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自己的心情自己体会]--2

让我把时间再倒回到15年前。
   那是一堂素描课,画的是莫里哀的半身像。我记的非常清楚,因为是一个叫秦齐的朋友戴了个耳机在听磁带,我问他是谁,他将耳机套到我头上说:“你听这首歌。”
   音乐如同清流瞬间穿遍全身,我从此记住了那首歌---------<狂流>。
   这同我在此之前听的诸如罗大佑、苏锐、费翔的音乐相比较,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这声音悠扬清新,深深摄住了内心。
   我对他说:“你的名字怎么这么巧?”他流露出略微得意的笑容。
   直到多年后我一直在想,一个人在他少年或青年时代所接触到音乐,大概最易成为伴其一生的音符。
   因为少年人的多与愁,善与感。
   所以同老朋友们谈到现在的十几岁的孩子喜欢F4、周杰伦,我们会抱以宽容一笑,就如同我们的父辈年轻时听的苏联歌曲、邓丽君一样,可是我们后来去仔细倾听邓丽君,发现她的音乐同样让我们如此感动,从而理解了以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邓丽君的音乐。因为那代表了一代人的青年时代。
   有什么能比音乐更能唤醒一个人对青年时代的追忆呢?
   后来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朋友,同龄的大家谈起齐秦、崔健、童安格、苏芮、蔡琴、罗大佑,彼此就会心领神会;小我两三岁的,喜欢张信哲;以次类推,总归是大抵接受的时间为青春年少。但96年以后发现音乐越来趋于包装化、纯商业化后,我的抵抗就表现为转而去重新翻听以前更老年代的音乐,比如皇后乐队、比如甲壳虫、比如卡朋特。
   如果说现在的流行音乐同10年前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我认为是10年前的流行音乐更接近音乐的原本。如今的流行音乐更考虑市场的因素。因为现在的少年听众最大的特征就是快餐式的文化口味,所以如今的音乐制作人不得不考虑这一迅速变换兴趣的受众。我遇到的许多少年朋友今天信誓旦旦的说永远支持某一歌手,半年后再提起,说那个人太傻了,早就不喜欢了,改其他人了。
   这大概就是现今流行文化的现状。我现在无法断定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他们的悲哀,但我相信一点,他们也会同我一样长大,他们也需要有纷乱挑选后的沉淀,但是太多商业化的音乐能够清澄么?
   我眼看着齐秦的专辑一张不如一张(可能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尽管他依旧努力,可是我能够理解,毕竟时光转换,岁月流逝,做事行路都受制于大时代背景的影响。我自己也有相同的体会。我也不可能再奢望听到类似于<花祭>、<外面的世界>这样的音乐了。
   但是我已心满意足,因为他在十几年前做的音乐已经被我收藏于心之梦田。
   那是一些可以随行终生的音符。
   终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