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1975-2005) [打印本页]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3 16:33 标题: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1975-2005)
即将于2009年2月6日在台湾出版的书
橫跨時空三十年
22組演唱團體、108位實力歌手、200張經典專輯
全方位流行音樂評鑑聖經!
台灣音樂史上最詳盡、專業、完整的樂評書籍!
2009/2/6新書上架
陶曉清、馬世芳、葉雲平-編輯統籌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企劃製作
《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 1975 -2005》前言:
在要開始寫這一段文字的此刻,真可以說是百感交集。因為時光是如此不留情面地一直往前走,回頭看一路走來的痕跡,告訴自己雖然過程辛苦,還是要盡量向前看。只是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事情是非留下痕跡不可的,因為那集合了太多人的心力才得以完成,比方說本書就是一例。
第一個百大的產生,是當時仍在大學唸書的我兒子馬世芳,跟他的學弟妹們共同鍥而不捨努力完成的。當時電腦雖然已經相當普及,但是跟今日相比,部分功能仍是相當地緩慢且不便。多虧了那時我們有一位既耐心又細心的主編吳清聖,完全投入地主導、完成的這項艱鉅的任務。清聖在結束短短的一生之前,把他手邊相關的資料移交給馬世芳,其中的一些東西至今還在我書房裡放著。當他知道我們要開始著手進行新一百大的票選時,還主動提議要幫忙收集第一批的資料。所以我首先要在這裡謝謝清聖的付出。
當年還在學校唸書的這群年輕人,如今已紛紛成家立業進入中年。日常生活的忙碌,與開始要為自己的家庭努力奮鬥之餘,還要投注心力為這一本書的出版而費神,除了關心流行音樂的走向之外,可能也抱持著能為一直在華人流行音樂界引領潮流的台灣流行音樂,留下一些具體見證的心情吧。但這樣的書編起來費時費力,若不是有足夠的熱情,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我也要感謝葉雲平,扛下重責擔任此書的主編。
從有此構想,到書真的出版,這期間也經歷過多次的變化,每次都幾乎令我以為就要無疾而終了,但這位年輕人依然不輕言放棄。在後來幾次的聚會中,看到雲平仍然選擇留下來一起工作,我真的感到安心且充滿感激。
而在前一百大的書中也曾參與製作與撰稿工作的林怡君,多年之後能在出版社工作,並剛好成為這本書的催生者,也是一個難得的緣分。那天,她帶著攝影來我家拍唱片的封套,看見她一絲不茍地用一種化學溶劑把封套上沾粘的標籤一一去除,為的只是希望能在書上盡量呈現這些唱片完整的原貌時,也令我非常感動。
我更要感謝所有參與這本書從前製到後續宣傳的每一個音樂人。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自1997年開始,便針對每一年出版的專輯唱片選出年度十大專輯與單曲,至今已超過十年。雖然每年觀眾看到的新聞多是一些聳動的八卦,比方說誰誰誰為何沒出現在十大榜單之內,或是某人穿著如何等等,但無可諱言,十大頒獎典禮也已經成為流行音樂界的大事之一,成為對一整年來的音樂工作者——包含幕前與幕後——給予肯定的重要場合。多年來參與評審的朋友們,一直都是在只有一個便當和一杯咖啡的「酬勞」下鼎力相助。很可惜族繁不及備載,於此未能將大家的名字一一列出,只能統稱為「無名英雄」。後一百大的初選名單,就是因為有這群為了音樂無私地貢獻自己專業品味的音樂人,才得以產生的。
在這個階段的工作中,我要特別感謝吳建恆,願意接手這個年度十大的討論、票選工作,使我能幾乎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地放手。有人傳承,那感覺真是美好!
說到傳承,我的同學及老友們都羨幕我有個幾乎做著跟我一樣事情的兒子,說那才是真的有了傳人。不得不說,每當有人稱讚馬世芳時,我真的很開心,但他也是真的很努力很優秀。我只是想說就算身為母親,還是無法硬逼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所以這幾年我們**可以一起到世界各地去聽演唱會,一起主持那些非常有時代意義的演唱會,一起看見這本書的完成,我由衷地感恩!
多年前北京音樂台的一位主持人帶著幾位當地音樂人,和我們約在電台附近的一家咖啡廳碰面。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其中一位男士忽然拿出我們當年出版的百大一書,以及後來滾石配合CD出版的《永遠的未央歌》要我簽名。當時他說的一句話深深地留在我的心裡,他說:「這是我們的音樂聖經!」
我一點也不敢驕傲,只能更加認真對待我最愛的音樂!
只是實在沒想到,那些書就這樣超乎我們的預期,到處流傳,影響了不知道多少人。
所以,抱著誠懇與感激的心情,此刻我們要再次欣然地交出一份我們都已經期待已久的成果,希望能成為華人流行音樂史上,小小但重要的一個逗點。
by 陶曉清 2008/12/18
附:《台湾流行音乐100最佳专辑1975-1993》介绍:
197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可以說是台灣歌壇蓬勃發展、曲風變化更替紛起的一段時代。在時代上台灣**則是歷經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中日斷交、中韓斷交等等衝擊,經濟卻是脫離光復初期的窘境,各項建設陸續進行,經濟起飛的一段時代。如此不穩定暗潮洶湧卻又出奇平靜的詭譎環境,反映在音樂上卻意外產生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專輯。那段年代,台灣歌壇有著台灣民謠、校園民歌、鄉土搖滾、日本翻唱歌曲、廣東翻唱歌曲乃至商業流行種種創作風格輪番上陣。每種曲風流行皆有其時代背景醞釀,而這些歌曲亦忠實傳達那些時代的心聲,精采紛呈。我想這或許是許多四年級生、五年級生、六年級生為何聽到這些專輯時,會有頓時失神,會有剎那緬懷。
那段時代,台灣唱片市場一片大好,唱片公司百家爭鳴,才華洋溢的創作人歌手更是有量又有質。每個皆是上得了檯面,皆能在台灣歌史上擁有一席之位的音樂人。例如:李泰祥,李壽全、李宗盛、羅大佑、小蟲、陳復明、陳志遠、陳樂融、陳小霞、陳昇、沈光遠、鈕大可、楊立德、童安格、黃韻玲、黃舒駿、馬兆駿、邱晨、翁孝良、童安格、鄭華娟、曹俊鴻、庾澄慶、姚謙、譚健常、林強等製作人詞曲創作者,歌手則有齊豫、潘越雲、張艾嘉、陳淑樺、黃鶯鶯、蘇芮、王芷蕾、蔡琴、鄭怡、許景淳、殷正洋、薛岳、費玉清、齊秦、王傑、庾澄慶、姜育恒、江蕙、鄧麗君等歌手,其每人歌聲辨識度高,個性鮮明,實力優秀,作品皆在質量上皆有一定的水平。
著名電臺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女士在1993年發起了「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評選,評選的範圍是從1975年楊弦的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開始到1993年1月之間出版的所有專輯。
這份名單雖然有許多的遺珠之憾(畢竟,每個樂迷皆會有其心水之專輯),但不可否認這份名單的作品皆是一時之選。曾經有段時光,自己很努力想去收集這些專輯,但這真是很艱難的功課。幸好,科技網路預來愈發達,許多同好陸陸續續會將部份歌曲上傳,有些歌在YOUTUBE也能找得到,使得歌曲不至失傳。當然網路的發達也是抹殺創作品新血的幫兇之一,果真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些專輯在樂迷千呼萬喚下有了復刻版,有些還能在二手CD找的到。
寫著寫著,要對這份念舊下一註腳時,突然想起黃鶯鶯在〈酸甜〉內的一句歌詞--
『生命是刻上了記憶的唱片,裝飾著孤單與溫暖的音樂。』
這或許是一種回首舊時路的成長吟唱,重溫每首歌曲其背後的故事。
[ 本帖最后由 西皮士 于 2009-2-3 16:37 编辑 ]
图片附件: 200.jpg (2009-2-3 16:33, 20.77 KB) / 下载次数 532
http://bbs.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61482&k=28da6a9c7b4c64010e42cf03d411fad2&t=1730754054&sid=hMc4CV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3 16:36
内容简介 :
全方位流行音樂評鑑聖經!
