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无情的雨无情的你

<P>Album Title 专辑:无情的雨无情的你</P>
<P>  Artist 艺人:齐秦  Date of Release 时间:1994.1   Edition 版本:China   Aidiren Rating 星级:★★★★   Genre 流派:Rock   Style 风格:Hard Rock/Pop Rock/Songwrite/Singer   Label 厂牌:台湾东方唱片ECD-0001   Publish 发行:惠州美卡音带有限公司  Serial Number 编号:MKCD-002   Copyright 版权:台湾东方唱片/香港风行唱片  Collection No. 收藏:RYCD-HT071-0320       《一张用错名字的齐秦专辑》</P>
<P>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还是按老规矩,将齐秦的音乐生涯按公司划出“综一”(“宝丽金”)——“滚石”(EMI)——“东方”(“上华”)三个时代,其中的核心当然还是在“综一”时间,无论是《狼》系列的叛逆,还是《大约在冬季》或《外面的世界》里理想气息浓郁的忧郁柔情,都堪称是奠定齐秦音乐事业基础的最重要部分。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一些白色事件的被曝光,以及华语歌手普遍存在的低潮规律之大限到来,齐秦同样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其出道以来的第一个事业低谷。如果说《爱情宣言》还因为他对王祖贤真情的表白,而赢得许多痴男怨女的叫好的话,那么紧随其后同样是在“滚石”发行的《柔情主义》,就很快完全暴露出当时齐秦在创作上的病入膏肓状态。比《爱情宣言》更变本加厉的全翻唱,虽然无一例外被换上了全新编曲这样漂亮又时尚的外壳,但是对于那些虽然执迷于昔日偶像的感性魅力,却仍未放松对艺术追求之理性需求的齐迷来讲,这样的专辑显然是不能让他们满意的。   1993年,当齐秦这位昔日潮流之英雄、时尚之先锋,已经因为负面新闻和创作的低潮,被迅速挤出了一线歌手的行列后,他只能被迫选择了一家全新的小唱片公司“东方”,唱起从头再来的哀歌。与几年前风风光光出任EMI台湾区音乐总监时的胜景相比,此种冷意足以让风花雪月人士可以感慨数千万字。与此同时,对于齐秦来讲,台北已经太小,已经无法给他更进一步的创作视角提供更宽阔的空间,所以走出去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他的目标是新疆,这倒也算比较适合早期阴差阳错所奠定的狼形象,虽然他当时所写之狼,是一种都市青年压抑于心底的叛逆象征。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一次大规模的越野寻找灵感,让齐秦创作出一本名叫《边界手记》的书和一张名为《无情的雨无情的你》的唱片,尤其是后者,更让他转瞬之间重新以老朽之身挤入一线歌手的行列,不仅唱片同名主题曲成为了当时K厅(甚至现在也是)点播率极高的流行热门,而其在《边界》、《边界城市》等作品中依稀的异域风格和明显的老骥伏枥之艺术追求精神,更让这张唱片成为齐秦后期音乐生涯中一张极为重要的作品,并成为华语乐坛老歌手咸鱼翻身的典型教材而流传至今。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了这张唱片,想必目前的齐秦歌迷至少会折损30%左右,在《狼》中长大的歌迷千万不要争辩,毕竟不是所有的齐迷都经历过那个可贵又向上的八十年代,有许多歌迷正是通过“上华”时期的齐秦,才会往上考古至“狼”时代,而《无情的雨无情的你》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黑白的封面、忧郁的眼神,庄严肃穆还带着一点点沧桑感,至少从包装来看,这张专辑已经有了点回归“综一”时代的范儿(指的是气质而不是音乐的回头路),虽然这样的门面配上《无情的雨无情的你》这样一块怨男情歌的招牌,多少有点不对路的感觉,毕竟抱怨人绝情,没有必要非得到那些枯树枝堆里拿着吉它摆造型,但出现在这张专辑里的这首歌,还真成了齐秦事业生涯的转折福星。此前一直以创作歌手为荣的他,虽然也唱过许多别人的歌,但用做主打歌却还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不算首张专辑《又见溜溜的她》),而自此也开了齐秦的一个先河,即由相对纯粹的唱作人到创作比例逐渐减退之歌手的过渡。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流行的让它去流行。而这张专辑之所以能够称得上经典,却绝不是因为一首专辑同名主打流行曲,它最为主要的还是带来了有别于齐秦之前都市局限性的大气,虽然真正比较新疆的题材,也只不过一头一尾的《边界》和《边界城市》,或者再加上《南方的天空》,但它也多少带来了其它齐氏烙印很重的小品之精神重焕发,尽管这中间五首齐秦本人创作的作品,已经很难担纲在主流歌坛一线主打的重任。而完全的涅磐同样也没有出现,《四季》就像《独行》的Remix版,同样由“虹”乐团编曲的《水岸》、《南方天空》和《追逐》,也很容易被混淆在《纪念日》的印象里,但好在这些个人风格浓重的歌曲,还是显示出了许多经过沉淀之后的回味感,因此尽管旋律没有突破并无法具有杀伤力,但依然能够保证其历久弥新的嚼劲。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专辑还有一首很少出现的齐秦翻唱的国外作品,来自阿根廷唱作人Chris De Burgh1976年的经典之作《A Spaceman Came Travelling》,被词人杨立德改写成为《直到世界末日》,而其更深邃的词意表达,也让这首歌成了这张专辑中最有文学内涵的作品,并为这张原本应该叫《边界》的专辑,注入了比较文学化的历史反思。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齐秦在对音乐更进一步的追求上,确实已经达到了他能力的极限,虽然这次采风因为局部题材的新鲜感带给齐迷一定的冲击性,但它却还是只能成为唱作歌手身份之齐秦的“回光返照”。    文/爱地人  10/01/07</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9-20 19:24 编辑 ]

5449291_h.jpg (159.99 KB)

5449291_h.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17年听齐秦有感

<P>17年听齐秦有感 </P>
<P>作者:寻昨天的太阳 </P>
<P>&nbsp;</P>
<P>?&nbsp;&nbsp; 在众多齐迷眼中,齐秦的声音就象一把能唱歌的吉他,无论是唱什么歌曲,仅仅凭借其独特的声音魅力,就能让我们沉醉其中,得到极大的感观享受,以致有人说,齐秦就是唱四大天王的歌曲,也能让歌迷为之倾倒。  </P>
<P>&nbsp;&nbsp;&nbsp;&nbsp; &nbsp;作为一名听齐秦超过17年代齐迷,齐秦对于我的意义绝不是他那浑然天成的好声音,更重要的还是那一首首进驻心灵的经典秦歌。出于对秦歌的熟悉程度,我们不难发现:同齐秦的音乐风格一样,齐秦的声音有四个明显的阶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齐秦的音乐风格。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 来自草原狼的激越长啸(1985-1988)。   毫无疑问,这是齐秦最具个人色彩的时期,无论是那些富有激情的作品,还是在歌曲中的声音表达,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以说这样的齐秦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在很多年后我们没有看到有第二个歌手能做到这一点。这时候的齐秦的歌声不仅极具爆发力,声音高亢无比,罗大佑将(明天会更好)这首歌的高潮部分交给齐秦,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在与当时的华语歌坛第一女声的对飙中,齐秦毫不逊色,且表现的比苏芮来的更加自然和轻松。这时的齐秦完全是凭天赋在唱歌,许多难度极大的歌曲在他唱来也显得游刃有余,(狼)的长啸,(独行)的激情四溢,(垭口)的摇滚唱腔,不过对我来说,(感)和(寻)歌尾的发自内心的呐喊更是时常在我耳边回荡,也成了我在迷惘无助时候最好宣泄。上天给了他出众的音乐才华,又毫不吝啬地赐给他完美无缺的好嗓音,的确是歌坛和乐迷之莫大的福气。当然齐秦能打动歌迷的不仅只是他嘹亮的高音,对抒情歌曲的演绎也是有他的独到之处,(冬雨)的如泣如诉,(大约在冬季)的款款深情,(蜉蝣)的飘逸脱俗,(花祭)的凄美哀婉,可以说这时候的齐秦更能打动无数的追梦少年,也让我们深深的喜爱上齐秦和他的歌。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 音乐技巧达到完美(1989-1991)     对于一些朋友来说,这个阶段的齐秦更具魅力,更能让人思考,也让我们跟随着他的歌一起成长。从齐秦的音乐生涯来看,这时候的齐秦达到了音乐成就的颠峰,同时齐秦的演唱技巧也达到了完美无暇的境界。《纪念日》《爱情宣言》《柔情主义》这三张专辑虽然影响不大,但在诸多专家和齐迷眼中,这无疑是齐秦的颠峰三部曲,从演唱技巧看来也是如此。从这三张专辑的歌曲来看,齐秦的声音仍然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尤其是演唱一些摇滚风格的歌曲更显其声音的魅力,(虹)这首歌尤其值得一说,整首歌曲始终在一个较高的基调,让人有喘不过气的感觉,再配以“洗过的天空,心中的惊虹,迷惘的人群,幻灭的人生”这样诗化的歌词,使歌曲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染力,这也是我最爱的秦歌之一。同样类型的还有(荒)和91版(九个太阳),所以说齐秦有着截然不同的两面,桀骜不逊和柔情似水,这也轻易地征服当时许多男孩和女孩单纯的心。如果说齐秦的歌唱技巧在这时候达到了完美,《爱情宣言》专辑就是最好的明证,虽然个人的喜好不同,但90版本的(原来的我)和(不必勉强)无疑比85版本的更加成熟,相比85年的生涩和直白,90年齐秦的演唱更显成熟内敛,仅仅从表达歌曲来看,90年的两首歌齐秦的演唱更加到位,演唱技巧也更成熟了。然而细心的朋友还是发现了齐秦在声音上的变化,虽然还是高亢有力,但却不再那么清亮,好像有了一些瑕疵,那就是声音稍显浑浊,他已经不能发出初出山林那一声原始的长啸,而只是巡行在都市夜空中愤怒的呐喊。对我个人来说,这时候的齐秦最能让我感动,听狂飚演唱会的齐秦,不由产生感慨,恨自己晚生了几年,不能亲临现场感受最完美的齐秦,这恐怕是诸多齐迷的终生遗憾。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 完美齐秦的延续。(1994-1998)   经历了三年的沉寂,齐秦在94年给了广大乐迷又一个惊喜,因为在“四大天王”肆虐的年代,能打动心灵的歌手和歌曲已经很难再现,齐秦的再度出击正是恰逢其时,虽然他的歌迷都已经开始长大,第一代歌迷早已经从中学走入了大学校园,但《边界》还是让他们激动不已,不说那来自新疆的音乐,单就齐秦不变的好声就能让他们轻易感动。这时候的齐秦还是有着天赋的高音,(边界)这首充满新疆气息的摇滚曲在齐秦唱来驾轻就熟,(南方天空)的苍茫,(四季)的激烈,齐秦的演唱如他在《纪念日》中表现,都是无懈可击。而(水岸)这首似乎暗示着他对王的感情,在这时候的齐秦的演绎不再那么富有激情,但在平静中似乎蕴涵这巨大的力量。这首歌很好地表达他当时的心境,一个痴情的中年男子爱的表白,在他唱来让我们感到无限惆怅,唏嘘不已,直至潸然泪下。但我们还是看到了齐秦开始力不从心,这在(野马)中有所体现,歌曲尾的“想――你”,齐秦虽然运用了假声,但感觉好像不如91(玻璃心)来的更自然。当然,在老齐迷感觉到明显变化的还是《丝路》,在这张大买120万张的专辑里,尽管不乏好听的作品,但却难以真正打动许多歌迷,这让部分歌迷开始远离了齐秦,不过塞翁失马,齐秦赢得了一批新的歌迷,这不得不佩服他的魅力。从演唱方面来说,这张专辑没有了以往的呐喊式的秦歌,整张专辑的歌曲都比较平和,成熟男人的款款深情被齐秦表达到了极致,这奠定齐秦后期作品的风格,我想:这不仅与他的声音变化有关,与齐秦的心境有着更大的关联。《我拿什么爱你》也延续了《丝路》的风格,只是没有大买而已,自己认为从水准上来说,比《丝路》毫不逊色,只是少了新意而已。《痛并快乐着》和《命运的深渊》是两张比较特殊的专辑,也是齐秦风格转变中的一个大胆尝试。总的说来,这个阶段的齐秦达到了其音乐生涯的第二高峰,他在商业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 四十而立的平和与淡定(1999-现在)      这是一个让众多齐迷失望的阶段,因为他们发现齐秦变了,变得让人陌生,无论从歌曲还是声音,以致有的歌迷选择了永远离开。其实每个歌手都有不同的音乐阶段,相反老是一成不变就只能说明歌手的平庸。纵观齐秦的音乐历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齐秦是一位有音乐理想,有着独特见解的音乐人,在其25年的音乐生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音乐主张。在这里,我不禁要问,齐秦也会成熟,我们难道不能跟着他一起长大吗?难道你还需要齐秦再带给你狼 巡行这样的歌曲吗?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99年的《世纪情歌之谜》让大家有些许的失望,但我却看到了齐秦优秀的另一面,(告别)(如果云知道)(情网)经齐秦的改编,我们已经忘却了歌曲的原唱,听到的是更加成熟的齐秦,他的嗓音虽然不再嘹亮激越,但更具成熟男人的特质,在演唱一些慢歌时更是如此,在这里,齐秦已经不需要大声地诉说,只要娓娓地唱,我们也只需要慢慢地和,在平缓的音乐中,我们也能得到更大的共鸣,这就是齐秦魅力所在。在《呼唤》中我们就能很好地感受这一点,在(真的是我)(其实都是一样)(第六对相遇)(野衣裳)这些歌曲中,齐秦用他四十而立的男人情怀,在轻轻诉说他的喜怒哀乐,在洗去白天的喧嚣,在无月的黑夜,静静的聆听齐秦,我们无需准备太多,只要一颗平和的心就足够,而齐秦就如同一位老友一般在你我的身边,是那么的温馨,让人永远的感动,这就是齐秦能带给我们最大的快乐。</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9-20 19:26 编辑 ]

Oypv_BBBBBB.jpg (75.06 KB)

Oypv_BBBBBB.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感悟达芬奇

<P>感悟达芬奇</P>
<P>&nbsp;作者:光明网-光…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学者D·S·梅瑞柯夫斯基这样评价达·芬奇:“在黑夜里,人们都在熟睡,他过早地醒来。”这是天才的不幸,却是人类的大幸。达·芬奇特立独行的经历和睿智深邃的思想给人们留下意味深长的启示。 达·芬奇作为天才的艺术家被人们所共知,但他作为天才科学家的一面却很少被人提及。 生活在信息传播极其困难的时代。他从未发表过自己的著作,人们只能根据留下来的部分已经失散的手稿追踪他的思维轨迹,探寻这位勤奋天才的创造历程。</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达·芬奇在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领域有许多奠基性的发现:他最早认识到光的波动性,并发现了300年后被称为“多普勒效应”的物理现象;他通过解剖实验发现视觉信号通过眼睛与大脑联系的途径,发现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他最早提出化石成因的科学解释,是第一个认为可以通过研究自然的过去获取地质和地理知识的人;他深刻理解太阳与地球上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力图寻求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P>
<P>&nbsp;&nbsp;&nbsp;&nbsp; &nbsp;达·芬奇是第一位以正确的方式探究自然的人。在笔记中,他写道:“真正的科学能够改变认识的经验结果,并因此使争议平息;它并不向研究者提供梦想,而是永远不断地在最初的真理及公认的定理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步骤得出结论”。他使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的方式理解宇宙,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科学的一部分;他彻底抛弃了宗教的偏见、经院哲学的清谈和炼金术的迷信,以新的方式探究自然界一切使他感到困惑的问题;他倡导的观念和实践的方法在100年后成为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创立近代科学的思想基础。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达·芬奇独特地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待科学,以科学家的思想方式审视艺术,使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在精神领域最高层次的探索活动,它们在两个不同的领域独立行进,达·芬奇发现了其深刻的内在联系,并使这种结合完美地体现出来。 作为发明家,达·芬奇一直在谋划人类的未来:他是以科学的方式为人类发明飞行器的先驱;他设计了新式交通工具、多功能的机器、威力强大的工程机械;他对研究水表现出终生的兴趣,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水力机械,希望充分利用蕴藏在水中的能量。 受制于生活的年代,达·芬奇的天才无法得到证明。学者D·S·梅瑞柯夫斯基这样评价达·芬奇:“在黑夜里,人们都在熟睡,他过早地醒来。”这是天才的不幸,却是人类的大幸。达·芬奇特立独行的经历和睿智深邃的思想给人们留下意味深长的启示。 在达芬奇之后的550年,一部叫做《达·芬奇密码》的电影仍然风靡全球就境遇而言,他最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与发明家。他从小失去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为生计又选择了与科学相距遥远的艺术,但这些都没能妨碍他成为杰出的探索者。在后人看到的数千页手稿中从来没有关于他自身境遇和人情世故的感叹,可能达·芬奇认为,与自然无尽的奥秘和人生宏大的抱负相比,它们过于渺小。对于在逆境中奋斗的人们,它无言地昭示着这样一个真谛:在以智慧和毅力开拓进取的道路上,不要叹息,也不必叹息。</P>
<P>&nbsp;&nbsp;&nbsp;&nbsp; &nbsp;达·芬奇涉足广阔的领域,在性质极不相同的众多学科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且揭示出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使人们有理由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过分夸大了学科间的区别?人们是否用一种极聪明的办法妨碍了探索真理的努力?人们习以为常的学科分类和学术生态是不是出了问题?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在漫长的学校教育中,用理念获得经验的做法是否有效?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达·芬奇具有产生无穷新思想、新发明的能力,当然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深刻的思想和恢弘的人类感情。深刻的思想使他迅速发现事物的本质,恢弘的人类感情使他藐视世俗的羁绊和诱惑,最大限度地展现创造才能。人们已经无法将他的人格和智慧分离开来,也许它们本来就是同一种存在。正因为此,我们才不会感觉他是远去的历史人物,我们才能在现代文明的演进历程时常看到他的身影。</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9-20 19:27 编辑 ]

