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8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text17-b height=40>
<DIV align=center>陈丹青:文艺与复兴 </DIV></TD></TR>
<TR>
<TD class=text12 align=middle height=22>
<DIV align=center></DIV></TD></TR>
<TR>
<TD class=text12 align=right height=32>&nbsp;<A href="http://www.tecn.cn/data/search.php?keyWords=%CE%C4%D2%D5%B8%B4%D0%CB&amp;searchfield=keywords"><U><FONT color=#0000ff>文艺复兴</FONT></U></A> </TD></TR>
<TR>
<TD class=text14 height=22>● <STRONG>陈丹青</STRONG> &nbsp; </TD></TR>
<TR>
<TD class=text15 id=contenttd vAlign=top><BR>&nbsp;&nbsp;&nbsp;&nbsp;①民族复兴与文艺复兴   <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近来关于“文艺复兴”的系列文章,我都读。放下报纸,出门打车,一路琢磨几位学者的意思,似乎大有道理,又难欣然同意;有点想不下去,又很愿意想下去。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多么令人神旺的话题啊!如今,全世界都会同意: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可是,“复兴,为何是‘文艺’?”刘军宁先生这一问,问得好———要来说圆,却是费周章。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话说这“文艺复兴”,实在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梦。当年胡适曾将五四运动定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那豪情,距今远了;建国初胡风高呼“时间开始了”,更有开天辟地之慨,那豪兴,也距今远了;1979年“**”收束未久,《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北京机场壁画,我记得通栏大标题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即将来临!”当下看得我心惊肉跳,这一惊,也竟倏忽过去快要30个春秋。前年听说机场主事者嫌旧壁画碍事,曾动议撤除,虽未实行,那绘有沐浴女子的著名壁画旁早经堆满餐厅的零乱杂具,不成样子了。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所以当刘军宁先生忽然庄严宣称:“事实上,中国已经悄然处于一场新人文运动的前夜,中国的文艺复兴甚至正在悄然来临,中国从未如此接近过一场即将到来的真正的文艺复兴。”我还是忍不住亢奋了好几秒钟,远远望见一幅耀眼的图景———看哪!中国千百所艺术学院的教授与博士群,灿然诞生了波提切里、多那泰罗,中国作家协会无数写手中,凛然走出一位但丁或薄迦丘,中国社科院或国家智囊团悄然藏着一位马基雅维里,中国财富排行榜大腕堆里傲然稳坐着一位———也许一大群———倾囊襄助文艺的美第奇,而全中国千万座大兴土木烟尘陡乱的城市中,可别小看哪!有那么几座甚至会变成佛罗伦萨或威尼斯……打住。我知道这比附何等浅薄可笑,我也知道以上几位学者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但还是管不住自己的生搬硬套,这一搬套,遂由亢奋转而平静。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BR>&nbsp;&nbsp;&nbsp;&nbsp;“中国”与“文艺复兴”,确是大可借题发挥的话题,但也是歧义丛生而极难把握的话题。 <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②名词与形容词 <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我们若是谈论意大利半岛500年前那场真的文艺复兴,便是以“Renaissance”作“名词”解,而西方的有关专著与确论,实在太多了,好歹比我们谈得详实而透辟;若是以“文艺复兴”作“形容词”发挥,则近于瞻望中国“文艺盛世”的可能性,大可不必理睬古希腊、拜占廷和意大利种种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去年,我因文艺复兴展首次来华接受访谈,其中一问是:“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文艺爆发时代?”以下请容我摘录自己粗略的应答: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中国文艺史跨朝代的复古与振兴,多有史迹。论性质、形态、因果关系、影响的幅度,很难找出哪一阶段能够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相对应——这不是说我们不如人家,正相反,借金观涛先生关于中国历史“超稳定结构”论,中国文艺的生发衍变相当早熟、平顺而自然。鉴于现代中国的政经滞后,“超稳定结构”论在1980 年代带有负面评价与反思的性质,但于中国古典文艺史,我以为此论可以是正面的、肯定的——在世界范围各大文明中,恐怕找不出这样恒长稳定而延绵不息的生命体。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以公元年表推算,欧洲文艺复兴全程约略相当于中国的明初、明中期、明晚期,此前的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早已逝去。所以欧洲人念及文艺复兴,仿佛很古,其实很年轻,犹如俊朗的少年;中国的明季虽然很近,其实岁数很老,已是中国文化的晚境。譬如以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征明、董其昌 ———与文艺复兴三杰横向映照,不论在工具、美学、精神、境界诸方面,均难寻获对应点:文艺复兴人信奉耶稣教,画圣经故事,明四家读老庄,玩禅宗,一律画山水,你说怎么比?再说文学。意大利是要到13世纪但丁手里,这才由古拉丁语转型为意大利语,出现像样的文学。欧洲中世纪大约始于公元四五世纪之间,华夏时在魏晋,魏晋诗文,前有两汉上至春秋的大统,之后一路润泽隋唐,论文字语言的超迈成熟,中国比意大利不知早多少百年。至于魏晋的书法更是无可超越,西方根本没有。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倒是北魏及隋唐的佛像与中世纪雕刻彼此有一拼,两皆朴厚而魂灵出窍……回看绘画,13世纪的乔多是文艺复兴艺术公认的太师爷,可是乔多要是亲见早他将近900年的顾恺之画艺(4世纪左右),或走进敦煌(4世纪至12世纪左右)洞中瞧一眼,不免心手见绌,岂不羞煞。顾恺之之后,我们每世纪仅选一人,不及其余,则6世纪的展子虔,7世纪的吴道子,8世纪的李思训,10世纪的董源,11世纪的赵佶,12世纪的李唐,13世纪的钱选……在所谓“漫漫长夜”中世纪,中国最富于传奇性的画家早就出现过了。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我猜,以上说法立刻会招致诘问:我中华文艺固然伟大,但可曾催生“人的觉醒”、确立“人的尊严”?又可曾光照世界,为人类贡献新的价值观、铺展新文明?呜呼!话要是这么说,我便无词以对——“觉醒”、“尊严”、“人”,这些词语和价值观全部来自西方,而古老中国为了换取民族复兴,早已朝向全盘西化与现代化转型。华夏文明的光荣,只是记忆,很难是活泼的价值。近来不是有位法国人傲慢否认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么,理由很简单:“中国并不输出价值观。”假如这话惹我们大怒、不服,那就另说,倘若冷静而同意,那么,“民族复兴”确实不等同 “文艺复兴”。换句话说:除了经济奇迹与庞大的人口,要论“价值观”,新世纪未见得怎样在乎我们。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而我们非常非常在乎新世纪。从甲午战败到坐拥核武器,从庚子赔款到外汇储备逾万亿,中国人咬牙回应了被西方逼出来的大部分命题。这些命题之所以是西方摊牌,可以说,确实肇因于500年前那场“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现如今,中国国力强盛而蓄势“崛起”,倘若现代化还剩一道命题有待交卷,那就是文艺复兴揭示的价值观:“人的觉醒”、“人的尊严”,以及,取西方说法:“彻底解放的人”。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BR>&nbsp;&nbsp;&nbsp;&nbsp;假如我不曾误会,刘军宁先生的破题是否即这样一层意思? <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③因果错置与问题错位 <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但迄今七八篇文章,三四个回合,几位学者说法各异:一路是高度认同文艺复兴之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救赎意义,另一路,则力主“道德重建”与“社会再造”。好在二者的焦点都落在“人”的问题,正与近年的社会话题相呼应———从教育领域聒噪多年的“人的素质问题”到煞有介事的“国学热”;从**案例令人惊怵的 “人心问题”到司法改革呼之欲出的“人的绝对价值问题”———例如取消户籍制与“死刑”的审慎核准及存废之议———当然,还包括民间日渐警醒的“维权意识”和施政纲要中“以人为本”的频频提起……总之,在改革开放种种话语资源中,我们从“制度”、“文化”之类大字眼,到“经济发展”、“和平崛起”等等大方针,兜了好几圈,说了数十年,终于轮到“人”这个“关键词”。