台灣音樂史上最詳盡、專業、完整的樂評書籍!
伍佰、李宗盛、李壽全、吳楚楚……齊聲推薦(依筆畫順序)
正反雙封面特殊裝幀
典藏加贈:200最佳專輯編年拉頁小海報
音樂不只是現在的事,更是未來的事!
再沒有比歌曲更忠誠的事物了!
人會跑遠、記憶會消逝,
一百年後,這些歌仍會帶著我們的故事,在聽者的眼中閃現光芒!
本書緣起於1994年由陶曉清與台大人文報社所合作的《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1975.9-1993.1》,當時由陶曉清出面邀集一百多位專業人士評審投票,從專輯整體、原創性、詞、曲、演唱等方面評分,選出了從1975年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起,至1993年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並由人文報針對每張專輯撰寫介紹,編撰成專書。
這本原為大學社團的出版物,意外成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至今唯一一本具專業與權威性的Music Guide,也見證記錄了台灣的流行文化史。這本「百張最佳專輯」在許多歌手和樂迷圈中成為絕版經典,甚至包括大陸都還有許多樂迷爭相複印收藏。
如今由音樂人交流協會主辦,陶曉清及馬世芳**攜手策劃,葉雲平主編,接續前書,再度邀集樂界專業人士選出了1993-2005年間的百張最佳專輯,結合先前的百張,本書選出了從1975到2005,共30年間流行音樂最佳的200張專輯。
本書製作前後耗時八年,召集多位知名DJ、作家、記者、樂評人等合力為兩百張專輯撰寫精闢評介。書中共收錄108名歌手、22組團體、2000首以上的歌曲,每張專輯都有專業詳盡的介紹及封面圖片,加上豐富的歌曲出版參考名單,可說深度與廣度兼具,訊息與情感共載。本書可說是台灣目前唯一一本全方位的流行音樂聆聽指南評鑑聖經,也深具流行文化史的意義,絕對是所有樂迷案頭上不可或缺的一冊!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9-2-3 19:44
还没上市。。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3 20:14
淘宝上有。。。。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9-2-3 20:22
不是说 2009年2月6日 台湾上市吗?现在才2月3日,莫非搞预售版了???
作者: 水岸上的过客 时间: 2009-2-3 20:26
原帖由 填写 于 2009-2-3 20:22 发表
不是说 2009年2月6日 台湾上市吗?现在才2月3日,莫非搞预售版了???
据我的经验,可能是盗版……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3 20:35
不太清楚,应该就是预售版吧,2月6号正式上市
我是在淘宝上订购的,可能到时候也会出**简体版的吧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3 20:37
原帖由 水岸上的过客 于 2009-2-3 20:26 发表
据我的经验,可能是盗版……
不是吧,不过我书也还没到。。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9-2-3 20:50
估计第一名十之八 九还是罗大佑的《之乎者也》,从作品深度考虑,能挑战罗大佑的也只有交工乐队了,但交工的音乐地域性太强,搁整个华人世界里影响力就有限了。
[ 本帖最后由 填写 于 2009-2-3 20:51 编辑 ]
作者: 出沒 时间: 2009-2-3 21:12
好书,届时得买一本.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3 21:17
还是有点期待的,上一次的百佳比较偏重民谣和影响力方面
不知道这次会有什么不同,老罗的《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肯定还是会排在前十的,
交工乐队感动人的不仅仅是音乐,一种精神罢,就《菊花夜行军》那张没歌词听不大明白,有了歌词也很多看不懂,并没太多听,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9-2-3 23:03
原帖由 西皮士 于 2009-2-3 21:17 发表
交工乐队感动人的不仅仅是音乐,一种精神罢,就《菊花夜行军》那张 ...
