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健论坛——拉拉
给孩子们上课是件永远让我嗨到极点的事情,不管前一天睡得如何晚,早起如何疲惫,只要一站在讲台上就跟吃了**似的,目露精光,亢奋万端。在课堂唯一感觉难受的是,我不得不按照教学大纲去授课,尽管很多课文是我十分不喜欢的,但也得讲完。而我理想中的课堂教育是:教材自编,上课可以天马行空地胡喷。
重压之下的应付技巧是,把很多精读课文改成泛读,顺便把一些泛读课文改成精读。好在,民工学校,没人深究这些。
这天,翻开语文课本新的一页,又傻眼了,是一首诗(我宁愿把它称为一首歌词)——何其芳的《生活多么广阔》。单看名字就够人崩溃的,下面不用读也知道是什么路子。如果把它当成诗歌的范本去给孩子们讲,分明是在培养一个个小汪国真,不讲,又跳不过去。沉重了一晚上之后,终于步履轻松地走向课堂。
先让孩子们集体朗诵了一遍课本上的《生活多么广阔》。读完,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
孩子们面面相觑了半天,然后一个女孩怯怯地说:“书上写的,应该是好的吧?!”
他们的犹疑让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判断力说明他们的直觉没有被破坏。
“好,那大家再听听另外一个诗人写的诗。”
接着,我给孩子们读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完,我又问孩子们有什么感受。
“老师,我觉得心里好温暖。”而另一个男孩子说:“我觉得心里有点酸酸的。”我的心被这样敏感而美丽的回答搞得微微一颤。“恩,你们的感受很细腻。其他人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另一个男孩子不太自信地说:“老师,我觉得像遗书。”
我几乎要被孩子们的敏感感动得崩溃了——这首诗正式海子自杀前的两个月写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我追问。
“他说祝尘世的人获得幸福,好像在告别。”
虽然依然站在讲台,但我的灵魂已经冲过去拥抱了好几遍这些敏感通透的小小心灵了!
肯定了这些孩子的感受后,我简单地述说了一下这首诗的背景。然后开始从第一句重新给孩子们读。
“从明天起 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读完,我问孩子们:“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这几个词能让你们看到了怎样一副图景?”
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描述——在草原上。一个长着胡子的男人。身边站着一匹马。白色的。红色的。天很蓝。很自由……——一副完整的图画被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勾勒出来。
我又问,“面朝大海”的时候,是否能看见“春暖花开”?这个是否合乎逻辑?
孩子们楞了一会儿,说,海上没有花。
我接着问:这八个字放在一起有没有让人觉得不合理?
孩子们说不觉得不合理。很好看。
我又问,没有花的时候,心里会不会看到花?
孩子们马上说“会!”
……
整首诗跟孩子们一起重新解读完。孩子们的领悟力让我觉得时机到了。然后就把两首同样表达对生活热爱的诗放在一起对比,问他们为什么一首觉得好而另一首觉得无味。孩子们又用七零八落的语言把我心中对好诗臭诗的粗浅理解给拼凑了出来:虽然都是大白话,但海子用很多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图画,而何其芳则用口号赞美。海子的爱在祝福里。何其芳的爱在号召里。一个让人感受到温暖,一个让人感觉与己无关。
其实,孩子的感受力真的超乎我们大人的想象,他们的审美直觉因为没有收到污染而异常通透,可惜的是,他们还没有话语权,他们细腻而敏锐的感受往往还没得到肯定就被一些教条的现成的思维所否定所覆盖。于是,天然的、充满生机的大脑,渐渐被自以为是的大人教化成不会自己思想而只会复述**语言的机器。
每天被孩子们震撼和感动,同时每天都在眼睁睁看着他们即将被无情地毁掉。真真心痛如绞。
附录:
生活多么广阔
作者:何其芳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是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本帖最后由 京A32777 于 2008-4-9 12:5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