落。”他一生都反对那些‘舍弃其真实以殉笔墨’的文人画。</P>
<P>&nbsp;&nbsp;&nbsp;&nbsp;&nbsp; ⑤林风眠批评‘国画’最大的毛病“便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然。”所谓忘记了时间,是指专事摹仿前人,不表现个人的、时代的真情实感;所谓忘了自然,就是“只看到古人的笔墨气度,全不见画家个人的造形技术了”。他还说:“试问,一种以造形艺术为名的艺术,既已略去了造形,那是什么东西呢?”</P>
<P>&nbsp;&nbsp;&nbsp;&nbsp;&nbsp; ⑥徐悲鸿、林风眠的这些论述代表了那个时期主张革新中国艺术、重振中国艺术雄风一派人的意见。他们从“形”的角度批评中国文人传统水墨画,在当时美术界颇有影响,由于他们是美术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美术教育的方向。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的美术院校中,中国画专业尚未形成体系,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到了50年代,全国美术教育逐渐形成规模,院校中的中国画教学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个课题被提到日程上来。对传统笔墨的关注自然引起关于在国画训练中要不要把素描作为基本练习的争论,因为传统中国画坚持的是笔墨造型观,以平面的笔线、墨韵为基本因素,不同于西画的素描造型观,以具有三维空间感的体面写实造型为基本因素。此外,传统文人画的训练与教育是从临摹古人模板入手,而西画则从写生入手。要使这两种不同的方法相互交融在一起,必然要经过一段‘磨合期’,其间矛盾以至‘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观念不同和实践经验有别,形成不同派别(教学的和创作的),也在情理之中。事实上,由于曾经在杭州国立艺专和浙江美术学院主持中国画教学的潘天寿的长期努力,在那里形成的偏重于传统笔墨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有别于徐悲鸿主持的北京国立艺专和后来基本上遵循徐氏艺术主张的中央美术学院,后者对素描造型要求更为严格,在此基础上注重笔墨练习。当然,这两个院校的教学方法并非截然不同,它们遇到的问题也颇相似,因为包括在这两所学校任职教员在内的所有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的艺术家,无非是两种类型,一种人从临摹古画模板入手走向中国画创作,而另一种人先掌握了一般的绘画造型基本功,却缺乏笔墨功力,前者需加强造型技能,后者则须补笔墨本领,两者都需发挥智能才能,把造型与笔墨统一在‘中国画’的格调与趣味之中。在这当中,有些‘中国画’因为融进了西画的造型而具有‘新’的特征,被人们称为‘新国画’。</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受儒道释思想影响早就形成特色鲜明的写意体系,前面说过,写意艺术并非完全排斥写实造型,但晚期文人画因社会原因过分忽视形似使艺术逐渐丧失现实的品格,这在人物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20世纪的社会现实恰恰需要能使大众能够欣赏,能够鼓舞人们斗志和激励人们前进的人物画。为这种新人物画创造可提供的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文人画以前的人物画传统、文人画和欧洲美术中的人物造型。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是偏向写实的艺术,对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造型尤感兴趣,甚至认为由于它运用了自然科学(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的成果在创造上是'科学'的,而高于包括中国美术在内的东方美术。现在看来这种浅显的观念很可笑,但在‘五四’前后一段历史时期崇尚西方科学与**的热潮中,出现这种状况又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观念上的偏颇必然带来实践上的偏差,西画高于中国画、写实高于写意,一度成为美术界普遍的看法,由此带来的对中国画的某种压抑可想而知。但传统中国画仍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为有深刻的民族审美心理沉淀这一最重要的因素,它在逆境中仍然有勃勃生机。举出一个事实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所有20世纪的中国美术家当中,最为人民大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不是别人,而是从事水墨画创造的齐白石。 