只能说......因为历史的变迁,真正的中国古代官方语言让现代说着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靼子话的我们异常费解。
作者: 水岸上的过客 时间: 2009-2-4 07:42
原帖由 西皮士 于 2009-2-3 20:37 发表
不是吧,不过我书也还没到。。
别怕,我也只是猜测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6 15:04
[转帖] 光陰的故事──序《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我的母親陶曉清是資深廣播人,打從1970年代便是美國權威音樂雜誌《滾石》(Rolling Stone)的訂戶。父母臥室的床頭和地上,常常攤著他們讀到一半的書。父親那邊是雜文、小說、古籍;母親這邊,枕頭底下便經常壓著一本《滾石》。我自己是到上了中學,認真聽起搖滾,纔慢慢感覺《滾石》的厲害。儘管以我當時的英文程度和音樂知識,大多文章只能半讀半猜,卻也很長了不少見識。
1987 年,信箱收到一本特別厚的《滾石》特刊:他們廣邀各方樂評,選出1967年以來最偉大的一百張專輯,作為創刊二十週年特別企劃。當年自然沒有網路這種東西,類此資訊極為珍罕,消息傳播也遠不如現在迅速,這份「百碟榜」的效應,竟持續了好幾年:若干台灣雜誌曾經抄列這份榜單,唱片行也常把它張貼在店頭,作為顧客採購指南。一時之間,自詡精進的樂迷人手一份,人人都在盤點自己聽過幾張,彷彿那是一份「搖滾學力測驗」的考卷。
那年我十六歲,剛上高中。拿著這本特刊,我如獲至寶,從第一頁艱難地讀到最後一頁(裡面有太多陌生的名字和故事,什麼字典都幫不上忙)。對摸黑前進的初階樂迷如我,它簡直就是一座高懸的燈塔。
那時候的台灣,也正經歷一場「大爆炸」:蔣經國宣佈解嚴,壓抑了幾十年的各樣禁忌紛紛鬆綁,台灣搖搖晃晃進入一段嘉年華式的「集體醺醉」時期,每個人都憋了一肚子意見要發表。還有哪個媒介,比流行歌曲更宜於承載、宣洩那個年代過剩的**?1989年,我考進台大。陳淑樺的「夢醒時分」和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唱遍全島,雙雙賣破一百萬張。崔健的《一無所有》在**前夕引進台灣,「黑名單工作室」出版了《抓狂歌》,全數歌曲遭國民黨禁播。默默無聞的伍佰參加「水晶唱片」的「台北新音樂節」,在台大舊體育館獻出生平第一場正式演出,我是當天不太多的觀眾之一。這些音樂之新鮮、熱鬧、勇莽,令我血脈僨張。流行歌曲已和小說、劇場、電影一樣,成為那個時代百無禁忌的「大探險」路線之一。
我的大學四年,正好一頭栽進這場百花齊放眾聲喧嘩的「後解嚴」**,台灣流行音樂也在這段時間開出許多奇花異卉,緊緊扣住了時代的冷熱悲歡。
大學時代讓我投入最多心血的,是一份叫《台大人文報》的校園刊物。我們什麼都寫:文化觀察、校園生態、自傳體的抒情詩文、還有音樂──我們寫了很多評介音樂的文章,還編過一本台灣流行音樂特刊,遍訪樂界人士,寫了幾萬字的論述專文。我始終記得當年那期「滾石雜誌百碟榜」,後來也讀了一些「先進國家」編纂的搖滾著述,見識了他們爬梳樂史、引薦作品的認真工夫,讓初入門的樂迷也能獲得指引,累積屬於自己的「文化教養」──聽搖滾當然也有搖滾的教養。羨慕之餘,不免癡想:在「作品熱鬧、論述冷清」的台灣樂壇,我們能不能認認真真把它當成一個藝術門類,爬梳樂史、累積論述、導引樂迷,沈澱出一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教養」?
畢竟年輕,「不自量力」既是缺點、也是優點。我們決定參考「滾石百碟榜」的精神,廣邀台灣各界音樂工作者,共同選出「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逐張撰寫評介,編成指南。光憑我們這些小毛頭恐怕請不動那些忙碌而顯赫的音樂人,於是我央求母親出面,借用她的聲望和人脈,邀請大家共襄盛舉。評選「專輯」而非「歌曲」,當然是一種態度:我們相信「專輯」應該被視為有機的、完整的作品,而不只是一堆歌曲的集合。我們相信「專輯中心」的評選方式,更能彰顯「流行音樂作為藝術門類」的意義。
當年企劃、評選、製作的過程,在吳清聖1994年的前言有詳細的交代。這樁大工程,箇中種種困難,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壓力之大,幾乎拖垮了這個小小的社團。這本書在1993年春開案,我不久便畢業入伍,全書都是由學弟妹接手編完。當兵放假,偶爾會去台大附近的印刷廠排版室找清聖,和他一起排這本書的版樣。排到後來不支睡倒,就窩進地板上的睡袋瞇到天亮,再趕車回左營軍區報到。這本書遲遲不能完工,清聖極為自責,常在深夜打長途電話到軍中向我告解。當年到底講了什麼,早已不復記憶,只記得我也曾在沮喪中自問:這樣的不自量力,究竟值不值得?
《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終於在1994年冬出版。初刷兩千本不到三個月就賣完,次年又加印了勘誤增補的再版。然後同學們陸續畢業、出國、當兵、就業,到再版也賣完的時候,已經沒人能處理後續的業務和帳目,我們便讓這本書「功成身退」了──至少當時是這樣以為的。
出社會這些年,不斷有初見面的人告訴我:這本書如何開了他們的眼界、是多麼重要的聆聽啟蒙。他們屢屢敘說當年是如何發願蒐齊榜上全部專輯,如何和朋友一起逐篇評點、辯論優劣。還有許多做音樂的朋友告訴我:讀完這本書,讓他們覺得自己能做這一行,是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2000年,此書絕版已久,我居然看到中國大陸網站出現完整的「百張最佳專輯」清單,然後我纔知道它在大陸慣稱「台灣百佳」,流傳極廣。我們的書有幾本輾轉傳到對岸,竟被當成珍品。不只整份被謄打上網,還有人把一百張專輯的MP3蒐全了,悉數打包上傳分享,作為彼岸樂迷有志精進者的「自修教材」。
它果真變成許多人探索台灣流行樂史的嚮導,一如1987年那份「滾石百碟榜」曾經照亮我摸索的前路。那幾個窩在文學院地下室寫稿打屁的大孩子,做夢也想不到這本小書竟會牽連出這樣的結果──當年的不自量力,或許真是值得的。