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然而作为药方,别的“关键词”也就围上来:有说“启蒙”大课总得补上,有说“道德”才是切迫的正题……此刻放下其他意见,单是来顺一顺秋风先生的说法。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譬如他耿耿于“社会再造”,很可尊敬。其实呢,我们全都活在早经“再造”的社会中,其初端,即五四那场“新人文运动”,如今再来新他一新,绕不出 1919年前后那些老命题,也对不起1949年大功告成的**。又譬如“道德重建”说,尤为可敬,但是别忘了,要论“重建”的力度与规模,莫过于上世纪 50年代新政权成功铲除**,禁赌禁娼整整三十余年:我们,就是传统“道德”被剧烈“重建”后的几代人。此下的故事耳熟能详:1960年代“学雷锋”与 “破四旧”,1970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80年代“反污染”、“五讲四美三热爱”,直到今天的“八荣”与“八耻”……秋风先生既是主张“再造”与“重建”,可有更猛的药剂么?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我知道这样问法不“道德”:政府“运动”非属民间自发,民间的道德风气还靠教育、法制、习俗、礼仪等等大框架与大功夫,其间,缺不得文艺来浸润。然而秋风先生主张“大可不必有太多的文艺情怀”,指的是什么文艺?看看咱官办作协的会员人数,世界第一;美术院校的数量与生源,绝对世界第一;全国的联欢会歌舞会音像娱乐卡拉OK厅加上超女超男大比赛,即便撵不上世界第一,也将是全球最大的娱乐业市场,至于时尚杂志学术期刊,多得数也数不清,而近年一部部国产**再怎样招非议,票房也持续攀升,动辄数亿……无怪乎秋风先生痛感“中国的文艺复兴已经过剩”,证据是“个人早就从传统习俗中释放出来”,性观念开放得“无以复加”,远甚当年意大利,于是他慨乎其言:“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近乎放纵的个性解放,那在我看来,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就不是意大利式的文艺复兴或者法国式的启蒙运动。相反,我们所需要的是一场对这些运动的反动。”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这是何其正义的昏话,又是何等乖谬的书生气:原来遍中国人欲横流、全社会道德失范,不因世代的匮乏与压抑——且不说至今还有多少亿人仍在异样的匮乏压抑中——也非信仰崩解,人心无可依凭而无所顾忌,总之,当今社会目所能及的种种失落与畸变,竟是“个性解放”惹的祸,还居然起因于“过剩”的“文艺复兴”?!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但我同情秋风先生的逆论,为什么呢?就为这类“因果倒置”难脱书生论世的大尴尬,好比我才听说文艺复兴“悄然来临”,即刻悬想中国将出达·芬奇,真是骨子里的乡愿与自欺。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为什么中国西化一路到现在,我们总是轮番地“空欢喜”或“瞎着急”?只为各国文化受制于历史渊源,不然不成其为文化;历史逻辑一旦切换空间与时差,便不成其为逻辑。西方的“因”未必在中国成正“果”,中国的“果”,也难一五一十核对种种西方的“因”。至于秋风先生有关欧陆历史纵横谈,倒是没说错,譬如中世纪并非那么“黑暗”,启蒙运动太过刚愎自用,英荷的宪政实验更具理性,北欧宗教改革不让于南欧的文艺复兴……可是取这类书本常识振振有词论中国,稍不留神,可就问题错位,倒果为因。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④问题与主义 <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今次刘军宁先生拈来“文艺复兴”一词谈中国,其实是1980 年代迄今国中“文化批判”添一新说法,其中牵扯东西方文化的是非与得失,大致还是五四以来申辩再三的老问题。有道是“多谈问题,少谈主义”,但此番各位论者的“主义”仍从字面纸背透出来,有涉“自由主义”和“新左翼”、“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早听说国中知识界有那么三两种无伤大局的“主义”。我不是学者,读书少,乐意对各种主义偏听偏信,同时将信将疑。当我对有些事物喋喋批评,即被划归“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当我沉缅于文化记忆或美学偏爱,自知偏向保守的文化“民族主义”,偶尔痛陈社会不公,我涉嫌轻率的道义感略约近似“新左翼”……这回围绕“文艺复兴”书生谈,我愿向刘军宁、崔卫平与李静诸位的题中之义和弦外之音,起立致敬!长久置身千千万万接受过现代洗礼的西方人群,我持续目击什么是远自佛罗伦萨开启的伟大价值;同时,真奇怪:当薛涌先生主张“走回中世纪”,我暗自心仪这美丽的梦话,因数度造访意大利,文化惊艳多在前文艺复兴时期——至今,地中海沿岸随处是中世纪教堂、深巷、钟声、Plaza,恬静如昔,民风淳厚,我这才悟到现代诗祖师爷叶芝先生的梦魂牵绕,何以是晚岁的诗作:“航向拜占廷”—— 而听得薛先生叫嚣“向历史要回孔夫子”,还主张以中世纪为参照,重新“解释并发挥”我们“上古的先王之制”,说实话,这反动透顶的呓语正合我的私意……至于秋风先生三篇大作的理论絮叨也颇有典有据,不消说,他和每位中国书生一样,柜子里塞满译自欧美诸家的高论和主义。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我肯定错置并误解了以上种种说法。是我无知,但也恐怕是“主义”的问题。即便在西方,所有“主义”统统遭遇始料不及的大问题:文艺复兴人何曾梦见两百多年后法国人会接续“人文主义”命题,闹一场启蒙运动;启蒙先贤又怎会预知“唯理主义”与“科学主义”悍然招致两百年后的世界大战;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与“**主义阵营”再怎样神机妙算苦心孤诣,岂料新世纪的新灾源,是“极端民族主义”和跨国“恐怖主义”。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或为祸,或造福,祸福相生,险夷莫辩,反正时空切换,“主义”随即出问题。我曾请意大利画展的中国观众留心:正是达·芬奇精美素描中的各种兵器,后来变成列强轰开大清国口岸的洋枪洋炮,现如今,则小小温州数万旅欧移民的区区皮鞋生意,足使地中海国家商务部官员大伤脑筋;马可·波罗曾携元朝的钱票请12世纪意大利某公国君臣过目,满座啧啧称奇,到了21世纪,不知源出哪位西方经济学家的哪种“主义”,据说我人民币币值的稍许浮动迅即牵连世界经济大问题……这一幕幕历史剧情该怎样核对所有已知的“主义”?平心而论,但丁、布鲁诺、伏尔泰、孟德斯鸠从未悬想日后中华帝国的百年命运,而中国人硬是将西化命题反过来做——先器物,再制度,最后学文化——也照样卫星上天、富国强兵。烦是烦在一步一步玩到今,我们眼看什么洋玩意儿都快办齐了,恐怕到底绕不过现代化游戏规则,即西洋人该死的“价值观”,价值所指,不是GDP、不是股市、不是汽车工业或房地产,而是“人”的问题。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这是全然陌生的历史。500年来西方文化肇事者均无法演算他们的命题怎会走成这步棋:论文明形态,中国早已跨越“后文艺复兴”时代,论人的状况与价值观,则刘军宁先生的要义似在提醒:我们可能仍处于“前文艺复兴”时期?今日中国早已不容闭目塞听的“民族主义”,也难成全货真价实的“世界主义”:当我们越是逼近现代化主题的核心,“人的问题”越是无可回避。查阅欧洲历史大剧本,书生们于是想起了远哉遥遥的“文艺复兴”。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⑤文艺与复兴 <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是的。“复兴,为何是‘文艺’?”此刻回头聊文艺,同样为“主义”纠缠而充满“问题”。头一道话语陷阱:什么是文艺?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哈姆雷特》与《红楼梦》,是文艺,云冈大佛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也是文艺;披头士和好莱坞当然是文艺,咱春晚赵本山和“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谁敢说不是文艺……老子谆谆警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文艺复兴人瞻望的希腊时代,柏拉图主张将诗人撵出理想国。艺术与国家怎样相处?文艺与人类什么关系?先哲谈文艺而起愠色,其心也苦,两千多年后,纽约现代美术馆曾请毕加索致电声援“艺术自由”,被这位老顽童断然拒绝,理由是:“没有扼杀个人的国家,便没有真知灼见的人。”我们明白毕加索的意思么?这句话,适可置文艺于另一种定义。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而中国现在并非没文艺。诸位稍微想想看:我们的文艺与良民其实很般配。托马斯·卡莱尔的公式是“有什么人民,就有什么政府”,依我看,有什么文艺,就有什么人民。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上古的先王之制”,灰飞烟灭了。络绎于敦煌道中的礼佛者,日夕吟诵的唐人与宋人,历代文艺莫不照见彼时的人心。华夏经典不提也罢,须知文艺复兴匠师和中世纪同行一样,无非图解旧约与新约,虔敬专注,逾千年,画着画着忽然活画出自己的面目与身心。音乐是要晚一点这才容光焕发,当亨德尔大弥撒唱到“哈里路亚”,皇帝当场起立,全场起立。