这样,20世纪的中国画便在中西融合的大背景下沿着两条路线--沿着传绕文人画这一路线和沿着引进西画以'改良'中国画造型的路线,两条路线的目标又是一致的:使中国画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在指出这两条路线的同时,也必须指出,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鸿沟,互有既保持着距离又不时地互相接近。还有,每条络线中又因地区和其它因素形成不同流派。 四、 对坚持中西融和和中西调和路线的中国画的成就不可低估,尤其在人物画领域。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周昌谷、方增先、杨之光、王盛烈、刘文西、周思聪、卢沉、姚有多、刘国辉、吴山明等是其中成就比较突出的。这些艺术家既认真学习和掌握了西画的造型(包括人体比例、解剖、结构和构图)的知识与技能,又下苦功夫钻研了中国写意绘画传统,尤其在笔墨上做过许多磨练。把形的塑造纳入中国画的线形结构中,把造型视作手段,将其用来为写意的艺术创造服务,从而改进和完善民族传统的写意表现体系,为表现现代生活服务,是他们工作和追求的重点。这体现了鲁迅提倡的对外国美术取‘拿来主义’和毛泽东一再主张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也显示出中国艺术家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主流选择。 许多艺术家,尤其是人物画家,在实践中有深切的体会,从他们的心得中可以明了他们何以作如此执着的追求,老一辈的徐悲鸿、蒋兆和自不用说,一些在人物画中有突出贡献、其创作能代表当今中国人物画水平的艺术家的经验,更雄辩地证明这一点。黄胄在《生活 创作 技巧》一文中写道:“谈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诸如用线、用笔、用墨、用色等,我有这样的体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黄胄是从速写、素描走向中国画的,他自己说,他对笔墨的运用有个熟悉的过程,他对传统的东西,一边画,一边学。</P>
<P>&nbsp;&nbsp;&nbsp;&nbsp; ⑦在‘浙派’人物画方面有建树的方增先以及在现代人物画创新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周思聪、卢沉等人,都在研究中国水墨传统和西画人物造型(包括西洋解剖学知识)两个方面花了很大功夫。可以这样说,缺少其中一个方面的研究,也不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 与人物画相比较,山水、花鸟的情况稍有区别,因为写意山水、花鸟对形的要求不那么严格,但不能说山水、花鸟的创造中不能适当地吸收西画的一些因素。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以中融西的原则和在方法上运用和处理得当,山水、花鸟在这方面仍然可以走出新路来,李可染、李苦禅的艺术道路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尤其是李可染,在自己的艺术中创造地运用了西画的素描造型和明暗法,把这些造型和表现的因素糅合在中国画的写意体系与笔墨语言之中,从而开辟一条创新的途径。</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综上所述,20世纪中国画所走的道路离不开中西文化交融这一大背景。正是西画东来和中西文化交融这一大势态,激发起中国人的思考,激活了中国艺术家们的思维,有作为的艺术家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以对应,或以西画作参照系,在对比中更加深入认识和掌握传统方法,发扬其优长,做"以古开今"的努力;或尝试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机地吸收和融会西画的某些观念和方法,以补充和改进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不论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是以我为主地对待西画对中国画的挑战,他们认定的方向和所走的道路,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意义。</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最怕一潭死水,停滞不进,文化、艺术是流动着的,推进其流动的力量主要是现实生活,其次是外来的、他族的文化艺术的刺激。正如前人早就说过的,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它乐于和善于把自己文化艺术中的好东西授予别人,还因为乐于和善于接受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影响。在与其他的民族文化艺术交往以及交融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以及采取的方法。总之,我认为,20世纪中西文代交融大潮既对是传统中国画的挑战,同时也给予了它发展的良机,它在这一大潮中得到了洗礼,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P>