這些年,每個讀過那本書的人遇見我都會問:它還會再版嗎?你們還會做續集嗎?2001年,我約了老搭檔清聖和母親討論編輯新版的可能。當年舊稿事後重讀,有許多不盡滿意,需要改寫;更麻煩的是,近年出版的新作,應當如何評選?音樂圈幾番消長,當年動員一百多位評審的浩大工程,是勢難重現了。
結論尚未底定,清聖血癌入院,在2003年辭世。我們還是希望繼續這個計畫,幾經討論,母親建議以「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每年的專輯評介作基礎,設計一套新的評選方式。我邀請老友葉雲平擔任這本書的主編,並決定另起爐灶,重新選出1993到2005年的「新百大」,與整理後的「舊百大」合為一書。箇中詳情與評選歷程,雲平在新寫的前言有完整的交代。
這部書歷經許多曲折,從發想到完工,竟足足耗去將近八年歲月。其中種種拖延,仍得歸咎我的懶散與逃避──再說下去,不免又要變成徒然的告解了。除了謝謝雲平和協會的擔待,最高興的,還是能夠重新和老同學一起合作:當年參與編輯的林怡君還是大三學生,如今已是時報出版的主編。若無她大力促成、協助製作,此書恐怕早已胎死腹中。當年的美編羅文岑,更已成為獨當一面的平面設計家。那時我們做出那本小書,豈能想像十幾年後還會重聚一處,為它再續前緣?清聖天上有知,也會為我們開心的。
那本書1994年出版以來,台灣音樂產業從**到崩盤,規模一路潰縮,不知伊於胡底。書成此刻的2009年初,台灣唱片銷售大抵以一萬張為高標,全年發片的數百種專輯之中,銷售突破十萬張的作品恐怕不到五種。大多專輯的銷售數字,往往還比不上隨便哪一本小說或詩集的初刷印量。CD淪為「手工藝品」,眼看就要滅種。流行音樂化為網上流竄的數碼,想聽什麼,一抓一大把,聽完就殺,毫不心疼。當年攢半天零用錢買一捲卡帶,珍而重之聽了又聽、直到背熟每一段樂句的那種心情,大概很難再有了。
另一方面,台灣社會氣氛也從「後解嚴」的鬧熱滾滾,漸漸進入幻滅、**、渾沌晦暗的時期。歌是社會的鏡子,新選出的一百張專輯,多少也反映了這樣的情況:「後解嚴」的能量在1990年代漸漸耗竭,十幾年來各種類型起起落落:R&B、嘻哈、城市民謠、原住民歌謠、電音舞曲......,然而兼具原創性與續航力、足以引領風潮的指標人物,畢竟不多。歌壇的「全民偶像」在2000年之後幾告絕跡,市場崩解成細碎的分眾區塊,人人各擁其主,唱片公司必須深耕「利基市場」,大投資、大製作便難得一見了。國際唱片集團「報表至上」的企業文化,使「企劃導向」讓位給「業務導向」,唱片愈做愈保守。概念完整、內容紮實的「專輯」,便也愈來愈稀罕了。
早年的「地下音樂」漸漸發展成後來的「獨立音樂」,電腦錄音普及之後,製作音樂的門檻大大降低,拮据的預算也能做出品質極好的作品。市場崩盤,反而讓單打獨鬥、個性鮮明的獨立廠牌,也能和大公司平起平坐,「主流」和「非主流」界線愈來愈模糊。網路抹平了音樂人和樂迷的距離,現場演出的場景則愈來愈熱鬧。獨立音樂人往往先以密集演出搭配DIY的網路單曲或EP(迷你專輯)吸引觀眾,勞民傷財的「實體專輯」不一定是優先選項。1990年代,唱片圈曾經努力嘗試建立另一種由單曲和EP主導的市場,結果功敗垂成,豈知數位**竟在多年後成全了這樣的理想。
在這個「歌曲氾濫、專輯貶值」的時代,這樣一本指南,會不會變成「專輯時代」迴光返照的最後紀念?但願不是。縱觀這兩百張專輯,誠然,任何評選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藝術創作畢竟不是田徑賽,可以單靠碼表和長尺定優劣、決勝負。然而這份披沙瀝金的榜單,確實涵括了許許多多華語流行音樂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成就。
兩百張唱片之外,還有太多精彩專輯,聰明的讀者當懂得穿越這份榜單,融會自己的聆聽品味。借用清聖當年的話:我們但願先「築起可以瞭望的塔台」。前方究竟是柳暗花明抑或萬丈深坑,唯有張開耳朵,纔能獲知航向。
最後,容我謝謝我的母親陶曉清女士。經過這些年,還能再度和她合作這樁企劃,實在是奇妙的因緣,但願我沒有辜負她的包容與慷慨。
马世芳
作者: 萤火虫 时间: 2009-2-6 16:32
CD的日渐消亡是无法阻挡的。流行音乐就是给小年轻听的嘛,如今有哪个小年轻会带个CD随身听啊?都是MP3了。也没多少人会买回CD转录成MP3格式,再灌到自己的MP3播放器里吧。另外,台湾方面不说,现在内地的CD印刷的基本都像垃圾一般。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9-2-6 18:01
原帖由 西皮士 于 2009-2-6 15:04 发表
[转帖] 光陰的故事──序《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
我的母親陶曉清是資深廣播人,打從1970年代便是美國權威音樂雜誌《滾石》(Rolling Stone)的訂戶。父母臥室的床頭和地上,常常攤著他們讀到一半的書。父親 ...
想看榜单。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9-2-6 18:02
原帖由 萤火虫 于 2009-2-6 16:32 发表
CD的日渐消亡是无法阻挡的。流行音乐就是给小年轻听的嘛,如今有哪个小年轻会带个CD随身听啊?都是MP3了。也没多少人会买回CD转录成MP3格式,再灌到自己的MP3播放器里吧。另外,台湾方面不说,现在内地的CD印刷的基本 ...
所言甚是。
另就个人观点,音乐专辑还是会有吧,音乐的储存销售方式从一种实体介质换成另一种载体方式销售。比如专辑CD储存销售是实体介质,网络MP3专辑文件打包下载则为虚拟介质的销售,两者只是销售方式与载体介质换了一下,也或可说是一种文化形式(实体销售)的消失,另一种文化形式(虚拟销售)的开端。音乐专辑销售的市场依然存在,当然,这个市场还要进一步规范,才有生机。
[ 本帖最后由 填写 于 2009-2-6 18:12 编辑 ]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6 21:29
1993~2005
排名/發行年 專輯名稱/演唱者/發行公司
1/1999年6月 《海洋》/陳建年/角頭
2/2005年4月 《匆匆》/胡德夫/野火樂集
3/1994年12月 《浪人情歌》/伍佰/滾石
4/2000年1月 《聖民歌─太陽 風 草原的聲音》/紀曉君/魔岩
5/1998年2月 《樹枝孤鳥》/伍佰 & China Blue/魔岩
6/1997年9月 《流浪到淡水》/金門王與李炳輝/滾石