到了柏林墙倒塌那一年,西方万众聆听贝多芬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中国眼下的大部分文艺和绝大多数人,两相狎戏,仿佛催眠,并不意在唤醒彼此的价值与性灵。“人”从这样的文艺中能够辨认自己、实现自己么?倒也不是不能够,无奈人的精神存有不同的等级。要能创造为 “人”——而不是“为人民”——的文艺,还看怎样的天才、怎样的人,只是人与文艺遭遇周旋无可测:莫扎特并不预知自己的下一部作品,而作品,永在期待寻找它的“人”。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说来真是不可思议。各大文明,似乎仅止被我们翻译成“文艺复兴”的那股清风与洪流,居然兜底重塑全世界,各国的初民与帝君岂料人类因此弄成今天这般难收拾。不论“Renaissance”一词的所指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确凿领会什么是文艺?我无条件信奉“文艺复兴”的大启示:若是先秦以来思想资源果然凝成文艺的毒光照来世,那该多好啊,虽然我确信人类进程不可逆,复兴、盛世,过去了就过去了,不会照样来一次,除非天启全新的价值观,天纵全新的人。可能吗?只当是做野梦,我祈愿华夏复兴文艺、文艺复兴:何止中国,如今全世界唯利是图而涉嫌迷失,连西方也该幡然有悟,策动新的文艺复兴。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我知道,这同样是书生的妄念,而真的文艺果然制造不安、搅动人心。秋风先生不是鄙薄文艺而力倡“道德重建”么?是啊,文艺自古擅闯祸,撕破多少道德网络与假面,真的道德,则无不借文艺赋予温热、血脉与神经。我的意思是:倘若永逝的文艺复兴仍具神效,不在庞大的民族与国家,仅在个体的“人” ——华夏再也要不回“我们的”孔夫子,欧洲人休想重返中世纪,但哪位俗世凡胎存心被拯救而有所超越么?世道荒荒,惟文艺可能使若干单一的生命悄然醒觉、兀自“复兴”。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好一次艰难的书写。以这话题的全部复杂性,下笔已属冒失。不过我谢谢刘军宁先生好兴致,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但人总得说点梦话而免于日渐弥漫的大无聊。文艺复兴时代没报纸,我们有。话题会带出话题,歧义将衍生歧义,此下还有人乐意接续这场空谈么?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BR>&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2007年2月28日写在纽约(南方周末) </TD></TR>
<TR>
<TD class=text10pt align=right>&nbsp; </TD></TR>
<TR>
<TD class=text10pt>本文责编:<A href="mailto:frank@pku.org.cn"><U><FONT color=#0000ff>frank</FONT></U></A> <BR></TD></TR>
<TR>
<TD class=text10pt>&nbsp;</TD></TR></TBODY></TABLE>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H1 id=artibodyTitle style="COLOR: #03005c"><FONT color=#ff0000>LG杯古力零封李世石 第五次加冕世界个人冠军</FONT></H1>
<DIV class=artInfo>&nbsp;<SPAN id=pub_date>2009年02月25日</SPAN></DIV><!-- 正文内容 begin --><!--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blkContainerSblkCon id=artibody><!--正文上部推广 begin--><!--正文上部推广 end--><!--视频媒体显示 begin--><!--视频媒体显示 end--><!--视频显示 begin--><!--视频显示 end--><!--视频下载显示 begin--><!--视频下载显示 end--><!-- 显示附图 begin --><!-- 显示附图 end --><!-- 显示图片 begin -->
<CENTER><IMG alt=LG杯古力零封李世石第五次加冕世界个人冠军(谱) src="http://i1.sinaimg.cn/ty/go/2009-02-25/U1163P6T12D4238430F44DT20090225152336.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TOP-STYLE: none; BORDER-RIGHT-STYLE: none; BORDER-LEFT-STYLE: none; BORDER-BOTTOM-STYLE: none"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古力(右)零封李世石加冕LG杯冠军 <BR><BR></CENTER><!-- 显示图片 end --><!-- 输出内容-新分页 begin -->
<P>  </P>
<P>  北京时间2月25日,第13届LG杯世界棋王战三番棋决战在韩国江原道的百潭寺**落幕。中国棋手古力九段在三番棋决战第2局的比赛中执白172手中盘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以零封对手的方式夺冠,收获2.5亿韩元冠军奖金。古力赢得“世纪大战”的胜利,夺得个人第五个世界冠军。古力目前保持着四大世界棋战冠军,一举超过李世石,成为“世界第一人”。</P>
<P>  第一局比赛时,古力出人意料地没有受农心杯失利的影响,以屠龙的方式把李世石击败,大大地打击了对手的信心。本局比赛中李世石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将要进入官子时出现形势判断错误,惨遭零封。李世石曾被韩国媒体称为“三番棋之王”,这次在他最拿手的地方惨遭零封,受到的打击也许将是致命。</P>
<P>  本局自动轮换黑白,由李世石执黑了。序盘阶段,双方摆出了流行定式,落子速度都很快,进行也相当平稳。第24手时,古力反常规地托入右下黑无忧角,李世石求稳,选择了退。古力马上动手,迅速把右边实地全部拿到。这是古力针对李世石的棋风而选择的对策,因为李世石是位对实地非常敏感的棋手。不能给他太多的实地,不然他没后顾之忧,会非常凶狠的。</P>
<P>  随着李世石展开了下边的模样,上边黑模样中白棋几子也随时可能向黑棋贡献实地。古力第46手时选择了拉出,中盘战斗在此打响。也许古力的实战选择并非最佳,在白棋拉出的过程中,李世石在中央连压了4手,随后又抢到肩冲左边。这样一来,黑棋上中央潜力无穷,古力开始有些被动了。</P>
<P>  在此情况下,古力没有急着侵消,他选择了破下边黑阵和守左下实地,继续用实地向李世石施压。在这个时候,李世石只有围中央一条路了。关键时刻,李世石也爆发了一次。黑89至101手把左下白棋压住,局部处理非常成功,中央黑阵顿时将要成巨空。至115手中午封盘时,中韩两方的职业高手均认为,黑棋稍领先,李世石获胜的可能性大。韩国方面的讲解金荣三八段甚至提到“不出大的变化,李世石将胜定。”</P>
<P>  可下午续战以后,偏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缘于李世石的形势判断错误。白116手中央拐的时候,不知李世石是怎么想的,117往右边搭了一下,遭到了古力的锐利反击。可能这里确实是李世石对挡中腹没有自信,也可能李世石是想便宜一下。 在古力反击以后,李世石骑虎难下了。不得不进入屠龙的程序。但白130手冲破了黑中腹,棋事实上已经逆转,因为白龙弹性实在是太丰富了,杀这样的龙可能极小。</P>
<P>  实战进行显示,李世石尽管进行了长考,还是没有自信。当137手拐下,放弃了屠龙的时候,比赛事实上已经结束。</P>
<P>  黑137手拐下,古力140活定大龙出以后,李世石遭到了在网上看棋的韩国棋迷的疯狂攻击。“韩国围棋从现在开始沉没”、“李世石杀了韩国围棋”、“连屠龙的信心都没有了,李世石凭什么当世界第一”、“李世石比古力差远了”。韩国棋迷的疯狂声讨,直播室对话窗口迅速地向上滚动,几乎令人看不清写的是什么。但能看到的最多的话是“李世石,投子。” 白棋大龙活出以后,黑苦心经营的中腹全破了,处处显得薄弱。逆转以后,古力没有罢手,开始了打击李世石信心的过程。只见古力到处找事,专挑李世石痛苦的地方落子。到了上边的时候,李世石终于信心全无,再也撑不住了,于172手时投子认输。</P>
<P>  “世纪大战”中直落两局完胜李世石,古力在双方交手战绩上9-8领先。春兰杯、丰田杯、富士通杯、LG杯四大世界大赛头衔在握,古力在目前拥有的世界大赛头衔方面也已经4比2领先领先李世石(李世石拥有的亚洲杯快棋赛冠军因档次较低,未计入)。两个方面考虑,古力暂时性地成为“世界第一人”,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夏雨)</P><!-- 输出内容-新分页 end --><!-- 投票支持反对 begin --><!-- 投票支持反对 end --><!-- 独家提供 begin --><!--p class=title12>  <a href=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200006/3052545.shtml target=_blank>新浪网关于版权的最新声明</a></p--><!-- 独家提供 end --><!-- 球迷论坛显示 end --><!-- 球迷论坛显示 end --><!--体育推荐 begin--><!--体育推荐 end--><!--国足推荐 begin--><!--国足推荐 end--><!-- nba推广 begin --><BR><!-- nba推广 end --><!-- {进博客} --></DIV><!-- google_ad_section_end --><!-- 正文内容 end --><!--关于内容的操作开始-->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9-2-25 18:44 编辑 ]