20060907170115290.jpg (31.45 KB)

20060907170115290.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齐秦 音乐拯救了我的灵魂

<P>齐秦 音乐拯救了我的灵魂 </P>
<P>-------------------------------------------------------------------------------- <A href="http://fm974.tom.com" target=_blank>http://fm974.tom.com</A>   2003-03-09   来源:北京青年报??张卫/刘净植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踏入歌坛20年第三次来京开个唱 沟通在演唱会上最重要 网友:这次演唱会说是对你从艺20年的纪念。  </P>
<P>&nbsp;&nbsp;&nbsp; 齐秦:我出过一个专辑叫《黄金十年》,这次应该算是“白金20年”了,也会收录一些演唱会放在“白金20年”里作为纪念。 主持人:这么多年,歌迷的欣赏口味还是有变化的,以前是只要齐秦人在那儿,只要有他们喜欢你的歌就足够了,可能对舞台上的灯光等不太挑剔,但是现在会对整个,包括演唱会的印象包装等都挑剔,你在这方面有准备吗?  </P>
<P>&nbsp;&nbsp;&nbsp;&nbsp; 齐秦:这次在舞台的灯光、音响上都下了功夫。我个人对舞台的感觉和灯光是比较外行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欣赏一个演唱会,灯光和舞台是其次的,最重要的还是跟歌友之间心灵、歌曲之间的沟通,还有历年来他们喜欢听的东西。因为我自己也欣赏过一些国外艺人的演唱会,当我听到一些我自己喜欢的歌曲的时候,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 网友:你已经进入歌坛20年了,有什么感想?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觉得一路走过来,有很多歌迷的支持是很大的动力,当然有时高有时低,但不会觉得辛苦,主要原因是有很多人在听你的歌,在支持你。当然,自己本身对音乐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齐豫也在旁边敦促我,如果不是因为当年有机会进入音乐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人海茫茫中飘荡什么程度,尤其当年在少年时期捅过很多娄子,觉得音乐像汪洋上的浮木,拯救了我的灵魂。 网友:近几年你的创作作品很少,还会尝试出创作专辑吗?  </P>
<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正在尝试。风格应该和以前不太一样,希望走一点比较新或者比较实验一点的路线,因为最近流行歌坛曲风转变比较大,当然很多都是西洋曲风的,我觉得应该尝试多一点的曲风,包括民谣等还会再发展的余地,我希望从这些角度再做创新。 </P>
<P>&nbsp;&nbsp;&nbsp;&nbsp; 主持人:我觉得做这方面的努力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但是你有没有担心过歌迷不接受你这种创新呢?  齐秦:我想会有这种情况存在,但是因为最近台湾的歌坛基本上受到了数码出版物的影响,很容易就被盗拷,学生之间很容易流行,影响到唱片的销售成绩也是非常的大。当然,这对我们做音乐的人来讲,也算是蛮好的时机,这样的话唱片公司不会对你太多的要求,他反而希望你在逆流当中创作出一些比较新颖的东西,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让你创作比较流行,或者跟着观众的口味走。 我们这代歌手比较幸运 网友:我特别喜欢你唱歌的样子,能问一下你的下一步如何发展?是寻找新的起点还是保持原有的风格?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想应该是寻找新的起点,因为音乐一直不断的向前,就像一条河一样,像现在的周杰伦、陶喆我都非常喜欢,因为他们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一直往前,我觉得音乐就应该这样,不应该在死胡同里打转。但是现在比较遗憾,因为音乐制作变为数码以后,很容易被盗版。我觉得一个实力派的歌手,不管在录音室还是演唱会上,都应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拿出来,这样才算是比较完整的歌手。</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现在歌坛成名非常容易,也比较年轻,但是他们走红的周期非常短,你怎么看?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觉得非常可惜,可能他们身不由己,他们可能是一个大型工厂塑造出来的一个产品,绝大多数都失去了自己的味道和个性。我想在这样的强权操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主持人:你会不会感到你这一代歌手比较幸运?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们也有我们这一代的痛苦,当然比起他们来讲比较幸运一点。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媒体实在太多了,你要去做一件事情,光是从事宣传的工作,量就非常大。我觉得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绝大多数的心应该放在音乐上,现在好像变成宣传是最重要的,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真正考虑自己的音乐,这点应该算是我们比较幸运的地方。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果你对此平心静气的话还好,不要随波逐流,最起码我们比较幸运的是先奠定了一些基础,一些歌友、媒体对你比较熟悉了,所以他们可以给我们一点空间。相对来说,年轻的歌手更惨一点,围绕的话题都是风花雪月的东西,对音乐的关注少一点。</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你怎么看待F4?  </P>
<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觉得他们蛮帅的,他们都是比较年轻的小朋友,他们都怀着理想,当然有的时候环境和现实和理想还是有差距的,我想他们还是应该继续朝自己的理想继续的努力、继续的奋斗。 </P>
<P>&nbsp;&nbsp;&nbsp;&nbsp; 主持人:台湾新一代的创作歌手你觉得谁比较好?  </P>
<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觉得张惠妹的风格比较好,但是每一个歌手的风格不一样,当然他的工作环境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唱片公司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歌手背后有很大的工作团队来支持他。像周杰伦和陶喆的东西,我觉得都蛮不错的,最起码他们用心在音乐的开创上,原来华语歌坛的同质性太高,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把风格分开,这算是蛮大的进步。</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你有没有想过和这些新生代的歌手合作?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想将来有机会,不管在同台演出上也好,或者是词曲的邀约也好,或者是同台演出的互动也好,我想将来会蛮多的。 与王祖贤不可能复合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网友:你以后结婚会像曾经承诺的那样去西藏吗?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每年都会去西藏。 网友:我和你是同时代的人,我从年轻听到中年,从抗争听到了无奈,你从西藏回来,我看到你听从了命运的安排,我说得对吗?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一半对,我想很多事情是跟缘分有关系的,我也不是那种一定要力挽狂澜的人,不能够强求的事情,我想应该随缘,我想你讲的应该是指爱情。</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你怎么看待王祖贤?还有可能复合吗?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现在看起来没有可能了,我觉得她蛮懂得追求自己的东西,她也蛮直接的,我很喜欢她这样的个性,她喜欢的事物就会大胆地追求,好恶也非常分明,也非常活泼、天真,当然有时候也会做错一些事情,但是我想她自己也不会觉得后悔,当然这就是青春要付出的代价。</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你的个人问题什么时候解决?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还不晓得,还没有把握。</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网友:你刚刚出道时有点叛逆,有点孤独,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觉得内心的改变并不是太多,当然外貌是会变老的,我觉得唯一的不同是对生活的感觉,因为随着年纪的不同,周边的事物也会慢慢的不一样,年纪轻的时候可能会开一辆破车,年纪大一点的时候,居住的环境可能会稍微舒适一点,开的车子也会好一点,但是内心深处的部分不会差别太大,有时候觉得时间就像一条河一样,不可能回头,只能往前,但是我也不是常常会怀念以前的人,我会脚踏实地往后看,也不会觉得自己踏入歌坛20年有什么满足感,我觉得那些都已经过去了,应该给自己不同的、新的追寻的目标,还有新的刺激,对于人生的追求也要经常的去努力。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网友:你最喜欢中国什么地方?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青海、新疆、西藏我都非常喜欢,因为那边的山大水也大,到了那边会感觉人类的渺小,能够跟大自然合为一体,其实我是非常喜欢大自然的,包括像昆明一些少数民族的地方,我也非常喜欢。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怕父亲</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除了唱歌你还喜欢做什么?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打高尔夫球。 网友:你怕谁?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怕我爸,但是我爸已经走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音乐和爱情对你是同样重要吗?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都蛮重要的,但是音乐对我来讲是更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音乐的话,我现在就不在这里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你以后会考虑拍戏吗?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以前拍过,但是运气都不是很好,因为角色不适合我,当然,如果有适合我的角色,我也可以尝试一下,但是我觉得拍戏实在是蛮辛苦的,因为拍戏时演员算是导演的棋子,导演分配你做哪个部分的事情,你就必须要完完全全做到,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这跟音乐不同,做音乐可以自己创作,在电影里就要群体创作,有的时候必须把自己的个人意见抽掉很多。还有当演员的时候,有很多时间要等待,我觉得蛮浪费青春的,除非有好一点的剧本,我想我还是唱歌。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网友:你跟齐豫的差距在哪里?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她是女的,我是男的。其实我觉得我们很像,毕竟我们是同一个家庭培养出来的,所以对事物的感觉应该差不多。</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跟你合作的女歌手里,觉得和谁最愉快?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除了齐豫以外,像许茹云,早期还有杨林,都是几首歌曲而已。我跟齐豫合作还是比较愉快的,可能我跟她的声音比较搭一点。</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你觉得自己还年轻吗?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觉得自己还处于尴尬时期。 青春是不死的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网友:你最喜欢的歌曲是什么?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一时说不上来,因为有很多歌都蛮喜欢的,不能单单用一首歌代表。</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我们转眼已经人到中年了,但是觉得很年轻,因为有你的歌陪伴,最近我们在公司里放的音乐还都是你的音乐。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觉得青春是不死的,尤其是能够用我们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歌曲来纪念我们的青春,我觉得这样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一样,有的时候会听到我小时候流行过的歌曲,我好像回到了从前一样,这是音乐最令人醉心的部分。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网友:因为太喜欢,所以才会去苛求,所以真的希望你能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也了解,就是因为关心所以会带来压力,但是我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压力,我想我应该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网友:我想知道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觉得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人可以发明一个东西可以回到以前,当然现在的科技是不允许的,我信藏传佛教,相信人有今生和来世,我觉得这些都是因果关系,没有以前就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我觉得三个时间是不同的个体,其实它们应该是可以互动的,我相信有一天,科技一定能够带我们回到以前,甚至于回到上一辈子,甚至于回到地球之前也不一定。</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你在北京的工作室如何?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签了几个乐团,这次天狼乐团也会在我的演唱会前面帮我做暖场,他们也非常的积极,也一直不停的创作,另外也签了一些小朋友,他们还是在校的学生,可能要投入到戏曲或者其他演出方面,我们不定期的保持联络,看看自己的成绩,再做考虑。</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你觉得做主流音乐很难吗?还是商业类型的歌曲讨巧一些?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们做音乐的人应该尽量不考虑这个部分,之所以会考虑的原因是唱片公司的老板不断的提醒你,其实我觉得我们做音乐的人不要把音乐分类,应该以作品为主,分类是之后的事情,由别人分类,你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就是什么样的东西,在做之前,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要不然的话你就会被限在一个框框里。</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有人说你的歌曲适合晚上听,你怎么看?  </P>
<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觉得真是蛮合适的,尤其在晚上,在开着车的时候,在公路上面,我觉得有的时候我的歌不适合大家一起听,适合一个人听,某些歌曲我自己也会收录在自己的CD上,就是把不同的歌曲收录在同一张CD上,专门放在我自己的车上,有的时候开车兜风的时候听,建议你们也可以试试。 我的音乐和心情有关 </P>
<P>&nbsp;&nbsp;&nbsp;&nbsp; 网友:下一张专辑什么时候出?  </P>
<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最快要到七八月份左右。因为从现在开始,要录音录像,回去还要做后期,可能还会增加其他的歌曲,这些工作算一算也要到七八月份左右。 </P>
<P>&nbsp;&nbsp;&nbsp;&nbsp; 网友:你的《呼唤》专辑里自己写的歌太少了,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齐秦的歌都是自己写的。  </P>
<P>&nbsp;&nbsp;&nbsp;&nbsp; 齐秦:可能因为我写的东西比较偏一点,不是很流行,唱片公司的老板希望整个专辑往流行度发展一点,所以有时候我写的歌曲会被删掉,但没有问题,我会把它们集结起来,成为一个创作集。 </P>
<P>&nbsp;&nbsp;&nbsp;&nbsp; 网友:你现在的音乐越来越抒情了,和你的经历相关吗?  </P>
<P>&nbsp;&nbsp;&nbsp;&nbsp; 齐秦:跟经历应该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我想跟心情比较有关系。</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有没有觉得香港的歌手创作能力比台湾的要差一点?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因为香港是商业导向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非常忙,很多东西是速食的,有可能是吃完就丢掉的东西,可能因为这样的环境影响到创作人,一般来讲他们用拷贝的方式比较快速一点,他们没有时间和空间多做这方面的研究,这可能是比较主要的原因。</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以前买的都是拼出来的专辑,能不能发行一张你出道以来的所有专辑,因为我们保存的歌曲,好多音质已经不好了。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是需要比较大方面的考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想也许可以跟一些内地的出版商一起研究,因为从以前到现在的这些歌曲的母带都是属于我们自己工作室的,所以我们可以提供最好的录音带,就是正版的母带,请他们帮我们重新刻一次,这是有可能的。</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怎么保护嗓子?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的措施,但是偶尔会吃一些喉糖和中药。</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罗大佑在北京开了演唱会让很多人失望,你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已经前前后后三次来到北京,我觉得北京人很可爱,说话很直接,就算他们觉得我哪里不对,我也愿意接受他们的指正。</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网友:听说你和罗大佑是好朋友,有没有机会合作?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齐秦:我上次在马来西亚的演唱会有个表演,刚好他在附近,后来他到后台来看我,我在中场下台的时候把他抓上来,我们合唱了《恋曲1990》,那次是我和我的偶像第一次合唱,觉得非常过瘾。目前没有这样的机缘,但是我想可能会在以后的巡回演唱会上可以邀请他当嘉宾,因为从小他就是我的偶像,我觉得应该会有很好的互动。</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飞向齐秦的纸飞机 就像候鸟的北飞,每隔六年,齐秦的歌声就会在北京响起。 1991年,齐秦举办了他在北京的第一次演唱会,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演唱会接近尾声时,歌迷用节目单叠成纸飞机,漫天地向他飞来。1997年,齐秦第二次在北京开了个人演唱会,纸飞机再度飞起。2003年3月21日,齐秦即将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他在北京的第三次演唱会。12年弹指一挥间,一代或两代人的青春已不再,但喜欢齐秦的人们仍在为他等待。于是,当3月6日下午齐秦到本报YNET网站“红人上网”时,歌迷问他:“我还可以将纸飞机飘向你吗?” 3月21日是春分,春回大地,齐秦归来。这一年他43岁,这一年他踏入歌坛20年。想当初,一头长发、脚登耐克鞋的齐秦是以多么叛逆、孤独的形象刺痛了无数人的青春,而如今步入中年的齐秦,平和沉稳,用以温暖人们记忆的,是他历经风霜的成熟魅力。</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年几沉几浮,却不能不让人感叹齐秦至今不败的事实,一位网友向他致意:“我要代表我的叔叔向你问好,你是我们唯一共同喜欢的歌手。”而当齐秦以前辈的口吻评论新一代歌手中“张惠妹的音质蛮不错”时,那样清楚地提醒我们,那个不败的青春偶像如今已是德高望重的师尊级人物。的确,20年时间,无数人在齐秦的歌声中成长,还有无数人在齐秦的吉他声中找寻着音乐道路。至今,在许多流浪街头的歌手的歌声中,还能听见清晰的齐秦的影子。 然而青春是让人刻骨铭心的,青春是每个人不老的传奇。所以歌迷们在网上对齐秦说:“我们转眼已经人到中年了,但是觉得很年轻,因为有你的歌陪伴。”还有好多痴心的忠心的歌迷,虽然从网上不能了解他们正经历青春或已经历了青春,但那样的冲动和热情常令人莞尔和受感染,他们热切地关心齐秦的感情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爱情直接与齐秦的音乐相关;他们会直接地表示:“你的声音太好听了,你打呼噜我都会喜欢。”甚至是:“你会在歌迷里找女朋友吗?很期待。”或干脆说:“我想嫁给你!” 就这样,在我们的网上对话中,那众多蜂拥而至,据说有人好不容易才挤上来的歌迷们,十有七八其实就想对自己的偶像问一声好,表达一下敬意。聊天现场气氛红火而热烈,问题倒不见得多,这在我们以往的“红人上网”中还真是少见。很多时候,齐秦只能对着屏幕说:“谢谢。”歌迷们却因此而满足,他们说:“虽然我们问不出什么有文化的问题,但是,你在回答我们的问题,真让我们太高兴了。”于是我们可以想象,3月21日的首体,一定会飞满纸飞机。 在情人节怀旧对小哥的专访亲切温煦的内容比较经典的采访值得纪念在特别的日子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9-20 19:36 编辑 ]