7/1997年12月 《陶喆》/陶喆/俠客
8/1997年11月 《回家》/順子/魔岩
9/2005年10月 《華麗的冒險》/陳綺貞/艾迴
10/1996年12月 《姊妹》/張惠妹/豐華
11/1998年7月 《讓我想一想》/陳綺貞/魔岩
12/1999年6月 《第一張創作 瘋狂世界》/五月天/滾石
13/1995年5月 《阿姐鼓》/朱哲琴/飛碟
14/2001年9月 《范特西》/周杰倫/博德曼BMG
15/1998年8月 《ONE》/楊乃文/滾石
16/1994年11月 《天空》/王靖雯/福茂
17/1996年1月 《搖籃曲》/黑名單工作室/滾石
18/2000年6月 《孫燕姿》/孫燕姿/華納
19/1993年3月 《吻別》/張學友/寶麗金
20/2000年8月 《泥娃娃》/巴奈/角頭
21/1999年11月 《我要我們在一起》/范曉萱/福茂
22/1993年12月 《化妝師》/陳小霞/科藝百代EMI
23/1994年3月 《娛樂世界》/林強/滾石
24/2000年11月 《杰倫》/周杰倫/新力SONY
25/1994年11月 《黑夢》/竇唯/滾石
26/1997年7月 《BAD BOY》/張惠妹/豐華
27/1994年4月 《我是神經病》/豬頭皮/滾石
28/2001年12月 《爵士名伶》/范曉萱/擎天
29/1997年12月 《駱駝 飛鳥 魚》/齊豫/滾石
30/1999年9月 《Silence》/楊乃文/魔岩
31/1994年11月 《戀曲2000》/羅大佑/滾石
32/2005年3月 《找一個新世界》/董事長樂團/典選
33/1995年7月 《菲靡糜之音》/王菲/福茂
34/2003年9月 《一儕 花樹下》/謝宇威/威德
35/1994年12月 《新寶島康樂隊第二輯》/陳昇、黃連煜/滾石
36/1997年10月 《希望》/亂彈/華納
37/2004年4月 《C'est La Vie》/自然捲/風和日麗
38/1997年5月 《糯米團》/糯米糰/魔岩
39/2000年4月 《還是會寂寞》/陳綺貞/魔岩
40/2002年8月 《黑色柳丁》/陶喆/全員集合
41/1997年10月 《口是心非》/張雨生/豐華
42/2004年11月 《臨暗》/生祥與瓦窯坑/大大樹
43/1999年8月 《亂彈》/亂彈/博德曼BMG
44/1996年6月 《浮躁》/王菲/福茂
45/1994年8月 《領悟》/辛曉琪/滾石
46/1999年1月 《完美小姐》/何欣穗/喜樂音
47/1999年12月 《I’m Ok》/陶喆/俠客
48/1998年8月 《公轉自轉》/王力宏/新力SONY
49/2003年8月 《Life’s A Struggle》/宋岳庭/原動力
50/2000年1月 《橫跨黃色地球》/郭英男與馬蘭吟唱隊/魔岩
51/1994年4月 《迷》/王靖雯/福茂
52/2000年5月 《方向感》/1976/水晶
53/2002年4月 《菊花夜行軍》/交工樂隊/大大樹
54/1998年4月 《征服》/那英/科藝百代EMI
55/2005年12月 《大捲包小捲》/自然捲/風和日麗
56/1995年1月 《生命的太陽》/蔡振南/飛碟
57/1996年6月 《遺憾》/許美靜/上華
58/1995年5月 《恨情歌》/陳昇/滾石
59/1999年9月 《只愛陌生人》/王菲/科藝百代EMI
60/2000年10月 《十二樓的莫文蔚》/莫文蔚/滾石
61/2002年4月 《Special Thanks To》/陳奕迅/艾迴
62/2004年2月 《拜金小姐》/拜金小姐(陳珊妮+李端嫻+可樂王)/荒島網路科技
63/1998年12月 《秘密基地》/張震嶽/滾石
64/2000年8月 《勇氣》/梁靜茹/滾石
65/2005年11月 《國際漫遊》/李欣芸/滾石
66/1996年1月 《天頂的月娘啊》/許景淳/滾石
67/1994年9月 《風箏》/陳昇/滾石
68/1993年11月 《去聽美人魚唱歌》/葉樹茵/波麗佳音
69/1994年11月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張楚/滾石
70/1994月 《我等就來唱山歌》/交工樂隊/大大樹
71/1997年10月 《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王菲/科藝百代EMI
72/2003年7月 《葉惠美》/周杰倫/阿爾發
73/1999年10月 《臉頰貼緊月球(summerplanet.com) 》/雷光夏/新力SONY
74/2005年3月 《愛瘋了》/戴佩妮/科藝百代EMI
75/2005年1月 《太平盛世》/陶喆/科藝百代EMI
76/2003年1月 《平衡》/阿弟仔/銳音
77/2004年12月 《美麗島》/羅大佑/大右音樂
78/1998年5月 《DARLING》/范曉萱/福茂
79/2003年4月 《黑白灰》/陳奕迅/艾迴
80/1998年7月 《煩》/林曉培/友善的狗
81/1994年3月 《畫眉》/潘麗麗/水晶
82/2004年4月 《飛兒樂團》/F.I.R. 飛兒樂團/華納
83/2004年12月 《走風的人》/王宏恩/喜馬拉雅
84/2000年3月 《秋天1944》/黃大煒/新力SONY
85/2000年12月 《完美的呻吟》/陳珊妮/魔岩
86/2002年9月 《大地》/陳建年/角頭
87/1995年7月 《鴿子與海》/郭子/東達
88/1994年9月 《卡拉 台北 我》/張雨生/飛碟
89/2000年11月 《青春鳥王》/糯米糰/魔岩
90/1994年11月 《華盛頓砍倒櫻桃樹》/陳珊妮/友善的狗
91/1999年1月 《鏗鏘玫瑰》/林憶蓮/滾石
92/2000年7月 《愛情萬歲》/五月天/滾石
93/2002年8月 《吉他手》/陳綺貞/魔岩
94/1995年12月 《肛門樂慾期作品集》/濁水溪公社/友善的狗
95/1993年4月 《少年遊》/優克李林/點將
96/2005年9月 《蘇打綠》/蘇打綠/林暐哲音樂社
97/1999年1月 《蔡健雅》/蔡健雅/環球
98/2003年11月 《時光機》/五月天/滾石
99/1995年7月 《伍佰的Live》/伍佰/魔岩
100/1999年12月 《周蕙精選》/周蕙/福茂
[ 本帖最后由 西皮士 于 2009-2-6 21:43 编辑 ]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6 21:31
名次 | 專輯名稱 | 演唱者 | 製作人 | 發行 | 日期 | 封面 | 備註 |
