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齐秦,有着长长的头发,很酷的装扮和永远永远令人心碎的眼神。这一切都是齐秦的标志——人们无法抹去的“狼”的形象。今天的齐秦,和印象中的“狼”相距甚远,非常随和,脾气已和当年大不相同了,微笑着和大家说话,声音沙哑、清缓,遇到什么不满意的事情时,他也会大大咧咧地说脏字、骂人。十几年过去了,齐秦依然是焦点。
齐秦从没有接受过有关读书的采访,因此当说起读书时,笔者感到了他难得的滔滔不绝。
小时候,强迫读书中的不羁之“狼”
谈话从他的名字开始说起。父亲叫齐济,那时爷爷在山东打仗,父亲就出生在济水旁,名字因此得来。世上的江水大多是从西向东流,汇入大海,而惟有山东济水是由东至西流向内陆,以此纪念。哥哥齐鲁,姐姐齐豫和他齐秦的名字,分别代表济水穿流经过的省份,齐秦说,这是父亲在台湾时,表达的对祖国河山最深的缅怀。
现在回忆起从前的日子,小时候虽然不爱念书,但学法律出身的父亲,家教是极严的,再加上东北人的火暴脾气,哥哥、姐姐和他都不敢反抗。齐秦说,那时他“被迫”学了很多东西,包括读书。七八岁时,父亲每天的安排表是这样的:5点起床,6点父亲亲自做好早餐,7点开始听美式的英语,8点以后开始背《古文观止》,父亲会定时来检查背诵的情况。每天固定的功课还有练习写大小楷,大字要写多少篇,小字要写多少篇,都是规定好的,柳公权、欧阳修、颜真卿的书法齐秦都练习过。那时,要通读《唐诗三百首》,还看了好多国外的童话故事,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齐秦说,为了学好英语,父亲有时要求童话要用中英文对照着看,来提升英文的语感。
对于父亲的良苦用心,现在说起来,那时的教育,不管是传统的还是西式的,都给齐秦后来的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齐秦开玩笑地说:“最起码我现在不会提笔忘字。而且我不喜欢读简体字的书,比如‘厂’字,没了里面的东西,看着空荡荡的,这样的字不好看。”
可是那时,他理解不了,不爱读书,只爱晃荡,与父亲作对,加入帮派,最后进了感化院。感化院的环境很恶劣,但他学会了静下心来写日记,院中三年生活点滴,全被记了下来,这个好习惯,使他更细心去观察、思考自己内心及周围的人与事。这些日记后来被父亲当作耻辱,全部毁掉了。从那以后,齐秦没有再写过日记,他怕再出现这样伤心的事情,所以他学会了用心记日记。
“那时在感化院,也算我对音乐感悟的开始。院里有一把吉他是给我们少年犯休闲用的。无聊的很,当时觉得那琴很像我,残破,以至吸引我去拨弄他,拔着弄着,就学会了。那把吉他少了根弦,而我的音乐生涯大概就是从这把破旧的五弦吉他开始的。”
跟很多写作音乐的人比起来,齐秦幼年的音乐教育无疑是粗糙而随意的。他说最主要的音乐活动就是与大他两岁的姐姐对唱黄梅调,齐豫搬出家里那台笨重无比的录音机来录,录好了再放出来一道听。还有就是爱整天听着木盒子里传出来的西洋歌曲,既很陌生又很熟悉。英文就是那时听英文歌听出来的,包括后来抱着吉他唱英文歌。
齐秦,就这样长大了。
成年后,选择读书中的自然之“狼”
20岁以后,度过了年少荒唐日子的齐秦,进入了选择自己真正喜欢读书的时期。他的偏爱是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书。
对他产生影响的书名,他能说出一系列,害得做记录的我要快速地记下书名,还要跟上他的思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萨特的《存在主义》、《萨特小说选》,余光中的《新诗》,弗洛依德的《梦的解析》等等。他说他喜欢读萨特用哲学的方式来写小说,读完后,他会沉在其中,想很长的时间。读书,为他写歌提供了很多的题材,从书中找到认同或精神的升华,再将自己的经历、感想转化成如梦如幻的歌词,清新、自然而不做作。
当问起对读书的感受时,齐秦坦言说他看书的速度其实很慢,因为他喜欢的书大多沉重,需要思考。也有朋友劝他少看点这些方面的书,因为思想很容易进入到“走火入魔”的阶段。所以有时一本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书,他会用一年的时间才读完,他会选择让自己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读,然后写写读书笔记,写写歌。
20到30岁时,读书帮助齐秦找到了自我平衡。当感情出现挫折、排行榜上上下下的压力过大时,他就会找一个角落,给心灵放个假,和他喜欢的书约一次会,那样的时刻,会觉得平静和安详。
齐秦也会读小说,读金庸、古龙的武侠,去体会大侠的豪情、柔情和让人着迷的神秘感,虽然他知道这些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但是在他创作的时候,这些人物形象会来到他的脑中,成为他创作的题材之一。令人惊讶的是,他还爱啃《百科全书》、《牛津大辞典》这样的工具书,读起来津津有味,从不觉得枯燥。
谈话到这里,作为一个资深的歌迷,我仿佛一下子为自己那些深爱的歌,找到了一个可以寻觅的源泉,里面有《火柴天堂》的童话,有《狼》的冷漠与侠义,有《九个太阳》的古老传说,还有更多温暖、忧郁而绝不绝望到底的词。
齐秦也写过书,其中有一本叫《边界手记》,只在台湾发行过。在笔者采访齐秦之前,有幸读完了这本书。其实称之为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本碎片集,语言凝练、简单,记录着他生活中的种种:一段经历或突然的感悟,爱情、事业、自我、迷失……话语读起来似乎掷地无声,其实它感动的却是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很多话,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这足见齐秦的文学修养。
就像姐姐齐豫在序言里说的那样:“边界”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结束,又像开始;像是束缚,又像是超越;像是孤独,又像是保护……就是这样的矛盾,伴随着齐秦在20年的歌坛生涯里,风风雨雨中走了过来。
齐秦说,他的人生开始变得难以预测,是因为《狼》,他第一首正式的音乐创作。那时他是很自然地想到用“狼”来写自己。当时的唱片公司,没有任何企划造型设计的概念和人力,他的歌,他的样子,就是他自己,没有任何包装过的痕迹。而那时,狼的形象,一直盘据在心里,陆续推出了一脉相承的主题——《出没》、《狼II》和《冬雨》,充满了冷峻、孤绝、流浪和漂泊的味道。但齐秦说,他的歌都是向往纯粹的自然,而没有太多商业而创作的。
姐姐齐豫对他的信心,一直比对自己的信心强很多,当齐豫唱红了《橄榄树》,手头稍微宽裕了些,从香港带了只很贵的吉他送给齐秦。有了这把吉他,他开始无日无夜地弹起来。从来没想过去买什么吉他教材来照着练习,就只一个劲儿地埋头自己乱弹,越弹越有心得,就去应征吉他教师的职位,教一些初学者初级和弦这一类的玩意儿。齐豫始终没有忘记过弟弟的歌声,每次遇上《橄榄树》的歌迷称赞她时,她一定毫不犹豫地大声说:“我的弟弟唱歌比我好听!”