SkbG_DDDAD.jpg (73.85 KB)

SkbG_DDDAD.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参加北岛诗歌朗诵会</P>
<P>&nbsp;Shanky&nbsp;</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的大名是一向久仰了的. 这位至今在海外流浪的中国诗人, 他的诗和他的人同样传奇. 从那句著名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到好朋友伊每次谈起"北岛老师"时的尊重与骄傲, 使我一直想见见北岛. 昨晚终于有机会见到这位大诗人, 参加他的诗歌朗诵会, 斯坦福大学那如迷宫一样的道路也不能成为阻碍. 我先是和伊到处问游子天涯还有谁会去, 更重要的是, 有谁认得去KRESGE礼堂的路. 如果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我们保留着最后的一招棋: 跟木木在斯坦福大教堂前会合, 然后走路过去. 最后还是好心的XS给了我们一张网上地图. 后来到了那边才真正衷心感谢XS的地图, 从教堂到KRESGE礼堂走路不要一个钟头, 也要四十五分钟. 我穿着高跟鞋, 一定连脚都走断掉. 朗诵会七点整开始. 六点钟, 攥着印得不甚清楚的地图和BK 买来的快餐, 宏开车载着我和颖开上了去斯坦福的不归路. 正是RUSH HOUR的时候, 好在我们跟TRAFFIC 反着走. 不过等找到地方, 泊好车, 离七点也就剩几分钟了. 往KRESGE礼堂走, 远远看见伊的影子, 就叫了一声. 却看见两个人停步回头, 原来另外一个是SNOW. 伊看起来非常兴奋, 她举着JAMBA JUICE告诉我, "我们二十五分就到了, 我已经见过我老师, 他帮我签了名." 说着给我看一本北岛的新诗集&lt;&lt;开锁&gt;&gt;. 我一边走一边翻看一边想抽自己嘴巴, "好不容易有机会见到北岛, 怎么不记得带本书来请他签名?" 礼堂大门上贴着朗诵会的广告, 彩色的纸上印着"BEIDAO". 看着金发和红发的人们夹在中国人中走进礼堂, 我才醒悟过来, 今晚还有翻译成英文的北岛的诗朗诵. 礼堂里已经坐了不少人, 我们来得晚了, 只得坐在比较靠边的位置上, 好在还很靠前. 伊指给我看坐在前排中间的北岛, 他正和旁边的人讲话. 坐着看不清楚, 只看到他清瘦的侧脸, 和一头浓黑的头发. 我翻着那本&lt;&lt;开锁&gt;&gt;, 封底有一张北岛的近照, 清瘦, 但是显得年轻. 1949年生人, 也该是五十岁的人了. 环顾周围人种混杂的观众, 我忽然有些感动, 毕竟北岛在国外也有这么多读者啊. 主持人宣布明天(今天?)有北岛主讲的讨论会, 就有一位据说是教授的年轻人抱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走上台去. 这个金发的教授准确地念着北岛的名字, 介绍北岛从1976年开始写诗的经历. 从70年代中国的政治背景, &lt;&lt;今天&gt;&gt;杂志的创刊和&lt;&lt;回答&gt;&gt;这首诗的第一次发表, 从76年的天安门事件, 西单民主墙, 到89年的学运, 从&lt;&lt;今天&gt;&gt;被封刊, 北岛被迫出国, 以及在国外重新组织发行&lt;&lt;今天&gt;&gt;... 整篇文章通顺流畅, 简单而客观地介绍了北岛前期诗作的历史和政治大背景. 文章并且在最后指出, 北岛的诗的内涵比很多人看到的表面的政治含义深很多, 在不同的时候读, 可以读出比政治更深刻的东西. 后来北岛和Elliot Weinburger 走上台去. E.W. 正在进行&lt;&lt;开锁&gt;&gt;一书的翻译工作, 昨晚则负责朗诵北岛诗的英文版. 北岛个子很高, 身材不算特别健壮, 但是显得相当挺拔. 他穿了一身浅灰色的西装, 配红色领带, 很有风度. 他说, E.W. 要他在读每首诗之前都作一点介绍, 既然老板发了话, 他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下面的观众笑起来. 北岛的声音不很浑厚, 但是非常清朗圆润, 朗诵诗是再好不过的了. 后来伊告诉我, 北岛的男中音唱得非常好. 我当时就想, 听他的课, 应该是种享受. 北岛读的第一首诗是&lt;&lt;一束&gt;&gt;, 他用英文介绍说那是1973年他第一次恋爱时写的. 北岛的英文发音不错, 只是讲得不是很流畅. 他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丝毫听不出有上海口音. 这大概和他曾在北京郊区插队四年不无关系吧? 北岛读起诗来略显拘谨, 声音里没有太多的抑扬顿挫, 但是朗诵得很认真. 倒是E.W.念英文版的时候, 非常投入. 昨晚朗诵的诗共有: 一束, 履历, 同谋, 地铁车站, 此刻, 画 -- 给田田五岁生日, 问天, 守夜, 零度以上的风景, 关键词, 六月, 阅读, 安魂曲 -- 给珊珊, 送报, 古堡, 无题, 岗位, 无题, 中秋节, 出门, 教师手册, 夜空. 北岛后期的很多诗语言非常简洁, 风格很接近英文诗, 有一些翻译成英文比中文的听起来更美. 他后期的诗含义更加内潋, 不如前期的诗那么明确, 那么锋芒必露.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那首&lt;&lt;画 -- 给田田五岁生日&gt;&gt;. 我只记得两句, "五岁的天空是多么辽阔", "你的名字是两扇窗户". 北岛在介绍中说, 1989年他被迫离开中国的时候, 他的女儿田田只有四岁. 后来他在丹麦收到田田的画, 上面有金色的太阳和满地的苹果, 于是他写了这首诗给女儿五岁生日. 朗诵会之后很多人围上去跟北岛讲话, 我们游子天涯的人和一些朋友就聚到一起聊天. SPARC告了别, 匆匆走了. 留下来的有木木和他的朋友, 伊, SNOW, XS, YOYO和她老公, CHARLIE, CARRIE, 还有我和宏,颖(没落谁吧?) 一会儿北岛他们向这边走, 我们就跟伊过去打招呼. 虽然北岛很平易近人, 大家多少有点拘谨, 谁也没上去握手, 也没说什么. 近看北岛, 很瘦, 眼角有很深的皱纹, 不如照片上来得年轻. 伊说照相, 可是谁也没带相机, 于是北岛说下次, 下次我们聊天, 就被人拉走了. 剩下我们还有些意犹未尽, 扎堆儿聊天. 有位朋友说北岛的诗政治气息太重, 伊说你不要只读政治那层东西. 我想起前面介绍北岛的那篇讲话, 也就懒得争辩. 诗很美, 但是要静得下心来读. 我们的文学沙龙以后是不是应该恢复一些以前的诗歌欣赏? 于99年12月</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9-20 19:38 编辑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我看北岛</P>
<P>&nbsp;余世存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送我一本他新出版的诗文集,系香港明报出版的“2000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丛书中的“北岛”卷。这本书从法国旅行,辗转来到我的手中。我与北岛并不相识,在他开始思考、写作、成名的年代里,我只不过是乡下的儿童、中原内地的中小学生;上大学时我才知道他的名字和他的诗,尽管那时已有“北岛们过时了”的声音,我仍为他们着迷。他的诗是多么坚硬有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那种预言、宣告、呼唤、青春的峻急代言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那是埋葬,又是长征。的确,一个青春期的中国,一个80年代的中国就这样在他们的努力下壮丽地展开,一个民族在一百多年的冲动、疲惫、绝望、荒唐里再一次燃起了希望。当我们民族从小农式的计划经济转型到权力式的市场经济,未告完成,时代就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没有了,青春没有了,血性和大道没有了,北岛也从中国的土地上和中国的媒体上消失了。前几天看到网上有人在“文化艺苑”里贴了北岛的诗,在众多的文化庸众和文化庸事之中显得很不协调,果然,在众多的文化名人、社会贤达、明星作家的轶事有着成百上千阅读率的映衬下,北岛的诗最多只有八次点击。这也许正是北岛们当年的本意,他只愿以普通人生活。北岛说过他只愿做一个人。但我却不能忘怀这个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他的诗是怎样打动了我那年轻的心呵。这认识直到后来我才想到鲁迅当年也曾说过,大家都知道的那有名的集子《坟》的“题记”里的句子,“其中所说的几个诗人,至今没有人再提起,……他们的名,先前是怎样地使我激昂呵,民国告成以后,我便将他们忘却了,而不料现在他们竟又时时在我的眼前出现。”我因此把这本书当作我近年来最美的收获。对我来说,这本书是历史和现实、命运和文明奇特而难言的混合。 在北岛开始流亡的时候,我大学毕了业。北岛到欧洲和美洲流浪,我则到社会上的暴发和底层之间流浪。北岛们的诗歌似乎突然间从大陆上消失,席慕蓉、汪国真们泛滥起来。北岛的名字也难以见到了。记得官方的参考消息曾不无幸灾乐祸地把北岛在国外一年搬无数次家当作花絮报道(北岛自己也写了“搬家记”),我当时只是难以想像那情景,在有了三年之间搬家十几次的经历后,我才懂得人生的艰难和奇特,人生的艰难和奇特甚至不为地域、种族和文化等等所限制,它只是取决于生命本身。也是在那时候,我在私下和一些半公开的场合谈论北岛,我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是由北岛开创的。当然,我至今仍坚持这一看法。 我一直奇怪的是,我们中国人在异国他乡长年漂泊,人数众多,却始终没有产生出足够让人称道的流亡文化、流亡文学。也许是民族意识淡薄,也许是天下为家的观念太容易反认他乡为故乡,我们不仅没有看到如犹太文化、俄罗斯侨民文化那样极富思想魅力的创造果实(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布尔加科夫等俄国思想家,从20至40年代,在巴黎、柏林、布拉格、华沙及美国等地,创立了“俄罗斯宗教哲学研究院”、“俄罗斯神学研究所”、“俄罗斯科学研究所”、“俄罗斯大学”、“俄罗斯文学艺术剧院”,创办了《俄罗斯沉钟》、《俄罗斯之声》《东方与西方》《路》杂志以及《俄国新讯》《俄罗斯思想》《面面观》《播种》《新评论》等报纸杂志,俄罗斯流亡作家在西方的中心活动,是从源头上沉痛反思俄国极权主义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保留和继续俄国十九世纪的人道主义传统,复兴支撑俄国一千多年的东正教神学和俄罗斯基督教哲学,探寻俄国与西方世界的未来关系),就连十九世纪盛大的流亡文化中那极富文艺创造的格局也没有形成(那个时候,德国流放了海涅,英国流放了拜伦,法国则把自己最伟大的诗人雨果流放出境。流亡文学作为帝国与诗人共享的成果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流亡作家的活动大大推进了欧洲主要文化巨流的交融)。我们见到的海外的汉语写作,多少显示出学生气和商贾味混合的信息,即使那些在国内就已取得成绩的汉语作家们,他们到了海外似乎就永远停止在他出国那年的生命境界了。我们有不少一流的才智之士或移居或流亡,但他们多消融在外面去了,他们少有成就坚硬的巨大的极富个性的人格创造。 这也是我迫切想读北岛的原因之一。这位20世纪后半叶汉语世界里出现的诗歌英雄,在国外漂泊十多年,思考了什么,写作了什么呢?让我吃惊的是,在北岛的诗文合集里,诗只占了一小部分,几十首短诗,而那十几篇散文显得格外瞩目。北岛写散文了。他写了些什么呢?全是他在海外流浪遇到的人和事,诗人们,如艾伦-金斯堡、帕斯、布罗茨基、克雷顿等,以及那些流亡到国外去的人们,借朱学勤的说法儿,其中也有“艺术史上的失踪者”;还有不少活动事件,例如搬家、赌博、朗诵等等。他的散文如诗,随处可见炼字的精美,诗的质感,他特有的冷幽默,构成了他文章的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他的文章有了国内文章里少有的现代节奏,他的描写简洁如影视,不过他是借助于散文语言传达出一种时间感,他甚至不是退居幕后的空间,而是关于他的空间消失了,散文语言成了穷形极相的世界,在简练的字词里,声光色彩都有了,人物是丰腴的,事件是明晰的,他的文章本身成就了一个绝美的文字世界。例如写金斯堡在诗歌朗诵会上,“赞助那次诗歌的是纽约的袜子大王----一个肥胖而傲慢的老女人,动作迟缓,但挺有派头。据说艾伦的许多活动经费都是从她的袜子里变出来的。艾伦总是亦步亦趋,点头哈腰地跟在老太太身后,像个贴身仆人,不时朝我挤挤眼。”当然,文章里的诗歌意象更是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夜里没睡好,我一路昏昏沉沉的,像只被雷震电晕了的鸟。”“艾略特一直劝我搬到纽约,就像牧师劝人搬到天堂。”“中风后改左手写字,像是地震后的结果,零乱不堪。”北岛的散文是优秀的,他在国内发表的有数的几篇很快为人注意到,被人称为异数,以至于书屋杂志今年一篇回顾百年散文时提到北岛,盛赞其散文的高超,“北岛首先是一个比世人觉醒得更早的杰出诗人,小说《波动》也充分表现出他的全面艺术才能。而《朗诵记》记述他浪迹异国的游吟生涯,则表现出他决不狂热的可贵自嘲。民族诗人与异国文化的异质和冲突、各国诗人的反叛立场与全球化商业社会之间的互相对抗和紧张,在这篇绝妙的散文中得到了淋淳尽致的表现”。一个在海外漂流的人开结了纯美的文学之花,这也应该算是我们文学的一大收获吧。北岛的作品证明了汉语的流亡仍能把握住自己。汉语世界是可以也应该在今天这样全球化的时代里有所成就的。 但是,我在北岛的诗文里仍读出了不少遗憾。我知道我的阅读期待超出了北岛个人所能作的。因此,我在这里所说的只是对一代人而说,可能更多的是抗议,是对苦难和绝望的领受。 因为北岛的诗风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岁月流逝他走进了中年,他的诗里也出现了中年之音。那种明确的、肯定的、宣告预言的没有了,他的诗里多是描述的,是思绪迷离的,是抑制的。那种既包容人的个人经验又包容人的超验的诗不见了,那种代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诗不见了。他的诗里多是个人经验的极端的表达,他表达得那样准确,“我对着镜子说中文/一个公园有自己的冬天/我放上音乐/冬天没有苍蝇/我悠闲地煮着咖啡/苍蝇不懂什么是祖国/我加了点儿糖/祖国是一种乡音/我在电话线的另一端/听见了我的恐惧”(乡音)。这样的诗读来总让人黯然。问题是,在诗里传神地摹写了漂泊者的处境,存在者又有何为?人就这样被异化成漂泊者了?我知道我这话里的矛盾。 不用说,我们得谈谈北岛获诺贝尔奖的问题。据说九十年代以来,北岛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侯选人之一。可是,北岛的诗风已变,他只是在异国他乡的漂泊者,他不再能把诗语感知的神经伸向母国的方方面面,而只能表达他漂泊的当下时刻。他写了个人的体验,可是这个人的体验并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当代汉语世界里的个人。同样悲剧性的在于,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写散文,用我们熟悉的话说,那是杀鸡用牛刀呵。虽然他写得那么好,虽然他在散文写作中有那样的自觉,他感慨他们一代人“一起目击了人的倾轧、屈服、扭曲和抗争,目击了生命的脆弱和复杂,目击了宏大的事件中流血的细节”,他感叹时空的变迁,“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召集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他说过,“中国不缺苦难,缺的是关于苦难的艺术”。但是,他仍无法像他早年的努力一样为原子式的中国人找到一个最低限度的共识。他对于苦难、一代人的经验的表达最终只具有部分的意义。甚至连同他那一代人的经验,他已无法沟通和欣赏,所以他只能对他那一代人的许多变异例如彭刚、老刘等抱以苦涩的描述,对他自己也抱以一种冷冷的嘲讽。一个专制时代的诗歌英雄成为民主社会里的漂泊者,他所能拥有的会是什么呢?是专制社会里的人心,还是民主时代里的人性?说实话,这两方面的挑战北岛都未能有很好的回应。诗歌写作甚至不具有专制时代里那样的普遍可传达性,尽管心慕民主社会里的人们说那更纯粹更艺术;他的散文写作也尽传流亡的凄凉而传达不出人性的凄凉,所以,以此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显然并不合适。从北京到斯德哥尔摩的路并不是一条坦途,它需要更多的东西。从诗歌英雄到诗歌大师不是一条坦途,对汉语作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汉语作家对世界发言的,不仅有姿态,不仅有艺术,还有五千年的文化累积,他身后站立着那么多的巨大的精神个体,从穆旦、鲁迅一直上溯到曹雪芹、杜甫、李白、屈原们,如果不能表达出这种一个文明悠久的印记,无论希望他继续以英雄出现还是指责他艺术平平的人都显得并不同情,无论以现代派来要求他还是以后现代派来要求都显得片面。北岛的写作是一个悲剧。 这是先行者的悲剧,这悲剧也许更是中国人的,据说远志明先生曾有名言表达了他们这些流亡者的悲剧,“我们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是的,得到天空的汉语作家如何拥有土地是一个问题。台湾的作家们也曾遇到相似的问题,作为先行者,他们有成功也有失败,因为70年代末以来的汉语世界变化之快令很多参与者不知所措,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里的先行者先知们还未来得及成熟,就被抛到另一时代另一社会里去,而要在两个世界里都作先知是困难的,何况每一类先知本身都面临成熟丰富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台湾的一些作家不仅在岁月的变迁里成为悲剧,而且有些甚至从专制时代的英雄变为转型社会里的庸人或丑角。同样的事情也正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作家身上,当我以一个同行的身份评论北岛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时代的变迁,一个还是北岛的读者,一种近乎隔代的兄长与学弟之间的交流,里面有着多少繁复的内容,可是在历史的眼里很多是应该忽略的,历史只认生命本身。北岛努力了,也有得有失。他的得是明显的,诗艺和文字驾驭能力取得了成绩,他仍是那样敏感。可是他的文字大于思想,他的美的形式大于内容,他的流亡大于存在,他的等待大于创造。 在北岛的诗歌和散文里,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北岛的冷静和沉默。这个感情一向内敛的诗人,如今更是惜墨如金,他完全沉潜到字词后面去了。他躲在字词的后面,通过汉语的字词与我们交流,我们不知道他的愤怒和悲伤,我们只知道他有至痛和至苦。 直到今天,他的生活仍然坎坷不幸,为生计考虑他不得不出没于各种研讨会、朗诵会,出没于各种节日,他不得不为一些媒体写文章。他曾经想回来,但人在首都机场却生生望着亲友不能言语,生生被迫离开,前后不到二十四小时。他被迫沉默,而后他自己又选择了沉默。那么他长久而巨大的沉默的秘密是什么?据说他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是怎样认识自己的诗歌宿命的?他是如何看待他与之交往的世界各国的作家、思想家和诗人们?他是如何对待他所得到的天空和他曾有的大地的?……这些纷乱的世界图景是如何汇聚到他的眼里和心域,又是如何从那里出发,生成语言文字。显然,他的诗歌写作完全未能表达他经验的广博。 北岛欠了一笔债。那些称赞北岛用“生花妙笔替他们那一代人做了记录”的说法是偏颇的,他并没有为一代人做记录,他做的是漂泊流亡的记录。我曾在《我们对于饥饿的态度》一文中表达了这一感受,一个以文字报世的人对于文字的感受,“我以一年之久的时间艰难地写下这关于饥饿的文字只是在还债,文字迄今为止还是我可亲的朋友呵,我欠了文字的一笔债,如果现代汉语里欠缺有关饥饿的文字,毫无疑问,它是不完整的,它不是文字的全部”。这并不算矫情的话很多人都有过。帕斯捷尔纳克当年就曾感到“生活已经变得过于沉重,过于复杂”,对他来说,“抒情诗已经不能表现我们经验的广博”,他最终找到了小说这一形式,在逝世前一年他曾对一位美国诗人说:“当我写作《日瓦戈医生》时,我感觉对我的同代人欠有一笔巨债。写这部小说正是为了还债。……我有责任通过小说评述我们的时代----遥远而又恍若眼前的那些年月。时间不饶人。我想将过去记录下来,通过《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赞颂那时的俄国美好和敏感的一面。那些岁月一去不返。我们的父辈和祖先也已长眠不醒。但在百花盛开的时候,我可以预见,他们的价值观念一定会复苏。……我不知道《日瓦戈医生》作为小说是否获得了彻底的成功,但即使它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我仍然觉得比我的早期诗歌具有更高的价值,内容更为丰富,更具备人道主义精神。” 这当然不仅是北岛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流亡的还是留在土地上的生命,都在经受着命运的考验。</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9-20 19:39 编辑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在美国:北岛