1 | 之乎者也 | 羅大佑 | 羅大佑
阪部一夫 | 滾石 | 1982 |
| 鹿港小鎮 |
2 | 蘇芮專輯 | 蘇芮 | 李壽全 | 飛碟 | 1983 |
| 一樣的月光 |
3 | 橄欖樹 | 齊豫 | 李泰祥 | 新格 | 1979 |
| 橄欖樹 |
4 | 天天天藍 | 潘越雲 | 李壽全 | 滾石 | 1982 |
| 守著陽光守著你 |
5 | 生命中的精靈 | 李宗盛 | 李宗盛 | 滾石 | 1986 |
| 生命中的精靈 |
6 | 向前走 | 林強 | 陳昇
李宗盛
周世暉 | 滾石 | 1990 |
| 向前走 |
7 | 龍的傳人 | 李建復 | 李壽全 | 新格 | 1980 |
| 龍的傳人 |
8 | 一無所有 | 崔健 | 崔健
陳慶
王昕波 | 可登 | 1989 |
| 一無所有 |
9 | 未來的主人翁 | 羅大佑 | 羅大佑
王正華 | 滾石 | 1983 |
| 亞細亞的孤兒 |
10 | 抓狂歌 | 黑名單工作室 | 王明輝
陳主惠 | 滾石 | 1989 |
|
|
11 | 回聲 | 齊豫潘越雲 | 齊豫
王新蓮 | 滾石 | 1985 |
| 夢田 |
12 | 許景淳專輯 | 許景淳 | 鄧育慶 | 點將 | 1987 |
| 玫瑰人生 |
13 | 丘丘 | 丘丘 | 邱晨 | 新格 | 1982 |
| 就在今夜 |
14 | 金韻獎第一輯 | 合輯 | 黃克隆
姚厚笙 | 新格 | 1977 |
| 再別康橋 |
15 | 中國現代民歌集 | 楊弦 | 楊弦 | 洪建全
文教
基金會 | 1975 |
| 鄉愁四韻 |
16 | 大腳姐仔 | 陳小霞 | 陳小霞 | 科藝百代 | 1991 |
| 魁儡尪仔 |
17 | 此情可待 | 蔡琴 | 吳楚楚 | 飛碟 | 1984 |
| 最後一夜 |
18 | 紅螞蟻1 | 紅螞蟻 | 方龍泉
陳世興 | 喜馬拉雅 | 1985 |
| 愛情釀的酒 |
19 | 忙與盲 | 張艾嘉 | 李宗盛 | 滾石 | 1985 |
| 忙與盲 |
20 | 童年 | 張艾嘉 | 羅大佑 | 滾石 | 1981 |
| 童年 |
21 |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 童安格 | 童安格
殷文琦 | 寶麗金 | 1989 |
|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
22 | 跟你說聽你說 | 陳淑樺 | 李宗盛
黃建昌 | 滾石 | 1989 |
| 夢醒時分 |
23 | 出塞曲 | 蔡琴 | 鍾光榮 | 海山 | 1980 |
| 出塞曲 |
24 | 8又二分之一 | 李壽全 | 李壽全 | 飛碟 | 1986 |
| 我的志願 |
25 | 認錯 | 優客李林 | 韓賢光
李驥 | 點將 | 1991 |
| 認錯 |
26 | 陶大偉‧孫越專輯 | 陶大偉
孫越 | 彭國華 | 滾石 | 1981 |
| 朋友歌 |
27 | 這個世界 | 蔡藍欽 | 樓文中 | 飛碟 | 1987 |
| 這個世界 |
28 | 酒後的心聲 | 江蕙 | 何慶清 | 點將 | 1992 |
| 酒後的心聲 |
29 | 情字這條路 | 潘越雲 | 李宗盛
陳揚
李壽全 | 滾石 | 1988 |
| 情字這條路 |
30 | 小雨來的正是時候 | 鄭怡 | 李宗盛 | 拍譜 | 1983 |
| 小雨來的正是時候 |
31 | 舊愛新歡 | 潘越雲 | 李宗盛 | 滾石 | 1986 |
| 最愛 |
32 | 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 趙傳 | 沈光遠
羅紘武
羅希 | 滾石 | 1988 |
| 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
33 | 快樂天堂 | 滾石歌手 | 鄭華娟 | 滾石 | 1987 |
| 快樂天堂 |
34 | 生老病死 | 薛岳 | 薛岳 | 新笛 | 1990 |
| 如果還有明天 |
35 |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 齊豫 | 李泰祥 | 金聲 | 1983 |
|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
36 | 下午的一齣戲 | 陳明章 | 李欣芸
林暐哲 | 滾石 | 1990 |
| 下午的一齣戲 |
37 | 堅固柔情 | 羅紘武 | 羅紘武 | 滾石 | 1989 |
|
|
38 | 擁擠的樂園 | 陳昇 | 陳昇 | 滾石 | 1988 |
| 擁擠的樂園 |
39 | 一千個春天 | 蔡琴
李建復 | 李壽全 | 四海 | 1981 |
| 跟我說愛我 |
40 | 柴拉可汗 | 李建復 | 李壽全 | 四海 | 1981 |
| 柴拉可汗 |
41 | 蛻變 | 張洪量 | 張洪量 | 滾石 | 1990 |
| 美麗的花蝴蝶 |
42 | 愛人同志 | 羅大佑 | 羅大佑 | 滾石 | 1988 |
| 愛人同志 |
43 | 驀然回首 | 蘇芮 | 曹俊鴻 | 飛碟 | 1984 |
| 心痛的感覺 |
44 | 變色的長城 | 費玉清 | 何慶清 | 東尼 | 1981 |
| 變色的長城 |
45 | 淡淡幽情 | 鄧麗君 | 鄧錫泉 | 歌林 | 1983 |
| 但願人長久 |
46 | 天梯 | 薛岳 | 薛岳 | 拍譜 | 1985 |
| 機場 |
47 | 梳子與刮鬍刀 | 李麗芬 | 張炳輝
陳玉正 | 喜馬拉雅 | 1986 |
| 城市英雄 |
48 | 讓我一次愛個夠 | 瘐澄慶 | 瘐澄慶 | 福茂 | 1989 |
| 讓我一次愛個夠 |
49 | 楊三郎紀念專輯 | 陳芬蘭 | 紀氏音樂 | 吉馬 | 1992 |
| 望你早歸 |
50 | 家 | 羅大佑 | 羅大佑 | 滾石 | 1984 |
| 穿過你黑髮的我的手 |
51 | 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 | 林憶蓮 | 陳秀男 | 飛碟 | 1990 |
| 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 |