因为有一个好姐姐,齐秦承认他少走了很多弯路。在他的文章《我的姐姐》中,他开头这样写:“她叫齐豫。她是我姐姐。这是个平凡的称呼,却又有些不平凡的意义。称呼里囊括“姐姐”所能显示的所有内容:关心、爱护、扶助、怜惜。还有一些母性的东西。没有姐姐就没有我。……”
很平淡的话语,很深切的情,因为五弦吉他的故事,我总在想,齐豫是否就是齐秦的第六根弦,所以,只有他,能用五弦吉他,弹奏出别人所无法比拟的摄人心魄。
现在,齐秦变得更包容了。
现在时,一只不让狼妈妈受到伤害的“狼”
齐秦说今年想在北京的家中养一只真正的狼,可是他害怕狼妈妈伤心。
从1992年那次西藏之旅后,齐秦的心态改变了,他开始虔诚地信佛。信佛以后的齐秦,变得极为平和,开始沉淀自己的经历,梳理从前的时光,脾气的改变,对待感情的态度和事业上的压力,都是在信佛后,洞彻明了了许多。
现在齐秦会读很多佛学书籍,因为是藏传佛教,所以如《词咒》这样的佛书,是他的最爱。在台北的家中还设有专门的佛堂,空下来的时间,他就去那里打坐,静下心来,观赏自己的内心。他很喜欢这种方式,就好像在读自己一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明澈顿悟。
姐姐齐豫也是在他的引导下,开始虔诚信佛。齐秦说,姐姐甚至比他这个领入门的人还要虔诚。他觉得这是心灵上的彼此慰藉。
1998年,齐秦到西藏开演唱会。朋友带着他去找一个精通藏历的活佛算命。活佛对他说:“你上一辈是一头鹿,如果不好好修行的话,下一辈就是鸽子或者布谷鸟。”他觉得用鹿来形容自己是最合适的。一个偶然的机会,齐秦读到一首内地诗人的诗:“鹿哨呦呦/温柔地走近猎人的枪口/温柔地倒下/依然用温柔的眼神看着猎人”,他觉得非常震撼,比狼更有感觉,也最能代表他信了佛教以后的心情。
正如他在《边界手记》中写的:其实不想当“狼”已经很久了,别人可不这样想。
生活上的改变,还因为开始打高尔夫,这是对身心的彻底改造。打球后,以前黑白颠倒的作息时间改变了,身体的健康,让他唱起歌来更有力量,而球场自然清新的绿色环境,让心情明亮了很多,他现在喜欢结识完全不同的朋友,交友圈一再扩大。除了佛学书,他更多的时间用来读高尔夫类的书籍,这与从前的选择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他不再是那只人们心目中孤独的“狼”,他的全身散发着“鹿”的柔情。
齐秦透露,今年他也许会去求学,放下多年来自己放不下的东西,用两年的时间专心读书,专心上课。他向往着这一天,已经向往了20年。而他要修的专业是——高尔夫挥杆原理。
采访到此,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仿佛用读书的话题,陪齐秦走过了人生几十年,不长、不短、不急、不缓,一次采访的历程,于他是回忆,于我则是阅读、倾听,观感一段别样的人生。
齐秦,我国台湾著名歌星,1960年出生,籍贯辽宁省东宁县。代表作有《狼》、《痛并快乐着》、《大约在冬季》、《无情的雨无情的你》、《爱情宣言》、《花祭》等。1979他开始在西餐厅演唱,1981被发掘,推出首张个人专辑《又见溜溜的她》,同年征召入伍。1985年退伍并推出个人首张专辑《狼》,一炮打响。随后推出《出没》、《冬雨》、《狼Ⅱ》等专辑,从抒情到摇滚,他受到全国乃至全亚洲的瞩目。后来齐秦成立了自己的“虹”工作室,并参与了很多电影和音乐剧的演出。九十年代推出《爱情宣言》、《柔情主义》、《边界》、《黄金十年》、《痛并快乐着》、《丝路》、《我拿什么爱你》等等热门专辑和精选辑,引领几代歌迷的执著追随。
来源:[url="]中国书报刊博览[/url] | (责任编辑:一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