Spases

晚上七点,北岛在Auburn大学艺术系作朗诵会。
  我从图论课回来,匆匆吃些东西洗了把脸,跑到艺术系所在的Biggin Hall。楼门口,一个白人老太太问我展览室在哪里,我说我也想知道。她说她是来听诗人读诗的,我说没错,我也是,然后把带来的《北岛诗歌集》给她看,她说“Cool”。
  我以为不会有太多美国人来,即便诗人有国际声誉。我问老太太是否懂中文,她说不懂。我问如果北岛用中文读诗怎么办?听到这个,旁边的一个Hip-Hop歌手打扮的黑人和一个脏兮兮留着胡子辫子的白人吃吃地笑起来。老太太耸耸肩,说自己是个职业作家,要写东西,所以得来听听看看。
  展览室的门口有一张长条桌子,放着些水果甜点,还有一个白人大妈卖北岛的诗集。我翻了一下,还好,英汉对照。这时候展览室里的人已经不少,白人为主,华裔大概有五分之一。我找了靠墙的位子坐下。Hip-Hop和脏兮兮的白人各端了一大盘水果点心进来,坐在我旁边,大快朵颐。
  不久,在展览室的门口看见北岛细瘦的身影。拎着黑色的书包,一件白色的旧西服,有些皱的红衬衫,没有结领带——八十年代末知识分子的普遍装束。我只是瞥了一眼,他还是同二十几年前的照片上一样瘦,脸上的皱纹已经不少,但头发是黑的,或许染过。听众陆续到来。七点过后,展览室差不多满了,一百多人吧。
  展览室的灯熄灭了大半,只有讲台依然明亮,主持人和北岛走上来。主持人是个四十岁上下的白人男子,微微发福,大概是英语系或者艺术系的教师。首先致辞介绍北岛,1949年出生,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诗人,朦胧(misty)诗,诗作译成三十种文字,大量英译;特别强调了八九年以后北岛的流亡(exile)身份,辗转于欧洲和美国,现在在圣母大学作客座(visiting fellow)。
  然后北岛登场,汉语读诗,主持人朗诵英译。北岛以《二月》开场,除了朗诵诗作,其他完全说英语,包括背景和写作年代的短暂介绍。北岛在灯光下显得年轻些,看上去大概四十几岁。他的声音温润而平淡,没有北京腔,听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有些像二十年前电台文学节目的播音员,或者某个中学贫困的语文教师。虽然是读自己的诗,但感情却算不上丰沛。是的,是读,不是诵。主持人的声音和他有异曲同工之妙,感情却比作者更丰沛一些。只是英译之后,诗作几乎完全失掉了音韵的美感,而北岛的诗想象跨度本来就大,有些时候听英译实在是味同嚼蜡,只剩下朗诵者的投入感和声音的空间感能有些回味。北岛的英语口语不算好,节奏和发音还是中国式的,我有时候听不太清楚。他读诗的时候,拿着和我一样的《北岛诗歌集》,我猜他看着这本迟来的诗集,有时会有沧海桑田的感受吧。
  诗作的朗诵分为三节,每节之间是北岛朗诵一篇自己写的英文短文。一篇是阿伦•金斯堡逝世后的回忆文章,另一个是有关田鼠和家鼠的寓言。他的英文朗读远远不如汉语,过于平淡而无顿挫,不算流利而且有时候发音不准。我一直感觉他的散文也写得不如诗好。或许是作为诗人的写作习惯,也或是母语的影响,他的英语句子也都用了汉语的结构——短而零散,同英语国家的写作者有明显区别。诗作还朗诵了《无题》、《背景》、《教师手册》、《六月》、《画——给田田五岁生日》、《问天》、《时间玫瑰》、《回家》、《致父亲》等等。朗诵间的只言片语,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exile、Beijing、father、home。
  我喜欢“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但是北岛没有读。
  北岛没有读任何八九年以前的作品。和所有人一样,我无法喜欢他九十年代以后的东西——我只能捕捉些线索,却难以感受到诗人的心声了,有时候完全不懂。我感觉现在的他,是在探索诗,却不是探索自己。写诗不再是文化活动,而更像学术活动。只有在他朗诵有关他的父亲、有关他的北京的时候,我才偶尔可以感觉到诗人是他的身份,而不仅仅是职业。
  朗诵会过半,开始有人退场。两个黑妞从座位上站起来,拎着包,大摇大摆地走出去。也开始有中国人沿着靠墙的过道出去。身后一个肥胖的白妞,开始滴滴答答地摆弄手机短信,不久也走了。我身边的Hip-Hop和脏兮兮的白人倒是老老实实,两大盘点心吃了很久才吃完,果核扔在盘子里,盘子扔到地上。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最后一首诗读完。主持人宣布朗诵会结束,听众鼓掌,诗人鞠躬致谢并同主持人握手。听众起立前,主持人提示门口有北岛的诗集卖,听众离场。
  我走到讲台前,找北岛签名。他坐在椅子上收拾资料,有些忙乱。一叠纸掉在地上,我捡起来交给他,他接过去,手里的活页又掉在地上,我再捡起来。
  他点头致谢,我看见他的脸上有风霜之色。
  我说:“赵先生,您给我签个名好么?”然后把诗集递过去。
  他说:“好。”看见我的诗集,说:“你还有这个呢,什么时候买的?”
  我说:“04年年初,万圣买的。”
  他说:“你是学生吧?什么时候来的?”
  我说:“03年,年底回了一次家,在万圣买了这本书。”
  他说:“这本书已经禁了。”
  我“唔”了一声表示惊奇,问他:“这本书分成六辑,是怎么分的?”
  他想了一下,说:“大概是按照时间顺序吧。”
  我把笔递过去,他没有接,从怀里掏出一支花花绿绿的圆珠笔,用自己的笔在诗集的扉页上一笔一画地写下:
  “北岛 2005.11.3”
  我鞠躬致谢,他点头致意。和他说话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些激动。
  从Biggin Hall出来,八点十五分。一阵风吹过来,我有些冷。我忽然觉得北岛其实是个知识分子。因为想到了这个,心里不由得一阵难过。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我和北岛交往的开始与结束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99年第8期《读书》杂志上刊登了署名赵振开的一篇文章《布莱顿·布莱顿巴赫》,这是北岛在海外的一篇文章。这似乎意味着北岛的作品在大陆将被解禁?他在文章中说:“算卦的说我明年回去”。对北岛来说,这似乎只是意味着再也不必用他乡的语言去发表诗作,而是可以对着自己祖国的人民直接用母语发声。因为北岛这数些年在国外并未停步创作,而且由于他的诗作的思想内涵以及与各国学术界的广泛接触,一些国家已经有了北岛研究会这样的组织…… 但让我总也不能忘记的还是我离他最近的那些时日,那些他在北京为了《今天》的最后的时光…… 我来到北京张治中路那一间朴素而充满书卷氛围四合院。 在此之前的那一夜,我在北京的朋友那里听到了正在召开的“全会”上,某报告对《今天》和《未名湖》杂志提出了取缔要求……我的心情立刻陷入绝望的困顿之中。这消息意味着原本我带来的X市朋友们的那些文稿将无从投靠!这也暗示了我应邀明天参加的《今天》杂志特别会议也许将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 北岛尚未到会。会场里气氛已经非常严肃。只有临时负责招待的朋友对我与另外两个分别来自三省的代表送茶时低声而客气的招呼:等等,他忙…… 北岛来了。和昨天我们相见时的情景有了不同。一副北京小伙子的精神气儿,眉宇间透出英气。他没有常见的个性艺术家那般穿着随便和放荡不羁的摸样。据说以前他是北京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工人。但在这样场合,大家给予他的尊重和崇仰是显然的。 会议的议程出乎我的意料。“开门见山”一句足见。 “大家已经知道我们今天会议的内容了。”北岛的语气严肃而凝重。“我们决定向首都各界三千人名人发出公开呼吁书……现在我们宣读呼吁书原文……” 我利用会议给予我的有利位置纵观全面,所有在场者的表情在那瞬间似乎聚合起了一股超强劲的力量。大家在认真地听读呼吁书全文…… 北京东城有个东四胡同“七十六号”大杂院,还有在十三路公共汽车沿线以及前拐棒胡同十一号等等地方是早期《今天》的诗人们和地下文学的志愿者们曾经出没或生活过的地方。现在这里由于进入九十年代后的城市大规模拆迁与建设,已经很难找到旧时的踪迹。《今天》文学杂志创办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最初由北岛、芒克、和黄锐为主。后来这个圈子很快又有徐晓、万之、周郿英等人加入…… 这原本是一些文学的热心青年。由于思想,使得他们走上了肩担道义的路途。还记得早期他们那些充斥智慧与美丽的情绪诗作。如北岛的《丁家滩的黄昏》: 黄昏/黄昏/丁家滩是你蓝色的身影/黄昏/黄昏/情侣的长发在你的肩上飘动。 在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北岛的作品去阅读的时候,我已经看到的是一些异样的文才。朦朦胧胧、委婉回环、流畅的文字溢淌出总难让人一气贯通而阅读的尖刻……这是早期中国朦胧诗及意识流一派的尝试,虽现在已显稚嫩,但从那样无从借鉴,无从博览、无从传承的文化环境里憋出了这么一拨儿,这让我不能不佩服这定是造物主的灵验?! 发表在《今天》杂志第一期里的北岛早期作品《回答》已经初步显示出上述变异,这也成为他的代表作而无疑会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载: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张自忠X号那一次会议将是历史的一个标记。我有幸从始至终在脑海里记录了经过。 当呼吁书宣读完毕的时候,大家除有了几个问题作以询问之后,一致通过。我那时已经没有必要提起我从西部X市带来的那些手稿的事情了。我为大家的精神所激励。会议在做了工作的大致安排后。我自报家门要求承担我们家全楼的发放呼吁书工作。 我来京是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了我虽在外地而家依然在北京。而我家所占居的那座坐落在西长安街上的特殊的楼恰恰是四人邦倒台后重新返京的诸多名人居住的地方。印象中记得有丁玲、姚雪垠、曹禺、陈永贵、侯宝林、肖三……等等。我自然是要利用这便利的条件了。 第二天我守侯在我们家那楼的院门口处整整一天。给出入院门的名人发送“呼吁书”……隐约记得送出了大概二十份左右。 第三天,我去张治中路找那四合院,找北岛…… 从那以后,我更多的是听到的北岛的故事和传说。即使在非常遥远的边陲,只要是圈子里,也有并非圈子里的人群里都或多或少可以听到关于北岛的各式各样的传说。但那传说越来越少,越来越远。渐渐地,那人,那事,那曾经有过的际遇淡淡而去,融入历史…… 不过,我知道有那一代人是知道他的。只要有提及。这大概是因了北岛曾经说:“中国不缺苦难,缺的是关于苦难的艺术”吧。北岛正是用他的生花妙笔,也算是替那些还记得他的一代人做了一个纪录。</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9-20 19:43 编辑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解读诗人北岛 </P>
<P>作者:唯阿来源:左岸会馆 -------------------------------------------------------------------------------- </P>
<P>&nbsp;</P>
<P>&nbsp;&nbsp;&nbsp; 上篇:</P>
<P>&nbsp;&nbsp;&nbsp;&nbsp; 1986年以前 诗人北岛的声名远扬于“诗歌”——即读诗和写诗这样一个专业——之外,他甚至成了现当代中国文化的某种代表符号。我这句貌似恭维的话基于一个令人悲观的事实:诗歌在世界范围之内日渐式微。一个诗人达到这样深具象征性的知名度,说明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尚可以与她的大红大紫的姐妹们比如小说、散文、戏剧及同类们比如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与诗同病相怜)、绘画(所谓的装饰艺术)、舞蹈等等在进行人类精神大会餐的时候分一杯羹。具体到北岛,我们又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首先,他代表的是“文革”之后中国人的一种有相当群众基础的政治分离主义的声音;其次,在20世纪后期东西方在政治和价值取向上对立对抗的过程中,北岛处于非常微妙的地位。诗人北岛自始至终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读者就是这样看的。北岛生于1949年。这是一个令他的研究者欢迎的日子,“与共和国同龄”,这一句简单的话,就可叫人窥知他的时代背景。从研究时代背景入手研究作家,在我看来是与艺术本身南辕北辙的做法,但是别忘了中国诗歌的传统,即屈原所创立由诗而政治并反过来被政治纠缠不休的恶劣传统。——这句“诋毁”不代表我不敬佩屈原的诗艺。时代背景之于北岛是相当重要的,因为,首先,他是时代的正宗“产物”;其次,那个“时代”就像奴隶主一样,喜欢给自己的“产物”打上烙印,以表明其所有权。而另一种传统是《诗经-风》的民间声音,但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关于“传统”早期的北岛写过两首诗,《古寺》和《关于传统》,《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和再生进行号脉,《关》则试图触摸到祖先的声音。而北岛近期的诗作越来越私人化,他消解历史和传统这种宏大主题,比如,“永恒,正如万物的耐心/简化人的声音/一声凄厉的叫喊/从远古至今”(《在天涯》)。我个人以为,他的大多数诗歌是清算新中国最黑暗的那一段时光给人心造成的巨大痛苦的,是孤愤的存在主义作品。诺贝尔奖委员会在谈到中国文学时表明过自己的立场:那里发生过被称之为“文化大革命”的事件,对他们(中国作家)来说是一个问题,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问题。再清楚不过了,他们的意思是:中国第一个获奖者,必须是描绘、反思那段历史的人道主义的深刻作品。而在艺术层面上,他们可以略作让步。环顾北岛那一代,似乎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但是高行健获奖也不错,他终于让双方同时解开了一个结。我个人不大同意由国内的作家来获得这个奖项。</P>