<P>&nbsp;注释:</P>
<P>&nbsp;1. 参见李燕:《白石老人爱油画--史料新发现随想》,载《人民政协报》,2001年8月10日。</P>
<P>&nbsp;2. 《黄宾虹论画录》,第12至16页,赵志钧编,浙江美术出版社,1993年。 </P>
<P>3. 潘天寿:《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的记录》。</P>
<P>&nbsp;4. 潘天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P>
<P>3. 4.均见《潘天寿谈艺录》中"艺术之民族性"部分,潘公凯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P>
<P>&nbsp;5. 《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见徐伯阳、金山合编《徐悲鸿艺术文集》下册,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P>
<P>&nbsp;6. 《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1933,见《林风眠》,朱朴编着,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P>
<P>&nbsp;7. 转引自《画展专刊.情系西部 中国画邀请展》,黄胄美术基金会编印,2001年,北京。</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1-27 15:22 编辑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楼主是偶像,帖子是经典
分手  逃离的洒脱   离别  希望的超度    迷失在同归的殊途  没有开始又何谓结束
<P>前世界冠军菲舍尔因病去世 国象棋坛传奇巨星陨落</P>
<P>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19日03:00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雷克雅未克消息</P>
<P>&nbsp;</P>
<P>&nbsp;&nbsp;&nbsp; &nbsp;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鲍比-菲舍尔冰岛当地时间1月17日因病于冰岛雷克雅未克的一家医院逝世,终年64岁。这一消息是菲舍尔的发言人加达尔-斯维里松于当地时间1月18日对冰岛媒体透露的,不过斯维里松并未透露菲舍尔的具体死因。   卡斯帕罗夫:旷世的天才 悲怆的遗产(《棋与人生》节选)   去年年底,冰岛媒体曾一度传出鲍比-菲舍尔入院治疗的消息,但具体情况一直未有详细报道。当时菲舍尔是否真的生病,病情如何,一无所知。菲舍尔的突然去世是国际象棋界的重大损失。现居法国的前世界冠军斯帕斯基在电话采访中表示他对菲舍尔的去世感到“非常难过”。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说:“菲舍尔是职业国际象棋的先驱,他的逝世令人难过。”卡斯帕罗夫评价说菲舍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给国际棋坛带来了“**性突破”。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菲舍尔简介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鲍比-菲舍尔1943年3月9日生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一位来自德国柏林的物理学家,母亲来自瑞典。两岁时,菲舍尔的父母离异。菲舍尔由当小学教师的母亲抚养**。7岁时,菲舍尔从杂货店买了一副国际象棋,通过说明书学会下棋。一年后,母亲把菲舍尔送入布鲁克林国际象棋俱乐部。此后菲舍尔的棋艺进展神速,13岁成为美国少年组冠军,14岁成为全美成年锦标赛冠军(而且此后八年,菲舍尔在全美冠军赛上完成“八连冠”)。由于全美冠军赛也是美国独立区的分区赛,因此菲舍尔晋级国际象棋区际赛。1958年6月,15岁的菲舍尔在南斯拉夫波托罗兹举行的区际赛中成功出线,杀入世界八强,自动晋升男子特级大师,成为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特级大师。</P>