U1163P6T12D4237695F44DT20090225095644.jpg (57.8 KB)

U1163P6T12D4237695F44DT20090225095644.jpg

U1163P6T12D4237697F44DT20090225095648.jpg (35.31 KB)

U1163P6T12D4237697F44DT20090225095648.jpg

U2806P6T12D4238655F44DT20090225161333.jpg (44.35 KB)

U2806P6T12D4238655F44DT20090225161333.jpg

U2806P6T12D4238776F44DT20090225164533.jpg (51.53 KB)

U2806P6T12D4238776F44DT20090225164533.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H1 id=artibodyTitle style="COLOR: #03005c">古力:李世石误算致败局 我和小李不可能争霸10年</H1>
<DIV class=artInfo>&nbsp;<SPAN id=pub_date>2009年02月25日</SPAN></DIV><!-- 正文内容 begin --><!--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blkContainerSblkCon id=artibody><!--正文上部推广 begin--><!--正文上部推广 end--><!--视频媒体显示 begin--><!--视频媒体显示 end--><!--视频显示 begin--><!--视频显示 end--><!--视频下载显示 begin--><!--视频下载显示 end--><!-- 显示附图 begin --><!-- 显示附图 end --><!-- 显示图片 begin --><!-- 显示图片 end --><!-- 输出内容-新分页 begin -->
<P>  </P>
<P>&nbsp;</P>
<P>&nbsp;</P>
<P> 2月25日,古力九段在第13届LG杯世界棋王赛三番棋决战第二局比赛中,执白中盘胜韩国李世石九段,以2比0的比分结束比赛,赛后高兴地接受了中韩记者的联合采访。</P>
<P>  记者:简单评述这盘棋。</P>
<P>  古力:布局阶段我跑出右上数子导致局面落后,在棋盘左边又下出了问题手,中午封盘前如果他下得好一些的话,我形势稍差。中午封盘后他出现了误算,强杀我的大龙,没有成算,后边总是我赢棋的希望大。</P>
<P>  记者:右上角那个二间低夹、双飞燕的定式精心准备过吗?</P>
<P>  古力:昨晚还在想这个定式,如果按照准备的那样感觉还不错,昨晚临机一动,想试一下对手的应手,结果他应得挺好的,结果还不如和俞斌老师一起准备的定式。</P>
<P>  记者:中盘李世石出现了误算,请评价一下。</P>
<P>  古力:我觉得他前面下得挺好的,我一直挺被动,封盘前那手跳(黑115)想先攻击我一下,如果老实收空的话,形势差不多,可能他要赢一点,但他判断正常收官的话他要差一点,所以想下得强一点,便宜一下,结果他出现了误算。</P>
<P>  记者:李世石的状态是不是有点问题。</P>
<P>  古力:这个不好说。我们之间的胜负都很正常,不能以两盘棋的胜负来说明什么,以后我们还有很多机会交手,希望以后还能下出很多精彩对局。</P>
<P>  记者:赛前想过2比0这个结果吗?</P>
<P>  古力:什么结果都有可能,今天如果我输了,我1比2输掉也有可能。我赢了第一盘后,没有想太多,将第二盘还是当作第一盘来下。我们之间的胜负很多。</P>
<P>  记者:你们的棋风很相像,怎么看你们之间的胜负?</P>
<P>  古力:很激烈的,这两盘我感觉他在中盘作战的时候都出现了一点失误,中盘本来是他的强项,当然也是我的强项,我在农心杯赛中就在中盘出现了失误。</P>
<P>  记者:你觉得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P>
<P>  古力: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比如今天很多地方本来应该能走到的,结果都没走到。</P>
<P>  记者:怎么看你们这场世界第一人之争?</P>
<P>  古力:现在竞争很激烈,随便和一个高手下,我都可能输掉,可能我们俩都是当打之年,近期成绩又好,所以说成是“世界第一人”之争吧。</P>
<P>  记者:你们之间的争霸会有多少年?十年吗?</P>
<P>  古力:十年?太长了!现在竞争激烈,能保持五年的好竞技状态就不错了。像李昌镐九段一共获得了17个世界冠军,我现在才拿5个,与他相比,还有遥远的距离。</P>
<P>  记者:这次你的发挥是不是很好?</P>
<P>  古力:第一盘感觉发挥还不错,但实际上两盘棋都很艰苦的,能2比0赢还是很幸运,不过我还是挺高兴的。</P>
<P>  记者:今天赢了棋,晚上有什么打算?</P>
<P>  古力:今晚请大家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能和大家一起就很高兴。</P>
<P>  记者:赛前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吗?</P>
<P>  古力:压力任何时候都会有的,就像俞斌老师赛前和我说的,赢了也不能说明你就是世界第一,输了也没什么,以后的胜负道路还长。这次我妈妈跟着我一起来比赛,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在这里我也谢谢我的妈妈。</P>
<P>  此时古力妈妈插话:谢谢儿子!众**笑。</P>
<P>  </P>
<P>  (谢锐)</P><!-- 输出内容-新分页 end --><!-- 投票支持反对 begin --><!-- 投票支持反对 end --><!-- 独家提供 begin --><!-- 独家提供 end --><!-- 球迷论坛显示 end --><!-- 球迷论坛显示 end --><!--体育推荐 begin--><!--体育推荐 end--><!--国足推荐 begin--><!--国足推荐 end--><!-- nba推广 begin --><BR><!-- nba推广 end --><!-- {进博客} --></DIV><!-- google_ad_section_end --><!-- 正文内容 end --><!--关于内容的操作开始-->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
原帖由 <I>力量与美</I> 于 2008-9-27 10:42 发表 <A href="http://bbs.chyichin.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137123&amp;ptid=29733"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bbs.chyich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德比前见证国米里程碑 萨内蒂伟大的心永驻梅阿查 &nbsp; 萨内蒂跨越里程碑   新浪体育讯 国际米兰与莱切的比赛,被大多数人看成了米兰德比的序曲。既然是序曲,那么这本应是一场平淡的比赛。从比赛的过程来 ...
</P>
<P>这个我喜欢<IMG alt="" src="http://bbs.chyichin.net/images/smilies/default/loveliness.gif" border=0 smilieid="64"> <IMG alt="" src="http://bbs.chyichin.net/images/smilies/default/loveliness.gif" border=0 smilieid="64"> 永远的队长</P>
我依旧在你身边看着你
就像水和岸一样
静静地看着你 感觉着你
水中依旧荡漾那抹涟漪
<P>
原帖由 <I>力量与美</I> 于 2009-2-25 18:48 发表 <A href="http://bbs.chyichin.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157715&amp;ptid=29733"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bbs.chyichin.net/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古力:李世石误算致败局 我和小李不可能争霸10年 &nbsp;2009年02月25日    &nbsp; &nbsp;  2月25日,古力九段在第13届LG杯世界棋王赛三番棋决战第二局比赛中,执白中盘胜韩国李世石九段,以2比0的比分结束 ...
</P>
<P>&nbsp;</P>
<P>古力第几冠了?第5个?<IMG alt="" src="http://bbs.chyichin.net/images/smilies/default/72_72.gif" border=0 smilieid="49"> </P>