<P>&nbsp;&nbsp;&nbsp;&nbsp; ——当然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重要。北岛,原名赵振开,生长于北京。他好像没有插队下乡的经历,留在城里当建筑工人,在近期的散文中,他多次提及这份典型的劳动者的职业,耐人寻味。这是70年代初期的事,其时北京地下还是有一些思想活跃开始写作诗歌的青年人在的,他们共同的特征有以下几点:朦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注重感性和个体经验,开始怀疑一切,通过阅读和地下交流,他们的诗从形式到内容都隐秘地产生了现代化的倾向。北岛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多人提及他1973年前后的一首诗《你好,百花山》(在1986年版的《北岛诗选》中它是首篇),在这首风格清丽的诗中,面对世界的“我”是“孩子”而不是“挑战者”,还有,它的押韵和节奏都相当生硬,带着从内容到表现手法裂变之前的明显的拘谨感,它的情感特征也不是郁积和爆发,我据此判断名诗《回答》不大可能作于同时期,可能要靠后好几年。1976年,他的妹妹珊珊因游泳救人而死,这对北岛的打击非常大。他曾用过笔名“艾(爱)珊”在《今天》上发表诗和小说。因此,我们阅读他的诗作时不能忘记,那种深切的痛苦和哀伤不只是政治上的,它同时来自深刻的个人情感体验。看得出他非常爱她。另一件,他的中学同学遇罗克被“四人帮”杀害了。遇是一个心地高洁的热血青年,他出于基本的人道主义热忱激烈地反对大行其道荒谬绝伦的“出身论”(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遇是从人民的角度进行反抗的,这也是诗人北岛对自己的定位。北岛有两首“致遇罗克”的诗,《宣告》和《结局或开始》,表达着“我是人”、“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这一朴素的人道情感,而“刽子手”、“黑暗在公开地掠夺”、“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等句子传达着北岛难以割舍的政治批判倾向。我认为这两首诗的写作年代应该是“文革”稍后,并在漫长的地下流传期里经过诗人不断的修改。在局部上,它们的艺术性已渐渐成熟,北岛式的技巧已卓尔不群。可以说,珊珊和遇罗克,构成了北岛诗歌内容的基本矿源。北岛在圈子里的外号叫“老木头”,他的沉默寡言和这两段经历有关。他的笔名的意思,据一个他的朋友说,是自诩为“中国北方的一座沉默的孤岛”。可参看他的诗《岛》。而芒克另有说法,他说他和北岛的笔名是互相为对方起的。这个应当更为可信些,只是他没有解释其含义。——时间在1978年即创立《今天》的那一年,我个人认为北岛真正的写作始于此时。 “文革”结束中国进入所谓的新时期,后来有一个更加政治化的语言代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学发端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和刘心武的《班主任》,所以那时的文学被称为“伤痕文学”,这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开始对那段历史进行清算(更多的是诉苦)。接着是王蒙所代表的所谓“重放的鲜花派”,他们是一批在“文革”前就开始写作的中年作家,新时期来到后,他们以饱满的热情重新“开放”。其基本特征是不对“文革”的痛苦作过多纠缠,侧重于对新时代的欢呼。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具历史意识的民族,但这个民族却从来不喜欢过度地清算历史。我们更喜欢遗忘过去和畅想未来。而过度的清算就是第三种声音,北岛、黄翔等,他们对苦难念念不忘,并在政治上具有了后来被定性为“自由主义”的亲西方的思潮。这种“思潮”是一种政治诉求,很容易将艺术变成政治运动。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北岛则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中国不缺苦难,只缺苦难的艺术。”(北岛散文集《蓝房子》)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并不仅仅比较谁呐喊的嗓门大或观点正确,还要比美。 2000年底在北京,诗人王家新讲过这样一段趣事。他访英的时候,正值国庆节,北岛去中国大使馆前抗议游行去了,回来后就问他为什么不去。这代表了诗人很“憨”的一面。但是,北岛的写作方向却有了新的调整,他要做一个纯诗人(即非政治传声筒)。(王家新语)从他近期的诗来看是这样的。我们还可以从两件文坛掌故(均来自王家新)来说明这一点。北岛很反感苏联流亡诗人布罗茨基(我个人认为布的早期诗作相当优秀,从纯诗的角度讲不在北岛之下);还有,当谈到索尔仁尼琴时北岛不客气地说“他很反动”。——流亡的北岛显然想跟这些“同类”划清界限。 北岛、芒克们于1978年创办地下文学刊物《今天》。这本杂志至今仍在国外出版并小范围地向国内渗透。有了它,30岁左右的北岛可以将他一直在传抄的诗歌小说源源不断地登载其上并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于是诺贝尔文学奖里唯一一个通中文的委员马悦然教授就找上门了——可以不夸张地说,正是此公一手栽培了诗人北岛(他同时还对顾城寄予厚望,可顾却让老头伤透了心,最后杀妻自杀成为反人道的所谓诗人)。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即西方一直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寻找和倾听着民间的或者说是地下的声音。比如布罗茨基,当他在苏联只是个人所共知的盲流的时候,他在美国已经出版了四本诗集(原文和译文),他被驱逐出境后短短几年之内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布氏只有47岁,除了加缪,找不出第二个如此年轻的获奖者。然而北岛最先获得诺奖的提名却不是因为他的诗,而是因为他的小说。他的小说是一种较为纯粹的小说。没有政治呐喊,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反映人民热点话题。有的只是人心里痛苦冷峻的思绪之泉的叮叮咚咚,间或有一些关于人生的常识性的思索——那是时代的影响吧。如果从纳博科夫嗤之以鼻的历史、社会角度来读他的小说,你会认为它们是微不足道的,而这也是我们的文学史的观点。但我想纳氏会在一定程度上欣赏他的小说。北岛的小说高妙地无视社会时代背景的外部描摹,他只让人心如春暖花开之后的化冰的小溪一样涓涓流淌。作者的眼光锁定的是一切有意味而又阴冷的细节,你能看到锋利的刀锋和火焰,也能看到少女美丽纤细的脚掌,她被小说家驱使着走在上面,让人心惊肉跳。这正是我所称道的艺术性。从文学流派来讲,北岛的小说是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鼻祖,请注意北岛的意识流是自发的,是作家内心的需要,是一种诗人的艺术直觉。他不同于王蒙,王是在掌握了一种西方技艺之后开始创造中国式仿作的。《波动》是他最有名的中篇小说,我个人的评价非常高。当然,它有那个时代小说的共通的弱点:缺乏与审视对象的必要的距离感以及总想思考一些问题的累赘感。它的体例与现代派大师福克纳的《在我弥留之际》完全相同。全篇用小说人物的名字作小标题,而标题下面自然是此人视角的开阔观照和意识流动。《波动》1979年分三次在《今天》的四、五、六期连载,署名“艾珊”。1981年发表于《长江文艺》,8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中英文本,而大陆版是86年的花城出版社的小说集。另一篇重要的小说是《幸福大街十三号》,这是彻头彻尾的卡夫卡《审判》的具体而微的中国翻版。卡氏于1924年就死了,而他被“发现”则在我们热血沸腾地抗日图存的时候。这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在那个时间段里落后了世界多少个年头。但是,必须说明,北岛的个人艺术风格非常适合这种小说路数,看不出翻版制造的任何痕迹。我自己私下里非常喜欢《稿纸上的月亮》。展示的是一个作家狭隘的个人生活及所思所想,思绪飞扬却不浮夸,情感非常洁净,字句精致透明,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要选一篇意识流的范文的话,它当之无愧。“他”写不出作品,于是胡思乱想跟人——读者、儿子、朋友、隔壁老头、妻子们聊天。引一段吧,是妻子娟暗示想和作家过生活,“‘时间不早了,’娟声音含混地说。这是一种暗示。她在等着我,像原始部落的女人在等着狩猎的男人,不,是打渔的男人。手持着渔叉,腰间裹着兽皮,用整个腔体发出叫声,回答着召唤。”——我在中国文学中从没读过如此优美的与性有关的描写,一切都在诗的高度之上。而“渔夫”的意象,显然又回应着前文作家关于自己出身的文字。</P>
<P>&nbsp;&nbsp;&nbsp;&nbsp;&nbsp; ——《稿》以石默的笔名发于1980年《今天》的总第九期上。 1986年,5月新世纪出版了《北岛诗选》;10月花城出版了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小说除了《交叉点》和《幸福大街十三号》之外,都在《今天》上发表过。此书的封底有《内容提要》,我们且摘抄几句,“北岛,是当代青年诗人、小说家,其作品已冲破国界,被译成十余国文字。”——这第一段,告诉我们北岛早已名满天下。没明说的只是诺贝尔奖对他屡屡加以青眼这一事实。——长达400多行的长诗《白日梦》据说就是为冲击诺奖而赶制出来的,因为获奖的诗人必须有长诗的创作。《白日梦》没有什么新东西,他将北岛的诗艺原地踏步地再来了一次。不过,通过阅读,你会发现北岛的意象主义已登峰造极。他纠缠于时代赐给的、也是他所钟爱的一大堆相对固定的诗歌词语原素或者说意象,“太阳,冰雪,世纪、童年,死者,海水”,请注意,这些词在诗中并不呈现它们原初的意义,北岛是在转喻义的层面上使用它们的。还有,他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境界的彻底认同已成燎原之势。我最近又细读了两遍这首长诗,才发现北岛后期诗作中的晦涩、语言的相对枯滞、对意义的消解等特征都可以在此诗中找到前兆。北岛后期诗作令国内读者瞠目结舌难以理解,其原因可能在于对这首长诗缺乏细致的品读吧。</P>
<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继续抄《内容提要》,“本书的作品,多是描绘那个到处充斥着背叛出卖、理想危机、道德沦丧、史无前例的灾难时期的畸形世态与心态。”这个概括是准确的。但是应当知道,到了1986年,这种题材一点都不时髦了。</P>
<P>&nbsp;&nbsp;&nbsp;&nbsp; ——再抄,“作者勇于突破传统的艺术惰性与偏见,以颇为新奇的艺术笔触……”这个评价有所溢美,因为其时别的作家已有了“更为新奇的艺术笔触”。不过,回头看那年头的作品,还是北岛的细节、意象更有艺术价值。最近,北岛在访谈中谈及自己的小说,他说大量的翻译作品出现后,他被震住了,觉得差距太大,于是放弃了小说的写作。但是,《稿纸上的月亮》依然是我这样一个小说作者所渴望写出的纯净的小说范文。 我们现在来谈谈北岛的早期诗歌。第一个话题:北岛的诗歌从艺术上讲为什么比他的同时代人高出一大截?首先,北京的地位非常得天独厚,虽然那时焚书坑儒,但是各种西方文学的书籍还是可以以各种方式被看到。这些是他的诗艺被催生的先决条件。还有,据说北岛的家里古学非常厚,他是认真读过古典文学的人,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是保证,不像其它人,在这一点上传统被割断了。而“打倒北岛”的许多第三代诗人们,则只是翻译模仿西方的诗作,根本不会或者说没有能力和兴趣从古典文学中获取营养。第三代的很多诗人给人的感觉是以不读书为荣的,其成就可想而知。</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古典”可以从他的近作中看出许多,李商隐的味道是很浓的。第二个问题:这种高是否有迹可循?回答是当然的。就是两个字:学习。70年代初的中国诗歌,基本上是郭沫若的那种新体顺口溜。流风所及,就是再天才的人物也别想从中杀出一条血路。我们且看看他的散文集《蓝房子》中的一段话:“八三年夏末……安妮给我一包东西,说是托马斯最新的诗集《野蛮的广场》,包括马悦然的英译稿和一封信。马在信中问我能不能把托的诗译成中文。”而北岛是怎样评价托马斯的诗的呢,“果然厉害。托马斯的意象诡异而辉煌,其音调是独一无二的。相比之下,我们当时处于一个很低的起点。”</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已经得到瑞典文学院重视的34岁的北岛坦然承认:“我们当时处于一个很低的起点。”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83年之前的北岛也从马悦然那里获得过其它一些西方诗人出色的诗歌作为学习材料。事实上更早些时北岛翻译过超现实主义大师帕斯的诗作。托马斯,姓特朗斯特罗姆,生于1931年,瑞典最著名的影响了全世界诗人的诗人。北岛为他写过献诗,“和无头的天使跳舞时/你保持住了平衡”,“无头的天使”应当喻指与诗人博斗的诗艺吧,而托氏的“平衡有术”无疑令北岛极为神往,因为他自己的诗中怨怒之气相当重,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诗艺。第三个问题:北岛的诗在多大程度上重新解放了中国新诗?自然是全方位的。包括内容上的个性解放和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树立,形式上的对新格律的突破,表现手法上先进的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圆融而又超越的使用等等方面。第四个问题:北岛在一百年来中国新诗界的地位?当然是无人可比的第一人。一百年来其实也只有三个半诗人:李金发(象征主义大师,我个人并不认为他比波德莱尔差多少。他写诗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却能成为独具一格的大师级人物。为人诟病的是他半文半白的用语习惯);闻一多(《红烛》没什么,《死水》非常成熟,音调铿锵有力思想远接屈骚。他也被认为有资格问鼎诺贝尔奖);艾青(人民诗人。人民性其实是诗歌非常古老的最纯正的传统,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在它面前是幼稚可笑的);卞之琳(半个吧。他的一些小诗玲珑剔透)。而北岛由于自身的努力,更有赖于时代造英雄这样一个中国文坛所特有的可笑境状,使他在短短几年之内轻而易举地越过了他的前辈们,并使中国诗歌可以比肩于世界同侪。第五个问题:北岛的诗歌艺术总的特征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他的诗是阐释人类紧张、惊悸、痛苦、冷峻但又有一丝温暖情怀的精神状态的非凡的艺术,它是有世界性和现代性的。这来自于他的思想中彻底的绝望感和怀疑主义精神。</P>
<P>&nbsp;&nbsp;&nbsp;&nbsp; ——当然,这种思想是任何想伟大一点的作家必备的。它必须是天赐的,东施效颦全然无效。我们现在以他的著名的诗作《回答》为对象进行解剖: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这首诗虚拟了世界和人的对话,因此名之为“回答”。世界其实默然无语并不提问,故而诗人的“回答”是一种主动的挑衅性的“回答”,是“挑战者”的“回答”。答话的中心词是“我不相信”,这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的没有丝毫的妥协和媚骨的绝决。绝决并不代表绝望,还是有希望的,虽然是一种“冷酷的希望”</P>
<P>&nbsp;&nbsp;&nbsp;&nbsp; ——这同时是北岛一首诗的诗题。其实北岛的所谓绝望中都透露着一丝丝理想主义者的希望,即裴多菲、鲁迅式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绝望。请注意这些词句:“不相信梦是假的”,所谓的梦当然是指好梦;“生存的峰顶”,即陆沉并不可怕;而“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等则不需要解释。绕不过去的是“世界”这个词的指向。把它当作是无望的中国政治格局、当作充满了痛苦的生活,都没有问题。结尾有一句“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诗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它理解为北岛以诗歌反思悠久的中国历史的诗人个人化的野心。我倾向于把此诗看作一个存在主义者对黑暗的生存状态的全盘否定。其实所有的诗歌都是对世界的诘问或者说回答。在北岛这里,你还能读到屈原式的悲愤和忧患。而打倒他的那些第三代诗人,则个个都像刘邦。</P>