<P>&nbsp;  尽管菲舍尔成名很早,也被广泛认为“天才棋手”,但单枪匹马的菲舍尔要冲破前苏联棋手的重重阻隔登上棋王宝座却绝非易事。这一征程花了长达14年之久。1959年南斯拉夫候选人八强赛中(八人四轮循环赛),菲舍尔与格利高里奇并列第五名,没能获得世界冠军挑战权。196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区际赛上,菲舍尔取得13胜9和的不败战绩,一领先第二名彼得罗相2.5分的巨大优势再度杀入八强赛。但同年在库拉索岛举行的八强赛中(八人四轮循环赛),菲舍尔仅获得第四名。此后,菲舍尔撰文批评了国际棋联的世界冠军候选人赛规则并声称以后不准备再参加世界冠军候选人赛。随后的五年,菲舍尔果真没有在世界棋赛上露面。这段时间,菲舍尔在卧薪尝胆刻苦钻研棋弈。1967年,24岁的菲舍尔重返棋坛。在突尼斯举行的区际赛中,菲舍尔在前十轮取得8.5分的领先情况下因宗教习惯等原因与比赛组织者闹翻,中途退赛。</P>
<P>&nbsp;  又过了三年,菲舍尔在1970年的区际赛中以领先第二名3.5分的巨大优势再度杀入候选人八强赛。1971年,菲舍尔在候选人赛(淘汰对抗赛制)中,先后以两个6比0的绝对优势淘汰苏联名将泰曼诺夫和丹麦名将拉尔森杀入挑战者赛,令棋坛目瞪口呆。随后,菲舍尔以6.5比2.5的悬殊比分战胜前世界冠军彼得罗相,取得了向世界冠军斯帕斯基发起挑战的机会。1972年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被称为“世纪之战”的世界冠军赛上,菲舍尔以12.5比8.5的较大优势击败了前世界冠军苏联的斯帕斯基,荣登棋王宝座。此次胜利对冷战时的美国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国际象棋领域战胜前苏联。美国总统尼克松亲自向菲舍尔道贺,并在几个月后访问苏联时,送给前苏****勃列日涅夫一副袖珍的国际象棋,使后者颇为尴尬。</P>
<P>&nbsp;  赢得“世纪大战”后,菲舍尔突然隐退,其后20年未公开下棋。1975年,他放弃卫冕,使苏联棋坛新秀卡尔波夫成为历史上首位因对方弃权而登上棋王宝座的棋手。尽管卡尔波夫在之后的若干年以出色的战绩向世人证明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然而时至今日,棋迷们仍津津乐道于“卡尔波夫与菲舍尔孰强孰弱”的话题。</P>
<P>&nbsp;  1992年,菲舍尔在隐退棋坛20年后突然复出。当时,一名荷兰富商出巨资举办在前南斯拉夫圣斯特凡岛举行了一场菲舍尔与昔日对手斯帕斯基的“回敬赛”。菲舍尔以10比5再次击败老对手,并赢得了330万美元奖金。   由于当时南联盟正值内战,美国对其实行经济制裁,禁止本国公民前往该国从事商业活动。菲舍尔对此却置若罔闻。比赛之前美国政府曾警告菲舍尔:“如果参赛,按照美国法律将被处以25万美元罚款和10年监禁。”但在新闻发布会上,菲舍尔公然朝国务院的警告信吐了一口唾沫,轻蔑地说:“这就是我的回答。”这场比赛之后不久,菲舍尔被华盛顿一个大陪审团缺席宣判有罪,从此遭到美国通缉。</P>
<P>&nbsp;  为逃避起诉,菲舍尔开始了全球**的生涯,先后到过匈牙利、菲律宾和日本等国,主要落脚点在日本。在潜藏12年后,菲舍尔于2004年7月13日在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准备搭乘飞机前往菲律宾时被日本移民局逮捕,被关押在距离东京30公里远的牛久收容所。</P>
<P>&nbsp;  美国政府随后要求将菲舍尔引渡回国,但由于证据不足一直未能成功。日本政府曾一度表示要将他引渡回美国,但遭到在野党抨击。世界各地的菲舍尔支持者为了营救菲舍尔,成立了“营救鲍比-菲舍尔”委员会。经过不懈努力,曾在1972年举办世界冠军挑战赛的冰岛伸出了援助之手,冰岛议会于2005年3月以40票赞同2票弃权0票反对,同意接纳菲舍尔为冰岛公民。日本法务省因此也同意释放菲舍尔。2005年3月24日上午,在被关押了将近九个月之后,菲舍尔获释并随即与他的未婚妻,与他一起共同生活了五年之久的日本国际象棋协会主席渡井美代子携手离开日本,安居冰岛。此后,菲舍尔几乎很少在媒体露面,他谢绝了许多电台、电视台的采访。去年年底,冰岛媒体一度传出菲舍尔入院治疗的消息,但具体情况一直未有详细报道。</P>
<P>&nbsp;&nbsp;  菲舍尔在鼎盛时期有着近乎完美的棋艺。他的经典著作《我难忘的六十局》至今被许许多多国际象棋职业棋手和爱好者所推崇。除了棋艺方面,菲舍尔还在率先提出了“加秒制”的国际象棋计时规则。而这一计时规则目前已在世界棋坛大大小小的比赛中被普遍采用。除此之外,菲舍尔还大力推广Chess960下法(即:任意制国际象棋)。每年一度的德国美因茨国际象棋节是Chess960的盛会。世界各国顶尖高手都对此有着极大的兴趣。(塔尔)</P>