<IMG alt="" src="http://bbs.chyichin.net/images/smilies/default/regular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1">&nbsp;

jx95.gif (41.14 KB)

jx95.gif

思念如水
  你的模样慢慢发黄
  直至成为一种习惯...
<H2 class=entry-ttl>梅沢、3連覇!【ドコモ杯第12期女流棋聖戦】</H2>
<DIV class=colored>
<DIV id=entry-3873>
<DIV class=entry-text>
<P><A href="http://www.nihonkiin.or.jp/player/htm/ki000346.htm"><U><SPAN style="COLOR: #800080">梅沢由香里女流棋聖</SPAN></U></A>に<A href="http://www.nihonkiin.or.jp/player/htm/ki000364.htm"><U><SPAN style="COLOR: #013cc3">加藤啓子女流最強位</SPAN></U></A>が挑戦する、<A href="http://www.nihonkiin.or.jp/match/fkisei/012.html"><U><SPAN style="COLOR: #800080">ドコモ杯第12期女流棋聖戦</SPAN></U></A>三番勝負第3局が2月25日(水)20時より<A href="http://www.igoshogi.net/" target=_blank><U><SPAN style="COLOR: #65379e">囲碁・将棋チャンネル</SPAN></U></A>にて放映された。 </P>
<P><IMG height=266 alt=ドコモ杯第12期女流棋聖戦第3局 src="http://www.nihonkiin.or.jp/match/12joryukisei_shukyoku.jpg" width=400> </P>
<P> </P>
<P>結果、286手までで白番・梅沢女流棋聖の中押し勝ちとなり、対戦成績2勝1敗で梅沢が女流棋聖位を防衛。 第10期から合わせて女流棋聖位3連覇となった。 </P>
<P> </P>
<P><IMG height=266 alt=12joryukisei_03_umezawa.jpg src="http://www.nihonkiin.or.jp/match/12joryukisei_03_umezawa.jpg" width=400> &nbsp; </P></DIV></DIV></DIV>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不死鸟老牌超一流71个冠军的赵治勋九段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9-2-28 19:22 编辑 ]

4c72690444ca6d5254561.jpg (55.33 KB)

4c72690444ca6d5254561.jpg

4c72690444ca7c7f6bf66.jpg (99.31 KB)

4c72690444ca7c7f6bf66.jpg

4c72690444ca7c8dabf8d.jpg (69.82 KB)

4c72690444ca7c8dabf8d.jpg

4c72690444ca7c85f3548.jpg (47.72 KB)

4c72690444ca7c85f3548.jpg

4c72690444ca7c959fb36.jpg (76.23 KB)

4c72690444ca7c959fb36.jpg

4c72690444ca76e7c8ed2.jpg (89.59 KB)

4c72690444ca76e7c8ed2.jpg

4c72690444ca77e142e5c.jpg (87.62 KB)

4c72690444ca77e142e5c.jpg

4c72690444ca78d814f69.jpg (90.71 KB)

4c72690444ca78d814f69.jpg

4c72690444ca780a0db23.jpg (79.59 KB)

4c72690444ca780a0db23.jpg

4c72690444ca84e1d7ed6.jpg (60.27 KB)

4c72690444ca84e1d7ed6.jpg

4c72690444ca760fcd7b6.jpg (75.26 KB)

4c72690444ca760fcd7b6.jpg

4c72690444ca8331f6e98.jpg (79.55 KB)

4c72690444ca8331f6e98.jpg

4c72690444ca832ab581f.jpg (78.88 KB)

4c72690444ca832ab581f.jpg

4c72690444ca825b62e2e.jpg (85.84 KB)

4c72690444ca825b62e2e.jpg

4c72690444ca780fe2cf4.jpg (52.92 KB)

4c72690444ca780fe2cf4.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IMG alt="" src="http://bbs.chyichin.net/images/smilies/default/regular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1">&nbsp;<IMG alt="" src="http://bbs.chyichin.net/images/smilies/default/regular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1">

yuanshu.gif (40.2 KB)