<P>&nbsp;&nbsp;&nbsp;&nbsp; ——在北岛的后期诗作中有一首《问天》,已经看不见屈原的影子了。我认为题目大了许多,所谓“帽子大过头”是也。</P>
<P>&nbsp;&nbsp;&nbsp;&nbsp; ——在《下篇》中我将具体分析它的思想原因。开头的两句“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已成为新中国诗歌为人类提供的第一句警句了。必须注意的是,诗人的出发点是善和恶的简单的二元对立,在这对立中一种无比的愤怒被张扬了。这两句诗含有悖论的特征,而北岛是使用悖论这种修辞手法的大师,这使他的诗比别人更为锋利更为有力。稍后我会分析这两句的师承关系。此诗的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或许在现代的诗人看来已不值一提。在一个极端专制和思想单一的旧中国土崩瓦解之后,诗人开始放眼看待自己所处的现代世界。请注意这些全新的词汇,“死海”、“好望角”、“冰川纪”,它们不是普通的使用新鲜世界地理词语那么简单。这三个词刚好集中在第二小节的反问中。冰川纪的过去和冰凌(心里的寒冷),“好望角”所代表的希望和“死海”所代表的无望对比强烈。有意思的是“死海”更和后边的“千帆相竞”对比,更说明无望只是表象。“千帆相竞”这个词令人想到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希望感和毛泽东的“百舸争流”的豪迈感。从技艺上来讲,这些词是从非常简单的象征主义角度来使用的。第三小节。“审判”是西方宗教思想,“末日审判”也是西方诗人忧患意识的聚焦点。而北岛的出发点是无神论者的,因为在“末日审判”中,被审判者是没有自我辩解的权利的,只有上帝在给每一个人定罪。而北岛却带着“虽然被判决为有罪但要声辩的声音”。这首诗是一曲情绪饱满激昂的呐喊,极具煽动性,非常适合在群体性场合朗诵。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诗艺的角度来说,</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北岛的所有诗都有一股子强烈的个人倾诉性,这种倾诉性一方面表明了诗人主体的丰厚和强大,一方面让他的诗排斥“戏剧性”(这一艺术特征北岛之后的诗人掌握得非常纯熟)。北岛的抒情诗是一种单向度的情感倾诉。</P>
<P>&nbsp;&nbsp;&nbsp;&nbsp; 二、适合朗诵还因为,作为新诗有却近似于古诗的较为严格的押韵特征。通篇一韵。</P>
<P>&nbsp;&nbsp;&nbsp;&nbsp; 三、关于押韵。熟知古典诗韵的人会知道。在诗的平声30韵中,一东、二冬、三江(以上上平声),七阳、八庚、九青、十蒸(以上下平声)这些后鼻音的韵脚更显得厚重和响亮。而北岛的诗韵,正是在下平声的八、九、十这几个近似韵中自由转换。</P>
<P>&nbsp;&nbsp;&nbsp;&nbsp; 四、西方诗中有所谓的音步音尺之类协调诗歌内部节奏感的硬性规定,中国古诗中有平仄和断句法作为协调,而在新诗中,我认为,北岛的诗是节奏感掌握得最好的一个。这得自于他对诗歌语言精益求精的调配。第三小节押错了韵,这当然没有任何问题。新诗的韵自然可以宽泛到无比。而唯一的毛病是倒数第二小节。“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这句我有点费解,陆地只有下沉的时候人类才需要重新选择峰顶来生存,而前一句的海洋决堤也正说明有选择峰顶的必要,总之和陆升没什么关系。这首诗是横空出世的吗?当然不是。先于北岛开始写作后来被称为“朦胧诗”的那种新诗的,还有许多人。但是,它们绝对不会被称为“朦胧诗”。因为那些诗从路数上讲是直白的抒情诗,意旨非常明确,意象不具歧义。政治目的也是直接的,而美学旨趣则模糊不清,这使这些诗人更容易被归于一个写诗的民运人士而不是一个带有民运背景的诗人。</P>
<P>&nbsp;&nbsp;&nbsp;&nbsp; ——当然,我认为“朦胧诗”对于北岛、顾城、江河、杨炼、芒克等人的诗作从来都不是一个准确的概括。但能说明一个问题:北岛等人的写作,对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要求,或者可以说革新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观念。如果没有北岛,那么中国新诗的开创者将是另一个北京诗人食指。即便是有北岛,也没有人否定食指的开创性功劳。食指是新诗再生之父。食指,本名郭路生。他的笔名我无从得知其意。生于1948年,比北岛大一岁。他的诗中毫不掩饰的幻灭感和愤怒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其同时代及稍后许多青年诗人的写作。他的影响最大的诗都写于1967、1968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北京知青告别北京前往上山下乡之地、在火车开动的一刹那青年人丰富的留恋情感。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响应伟大领袖号召的豪迈,相反全是人性最脆弱最可贵的那种留恋之情。再来看看他写于1967年的《命运》: “好的名誉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请对比他和后来的北岛《回答》的开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不仅此诗,请大家再读一下他的《疯狗》一诗,再与北岛的《寓言》相对比。回环的节奏或者说主音符都带有北岛模仿或者说学习的重重的痕迹。再看看他的一些诗,《愤怒》、《相信未来》等,你不但能找到北岛的师承,更重要的是,对比之下,你会感到在精神和诗艺方面他所做的伟大的拓荒者的工作,但也会看到,北岛确实将他的诗提高了许多。当然如此说法对这样一个为诗而生并被他所看到的世界逼迫至疯的诗人来讲是残酷的。食指现在还在北京一家精神病院里,诗友们来拜访对他来说是极为高兴的事。大家围坐在一起,他会突然地但又很胆怯地对大家说:“我可不可以读一首诗?!” 北岛的诗,在我看来,它就是意象主义的诗歌。为了说明他和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区别,为了表明我的偏爱,更重要的是为了说明北岛比那些意象派诗歌的全面升华,我想称之为“深度意象主义诗歌”。意象主义是由庞德创立的。他旗下的大将有艾略特,还有更以小说名世的乔伊斯。</P>
<P>&nbsp;&nbsp;&nbsp;&nbsp; ——他在其小说中也大量地使用意象派的技巧。意象派不能容纳叙述,注意艾的伟大的《荒原》,本来的文本正是经庞德大量地删掉其叙述性的东西才简洁有力并最终伟大的。在北岛的长诗《白日梦》中就更无任何叙述而言。请注意在开头一节和结尾一节重复过的那一句“你没有如期归来”,如果说这一句表明一种内在的推进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通过阅读你就会发现,那种推进是深化到在表面上找不到一丝痕迹的。省略叙述并不是不能处理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的主题的。在此引一段艾略特的话:“乍读之下,这首诗的晦涩是由于略去了‘链条中的链条’,略去了解释性的和连接性的东西,而不是由于其前后不连贯,或爱好写别人看不懂的东西的缘故。这种缩写方式的合理之处在于,意象顺序巧合、汇合进一个未开化的文明的印象。读者必须让意象沉入记忆。这样做时对每一个意象的合理性不抱任何怀疑。这样,到头来一个总的效果就得以产生。这种意象和思想的持续的选择毫无一点混乱。不仅仅有概念的逻辑,而且也有幻想的逻辑。”(《〈埃纳勃斯〉序》)。这也正是阅读北岛诗歌的正解途径。阅读,让那些意象在脑子中停留、组合,最终获得一个总的效果。而这个效果必然包含着精确、简洁和美。庞德给“意象”所下的定义是“那在一瞬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理智和情感,在北岛的早期诗作中正是均衡共存的。请读这句,“自由,不过是猎人和猎物之间的距离”,比较他和崔健的“自由,不过不是奴隶”。崔当然说的是大白话,而北岛的句子则首先在我们印象中绘出了一副“猎取”的图画,但诗人的着眼点并不在于“猎取”的象征意义,即残酷之类的情感,他提请我们注意的是那种晃动的、微妙的、时远时近故而惊心动魄的“距离”。它将“自由”之窘迫和尴尬传达得诗意盎然。诗和歌词就是这样区别的。但意象并不是一个思想,崔健阐述了思想而北岛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在写诗。可靠的情感是对现实的直接的感觉或接触的结果。我们从北岛的早期诗作中可以读到,诗人由现实生发的情感相当鲜活有力。这种“有力”,不是《回答》中的“呐喊”的“力量”,或者在一些政治抒情诗中那种宣告式的“有力”。北岛一直在寻找情感和现实的最佳的结合点,这正是他的独创性。从北岛的一些朋友的文字中可以知道,北岛的政治抒情受过苏联“大声疾呼派”的叶甫图申科的深刻影响。首先,其时的中国诗人有太多的理由学习叶氏,这一点不必多说;其次,叶氏的政治抒情需要有时大过了诗艺本身,但北岛受个人气质、文化传统等原因的影响,对此做了创造性的矫正。在给遇罗克的以及其它带有政治味道的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漂亮的意象和抒情语句。比如,“水洼里破碎的夜晚/摇着一片新叶”,“灯光串起雨滴/缀饰在你的肩头”(《雨夜》);“来自热带的太阳鸟/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红帆船》);“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乌鸦,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但是我所赞赏的北岛的“鲜活有力”,并不在这些政治抒情诗中。事实上我认为北岛的早期诗歌、也许包括他所有诗歌的价值,其实由他的一些比较纯粹的写景抒怀诗歌完美地体现着。在这些诗中,冷峻的基调并没有任何改变,但给人的感觉相当明快、秀丽甚至有些疏朗。随手拈来一例,“夏天过去了,红高粱/从一顶顶浮动的草帽上走来”(《祝酒》)。这是传统农业生活场景最温暖也最诗意的描述。而且这一类诗通体没有瑕疵,是艺术的最高度的结晶体。当那些政治抒情诗渐渐难以引起我们的共鸣的时候,正是这一类依靠可以信赖的现实情感的诗作支撑着北岛作为一个诗歌大师的地位。我将在最后将此类诗歌尽数挑出并加以点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篇:1989年之后 1985年,北岛第一次短暂地走出国门,参加进了日益衰落的世界诗歌秩序之中。1986年在国内出版诗集和小说集,其后就是诗集的再版和多次重印。在各种各样“虎头蛇尾”的新诗选集中,都以北岛刚硬的一捆诗打头,后边是一些如同删节号似的诗人及诗作。更早一些,“打倒北岛”的口号就喊出来了,中国新诗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否有质的飞跃还待考。1989年,他又出国了,这一次是“流亡”。我查了字典,“流亡”的意思是“因灾害或政治上的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细抠每一个字眼,我感到相当困惑……关于“流亡”状态,布罗茨基在《我们称为“流亡”的状态,或浮起的橡实》里这样说:“首先是一个语言事件:他被推离了母语,他又向他的母语退却。开始,母语可以说是他的剑,然后却变成了他的盾牌、他的密封舱。他在流亡中与语言之间那种隐私的、亲密的关系,变成了命运。”而北岛表述过意同句异的见解:“(流亡中)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这种“句异”实堪玩味,布氏的表述是西方化的,是带有太多缀饰的学院派(虽然他也不是学院出身)风格的,而北岛只用了一句极简单的比喻。这种对比有必要引而深之:布氏的散论文集《文明的孩子》思考诗和诗人的使命,解读俄国与西方的大诗人及其诗作,谈论书籍和阅读的命运,当然,也谈到了作者自身的遭遇。它将作者“塑造”成一个理性的西方知识分子的形象;而北岛的散文集《蓝房子》中谈论的最大的诗人是帕斯、特朗斯特罗姆和“垮掉二帅”金斯堡和施耐德——这些也不算小——其他都是吃喝拉撒之徒,提起来叫人汗颜。但是,更重要的是,北岛文中谈的都是这些诗人与自己交往中的生活琐事,论及诗作,不过寥寥几句东方禅宗式的点到为止,任由读者自行领悟。而作者呢,则全是上英文课、开二手车、玩老虎机、上健身房等实在看不出有任何微言大义的鸡毛事件。北岛似乎成了一个老于世故思想钝化的中国旧派知识分子了。对比布氏与北岛,难免叫人大跌眼镜:两人的学识和格局好像相差一个“筋斗云”,的的确确的“等而下”。难怪国内的读者瞠目结舌:“这,就是我们的大师吗?!” “八九至九五的六年工夫,我搬了七国十五家”,在《蓝房子*搬家记》中北岛写道。而他所从事的“职业”,无非就是,我们再引用布氏的话:“大学教师、讲师、小杂志的编辑或撰稿人——这些都是流亡作家现今最常见的职业。”这职业所获得的收入,布氏刻薄地发挥道:“远远超过了那些从事卑贱工作的人们(打工者或一般的流亡者)。这么说,我们这位老兄是有些不道德的,这几乎是确定无疑的。”北岛正是如此。当然,布氏也在自责,于是才有了下面的这一句:“如果说流亡有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它能教给人谦卑。要用人类的无穷来丈量你自己……应该道出这种无穷,而不应道出你的妒忌或雄心。”北岛虽然不喜欢布氏,但他或许会对这几句心有戚戚。当然,北岛以自己的方式“道”出了同样的意思——《蓝房子》是一部典型的东方式的散文集,它关注微末之物,见微而知著,感悟而非精确地剖析世态人生,它有智者的诙谐(之于北岛是难以想象的),也有流亡者的苦涩。在谋篇布局上,它带有叙述性文体少见的讲究,细节的刻画极为传神,言简意赅,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历历在目,风景描写带有北岛诗歌惯有的阴冷和讲究。无疑地,如果不苛求宏大意义,《蓝房子》绝对是一部散文精品。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内核不是“妒忌和雄心”,恰恰就是“谦卑”!流亡的北岛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了多部诗歌:《在天涯》(1993年),《午夜歌手》(诗选,1972-1994年),《零度以上的风景》(1993-1996年),《开锁》(1996-1998年)以及散文集《蓝房子》(1998年)。我有幸看到了一部分。有理由认为,在1986年《北岛诗选》出版之后,1989年流亡之前,北岛应当还写过诗作,而且有可能就收在《在天涯》或《午夜歌手》之中,但是甄别恐不容易,也无必要吧。所以《下篇:1989之后》其实包含着一部分国内的诗作,但我笼统地称之为“北岛的后期(流亡期)诗作”。我们且看看流亡诗人北岛寄身其间的“世界诗坛”,在为《蓝房子》所作的序中,李陀先生精当地概括道:“诗被从艺术金字塔的顶尖上拽下来,变成了当代文化景观中的行吟乞丐……”总之,诗走向了末路。北岛其实认识到了,在《朗诵记》中,他准确地阐述了自己早期的黄钟大吕式的诗风的成因及其时和现在的诗歌境遇:“那是由于时间差——意识型态解体和商业化浪潮到来前的空白。诗人戴错了面具:救世主、斗士、牧师、歌星,撞上因压力和热度而变形的镜子。我们还险些以为那真是自己呢。……这误会再也不会有了。”这是难能可贵的自我省察,必须要说的是,北岛面对这样的窘境没有如早年的悲愤和怒火(当然,他也过了愤青的年纪了),而是颇有点达观地表示认命:“这误会再也不会有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 细读《蓝房子》,北岛后期诗作的三个主要特征或曰艺术追求会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P>