fischer-1.jpg (5.94 KB)

fischer-1.jpg

fischer9.jpg (6.84 KB)

fischer9.jpg

W020060602421340538771.jpg (14.87 KB)

W020060602421340538771.jpg

U687P6T12D1468257F44DT20050324154650.jpg (55.55 KB)

U687P6T12D1468257F44DT20050324154650.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卡斯帕罗夫:旷世天才菲舍尔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在大街上随便让路人说出一个国际象棋棋手的名字,估计很多人都会说出鲍比-菲舍尔的名字。在距离因特网和国际象棋对弈程序流行开来很久以前的1972年,国际象棋还只是纯人类的项目。菲舍尔成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棋手。如此的国际象棋才华和制造争议的才华只可能出自菲舍尔一个人,而正是这两种才华,造就了一个完美和悲情的复合体,和第一个电视时代的来自西方世界的国际象棋明星。</P>
<P>  布鲁克林长大的菲舍尔是位国际象棋神童。他有着强烈的求胜心,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无与伦比的技术精确性。他创下的很多记录很可能永远无人打破。他14岁成为全美冠军,16岁杀入世界冠军候选人圈。1963年的全美冠军赛上,他以11战全胜的战绩夺魁。在世界冠军候选人赛上,他曾连续两次以6比0的比分完胜对手。1972年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菲舍尔击败鲍里斯-斯帕斯基荣登世界冠军宝座。偶像般的菲舍尔几乎没有借助别人的帮助,就摧枯拉朽般地夺走了前苏联自1948以来一直保有的国际象棋王冠。</P>
<P>    雷克雅未克大赛的筹备和论辩简直就是一出精彩大戏。菲舍尔不想来比赛,然后又决定要来,然后又不来,然后他来到了机场,不,他又不想去了……这种情况一直反反复复没完没了。亨利-基辛格甚至给菲舍尔打电话劝他完成这次爱国使命。后来甚至在菲舍尔拖拖拉拉地到了冰岛后,赛事主办方和他的仍然费了不少周折才将比赛的战鼓擂响。    对抗赛开始后,意外仍然不断发生。首盘棋菲舍尔犯下大错执黑输掉。第二盘开始前,菲舍尔再次对赛场的灯光提出**--提**简直成了菲舍尔的业余爱好。他认为赛场太吵,摄像机和照相机太多。最终,比赛还是开始了……菲舍尔没有到场!他拒绝比赛弃权作负。菲舍尔以0比2落后,看起来比赛几乎到了中止的边缘。后来经过艰难地谈判协商,比赛才得以继续。但第三局并没有在舞台上举行,而是转到了一个乒乓球室。观众们只能通过闭路电视才能看到他们的偶像。菲舍尔赢了这局棋。这是他个人首次战胜斯帕斯基。此后,菲舍尔以绝对性优势赢了剩下的几场比赛,并最终登上了世界冠军宝座。</P>
