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若干年前的好文章,贴出来共勉之~<齐秦:偶像并流行着>
这个人的磁带,1988年买到后在一个海岛上听了整个夏天;
1993年在上海体育馆看他侧手翻、万人卡拉《大约在冬季》;
1998年为了看他的演唱会去了**却搞错日期……
他肯定是我的偶像,并且目前还在流行。他曾经唱过:自己的心情自己感受。
所以,收拾起个人的感受,换个角度去打量他,和你一起分析齐秦之所以成为齐秦。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理性地去看待他、看待他的作品。这个过程比较痛苦。
齐秦:偶像并流行着
文:陆悦农
中国的流行音乐很年轻,中国的流行音乐人也很年轻。即便是四十出头的歌手,也会被称为老歌手,因为最初接触流行音乐的人,自己还未变老。
在那些“老歌手”里面,齐秦无疑是最年轻的一个。前些年开始,大家评论刘天王的时候,经常使用的字眼是:勤奋、刻苦、执著。十足的春秋笔法,无非是在说他不再年轻却依然坚持打拼。但没有人这么评价齐秦。
时间是样奇怪的东西,在齐秦身上尤其如此。早在80年代末,他已经是一线歌手,而在2003年的最后一天,他依然可以到上海和大家过年。
齐秦当然也在变老,但时间对他的影响并不消极。不光是时间,在他身上,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打破常规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多看来格格不入的东西,在他身上却并存着。
叛逆还是温存?
80年代中后期,是台湾流行音乐产业高速发展的年代。每个歌手出道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企划支撑。他们被归类,按照不同的年龄和趣味来细分歌迷群体。这的确带有强烈的台湾特色,因为从广告业角度来讲,台湾公司是最注重创意的,简直注重到走火入魔的程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齐秦上市了。大家应该记得当时几个成功的例子:孤独的王杰、阳光的周华健、忧郁的姜育恒、流浪的高明骏……齐秦是叛逆的代表,他的叛逆和罗大佑不同,他没有**色彩,也不批判社会。他要叛逆的,是都市文明,是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
齐秦的叛逆主要体现在外型和个人经历上,而他唱的歌,却是温存的。从早期的民谣吉他,到后来的“齐式情歌”,哪怕是一度摇滚了几下,从音乐本身来看,都是规矩的、温和的。
作为一个概念,“叛逆”对都市里的年轻人有着致命的**。而一个被称为“叛逆”的青年,唱着温存的情歌,无疑更具**——既满足了出轨的心态,又满足了现实的生存。叛逆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份代价,并非人人都敢主动领受。
偶像还是唱将?
有一个流传很久的刻薄说法是:他长得不好看,只好去做实力派。齐秦当然长得够帅,他的眉目之间甚至有点过于秀美了,所以,他肯定有资本做偶像。可就像前面那个说法显得偏颇一样,还有一个说法更偏颇:偶像都是不会唱歌的。而恰好,齐秦不光会唱歌,还会写歌。
“让千百双手在我面前挥舞”是偶像的终极目标,那么唱将呢?录几张可以作为音响测试碟的发烧唱片吗?持续不断的有新歌、好歌问世,是硬指标。显然,齐秦“入得厅堂,下得厨房”。
万千“齐迷”自然是他偶像身份的明证,“我是听他的歌长大的”又无疑说明了他的音乐实力。时至2003年,演唱会现场的年龄群一定会拉得比周杰伦开,岁数大点的齐声卡拉,年龄小点的看看这个有味道的老男人。拥有“偶像”和“唱将”两大利器的齐秦自然能“大小通吃”。
“偶像”不是贬义词,从小到大没有偶像,才是人生最大的缺憾之一。等过了痴迷偶像的年龄,惊觉当年的偶像实力非凡,那就是真切的幸福了——不光肯定了歌手,更肯定了当初的眼光,多好。
摇滚还是流行?
齐秦早期的民谣吉他清新流畅,是至今还让人动心的好作品。他一度摇滚过,记得1993年听他演唱会的时候,轰天音响让现场观众有些不知所措。
齐秦的嗓子太滑爽,高音区太清亮,吐字发声太干净,显然并不适合演绎摇滚。更何况,他缺乏愤怒和控诉。在中国,一个年过四十的人如果还在控诉的话,那么显然,他的人生一定是出了问题。心里可以反抗,言行却已开始温和,这种策略性的妥协,是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你看老崔,尽管还在台上嘶吼,但他已经开始学会微笑了。
“摇滚精神,温柔作风”是齐秦的独家招牌,用小资的专用词来形容,那就叫做“暗涌”。哇啦哇啦并不解决问题,只有把那些问题都放在心里,轻弹浅唱出来的,才是有厚度的。
那么多年唱下来,齐秦少说也有10首歌曲路人皆知,这就是流行度。而且你会发现,很少有人言辞激烈地表示对他的反感,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是喜欢他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这简直是个奇迹。要知道,做个所谓有个性的摇滚青年是很容易的,而让那么多人喜欢,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这种喜欢是建立在一首接一首的歌曲被传唱的基础上,回望整个中文乐坛,有几个人做到了这一点?
[ 本帖最后由 echo 于 2010-2-1 22:0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