yuanshu.gif

思念如水
  你的模样慢慢发黄
  直至成为一种习惯...
<P><FONT color=blue>北岛与《今天》的三十年</FONT></P>
<P><FONT color=blue>发布: 2009-2-06 07:43 | 作者: 刘溜</FONT></P>
<P><FONT color=blue></FONT>&nbsp;</P>
<P><FONT color=blue></FONT>&nbsp;</P>
<P><FONT color=blue>&nbsp;《经济观察报》记者刘溜 </FONT></P>
<P><FONT color=blue></FONT>&nbsp;</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8年12月8日晚,诗人廖伟棠和我去见北岛,约定的地点是香港马鞍山的“映山红”中餐馆,北岛要请客吃饭。北岛已经先到了,坐在餐桌边,手持厚厚的菜单翻看着。见我们到了,他站起身来跟我们握手,身穿一件非常合身的中长黑皮衣,瘦长,清峻,孤高,但是有温和的微笑。</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北岛感冒了,发着烧,嗓音低哑,间或咳嗽几声。尽管自己不能吃辣,他还是为我们点了水煮牛肉和酸辣汤。他吃得很少。“你们多吃点”,他微笑着再三劝道,像一位和蔼的父亲。 那些天他无比忙乱,为12月12日举办的《今天》三十年诗歌朗诵会作着种种繁琐、细致的准备工作。他自己逐一给邀请名单中的十多位诗人兼老友打电话:芒克、舒婷、严力、翟永明、韩东、欧阳江河、西川、柏桦、宋琳、朱朱、孟浪、廖伟棠。 吃饭时,他说他想到了一个有趣的主意,“我打算朗诵会那天,台上的诗人和台下的听众,都没有椅子,就坐在一捆捆书上”。</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饭后我们步行去北岛的工作室采访聊天,一路上安静少人。他的小儿子年方四岁,活泼好动,他在家里难以静下来写作,于是租下附近宾馆的一个房间作为工作室。房间里除了桌椅等家具外,别无余物。他和廖伟棠费力地将一张长桌从里屋搬至客厅的靠窗处,他将在窗边写作。</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北岛语速较慢,不时略带迟疑地停顿,用词谨慎节制。他即将六十岁了,由于种种因素,自八十年代末移居国外至今,很少回过北京。在香港他最常去的是一家叫“老北京”的餐馆,他跟老板很熟,可自带酒水。</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自2008年春天起,北岛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讲座教授,定居香港,与家人团聚,生活终于安稳下来。当我问他在居住过的国家中最喜欢哪儿时,我很快意识到,这样问一个六年间辗转七个国家、搬家十五次的人,是多么愚蠢。“我一无所有地漂流……”这是他喜欢的秘鲁诗人瓦耶霍的诗句。</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多年来的颠沛流离,在他身上打上了深刻的印记,沉郁少言,固执坚守,平静之中仍透露出忧愤。迁至香港后,他仍然批判商业化,批判中产生活对精神的腐蚀,像一个清教徒一样对物质生活保持着高度警惕。 跟北岛一样,《今天》杂志也是命运多舛,三十年中历经长期被禁、艰难复刊、海外辗转迁址。诗人与《今天》,仿佛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孤儿,组成了一个坚牢的家庭。 近午夜时分,我们在路口告别,空气清新,有些许凉意。北岛肩挎一只黑色书包,独自步行回家。 三十年前,在《今天》创刊号的发刊词中,北岛写道:“在血泊中升起黎明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五彩缤纷的花朵,需要的是真正属于大自然的花朵,需要的是真正开放在人们内心的花朵。” 978年12月20日, 在北京亮马河畔的一间农民房——这儿是陆焕兴家——北岛、芒克、黄锐等七个年轻人都到齐了,拉上窗帘,围着一台又旧又破的油印机,共谋“秘密行动”的**振奋着每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七个人动手干活,从早到晚连轴转,干了三天两夜。陆焕兴为大家做饭,每天三顿炸酱面。 “半夜一起出去解手,咯吱咯吱踩着积雪,沿小河边一字排开拉屎,眺望对岸使馆区的灯光。河上的脏冰反射着乌光。亮马河如同界河,把我们和另一世界分开。”北岛在《断章》一文中回顾了当时的情景。 12月22日 ——这一天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晚上十点半,终于完工,屋子里堆满了散发着油墨味的纸页。七人骑车到东四十条的饭馆,要了瓶二锅头,为《今天》的秘密诞生 干杯。接着众人商量把《今天》宣传单贴到哪些地方,又由谁去张贴。北岛和陆焕兴、芒克三人自告奋勇,此去“凶多吉多”。 跟朋友们告别后,在回家路上,北岛骑车骑得摇摇晃晃,不成直线,街上空无一人,“翘起的屋檐像船航行在黑夜中”,在《断章》的最后中他感慨道,“迎向死亡的感觉真美。青春真美”。 第二天,北岛和陆焕兴、芒克三个人骑着车四处张贴《今天》,“三个工人两个单身,无牵无挂的,从我们家出发,我拿一个桶打好糨糊——这是在‘**’的时候学会的。一人拿着扫帚涂糨糊,然后另一个人贴,因为冬天很冷,必须贴得快,要不然糨糊就会冻住,还得放盐防冻”。</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他们把《今天》贴到北京当时重要的场所,西单、中南海、文化部,还有《诗刊》杂志社、《人民文学》杂志社、社科院、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胆挺大的。”北岛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门口碰到了徐晓,以前就认识她。我们正黑乎乎地往墙上贴的时候,她忽然间冲过来。徐晓就这样接上了,她也很吃惊。第二天贴到大学区,包括北大、清华、北师大、**。” 很快徐晓成为《今天》的重要成员。后来她在文章中回忆当时的北岛:“他高而瘦而白,留那种最普通的学生头,穿一件洗旧了的蓝色棉布大衣,戴一顶浅色毛皮帽子,性格抑郁不善言谈。在我的印象中,他好像不会高声说话,也没有激烈的言辞,他的执着深藏在不苟言笑的矜持中。”</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从1978年底到1980年底,一共出了九期《今天》。每一期篇幅从六十页到八十页不等,内容有诗歌、小说以及评论。每一期的印量为1000本左右。 最开始他们到西单那儿去卖,“大家排队买,排很长的队”。他们先把杂志贴出来,读者可以先了解杂志的内容,每期能卖几百本。“价钱大概从钱到七毛钱,在当时的民刊里算是非常贵的”,北岛说。 后来《今天》有位特别能干的“大管家”鄂复明,由他负责,《今天》可像官方杂志一样征订。征订工作做得很成功,在全国有一批可靠的订户。北岛记得,“1979年,到北京开会的韩少功来参加《今天》的作品讨论会,他用一个月的全部工资——四十块钱——买了几十本《今天》,扛回去送给朋友们”。</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 &nbsp;《今天》是1949年后第一份非官方文学刊物,它的出现并非几个年轻人兴致突发的产物。在此之前,北岛、芒克、多多、舒婷、严力等诗人已在“地下”潜伏了十年之久。北岛从1970年开始写诗,那时他是一名建筑工人,名为赵振开。 1970年春,北岛从河北蔚县工地回北京休假,与同学曹一凡、史康成泛舟颐和园的湖上,史康成立于船头,昂首朗诵了两首诗:“解开情感的缆绳/告别母爱的港口/要向人生索取/不向命运乞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北岛听后为之一动,问作者是谁。史康成说,郭路生。郭路生是谁。不知道。这位不知何人的郭路生(即诗人食指)的诗句,从此被北岛牢牢记住。</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1971年9月下旬,北岛在工地食堂打好饭菜,和其他知青聚在一起吃午饭。大家为刚得知的消息感到震惊:9月13日,林副统帅乘飞机逃往苏联途中摔死了。北岛慷慨陈词,把别的知青都吓走了。面对那个高压的时代,北岛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叫喊:我不相信…… 北岛与芒克相识于1972年,次年北岛到白洋淀去探望在那儿插队的芒克。“两眼直视,眼珠子微凸,就像两颗石头子儿随时都可能弹射出去,这就是大诗人北岛留给我的最初印象”,芒克曾这样写道。“北岛”和“芒克”这两个笔名是后来办《今天》创刊号时,俩人互相给对方取的。</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 &nbsp;1974年 秋,北岛所在的工地宣传组,把爱好摄影的北岛抽调去搞摄影宣传展。北岛提出的首要条件,就是建一间独立的暗室。暗室建成后,整天拉着窗帘,除了冲洗胶卷照 片,北岛用更多的时间完成了中篇小说《波动》的初稿。后来由于收藏地下文学作品的朋友赵一凡被捕抄家,事情败露,北岛被撤销工地“首席摄影师”的职位,逐出暗室,重新回到原班组劳动。 在当时,写作是一件高风险的事,那些作品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地下流传的。1973年,徐晓从朋友赵一凡那儿得到了一本手抄本诗集。“用的是当年文具店里仅有的那种六角钱一本的硬面横格本,字迹清秀,干净得没有一处涂改的痕迹。记得其中第一首诗的标题是《金色的小号》,另一首六行诗《微笑·雪花·星星》我一下子就背了下来。”徐晓在《半生为人》中这样写。四年后她才知道这本诗集的作者是北岛。 那时候北岛和芒克还有画家彭刚就多次讨论过,“中国一旦开放的话,我们应该办一本刊物,应该有所作为”。 “到了1978年的秋天,突然各种迹象都表明中国**要开始松动了,包括给右派平反、为四五运动平反等等,这些迹象对我们是一个鼓励。我们就决定从9月份开始,在黄锐家开编辑会,准备工作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北岛说。 《今天》创办后,十年潜伏期默默积存的大量诗歌终于得以走出地下,北岛、芒克、舒婷、严力、顾城、江河、杨炼等,都在《今天》上发表诗歌,这些压抑已久的声音,一经释放,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感染并激励了无数年轻人。</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这些诗人成为八十年代的中心人物,尽管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诗朦胧难懂,但这毫不影响他们被视为时代的代言人。而北岛个人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以至于后来“第三代诗人”喊出了“PASS北岛”的口号。 有谁没有背过他的诗句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雨夜》)——今天读来,仍然令人热血沸腾。</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 &nbsp;1980年9月,在出了九期刊物之后,《今天》被查封。他们改头换面,把公开发行的《今天》变成“今天文学研究会交流资料”,内部发行,从1980年9月到12月出了三期后,再次被禁。</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 &nbsp;1981年初清理民间刊物。“大部分民刊的负责人被抓,我们算是幸存者,但也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北岛说。他当时是《新观察》杂志社的编辑。作为《今天》主编,北岛自然首当其冲,但由于拒绝写检查,被停职反省。</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八十年代末北岛移居海外,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他在六个欧洲国家住过,1993年 搬到美国,在那里定居。除了写诗,他也开始写散文,写他与国际诗人的交往与友谊,包括金斯堡、施耐德、帕斯、特朗斯特罗默等,写漂泊中遇到的小人物以及各种怪人,也写他在全世界的游历和日常生活。“写他人也是在写自己,要诚实要勇敢。写真实的人物首先要充满爱和同情,但不要忌讳弱点,那是生命的一部分。” 北岛说。</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停刊十年后,《今天》在海外复刊。1990年春天,北岛,还有万之、李陀、高行健、查建英、刘索拉等,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开会,决定复刊《今天》。编辑部最初设在挪威,因为万之在挪威读博士。几个月后万之调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工作,编辑部随之搬到斯德哥尔摩。后来又搬到了纽约,然后是洛杉矶,现在搬到香港。</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nbsp; &nbsp;复刊后的《今天》从未中断,从未拖期,从原来的双月刊改为季刊,比过去厚多了,印刷也精美多了。不变的是它仍是一份民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涌现的大量民刊早已销声匿迹,只有《今天》,奇迹般地存活至今。 “现在我们出到第84期,减去早年的九期,也就是说,我们已在海外出版了七十五期。你可以想像一个刊物在海外生存的难度。”他说。摆在我们眼前的几本《今天》,是“中国独立电影”专辑、诗歌专辑和“七十年代”专号。 在《今天三十年》一文中,北岛写道,“依我看至少有两种全球化:一种是权力与资本共同瓜分世界的全球化,还有一种是语言和精神的种子在风暴中四海为家的全球化”。</FONT></P>