52 | 胭脂北投 | 潘越雲 | 李壽全 | 滾石 | 1983 |
| 野百合也有春天 |
53 | 馬不停蹄的憂傷 | 黃舒駿 | 楊明煌
黃舒駿 | 歌林 | 1988 |
| 未央歌 |
54 | 歲月的歌 | 周治平 | 周治平 | 寶麗金 | 1992 |
| 蘇三起解 |
55 | 徐曉菁、楊芳儀專輯 | 楊芳儀
徐曉菁 | 李國強 | 新格 | 1981 |
| 就要揮別 |
56 | 雁渡寒潭 | 黃舒駿 | 楊明煌
黃舒駿 | 歌林 | 1989 |
| 戀愛症候群 |
57 | 桂花巷 | 潘越雲 | 陳揚 | 滾石 | 1987 |
| 桂花巷 |
58 | 葉佳修專輯 | 葉佳修 | 鍾光榮 | 海山 | 1979 |
| 鄉間的小路 |
59 | 偈 | 王海玲 | 李壽全 | 新格 | 1980 |
| [url=http://%20http://www.youtube.com/watch?v=ef-KbqYF2Z8]偈[/url] |
60 | 兒童樂園 | 郭子 | 王明輝
陳主惠 | 新笛 | 1991 |
| 關於離別 |
61 | 頂尖拍檔 | 頂尖拍檔 | 瘐澄慶
頂尖拍檔 | 福茂 | 1992 |
| 快樂song |
62 | 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 | 吳俊霖
伍佰 | 羅希 | 魔岩 | 1992 |
| 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 |
63 | 搖滾舞台 | 薛岳 | 李宗盛 | 拍譜 | 1984 |
| 搖滾舞台 |
64 | 平凡 | 黃韻玲 | 李琳
黃韻玲 | 滾石 | 1991 |
| 三個人的晚餐 |
65 | 葬心
阮玲玉電影配樂 | 黃鶯鶯
小蟲 | 黃鶯鶯 | 滾石 | 1991 |
| 葬心 |
66 | 一場遊戲一場夢 | 王傑 | 李壽全 | 飛碟 | 1987 |
| 一場遊戲一場夢 |
67 | 心情 | 鄭怡 | 曹俊鴻 | 可登 | 1987 |
| 心情 |
68 | 唐朝 | 唐朝樂隊 | 賈敏恕 | 滾石 | 1992 |
| 夢回唐朝 |
69 | 讓每個人都心碎 | 黃大煒 | 樓文中 | 可登 | 1990 |
| 讓每個人都心碎 |
70 | 浮世情懷 | 鳳飛飛 | 陳揚
羅大佑
黃霑 | 真善美 | 1991 |
| 追夢人 |
71 | 包美聖之歌 | 包美聖 | 黃克隆
姚厚笙 | 新格 | 1980 |
| 捉泥鰍 |
72 | 讓我歡喜讓我憂 | 周華健 | 周華健
劉志宏
張弘毅 | 滾石 | 1991 |
| 讓我歡喜讓我憂 |
73 | 狼 | 齊秦 | 不詳 | 綜一 | 1985 |
| 原來的我 |
74 | 灼熱的生命 | 薛岳 | 薛岳
陶曉清
楊嘉 | 新笛 | 1991 |
| 薛岳過世前的
演唱會紀實 |
75 | 新寶島康樂隊 | 陳昇
黃連煜 | 陳昇
黃連煜 | 滾石 | 1992 |
| 多情兄 |
76 | 夢駝鈴 | 費玉清 | 劉亞文 | 東尼 | 1984 |
| 夢駝鈴 |
77 | 四季 | 娃娃 | 羅大佑
花比傲
林夕 | 滾石 | 1992 |
| 如今才是唯一 |
78 | 祭文 | 張洪量 | 楊良智
陳聲
張洪量 | 喜馬拉雅 | 1987 |
| 祭文 |
79 | 原鄉 | 羅大佑 | 羅大佑 | 滾石 | 1991 |
| 大家免著驚 |
80 | 王芷蕾的天空 | 王芷蕾 | 陳復明 | 飛碟 | 1985 |
| 台北的天空 |
81 | 心事誰人知 | 沈文程 | 蔡振南 | 愛莉亞 | 1982 |
| 心事誰人知 |
82 | 只有分離 | 黃鶯鶯 | 何慶清 | 寶麗金 | 1983 |
| 只有分離 |
83 | 想要彈同調 | 鳳飛飛 | 何慶清 | 科藝百代 | 1992 |
| 想要彈同調 |
84 | 鄭怡/王新蓮/馬宜中 | 鄭怡
王新蓮
馬宜中 | 李國強 | 新格 | 1981 |
| 月琴 |
85 | 三百六十五里路 | 文章 | 譚健常 | 四海 | 1984 |
| 三百六十五里路 |
86 | 我要的不多 | 馬兆駿 | 馬兆駿
呂曉棟 | 滾石 | 1987 |
| 我要的不多 |
87 | 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 | 潘越雲 | 小蟲 | 滾石 | 1989 |
| 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 |
88 | 少年A,安啦! | 林強
伍佰等 | 王治平
林強
羅百吉 | 魔岩 | 1992 |
| 無聲的所在 |
89 | 施孝榮專輯 | 施孝榮 | 李國強 | 新格 | 1981 |
| 拜訪春天 |
90 | 光芒 | 張清芳 | 曹俊鴻 | 點將 | 1992 |
| men's talk |
91 | 不只是朋友 | 黃小琥 | 孫建平 | 可登 | 1990 |
| 不只是朋友 |
92 | 天使之戀 | 黃鶯鶯 | 馬兆駿 | 寶麗金 | 1983 |
| 天使之戀 |
93 | 愛的代價 | 張艾嘉 | 陳昇
李宗盛
周世暉 | 滾石 | 1992 |
| 愛的代價 |
94 | 唐曉詩專輯 | 唐曉詩 | 李泰祥 | 滾石 | 1983 |
| 告別 |
95 | 愛要怎麼說 | 伍思凱 | 黃大軍 | 可登 | 1988 |
| 愛要怎麼說 |
96 | 心的方向 | 周華健 | 李宗盛 | 滾石 | 1987 |
| 心的方向 |
97 | **過後 | 張清芳 | 何慶清 | 點將 | 1985 |
| **過後 |
98 | 老么的故事 | 鄭智化 | 陳揚 | 點將 | 1988 |
| 老么的故事 |
99 | 洪榮宏專輯三 | 洪榮宏 | 黃敏 | 光美 | 1983 |
| 一支小雨傘 |
100 | 私奔 | 陳昇 | 陳昇 | 滾石 | 1991 |
| 把悲傷留給自己 |
[ 本帖最后由 西皮士 于 2009-2-6 22:53 编辑 ]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6 21:34
好遗憾
居然没齐秦。。。。。
作者: tsaych 时间: 2009-2-6 22:01
真昏,93~2005的百大居然那麽差!
