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星”光会慢慢暗去,人会慢慢长大

 追星,是中外皆然的。玛丽莲·梦露的照片,就曾是美国大兵的最爱;有闹出更大动静的,因为迷恋影星朱迪·福斯特,为了引起美人的青睐,朝里根总统开枪,粉丝变成了刺客。我们这里呢,梁朝伟忧郁的神情,据说就颇能让一些中年女性眼里冒光;周润发的风流倜傥,简直是“通杀”老中青三代;兄弟我已坐三奔四了,还穿印有崔健头像的汗衫,这说明啊,追星不是小孩的专利,都在追。

  所以,看到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发布的青少年追星行为调查报告,不觉得特别奇怪。该报告说,演艺圈、文艺界成为追星的首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有70.3%为追星族,成绩较差的学生中,有53.8%的比例,换句话说,追星族中,成绩好的学生占的比重更大些(昨日《广州日报》)。这个结果似乎超出了一般人的预设:成绩好的学生似乎应是“远离追星族,争当好少年”的模范胚子,怎么也在追呢,而且大面积地追?

  如果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理论,可以把追星现象解释为发达的消费型社会对个性文化的摧残,是资本对个体的奴役,用机械复制的方式制造和包装作为偶像的商品。这种解释当然可以说是有理的,但是有些玄远,对于中学生来说,姚明或周杰伦的吸引力当然胜过这样的高头讲章。所以,总该有其他更近一些的理由。

  中学生对影星歌星的追捧,实质上是对美的追求。调查结果,“偶像们拥有出色的外在特征”是他们的首选理由。古希腊的美少年,连深邃的哲学家都认为是天造地设,为之心动。这说明,生物性的美,是人性不能抗拒的。所以啊,十几岁的孩子,你要跟他讲:俊男靓女那是外在的、次要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习他们成功的奋斗精神之类的励志话语,估计他们会不耐烦地说:老爸,考你个问题,知道周杰伦是哪个星座的吗?你想啊,杨丽娟死盯着的不是葛优而是刘德华,就很能说明问题。连成人都不能抵御影星、歌星的吸引,要青少年坐怀不乱,是有些严苛的。

  于是,那些成绩更好些的学生,或者说那些内心更细腻、更敏感,对美的感受力更丰富的孩子,在追星族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就不是难以理解的了。

  家长也许会心急像科学家、教师、医生这些本分职业的人怎么没入孩子们的法眼呢?这倒是与社会变迁有些关系。比如说,19世纪美国青少年的偶像是西部牛仔,大众消费时代来临后,便是影星歌星的天下。我们这里也一样,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大人也不用太担心,舆论也不用发“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星光会慢慢暗去,人会慢慢长大。想想我们的成长路径吧,与我一起长大成人的兄弟,当年无一例外,都是齐秦、周润发的粉丝,都有着在外流浪和混迹江湖的孟浪想法——因为我们觉得那种生活很美,但这并没妨碍我们后来考大学、为父母争光,至今还过着本分日子,做着循规蹈矩的好人。

  来源:南方报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