<P><FONT color=blue>&nbsp;&nbsp;&nbsp; 《今天》体现的正是这后一种全球化。北岛总结道:“《今天》反抗的绝不仅仅是**,而是语言的暴力、审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琐”。</FONT></P>
<P><FONT color=blue></FONT>&nbsp;</P>
<P><FONT color=blue>北岛:靠“强硬的文学精神”突破重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刘溜 “《今天》的出现释放了巨大的能量”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我原来以为《今天》只是诗歌刊物。<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今天》从一开始就是综合性的文学杂志。后来说《今天》是个诗歌刊物,是因为诗歌影响大,往往遮掩了其他门类的光芒。比如,《今天》的小说很重要, 出了像史铁生、万之、刘自立等具有原创性的小说家,领风气之先。而评论也并不弱,包括像阿城、黄子平等都是先在《今天》崭露头角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和芒克、多多他们后来都被归入“朦胧诗派”,但你认为你们是“今天诗派”。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有个误解。当时《诗刊》的副主编邵燕祥是我的朋友,他把《今天》创刊号上的《回答》和舒婷的《致橡树》,分别发在《诗刊》1979年的第三期和第四 期上。《诗刊》当时发行量很大,超过上百万份,无疑对“今天诗派”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在后来官方关于朦胧诗的讨论中,却不能提到《今天》。由于缺席,就 只剩下“朦胧诗派”这个官方标签了。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今天》在当时已经是个禁忌了吗? 北岛:当然是禁忌。除了一小部分《今天》的读者,大多数人无法得知所谓“朦胧诗”的来龙去脉,我们当时根本没有发言权。然而,历史从来没有什么定论,总是 在不断重写的。在重写过程中,命名极为重要,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命名,对世界的命名。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今天诗派”长期被“朦胧诗派”这个含混的官 方命名所遮蔽,是除掉这个遮蔽的时候了。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能否谈谈“今天诗派”(或“朦胧诗派”)与“伤痕文学”的关系。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去年在澳门举办的关于现当代中国文学研讨会上,一个复旦的教授,居然说“伤痕文学”也包括所谓的“朦胧诗”,我很生气,站起来反驳他说,你既然研究 “伤痕文学”与“朦胧派”,怎么连《今天》创刊号都没认真读过?我们在创刊号上惟一的评论文章,就是针对伤痕文学的,评的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刘心武的短 篇小说《醒来吧弟弟》。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批判“伤痕文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伤痕文学”基本上是工农兵文艺的变种,是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性表达,使文学再次成了工具,失去了文学的自主性和丰富性。我看这些教授脑袋进水了,抱残守缺,这么多年过去了,却连一点儿长进都没有。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今天》是一个纯文学杂志,但很多人还是会把《今天》跟**联系到一起。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所谓“纯文学”只在当时的语境中有意义,那是**压倒一切的时代,在那样的语境中,提出“纯文学”就是一种对**的反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八十年代初民刊很多,写诗的人也特别多,知名诗人有很大影响力。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今天》的出现释放了巨大的能量,那是精神的能量,语言的能量。这和精神与语言长期处在高压状态下有关。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转折期,诗歌承担了 过于沉重的负担。诗人甚至一度扮演了类似如今歌星的角色,那也是反常的现象。直到1985年,特别是1989年以后,商业化的浪潮席卷中国,诗歌重新边缘 化。这一**的尾声是1986年在成都举办的《星星》诗歌节,叶文福、舒婷、杨练、顾城和我都去了。叶文福最受欢迎,他写的是**讽刺诗,比如有首诗叫 《将军,你不能这样做》,非常直接,针对社会上的**现象,比如,将军如何占据幼儿园建造了自己的住所。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没听说过叶文福。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在诗歌节期间,叶文福被几个女“粉丝”包围着,有点儿像毛泽东。我后来在文章里写道:“叶文福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而毛泽东是晚年的叶文福。”他在 舞台上朗诵时,听众中居然有人高喊“叶文福万岁”。他真的可以发动一场**,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本人也会成为**的根源。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复刊后的《今天》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在海外复刊后,《今天》一度处境尴尬。首先是在商业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学处于低谷,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说,孤悬海外,读者非常有限,加上 财力人力上的种种压力。我们为此作出调整,继续寻找有潜力的青年作者的同时,我们把部分注意力转到文化批评上,支持那些边缘化的艺术门类,比如先锋戏剧、 独立电影等。在海外复刊后,《今天》编了很多专辑,大的就有40多个。我们下一期编的是“建筑与都市”专辑,讨论中国城市建筑的问题与危机。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刚说中国文化有很多问题,是哪些问题?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首要的是批评的缺席,现在不仅是美术,也包括文学、电影、戏剧等各个门类,都有这样的危机。不仅没有严肃的批评,甚至各种直接或变相收买的**现象 泛滥成灾,这首先始于美术界和电影界,现在已蔓延到各个领域。如果再不正视这一问题,中国文化就烂透了。 尽管《今天》影响有限,但我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今年春季号是由刘禾编辑的“中国诗歌:困境与思考”,就是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专号,这样严肃的批评在国 内几乎已销声匿迹了。今年的秋季号和冬季号连发了两期“七十年代”专号,通过集体的回忆来改变历史书写的方式,展现七十年代特殊的质感。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作这些批评你们没有压力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今天》的好处是,有商业化的压力,没有意识形态的压力,而商业化的压力在编辑过程中也是不存在的——没有广告,不考虑任何商业诉求。这在当今的中国文学中是非常独特的现象。当然,我们得想办法募捐筹款。在这方面我们很幸运,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候有“贵人相助”。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韩东说《今天》的启示在于,“独立身份以及思想自由的必要”,你觉得这两点总结得准确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我不知道韩东做过这样的总结,只知道他为《今天》三十周年所写的感言中这样说:“‘今天’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本文学刊物,不仅是一群写作的人以及某种 文学风貌,更是一种强硬的文学精神。”独立身份与思想自由固然重要,但在目前中国与世界这个大的语境中,“强硬的文学精神”则更贴切、更有意义。回首三十 年,《今天》一直处在逆境中,靠的正是这种“强硬的文学精神”突破重围,走出谷底。如果说一个民族需要那么一种精神的话,《今天》就应该是这种精神——它 是无权者的权力,无产者的财富,无家可归者的家园。 “诗歌离不开痛苦的体验”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食指刚刚过了六十岁生日,你把他视为新诗的一个开创者。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对,我们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他是1967年开始写作。正如我在关于“七十年代”的回忆录《断章》里所写的,第一次听到食指的诗时,我们都还在写旧体 诗,这显然与毛泽东有关,他的37首旧体诗词我们当时都会背诵。1970年春天,我和两位同学到颐和园划船。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一位同学站在船头朗诵了食 指的一首诗:“解开情感的缆绳/告别母爱的港口/要向人生索取/不向命运乞求”,那些诗句对我产生的震撼是无法描述的,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意外的窗户。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现在我们都不太了解食指,最多知道他的《相信未来》。