<P>&nbsp;&nbsp;&nbsp;&nbsp; 一、对宏大叙述的彻底背反。《帕斯》中有这样一段可资佐证:“我找来帕斯的诗集,不知为什么,竟有些失望。在我看来,是他追求宏大叙述的野心毁了那隐秘的激情,这在被称为现代文学经典的《太阳石》等长诗中尤其明显。”</P>
<P>&nbsp;&nbsp;&nbsp;&nbsp; 二、于是,他刻意使诗作“小”下去。《盖瑞*施耐德》也有佐证:“亚文化群深深地植根于四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他以重新命名的方式抹掉政治的疆界,让人们看到本土的面貌,看到山河草木的暗示。”最后一句至关重要,北岛的诗在“隐喻”的层面上进一步深了下去,他要展示人类行为的“暗示”而不是其本身。诗人席亚兵认为北岛的后期诗作走入了禅宗苦禅一路,我认为颇有见地。</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彻底抛开政治,走向纯诗。我们知道,流亡的北岛在人们眼里起码有两个“政治”,即“文革”和“六四”,这些大的“风暴”完全可以成为他的新的写作内容,但是北岛拒绝了。《女儿》中也有佐证(真是巧了):“我们那代人就被伟大志向弄疯了,扭曲变态,无平常心,有暴力倾向,别说救国救民,自救都谈不上。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诩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这成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在访谈中,北岛说得更为明白:“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简直有点幡然悔悟、回头是岸、大义觉迷今是而昨非的味道。——显然,北岛希望(也确实应当)在这三个特征的思想基础之上解读他的后期诗作。然而,没有这么简单。北岛前期诗作的辉煌已将人们的期望值吊得极高,人们已很难接受一个暗弱、喑哑和谦卑的北岛。要求北岛再度振聋发聩也许有点勉为其难,但是,要求他在大体同一的水平面上延续其固有的辉煌也许并不为过。面对他现在的“更往里走,更想探讨自己内心历程,更复杂,更难懂”(《北岛访谈》)的海外诗作,人们的失望完全可以理解。北岛无疑想追求突破,但是他被要求在人们的阅读心理定势之中突破,否则不予认可。还有,中国诗坛其实依然想“走向世界”,于是面对一个“从世界走来”的北岛,想当然地认为他已经处于须弥山顶,拥有恒河沙数的神通,成为最具普遍意义的“大师”了。可是看到北岛居然有着“人之子”的一切特征,不由得倨傲之心直冲囟门。有论者贬之为“老年写作”,似乎是想说“枯竭和干涩”吧,这一类诗是有的,且数量不少,我将之比喻成风干橘子皮,有药味但无美感。当然,把“老年”和“写作”搭配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批评趣味和标准。就我现在而言,北岛的后期诗作都能看懂,平心而论,我更喜欢前期作品,但后期也有叫我赞叹之处。在具体分析诗作之前,我想将北岛后期作品的第四个特征讲出来:它们依然是想象力的产物,它有说不清的力量和让人晕眩的意味,它是意象的象征的更是超现实的,个人绝境般的孤独体验很难让一般人认同。形式上更加紧凑和洗练,更为冷峭、阴暗和孤苦,它将前期诗作中情绪化的东西(比如戾气)扫除得干干净净——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北岛认同了卡夫卡的观点:“喧嚣是青春的伴随现象,是生命力的充溢,但与艺术无关,相反会损坏艺术。艺术需要严格的冷静和精确的明朗。”北岛的“阴冷”并不与卡夫卡所说的“明朗”相对。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第四个特征,让他的诗在国内引起哗然反对。众所周知,国内现时的诗歌流行松驰的节奏,依赖叙述性的舒展,雍容情调就像魏晋风度一样被所有诗人认为是一种优雅品质。而北岛则反其道而行之,形式和节奏上苦行僧式的自我约束在国内诗歌看来如同寒门下品。 2003年,国内南海出版了《北岛诗歌集》。集中第三辑以后,收录的就是北岛的海外诗作。为了避免被这些诗打懵,有必要重读第二辑的最后一首即写于1986年的长诗《白日梦》(集中的第一、二辑见于1986年国内版的《北岛诗选》)。宽容一些讲,我认为这首长诗中还是有一些漂亮的句子的,比如,“如同一颗琥珀爆炸之后/飞出的沉睡千年的小虫”;“心如夏夜里抽搐的水泵”;“我注定要坐在岸边/在一张白纸上/期待着老年斑似的词”;“白鹤展开一张飘动的白纸”;“我的水龙头我的积怨”,这也勉强算一句吧。——以上引用的句子,和我下边的解读关系密切,现在且按住话头。当然,失败的更多一点,比如,“在宽银幕般的骚乱中”;“向日葵的帽子不翼而飞”;“毒蜘蛛弹拨着它的琴弦”;“谎言般无畏的人们”等等等等。可怕的还不是这种拙劣的比喻或者说味恶的象征,而是长诗中的许多片断和单元,其生搬硬套的造句练习,莫名其妙的氛围营造,相当叫人不快的僵硬情绪等叫人近乎绝望的技术特征以及扭曲的意味,一直延续到海外诗作中,且为数不少。总之看了叫人傻眼半天。然而,后期诗作中也有并不少见的叫人相当警醒的诡秘意象和漂亮句子,也有通篇均匀的佳作(文后将挑出它们并做点评),那种美感叫人禁不住啧啧称赞。在此我随手挑出来一些以享读者,比如:“那些远道而来的灵魂/聚在光洁的瓷盘上/一只高脚蚊子站在中间”(《晚景》),这才是北岛;“醉汉如雄蕊在风中摇晃”(《布拉格》),除了武松醉打蒋门神,我还是第一次发现醉汉也不乏美态;“大地有着毒蛇/吞吃鸟蛋的寂静”(《过节》),叫人倒吸一口冷气的寂静;“那阳光鞣制的虎皮……”(《四月》),博尔赫斯的“老虎的黄金”意象就逊色太多了;“一首歌/是房顶上奔跑的贼”(《午夜歌手》),简单的暗喻,但又奇又险;“月亮不停地在黑色事件上盖章”(《以外》)以及“日与月,森林里的信号灯”(《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成人的童话语调,与童趣迥异但别有光彩之处;“围栏以外的羊群/如田野开绽”(《进程》),北岛在工业国家里依然能发现农业意象之美;“像一个小官僚/我坐在我的命运中/点亮孤独的国家”(同上),我这样的小官僚,不由得为这样的句子唏嘘半天;“若风是乡愁/道路就是其言说”(《远景》),北岛诗中的理趣,总是依托于形象,显然比所谓的哲理诗高明百倍;再来一句,“笔在纸上突围/河的拒绝桥的邀请”(《教师手册》),我突然间觉得令我们极度恐惧的关于写作的困境找到了最形象的写照;“沿不断开方的走廊……”(《狩猎》),如果走廊能开方生成,那我们还有希望走出人世的迷宫吗?……这样的句子相当多,如果说一首诗能提供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句子或意象即不算失败的话,那么也可以认为北岛的海外诗作完全是成功的。而“生搬硬套”、“莫名其妙”、“拙劣味恶”这些贬抑之词,如果不是不严肃的信口开河,起码也有点苛刻吧。以《白日梦》开讲海外之作,并不仅仅在于这首作于国内的最后一首诗的艺术特征被海外那些不成功的作品变本加厉地进行了相同旨趣的重复,还在于一些可以用来解读后期诗作的意象也已存在于其中。比如“我的水龙头我的积怨”这一句,意思很浅显:水龙头滴滴答答的是水,同时是我的积怨。“水龙头干吼的四合院/升起了无为的秋天”(《午后随笔》),在这个午后,去国怀乡的北岛的积怨似乎难以自控,暴发了一回。在《中秋节》一诗中,北岛积怨的水龙头没有干吼,它再次滴答起来,“水龙头一滴一滴/哀悼着源泉”。在佳节之际,却只能“于帘儿下,听人笑语”的落寞之感真是摧残心肝。——中秋节是典型的中国节日,它的意义不需我多言。水龙头滴水的意象,我们并不陌生,在一些警察题材的电视剧里我们常能看到一个万念俱灰的囚徒和一个滴水的水龙头共居一个镜头的画面,通俗文化也能捕捉到一点点诗的本质。通过这几个“水龙头”,我们约略可以感受到北岛日渐囚徒化的生活态度,它是消极的绝望的,这消极和绝望,显然来自于一个失魂落魄的游子对祖国的痛苦的思念之情。北岛海外诸作,大体就是现代版的《离骚》和《怀沙》,或者还有《哀郢》和《惜往日》。北岛自比一只“流亡的刺猬”(《画》),刺猬的刺,大概刺伤的只是他自己。“我对着镜子说中文”(《乡音》),叫人想起祥林嫂“我真傻”的喃喃自语。中文是他唯一的行李,也是他唯一的武器,所谓“母语的太阳”(《毒药》)是也。他只能借助母语的光,“穿透乡愁的洪水”(《剪接》),他只能依靠“母语的防线”(《无题》),对抗那些在他的诗句中越来越扎眼的一系列字眼,比如“失败”、“孤独”、“头发白了”、“疯狂”,直至最后的“投降”(《第五街》:“我向月光投降”)。早期“政治的北岛”,到此已没有了任何的政治热情了。而在诗中,“祖国”这个少见的宏大字眼,已经与政治价值判断彻底无关,它成了纯粹的作者情感的唤醒之词了。“临近祖国这个词/所拥有的绝望”(《不》),诗人的绝望就是靠近这个词而产生的。“我们讲的故事/暴露了内心的弱点/像祖国之子/暴露在开阔地上”(《怀念》),这几句拟物又拟人,但直观上还是觉得“内心的弱点”和“祖国之子”这两个词语意义更大一些。流亡者北岛对“祖国”的情感,并不是简单的“思念”,似乎还含有屈原式的“弃妇遗臣的忧怨”。我们且看他的《创造》一诗:世世代代的创造令我不安例如夜在法律上奔走总有一种原因一只狗向着雾狂吠船在短波中航行被我忘记的灯塔如同拔掉的牙不再疼痛翻飞的书搅乱了风景太阳因得救而升起那些人孤独得跺着脚排队一阵钟声为他们押韵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霞光在玻璃上大笑电梯下降,却没有地狱一个被国家辞退的人穿过昏热的午睡来到海滩,潜入水底我认为这首诗不存在任何难解之处,我们甚至可以恶毒一点,把那只对着未知、迷茫(雾)无望地狂吠的狗看成北岛自己。“霞光在玻璃上大笑”,这种拟人有点“文革”中农民赛诗会上“老汉就着太阳点烟锅”那种句子的伪豪迈味道。但诗人显然不是为了“豪迈”。霞光的灿烂对于一个被雾、夜、孤独所捆扎结实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刺激性太强的“大笑”。诗中最重要的是诗人的自我定义:“一个被国家辞退的人”。你看,主动或者说被迫离开祖国的北岛在此痛苦地抱怨国家将他遗弃了!相同的意思还有许多表述,比如,“我是被你否认的身份,从心里关掉的灯”(《无题》);“让岁月弯成了弓/到处是退休者的鞋”(《岁末》);“我被辞退……是的,我微不足道”(《代课》);被祖国否认和辞退,成为无情岁月中的退休者和鞋(所谓“弃如敝屣”),这样的流亡者北岛,我们还能苛求他像早年那样“大声疾呼”吗?还有,“你这不肖之子/用白云擦洗玻璃/擦洗玻璃中的自己”(《工作》),诗人承认他是祖国的不肖之子。而“白云”这个意象的出现叫我感慨万千,我立即想起了早期北岛诗中的句子,“春天是没有国界的/白云是世界的公民”(《真的》)。在年轻的热情的诗人笔下,“白云”所代表的自由之境是令人神往的,而现在,落魄的诗人只能用它来擦洗玻璃了。“祖国”这个词,成为了北岛后期诗作的情感库。去国孤臣的忧伤情感当然真诚可信,但诗人的情感不可能很单一,应该还有其它的维度。没有了政治内容,他依然为妹妹珊珊写诗(《安魂曲》)。事实上细读后期诗作,以下几组关键词相当引人警觉:一、对弈、棋盘、残局等;二、琥珀、铀、煤、矿层、罐头等,这些意象也多见于《白日梦》;三、写作。这些关键词并不是一次性出现,带有随意的偶然的意旨被诗人捕获,而是反复无穷念念不忘,它们构成的音响效果如同僧人的经咒,周而复始地揉搓着读者的神经。比如第一组,在《一幅肖像》、《多事之秋》、《为了》、《另一个》、《明镜》、《紫色》、《嗅觉》等等诗中以不同的句式反复宣讲着争胜负的紧张感残酷性和无奈的失败感(“残局”)。北岛诗作的内在张力完全可以拿一局旗鼓相当的棋局来比拟,不过,在这里我们要谈的是他的思想的紧张感。如果说前期北岛的“对弈”热情是残酷的政治的生成物的话,那么,在后期,“小”下去的、摒弃宏大叙述的、消解“风暴”的北岛“对弈”的痛苦内容显然已被置换。我认为坐在他对面苦苦相逼的,已经不是“政治”而是卑微的流亡生活本身了。再看“琥珀”,这是北岛令人叹为观止的意象发掘。在《白日梦》之前的《随想》中就出现过一次,“东方,这块琥珀里”,如同本体一样,喻体指向的是宏大的东方及其政治状态。而在后期的《完整》一诗中,“琥珀里完整的火焰”,则似乎比喻的只是此诗开头的“一些搜寻爱情的小人物/在黄昏留下的伤痕”。被压缩、封存、变成某种莫名的能量的火焰,属于一些小人物。——要理解北岛诗中的“琥珀”这一意象,有必要重温一下小学的一篇语文课,考古学家以饶有趣味的笔触描述了对一个“琥珀”成因的想象:一只正在树上猎食的苍蝇,突然被上面滴落的一滴松脂沾住了身体,它开始挣扎,但松脂继续下落,最终将它和它的挣扎裹得严严实实…… 我们最后谈论“写作”。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流亡的作家,除了抗议、请愿等借以表明其存在的“政治活动”之外,他与之打交道最多的,无疑还是他的本行——写作。北岛的写作与他人不同,他在创造力最旺盛的30多岁起就被规定了方向:诺贝尔奖。他的写作是一种被莫名的文学秩序所期待的写作。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确信,他所有的写作都为这个方向努力。而他的个人行为和情绪也被限定在某种人为的水利渠道之中,缺乏自然中溪流江河所拥有的丰富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毁了他,也毁了他的艺术。因为铁的事实就是,他一切的努力都劳而无获。付出的越多,失望也就越重。在北岛的幡然悔悟中,除了随着与年纪成反比例增长的对政治、对人生的倦怠情绪,恐怕也包含着对写作本身的深深的厌倦之情。另外,“写作”一词出现得日渐增多,也表明能触动诗人的外部事物越来越少。他的关注对象,似乎局限于书桌上一盏台灯所能照耀的范围:作者的脑袋、纸、笔、烟灰缸……应当知道,北岛之所以流亡,在于他试图为自己建立一种西方知识分子的人格结构,比如以行动(抗议请愿等)表达民主和人道主义等,但是作为一个渴望写出纯粹的诗的诗人,他对这些剧烈的外部活动作为诗歌表述对象的有效性又深深地加以怀疑,于是,“我要跟上他的速度/写作!”(《据我所知》)他只能“写作”,结果却是,“失败之书博大精深”(《新年》)!“我注定要坐在岸边/在一张白纸上/期待着老年斑似的词”,前面我们引过前期诗作《白日梦》中的这一句,如果说它还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味道的话,到了后期诗作里,对词、对诗的期待的热情之火,都成了灰烬之物了。当然,这灰烬之物依然宿命般有疼痛感,“玻璃镇纸读出/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守夜》);“我小心翼翼/每个字下都是深渊”(《据我所知》),诗人所触摸的每一个字,都带有命运的不可捉摸性。“谁苦心练习/演奏自己的一生”(《领域》),对北岛而言,他一生的造句练习在消除掉政治的宏大意义之后,不都成了打水漂的“苦心演奏”了吗?在不少的句子里,关于写作所带来的失败感几乎不加掩饰,“在我写作的阴影里咳血”(《不对称》);“一张纸一种困境”(《无题》);“那是蛀虫工作的/黑暗属性……无人失败的黄昏/鹭鸶在水上书写/一生一天一个句子/结束”(《关键词》),对于从文的人来说,“蛀虫”是一个古老的、充满失落感的比喻。