<P>    这是菲舍尔人生最得意的时刻。他年轻、潇洒、富有,他的成就令国际象棋在美国迅速普及。赞助商蜂拥而至,赛事邀请纷至沓来,但除了在电视上亮了几次相之外,菲舍尔拒绝了绝大多数邀请。之后,菲舍尔不再下棋,此后的20年内,他没有参加过一场正式比赛。1975年,他无法与国际象棋就世界冠军对抗赛的规则达成一致,最终被剥夺了世界冠军称号。他的挑战者卡尔波夫取而代之成为新世界冠军。从此菲舍尔销声匿迹。</P>
<P>    关于菲舍尔的行踪和下落总有这样那样的传言。有人传说他打算随时重出江湖统治棋坛。然而直至1992年,年近半百步履沉重胡须满颚的菲舍尔才又重返赛场。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时刻。在战火纷飞的前南斯拉夫,他与移居法国已处半退休状态的斯帕斯基下了一场总奖金达数百万美元的回敬赛。不出所料,菲舍尔的棋艺水平在下降,这位年迈的传奇天才几乎没有下出什么令人称道的妙棋。更糟糕的是,菲舍尔满嘴都是喋喋不休地的反犹太言论。由于长时间离开棋坛,离开这个他唯一能够理解的世界,他脆弱的心理几近崩溃。</P>
<P>    这场对抗赛之后,菲舍尔再度销声匿迹。直到2004年才有又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这次却是在更加糟糕的地方--日本东京成田机场的拘留中心。由于在南斯拉夫的比赛违反了联合国制裁法案,他的护照也被吊销。骤然间,菲舍尔再次成为了新闻焦点。在漫长的八个月之后,日本将其释放。冰岛接纳他成为公民。冰岛当年见证了他的辉煌,如今他依然备受冰岛人民的欢迎。</P>
<P>    尽管菲舍尔行为古怪,但他对国际象棋所做的巨大贡献值得人们铭记。他的巅峰时刻如白驹过隙般短暂,然而他就象现代的摩菲,神话般地超越了所有同时代的对手。菲舍尔的成功和英雄般的魅力,使得国际象棋影响了一整代棋手,尤其在美国有着数量巨大的“菲舍尔一代”。菲舍尔和斯帕斯基对抗赛发生之时我只有九岁。当时我和朋友们急切渴望地关注着他们的对局。尽管菲舍尔的手下败将绝大多数都是苏联人,但菲舍尔在苏联有着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他的棋才华横溢,他的个性和独立也令我们敬慕。</P>
<P>    《棋与人生》节选    卡斯帕罗夫著    谢军梁自明译</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1-19 16:55 编辑 ]