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这很可惜,食指是非常重要的诗人。虽说自1973年精神失常以来,他的写作没有早期的那么出色。中国人太健忘了,尤其是商业性的娱乐文化在不断吞噬着年轻一代,他们对过去所知甚少。要知道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传统,也在失去想像的空间与能力。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参加很多诗歌朗诵会,你喜欢朗诵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起初一点都不喜欢,我是比较内向的人,不太喜欢公共场合,但后来在国外待久了,朗诵成为一个诗人的生活方式,尤其在美国,甚至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很多美国诗人都靠朗诵为生。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开始不喜欢朗诵,后来有所转变?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我在我写的散文《朗诵记》里谈到,除了内向的性格,还有早年的朗诵经验对我们的影响。过去**式的朗诵方法,声音特别夸张,高八度,字正腔 圆。在八十年代有个殷之光朗诵团,他们代表的就是那种朗诵方式。我们后来有意识地克服这种朗诵方式,追求一种比较自然的与呼吸有关的音调与节奏感。朗诵对 写作是必要的调整,你会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美国“黑山学派”提出了朗诵与写作的关系,特别强调呼吸的重要。“黑山学派”是美国“垮掉一代”的重要分 支。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曾批评过,美国六七十年代后的诗歌主流是叙事诗,你不喜欢叙事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这和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有关系。二战以后,美国中产阶级占据了社会主流,诗人也大部分中产阶级化。自五十年代末美国大学建立了创作课,把一大批出名的 诗人网罗到大学,成了教授。总而言之,诗歌离不开痛苦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写诗就会变成一种文字游戏。而叙事是英语文学的传统,没的可写,就往叙事上 靠,写自己身边琐事,比如生活中遇到的小麻烦,牛奶坏了、狗丢了,等等。我在美国教书时,特别在课程安排上声明,我反对的正是美国叙事性诗歌的主流,故特 意选择二十世纪国际现代抒情诗作为教材。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有没有讲过希尼?不过希尼的诗也是比较叙事性的。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没有。其实我是他的诗歌的第一个中文译者,1986年就翻译过他的诗,只是没有发表。但我并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叙述跟抒情是不是被分得太开了?诗是可以把叙事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其实写叙事诗并没什么错,关键还是怎么写。中国自古以来有不少出色的叙事诗,像 《孔雀东南飞》、《胡笳十八拍》、《长恨歌》,等等。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喜欢卡佛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喜欢。不过看卡佛最好看英文原作。我跟苏童讨论过这个问题。苏童的英文并不太好,但为了掌握卡佛的精髓,他查字典把卡佛的原作几乎通读下来。卡佛的小说非常微妙,那种微妙很难在翻译中传达出来,我看过一些译本,都不太够味儿。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他也写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我跟他还有点儿渊源关系。我从1999年起在美国柏罗伊特学院教书,每年秋天都去,只教七个星期。有人捐钱设立了专门的奖金,每年请一位美国作家来教书。这个项目最初是为卡佛而设的,那是1988年,结果卡佛那年病故了,由卡佛的夫人顶替。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我所知道的是,在国内的诗人中,你比较欣赏的是张枣和柏桦。除了他俩,还有其他诗人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是的,我挺欣赏他们俩的。他们两个同是学外语出身,具有双重文化的背景。柏桦有点儿可惜,他在八十年代的写作有很强的张力,到了九十年代,商业化冲 击太大,他曾做过书商的“枪手”,编写了一百多本书,靠此维生。这种生存的手段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一点我想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后来他转向中国古典诗歌, 但都没有他早期的诗那么好,遗憾。这些年国内的诗歌,我读的不多,故无从评价。《今天》原来是张枣和宋琳做诗歌编辑,最近由廖伟棠接手做诗歌编辑,与宋琳 合作。廖伟棠年轻有为,希望通过他能和更多有潜力的年轻诗人保持接触。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刚才说到,美国把这些诗人、作家请到大学里教书,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了他们的写作,你后来也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你会不会担心给自己写作带来什么影响?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外在条件并不总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再说我大半生都在动荡漂泊中,过几年安稳的日子不会轻易代替我的过去,不会轻易改变我,当然也要保持警惕。这么多 年来,我在美国大学当客座教授或驻校作家,都是临时的、短期的,东奔西跑,居无定所。我终于在香港得到稳定的教职,但愿能利用生活的稳定多写点东西。 “对漂泊者来说是没有选择的”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平常怎么关注国内的情况?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国内只是我的关注点的一部分而已,这和我的阅历有关。这些年走南闯北,比如我去过中东,中东的冲突就会引起我的特别关注。还有在这二十年的漂泊生涯中,我认识了很多外国朋友,我们会在世界各种文化活动经常见面。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大概已经习惯了经常旅行吧,在路上也能写作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我形容我的生活就像钟摆的两极,旅行变成生活的一种常态:在家就会想念旅行,在路上又会想家。这些年我已习惯在路上写作了,尤其写专栏,到期要交稿。有时候在飞机上也要写。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住过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地方,你觉得哪儿比较适合自己?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这就是像你这样不太了解我们生活方式的人提的问题。其实对漂泊者来说是没有选择的,到一个新地方要尽快地适应环境,比如要马上了解,到哪儿能买到酱 油和醋,到哪里去租车。这就像动物,尽量保护自己。而且不能太伤感,因为不断搬家,总不能对每个地方都伤感吧?这种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你的生活态度,你不是 游客,要保持生活的重心,这个重心是不以场景变化为转移的,这是漂泊者的重心。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在《断章》中提到拉赫玛尼诺夫曾激荡过你们的心,你从小就能听到很多古典音乐吗?是不是主要来自俄苏——就像文学那样,你听的古典音乐是不 是主要还是浪漫派的(俄苏和德奥)?音乐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金斯堡和爵士乐、摇滚乐关系很大,你喜欢爵士和摇滚乐吗?崔健接受采访,问他对八十年代有 影响的人物有哪些,他首先提到“朦胧诗人”。你和崔健有接触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我很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纯属业余爱好。随着时间推移,我从浪漫派转向古典派,从交响乐转向室内乐,甚至越来越极端,只喜欢听独奏。我也喜欢爵士乐, 特别是早期的爵士乐,喜欢那种原创的、奔放的、无羁无束的感觉,而大多数现代爵士乐越来越冷,就像现代人一样,好像被冷冻似的。我完全不懂摇滚乐,但我喜欢崔健,特别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就有我刚说的那种原创的、奔放的、无拘无束的感觉。我和崔健有过几面之交,有一次还一起过生日。我们是同一天生日,我比他 正好大一轮。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印象中好像好多诗人都说过类似的话,诗人就是不断地回到童年。你对这话怎么看?你重视童年经验吗?这种回顾跟写作状态有什么联系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童年是一个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重心。对诗人来说,重要的是要忠实自己的开始,并保持重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心未泯”。但仅仅停留在童年经 验上是不够的,还要从中生长出另一种东西,即“青春风格”,那是一种更成熟更持久的生命力,或许就是韩东所说的“强硬的精神”。我正在写一本类似回忆录的 书,讲述我的童年我的北京的故事。其中的片断首先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在《财经》杂志上。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国内的很多创作者一过中年就面临危机,创作乏力,精神萎缩,变成一个掌握世界、不再发问的人,被称为中年现象。你对此怎么看?你有过中年危机吗?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这与我刚才说到的“青春风格”有关。一个诗人应该一辈子都坚持这种“青春风格”,直到生命的终点。因为诗歌本质上属于“青春风格”,它决不与生命妥协,否认衰老否认死亡。正如陈敬容的诗集的题目 《老去的是时间》,说出了诗歌的精神本质与骄傲。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济观察报:你有句诗早已成为名言,“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撇开这句话,好像一个有所理想与坚持的人,大抵会有点英雄主义情绪。你现在对英雄是怎么理解的?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岛:看来你根本没读懂我的这首诗。在如今这年代,有何“英雄主义”可言?能做一个人,而不做狗猪牛马就很不容易了。<BR></FONT></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9-3-8 01:09 编辑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