境由心造,就连鹭鸶美丽的长腿在平整的水面上轻轻的一划拉,都被绝望的诗人看成是关于写作的隐喻了。而“写作与战争同时进行”(《练习曲》)、“写作与桌子/有敌意的对角线”(《变形》),更是非常明显地让我们了解到写作和北岛的那种酷烈、伤痛的对抗。“从写作漏斗中/有人被白纸过滤:一张褶皱的脸/险恶的词。”“褶皱的脸”已经将诗人的衰老疲惫之态表露无遗了。也许我们可以不纠缠于“写作”这一具体的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种酷烈、伤痛、绝望、孤寂、落魄等由所有生活所带来的情绪总和就是海外北岛诗作的绝对内容。现在,我们不可避免要为这些诗作一个总体的评价,即它们有没有价值?我认为是有的。首先,酷烈、伤痛、绝望、孤寂、落魄等情绪是一种普遍的恒久的人类精神状态,它们也是文学的恒定的主题,因此,作为表现此类情感的最纯粹最精致的文学样式,北岛的诗作无疑会重新获得尊重。它会在某种情境之下,被某一类人所想起来,就像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一样放进灵魂之胃里反复咀嚼。——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写作和阅读《回答》的那一种盛况在人世间永远不可能再来,诗只是个人化的艺术情感载体。……我们回到北岛,回到他的酷烈、伤痛、绝望、禁锢、孤寂、落魄、沧桑、隐秘、失败、物是人非等情绪,看一下他的《出场》,这首诗不晦涩,并且似乎有一种叙述的线条隐藏其中,那就是他的厌世情感,表露得较为直白。我们再将这本诗集翻到最后一页看最后一首诗《第五街》,这首并不出色的诗或许正是作者隐晦地总结自己。我们且录下来:白日是发明者花园背后的一声叹息沉默的大多数和钟声一起扭头 我沿第五街走向镜中开阔地侍者的心如拳头般攥紧 又是一天喷泉没有疑问先知额头的闪电变成皱纹 一缕烟指挥庞大的街灯乐队不眠之夜我向月光投降不必管那些意象和比喻具体指涉何事何物,请留意这些具体的词汇:背后;叹息;沉默;攥紧;疑问;皱纹;投降。这些落寞的、萧飒的、凄苦的、衰老的词本身,就是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仔细揣摩,我们还会发现这些词以大同小异或完全相同的面目在北岛的海外诗作中大量地出现过,其实它们贯穿始终。 </P>
<P>&nbsp;&nbsp;&nbsp;&nbsp; 最后,我将北岛的诗歌杰作挑选出来并予以点评: 1、《日子》。口语化诗歌,个人情绪平缓的流淌。北岛诗中极少的例外,表明了一个大诗人多方面的才能。假如此诗放在第一辑中表明它的创作时间的话,那么,第三代诗人的类似作品基本上出现于20年后。 2、《太阳城札记》。一束短诗,但有内在联系。《艺术》,“亿万个辉煌的太阳,显现在打碎的镜子上”,这几乎就是纳博科夫艺术观的诗的描述。不过,北岛并无此意,此时的他还迷恋着政治寓意。而《生活》,“网”,则因一字诗而受到艾青的没什么道理的批评。但对现代“网虫”来说,这诗带有后现代的真理的味道。 3、《走吧》。严肃沉重的生活态度,现今的消解对象。 4、《一束》。巴罗克式的爱情诗句,极尽夸张、铺排、渲染之能事。 5、《港口的梦》。早期诗作中难得的放松之作。“我走向霞光照临的天际,转过身来,深深地鞠了一躬。”对大自然的这种尊敬的态度使我非常迷恋。 6、《迷途》。北岛诗作的秀丽可见一斑。 7、《和弦》。公刘在和蔡其矫谈论此诗时说:“他的诗总是有种神秘感。”就这么一句。 8、《界限》。 9、《履历》。愤青诗作,包括说脏话、有赌博的念头以及被玩弄。结尾既是荒诞派的也是超现实的。 10、《同谋》。“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子中的历史成为/同谋”,如果这是对“文革”的反思的话,它显然比控诉和批判更深刻。 11、《很多年》。 12、《峭壁上的窗户》。北岛总是从这扇“峭壁上的窗户”冷冷地外望。 13、《雨中纪事》。结尾的悖论体现着北岛的理性力量。 14、《这一步》。一步之遥却似乎永难靠近,北岛的一步三叹让人感慨。 15、《地铁车站》。庞德的同题诗是意象的,而北岛是意象的同时是精神的。 16、《挽歌》。消逝的农业生活场景,消逝的纯美的爱情。“你来自炊烟缭绕的农场/野菊花环迎风飘香/走向我,挺起小小而结实的乳房/我们相逢在麦地/小麦在花岗岩上疯狂地生长”。之后的诗坛“麦子”这个意象一度泛滥。 17、《可疑之处》。 18、《自昨天起》。这首诗发表在《诗刊》上,我读到的时候上高中,在沉静的校园里,我如遭电击。新诗或者说北岛的力量震撼了我。 19、《触电》。深沉深刻如入深渊。 20、《白日梦》。400多行的长诗。北岛似乎是唯一一个没有从“文革”噩梦中醒过来的人,也许他根本不想醒来,他痛恨但更迷恋往昔。这首诗并不成功,但北岛所有的技巧都在其中了。他后期的许多诗作,都在重复着它。 [以上20首选自《北岛诗歌集》(2003年南海版)的第一、二辑。这两辑是对《北岛诗选》(1986年新世纪版)的再选。我认为这第一、二辑入选的作品应该更多一些,北岛显然将许多杰作遗漏或者说割爱了,我认为这很不能接受,因为他收了许多不很一流的诗作。现在我为之补选如下:] 21、《我们每天早晨的太阳》。温情的希望之歌。 22、《十年之间》。“时间诚实得像一道生铁栅栏/除了被枯枝修剪过的风/谁也不能穿越或往来”。“栅栏”是北岛极为喜爱的意象,它代表隔膜和无法理解。“枯枝”,诗选中的作者小照就是北岛在乱七八糟的枯枝下抽烟。这首诗完全可以当成对“文革”的写真。 23、《乡村之夜》。古典意象古典旨趣,妙不可言。 24、《祝酒》。 25、《主人》。敏感、狂野、绝望的主人。 26、《青年诗人的肖像》。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此为题作诗。可以比较它与第三代诗的艺术成就的高低。 27、《陌生人》。 28、《诱惑》。 29、《寓言》。真正的超现实。我并不想把此诗当作政治寓言来读。 30、《单人房间》。可怕的单人房间,可怕的孤独。 [以下回到《北岛诗歌集》,从第三辑开始。所选即为北岛的后期(海外)诗作。] 31、《布拉格》。应该是最初流亡欧陆的作品。对一个与自己具有大体相同的历史背景的中欧城市,诗人做了卡夫卡式的梦幻描绘。这里没有高调,诗结束于“好天气”一词。 32、《乡音》。 33、《收获》。漂亮的超现实诗作,叫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前期的名作《触电》。 34、《多事之秋》。 35、《以外》。“权利的链条”一词太刺眼。 36、《醒悟》。 37、《问天》。题目太大,但诗不错。北岛依然在进行诗体的创造。 38、《另一个》。第一节已见禅诗之意。“另一个”的大哭使描述者更显冷寂。 39、《创造》。 40、《进程》。苦难、孤独、疼痛是“进程”中的关键词。 41、《出场》。鱼龙寂寞秋江冷,敢遣萧飒上笔端。两句“我们不多说”,将厌世者之心态刻划得纤毫毕现。 42、《领域》。结尾的四句漂亮得不得了,但我选中此诗并不只因为这最后四句。 43、《据我所知》。这首诗的内容相对复杂一些。“颠倒字母”那一节,直写对抵达之国的陌生。接着是写作,然后是省察内心。“导火索”一词似乎表明诗人内心压抑着狂风暴雨。 44、《无题*人们赶路,到达……》。赶路、到达、转世、隐没(“隐入鸟之梦”即隐没于微末之物),几乎将人类行为的无意义写尽了。 45、《不对称》。 46、《关键词》。在北大“文学大讲堂”,张典对此诗提出了批评,认为它呈现的是语言的上层建筑,是高空抒情或抽象描述。相当有见地。但在我看来这正是一种风格对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的批评。“关键词”应当是“写作”,“梦中之铁”是北岛式的象征或比喻,指两重黑暗之中的坚硬。我认为“鹭鸶”那几句漂亮而又可感。 47、《无题*小号如尖锐的犁……》。 48、《灵魂游戏》。在《访谈录》中,北岛批评“诗歌日益成为大脑游戏,和心灵无关”,这里以“灵魂”和“游戏”搭配成诗题,我没看出有什么深意。我觉得命名为“无题”(如北岛所好)倒不失为一首名正言顺的好诗。</P>
<P>&nbsp;</P>
<P>参阅资料:</P>
<P>《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P>
<P>1999年新疆青少年版。《文明的孩子》,布罗茨基著,</P>
<P>1999年中央编译版。《蓝房子》,北岛著,</P>
<P>1998年台湾九歌版。北大新青年网站《文学大讲堂》北岛相关资料。</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9-20 19:49 编辑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写给新出版的《北岛诗歌集》</P>
<P>&nbsp;文 / 唯阿 来源:左岸会馆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 &nbsp;到书肆打听新出的《北岛诗歌集》,答曰可先下定金试试,这当然没有问题。拥有一本北岛不容易。1991年吧,在大学宿舍,我点着蜡烛抄录了新世纪86版的《北岛诗选》。从头到尾一水的工楷,大概没有漏字、衍字或错别字,作为研究依据,别人似乎也难指责版本有问题。书的主人并不写诗,但却死活不肯转售,我想,这是诗人北岛的荣耀。邂逅北岛则在两年前,暑假,阴天,寂静的中学校园,我从杂役的手里随意抽取了一本过期的《诗刊》,《自昨天起》和《呼救信号》叫我如遭电击。那时我还在吃力而又无所得地学习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和《楚辞韵读》呢,保守且固步自封。这两首诗叫我明白了新诗不好不在它的形式本身。北岛其时应当已经名满天下了,不过,我是真的不知道他是谁。从此,我有了写新诗的打算。大学里我的阅读视野开阔了许多,学着写科班文论之外,也开始认真地写新诗。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其他所有的“新体”诗人都无法影响我。这当然只能说明我心里确实存在着大清帝国式的保守因子。就写诗而言,先后五六年得诗五六十首;就交流而言,连学校里的诗歌赛三等奖都没捞上过,后来,又被坛上已占得交椅者批评,就不怎么想写了。馋言三至,慈母心惊嘛。若是被“腕儿”贬上一两回,只怕美若西施贤如孟光,也会怀疑自己心似妲己貌若嫫母的吧。——这只是一句比喻,并不是我自认西施孟光。不过,真正令我丧气的不是他们,而是真切地感受到北岛很难超越(对自己而言)。当然了,后来一些成名的同龄诗人私下里承认他们从我的早期诗作中学到了东西,如果这不是心机很深的贬损的话,那说明我的诗作还不完全处在北岛巨大的荫凉和阴影之下。 后来他们反北岛。我觉得艺术要进步,反些什么大概是必须的。但具体到我自己的路数,其实并不想反什么,我把传统和经典当作起点,跳不高在我,不在传统贫瘠和经典过时。我与许多人谈论北岛,但并不想说服谁。说的多了,就想研究他。一位哲学研究生有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于是借了好几次。抄录是困难的,复印则太费菜票。这位老哥是个好人,在扉页上题了字送给了我。我一直心存感激,老哥在字里行间写了许多叫人忍俊不禁的哲学解读,但我不想嘲笑他。 《北岛小说论》是我的毕业论文,写的什么,全不记得了。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我能从杂草堆里发现《自昨天起》和《呼救信号》,那论文自然有些见解;</P>
<P>&nbsp;&nbsp;&nbsp;&nbsp; 二、我越来越受不了学院派批评了,但当时却是邯郸学步,唯恐不肖。这一点想起来叫人臊得慌。用一昼两夜弄出来的《解读诗人北岛》才是我真正满意的东西。康赫兄说此文贬多于褒,我无论如何不能承认,赞赏并不一定要满口谀词。天下如果只有一个不贬北岛的,那肯定就是保守而又固执的区区、不才、在下、我了,因为我真正认可北岛的诗艺,也常以“北岛的最好的读者”自我标榜。贬和褒其实很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他的诗。另外,据康赫兄说北岛认为此文引用的一些资料有误,细一想,还真有那么几处糊涂,但又不能校对,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靠不住了。还想多说一句,因为自己有创作的野心,所以在写作家评论的时候,常常“将心比心”,常常忍不住要“揭露”土地庙的旗杆子在前还是在后之类的隐秘问题。这绝不是大张旗鼓的贬损,充其量是精力旺盛时的顺手牵羊而己。 差不多20年后新出的《北岛诗歌集》收录了他许多国外的作品,这些我大体都读过——98年一位台湾朋友带给我九歌版的《开锁》、《零度以上的风景》和散文集《蓝房子》。</P>
<P>&nbsp;&nbsp;&nbsp;&nbsp; 93年,我和一位诗友曾试图跟北岛联系,那时的他飘零欧陆身类转蓬(可在《蓝房子》中找到蛛丝马迹),我们的更轻的信也许就没有收到。(后来的生活告诉我这一点应当庆幸)《解读诗人北岛》一文很少谈及海外作品,这是因为当时写给的对象是一些特殊文化圈的爱好者,所以以能见到的早期作品为主,带有“领进门”的意思,而且我自己也感觉到把握起来有点困难,最主要的是诗中传达的中年性情叫我相当警惕——这话并无任何不敬,我读书从来都用性情去解,且自己身世也算坎坷,情感又过于丰富,老大而无所成就,这些都叫我读书时不能超然地审美。人之为人,存些趋利(进取)避害(消极)的小私己也是可以理解的吧。且以我最喜欢的《出场》为例:语病盛开的童年我们不多说闲逛人生看栅栏后的大海我们搭乘过的季节跃入其中音乐冷酷无比而婚姻错落有致一个厌世者走向确切的地址如烟消散 无尽的悲哀之浪催孩子们起床阳光聚散我们不多说鱼龙寂寞秋江冷,敢遣萧飒上笔端。诗当然相当漂亮,字句也简而能,我看了两遍就能背诵,但这种消沉每与我的心境契合都要暴发摧心残志的力量。不过,读书本来就是空虚的事,写作的指向无非是虚无,所以,北岛的诗集还是经常地从架上抽出来读上一会儿。 臧棣教授认为当前的诗歌形势“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大意),而我觉得《北岛诗歌集》的出版才使之好了那么一点。并不在于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佬“重现”江湖,而是因为它代表了还有真正的诗人在写真正的诗。糟得很还是好得很,自然可以见仁见智,我记得以萨克*辛格说过:看法会变更,唯事实最重要。嗯,我看事实就是:《北岛诗歌集》的出现使糟得很的诗坛靓了点。北岛对我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教我写了一批二三流的诗歌。首先,不写诗歌以后还对诗歌抱有希望,还能对诗和诗人保持敬意,这是北岛之源流向我且一直流至今日的结果。其次,北岛其实是个真正严格的文体主义追求者。字句都经过淬火、擦拭,然后天衣无缝地加以摆放,绝无收拢不住驾驭不了的松垮或芜杂,意境更是孤标。通过阅读北岛(当然还有其他人),使我明白了文学要想具有艺术性应当做怎样的追求。也许我自己写得叫人上火,但过绝对不在北岛。 近来在写作一部长篇,小说中用到了帕斯的《借鉴》,遂大概翻了一下他的其它诗作。有一首《街》,看一下赵振江的译文(《帕斯作品选》93年云南人民版),再比较一下“赵振开”的译文(《蓝房子》中所录不全。我在云南版此诗旁边抄了北岛重译的后半段,但忘了出处),就可以看到北岛的字句炼得更精、更短促、更突兀,而意境也更为奇崛。——我不懂外文,仅以汉译来论。 2003年3月2日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9-20 19:41 编辑 ]

120228.jpg (27.5 KB)

120228.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