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歌手一定要常变常新才能有市场”成了一条铁的定律,以至于一代代的歌手们,不论是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功成名就的巨星,都在绞尽脑汁地变化着,而且即使效果不理想,也很少有人考虑过放弃这种想法。然而实际情况很值得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呢?是变的方式和手段不对头呢,还是说,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变化是否有助于歌手们超越自己,取决于他们曾经达到过怎样的高度。如果尚未达到最佳,那么变化的结果有可能是越来越好,当然也可能是越来越遭;相反,如果已经达到了最佳,那么变化多半会使他们退步,除非他们在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维持最佳,但那显然已经不是什么超越了。
先来说说我是怎么看待对苏芮的变化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从《第六感》开始苏芮初露“变”的端倪,而几年以后,到了《台北东京》发行的时候,她则完全脱胎换骨为一个大众化的歌手了。诚然,从悲天悯人的“大爱”歌曲到爱恨交加的情感小调,不能不说是一种变。可是换一个角度想想,亲情也好,爱情也好,命运也好,社会责任感也好,不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吗?既然都是在歌唱生活,有什么变不变的?就算变了,这种变化真得那么重要吗?我是先听了《台北东京》后才有机会听她更早的一些作品的,感觉上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些歌曲的共同点是:都有很好的旋律;都有令人思之动容的精神底蕴。早期的“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就不用多说了;后来的“我往何处去”,短短几个字,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困惑;再后来的“难关再窄,潮涌更壮,卷起千尺浪”,每听一次,都会有一次心潮彭湃;即使是《台北东京》这样以爱情为主线的唱片,也有一句意味深长的“享受孤独”,不知引导了多少人的精神生活。可惜她后来的歌曲里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认为这种内涵的丧失才是她最大的“变”。至于她是唱“大爱”还是唱“小爱”,唱命运还是唱生活,唱蓝调还是唱摇滚,这些都不是我心中的变,即使是,也都是些琐碎的、无足轻重的变。
既然有变,必然涉及到主体和受体两个部分。作为受体的歌迷,有人说,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可是,时代的步伐又是什么呢?是周杰伦、张惠妹和F4吗?是他们浮躁的音乐风格和花哨的舞台行头吗?或者说,是王菲的特立独行和那英的顺风顺水?苏芮就算紧紧跟上他们又能怎样?这些原汁原味的时代先锋都没有得到我们的青睐,难道一个迎合和蜕变过来的苏芮就可以吗?还有人说,他们喜欢新的东西。然而讽刺的是,这些人在听现场演唱会时,经常会对偶像的求变之作缺乏发应,而一旦老歌响起,才是他们情绪激动、泪光涟涟的时刻。有这种发应也不奇怪,人们虽然都在主动而被动地跟随社会的变化,但在精神的空间里,永远只有一个时代是他们真正的归宿。这个时代以外的东西,不是你不对它胃口,就是它不对你胃口,而最终不能相互接受。所以,苏芮为什么一定要变呢,做属于自己时代的真我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而接下来,我要残忍而冷酷地说:其实苏芮并不是在变,她只是被动地唱了一些使她看上去不太一样的歌罢了。因为有这种想法,几天前我在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向苏芮提出了我一直想问她的一个问题:如果她现在拿到了一些艺术风格和水准都堪与其80年代名曲相媲美的作品,会不会因为一贯坚持的“变”而拒绝演唱这些歌曲?这个问题看似“将”了苏芮一军,但实际上表达了我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我不相信有这样的好歌她会不唱。或许88、89年的时候,她是决意要变一变的。可是事情发展下去就完全超出了她的控制。她不是不能重复自己,而是时代根本没给她这个机会。想想看,罗大佑还在、梁弘志还在,曹俊鸿还在,钮大可还在,可今天的歌坛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一来,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状态,现在就算你把这些大师关在屋子里专门为苏芮写歌,他们也未必写得出多好的作品来;二来,新近成长起来这批孩子欣赏不了他们的东西,他们索性也不再写了。所以,即使是重复自己,苏芮都找不到合适的作品,更不要说超越了。于是她唱了一些使她的事业一蹶不振的歌曲。给别人的感觉是她变了,从她自己嘴里出来则是求变。或许苏芮自己都不清楚,倒是她是在主动地变,还是在被动地变。而我倾向于后者。
一个歌手面对媒体时,总要说一些堂而皇之的话,苏姐说她既不能重复自己又要超越自己就是这种类型的话。而有时一不留神,她也会说一些更真实的想法,比如有一次她说:现在的好歌越来越少了。这句话比所谓的超越和重复之类的东西要恳切的多。如何才能既不重复自己又超越自己?不就是找到几首真正的好歌吗?从苏芮最后几张唱片来看,或许她没有重复自己,但显然并未超越自己。可见她是在没有好歌的情况下被动出手的,那么所谓的主动求变就无从谈起了。
苏芮今年51岁了,即使再出专辑,也很可能是最后的一张了。这张在她歌唱生涯中耗时最久的专辑,要做成什么样子才能令人满意呢?我做了一番的设想:
首先,苏芮千万不要试图去吸引新新人类。这群染黄头发吃着快餐文化成长起来的人,是绝不会去接受一个50多岁的歌手的。他们要的是谢庭峰的帅,王菲的酷,蔡依琳的嫩和萧亚轩的美。他们唯独不要苏芮的丰富和深沉;其次,苏芮也决不要去学唱这些人的东西。她的性格已经摆在这里了――不能接受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能唱得好,唱得像?再次,苏芮也不要害怕去重复自己。现在已经是2003年了,可我们说起她时,仍然很欣赏她20年前的东西。一部分是因为那时的东西确实好,另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的口味已然如此了。苏芮既然不能抓住年轻人,为什么不考虑善待一下自己的老歌迷们呢?最后,苏芮应该想到,不同的时代不会重复成就同一个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找那个最器重你的时代呢?不去找那些最欣赏你的人呢?不去找那些曾经和你一起战斗过的人呢?――罗、梁、曹、陈、翁、楼、林、鲍……,这些大师即使不复当年之勇,但凭着深厚功底,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又有什么困难呢?
用了太久的时间思索超越,却忘了自己早已站到过顶点。顶点意味着已经无可超越,剩下的惟有重复和倒退。有那么多矛盾而自私的歌迷,一边说:XX专辑,一座不可超越的丰碑;一边又说,苏姐,我们支持你变,去创造新的辉煌!既然已经无可超越了,变化又有什么意义?无非是两种结果:要么越来越糟,要么以另一种方式重复自己。既然如此,似乎重复自己要更理智一些。所以,在这个令您越来越伤感和失落的年代里,不如彻底放弃变的想法,静下心来做一张《尘缘》那样的唱片吧。除非您能证明,自己还没有达到过最佳。
说了这么多,一定是要得罪苏姐了。不过在我说这些之前,想起了一位朋友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理解万岁”的意思吧?我希望苏芮本人或者一些网友看到我的观点时,也能抱着“理解万岁”的心态去对待我。我与其他一些歌迷有所不同,他们只要一想到“苏芮”两个字,心中就全是浓浓的敬意和爱,接着他们还会说:“苏姐,无论你怎样,我们都爱你!”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他们有权去溺爱苏芮。可是我不会。我心中也有敬意和爱,但我更有一句想对她说的话:变,并非永远都是可能和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