Img254749999.jpg (48.88 KB)

Img254749999.jpg

U397P6T12D3426967F44DT20080119084403.jpg (49.04 KB)

U397P6T12D3426967F44DT20080119084403.jpg

xinsrc_39201051914103435799167.jpg (40.27 KB)

xinsrc_39201051914103435799167.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从英雄到公敌 美传奇棋王独立独行客死他乡</P>
<P>&nbsp;news.dayoo.com 2008年01月19日 10:56来源: 大洋国际</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nbsp;因为击败苏联棋王夺冠,他一度被美国公众视为国家英雄;因为赞美“9·11”恐怖袭击,他又被痛斥为美国的公敌。 美国唯一一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博比·菲舍尔17日在“隐居地”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病故,享年64岁。 他的一生,如同一盘混乱的棋局,天才横溢,但令人费解。 智力巨人 菲舍尔的发言人加达·什韦利森18日宣布了他的死讯。冰岛媒体报道说,菲舍尔死于肾功能衰竭。</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国际象棋联合会主席伊柳姆日诺夫高度评价菲舍尔的成就,称他是国际象棋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认为菲舍尔是仅次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智力巨人”。</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俄罗斯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说,菲舍尔上世纪60年代在棋坛横空出世,给国际象棋带来了“**性突破”。 同行的评价并非仅仅是对逝者的溢美之词。菲舍尔曾在一次国际循环赛上连胜21名特级大师。在他之前,美国棋手的连胜记录不过7场。 美国英雄 菲舍尔1943年3月9日生于芝加哥,从小展露下棋天赋,有“棋盘莫扎特”之称。14岁时,他赢得第一个全美冠军,15岁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特级大师。 菲舍尔共夺得8次全美冠军,但他的棋坛巅峰出现在1972年。那年7月至9月,菲舍尔与苏联棋手鲍里斯·斯帕斯基在冰岛雷克雅未克鏖战21盘,最终以12胜1平8负的战绩击败对手,成为第一个夺得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美国人。 当时美苏冷战如火如荼,双方几乎在所有领域展开对抗和竞争。因此,菲舍尔的胜利被赋予浓厚**色彩。欣喜若狂的美国公众,甚至给菲舍尔戴上“国家英雄”的“桂冠”。 英国作家丹尼尔·约翰逊在新书《白国王和红王后》中这样描述那场比赛:“这是用抽象武器,在抽象战场上,展开的抽象对抗……而他们的对抗吸引了所有人。” “斯帕斯基低头认输和菲舍尔的胜利狂喜,已经预示了冷战的结局,”约翰逊写道。 国家公敌 不过,此后菲舍尔的一系列行为让世人费解。1975年,菲舍尔放弃与苏联棋手卡尔波夫的卫冕战,拱手让出世界冠军。卡尔波夫此后十年垄断了冠军头衔。 菲舍尔则消失在公众视野外。</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92年,他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结束隐遁生活。他不顾美国政府禁令,在战火纷飞的南斯拉夫与老对手斯帕斯基再次对决,最终赢得300万美元奖金。他付出的代价是:遭到美国政府通缉,有国不能归。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恐怖袭击。不久,菲舍尔再度露面。他在接受菲律宾一家电台采访时,大肆赞美“9·11”袭击,称希望看到美国“被抹去”。 盛怒的美国公众和**痛斥这位昔日“国家英雄”为“国家公敌”。但菲舍尔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宣布放弃美国公民身份。他还时不时发表反犹言论。</P>
<P>&nbsp;&nbsp;&nbsp;&nbsp; &nbsp;2004年7月,菲舍尔持过期美国护照入境日本,但在成田机场被识破。他在日本被拘9个月,期间美国政府不断要求引渡他。 最终,狂热喜爱国际象棋的冰岛人向他伸出援手。2005年3月,冰岛给予他公民身份。此后,菲舍尔一直定居在这个给他带来幸运的北欧小国。</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特立独行 与菲舍尔下棋,你永远不知道他会提出什么样的古怪要求。他经常因为棋室的灯光、温度、甚至下棋规则,发出罢赛威胁,令组织者和对手又恨又怕。</P>
<P>&nbsp;&nbsp;&nbsp;&nbsp; &nbsp;1972年与斯帕斯基争冠那次,菲舍尔一开始同意在南斯拉夫比赛,后来提出一个又一个反对理由。最终,主办方只好把比赛地点改到雷克雅未克。第一盘比赛中,菲舍尔发现椅子后面有摄像机,大为不快,下出一个大漏勺后告负。在他宣布放弃第二盘比赛后,组织方判斯帕斯基2比0领先。 最后还是斯帕斯基做出妥协,同意撤去摄像机。菲舍尔才重新投入比赛。 菲舍尔的孤傲也罕见对手。 卡斯帕罗夫,卡尔波夫,菲舍尔……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国际象棋爱好者间,常会为此打口水战。但在菲舍尔看来,答案明摆着:“谦虚是美德,但如果我不说出答案,那会显得愚蠢。” 他的答案是,“菲舍尔”。</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难怪卡斯帕罗夫委婉表示,菲舍尔过早离开棋坛,而他的特立独行似乎无助于国际象棋推广。 冯武勇</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1-19 17:12 编辑 ]

001372af7a8908fbad1d0a.jpg (44.2 KB)

001372af7a8908fbad1d0a.jpg

W020080119345467453878.jpg (82.42 KB)

W020080119345467453878.jpg

42I25LK001NA0005.jpg (36.38 KB)

42I25LK001NA0005.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