要是把之前的200大算進來,93~2005最多剩20張留下!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2-6 22:47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之【最】
|
「最多」:200最佳專輯統計入選最多張專輯之女歌手:
7張:潘越雲/《天天天籃》、《情字這條路》、《舊愛新歡》、《胭脂北投》、《桂花巷(原聲帶)》、《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回聲》(和齊豫、三毛的合作)
6張:王菲/《菲靡靡之音》、《浮躁》、《只愛陌生人》、《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天空》、《迷》
4張:陳綺貞/《讓我想一想》、《還是會寂寞》、《Groupies 吉他手》、《華麗的冒險》
「最多」:200最佳專輯統計入選最多張專輯之男歌手:
7張:羅大佑/《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愛人同志》、《家》、《原鄉》、《戀曲2000》、《美麗島》
6張:陳昇/《擁擠的樂園》、《我喜歡私奔和我自己》、《恨情歌》、《風箏》、新寶島康樂隊/《新寶島康樂隊》、《新寶島康樂隊第二輯》
4張:伍佰/《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浪人情歌》、《伍佰的live——枉費青春》、《樹枝孤鳥》
4張:陶喆/《陶喆》、《I’m OK》、《黑色柳丁》、《太平盛世》
「最佳操盤手」:200最佳專輯統計入選最多張專輯之製作人:
13張:李宗盛/《生命中的精靈》、《向前走》、《忙與盲》、《跟你說聽你說》、《情字這條路》、《小雨來得正是時候》、《舊愛新歡》、《搖滾舞台》、《愛的代價》、《心的方向》、
《領悟》、《十二樓的莫文蔚》、《勇氣》
10張:李壽全/《蘇芮專輯》、《天天天藍》、《龍的傳人》、《8又二分之一》、《情字這條路》、《一千個春天》、《柴拉可汗》、《胭脂北投》、《偈》、《一場遊戲一場夢》
9張:陳昇/《向前走》、《擁擠的樂園》、《新寶島康樂隊》、《愛的代價》、《我喜歡私奔和我自己》、《新寶島康樂隊第二輯》、《亂彈》、《恨情歌》、《風箏》
9張:羅大佑/《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張艾嘉的童年》、《愛人同志》、《家》、《浮世情懷》、《四季》、《原鄉》、《戀曲2000》
8張:林暐哲/《讓我想一想》、《One》、《Silence》、《還是會寂寞》、《亂彈》、《groupies吉他手》、《蘇打綠》、《下午的一齣戲》
「最優生」:200最佳專輯統計入選最多張專輯之唱片公司:
59張:滾石
12張:魔岩
11張:飛碟
9張:新格、福茂
「最百發百中」:至2005年止,個人專輯每一張都入選200最佳專輯:
(只出過一張並入選者不計)
4張:陳綺貞/《讓我想一想》、《還是會寂寞》、《Groupies 吉他手》、《華麗的冒險》
4張:陶喆/《陶喆》、《I’m OK》、《黑色柳丁》、《太平盛世》
3張:交工樂隊/《菊花夜行軍》、《我等就來唱山歌》、《臨暗》(生祥與瓦窯坑3)
2張: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搖籃曲》
2張:自然捲/《C’est La Vie》、《大捲包小卷》
「最優年份」:200最佳專輯統計入選最多張專輯之年度:
15張:1999年/
何欣穗《完美小姐》、林憶蓮《鏗鏘玫瑰》、蔡健雅《蔡健雅》、交工樂隊《我等就來唱山歌》、陳建年《海洋》、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亂彈《亂彈》、周蕙《周蕙精選》、楊乃文《Silence》、王菲《只愛陌生人》、雷光夏《臉頰貼緊月球》、范曉萱《我要我們在一起》、郭英男與馬蘭吟唱隊《橫跨黃色地球》、陶喆《I’m OK》、紀曉君《太陽 風 草原的聲音》
「歌手生涯最長」:新舊100最佳專輯都有專輯入選的歌手:
羅大佑/陳昇/伍佰/林強/許景淳/郭子/陳小霞/新寶島康樂隊(陳昇、黃連煜)/黃大煒/黑名單工作室(王明輝、陳主惠、司徒松、陳明章、林暐哲)/齊豫
「最親密」:200最佳專輯中關係最親密的歌手:
齊秦/齊豫(姊弟)、陶大偉/陶喆(父子)、陳建年/紀曉君(舅甥)、
「最多人」:200最佳專輯中最多演唱者的專輯:
12人:《快樂天堂》/鄭華娟、陳淑樺、李宗盛、張艾嘉、潘越雲、齊豫、王新蓮、錢懷琪、周華健、紀宏仁、黃韻玲、唐曉詩 |
[ 本帖最后由 西皮士 于 2009-2-6 22:50 编辑 ]
作者: 齐氏庄园 时间: 2009-2-6 22:56
http://tw.myblog.yahoo.com/sayhey-myshare/article?mid=10653&prev=10694&next=10542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9-2-7 14:30
原帖由 西皮士 于 2009-2-6 21:34 发表
好遗憾
居然没齐秦。。。。。
感觉眼界稍短了些。93-05头几张,排前几位的,绿意昂然。着眼台湾本土与原住民音乐,并不过为,只是其中意味,让人思考。短短十来年,台湾流行音乐面向整个华人世界开放式的心态,失落了。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3-11 22:11 标题: 李皖:距离圣经一公里
轉自蝦米網http://www.xiami.com/group/thread-detail/tid/12561
距离圣经一公里
一衣给我来信说,虾米音乐网——一家致力于支持正版、鼓励音乐分享的音乐网站——正在组织一个关于《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的讨论,邀约从业界到歌迷发表观点;然后,他们将组织初选和投票,评出**乐迷心目中的200张;再然后,将这一切反馈给对岸的编者。随信,她递过来了一本书,一本两头都是是封面,正反/首尾交合在一起的台湾书,像条两头蛇。
《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是一本书。它不只是一本书,更主要的是,它是一个工程。挑选出台湾流行音乐的200张最佳专辑,然后写出精彩的评语,这并不难。难的是找出所有最权威的人士,予以投票、鉴定、认证,从而使这个榜单具有权威性、公信力;最后,还要请各有专长的专业耳朵,写下他们对这些专辑的评语,分工协作,各擅胜场,集腋成裘。
动员力浩大的宏伟工程
评100最佳的时候,也就是评从1975年9月到1993年1月这部分作品时,这本书共动员了前后两次总计100多位评委。初评评委109位,复评评委76位。这个评审团有多权威呢?让我挑一些人名列举一下。它包括优秀的歌手——王海玲、蔡琴、殷正洋、王新莲;杰出的音乐人——李宗盛、马兆骏、童安格、黄韵玲、小虫、王明辉、苏来、李寿全、沈光远、林明阳、姚谦、段钟潭、翁孝良、张弘毅、张培仁、曹俊鸿、陈美威、陈复明、陈扬、陈乐融、钮大可、黄大军、杨立德、靳铁章、刘虞瑞、历曼婷、韩贤光、谭健常;著名的电台主持人——李剑虹、陶晓清;有影响的文化界人士——方龙骧、吴念真、翁嘉铭、谢明训……这队伍真是豪壮,第一眼看上去直有精英尽萃、一网打尽之感,当然,决没有一网打尽,远着呢,这也埋下了这次评选有所侧重、有所偏颇、有所遗漏的一个伏笔。
我听台湾流行音乐,已经听了整整30年,比较系统、专门地听,也已经有20年的光阴。饶是如此,这个榜单仍是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有登堂入室、一窥堂奥、豁然开朗之感。1994年,“百张最佳专辑”的结果刚一出来,网上有好事者立即将名单挂到了网上,而我当即下载,如获至宝,收藏焉、把玩焉、细读焉,由此发现我对七八十年代出品的台湾音乐的若干盲点。2003年,写《风雅颂和艺术的业余精神——概论台湾校园民歌》的时候,“百张最佳专辑”曾是我用以导航的海图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一张海图。
对校园民歌的爬梳、萃取、彰显,显然是“前100佳”的亮点。由于从唱片到磁带、从磁带到CD两次音乐传载媒介的重大变更,也由于海峡相隔,导致整个华语圈对台湾所发生的早期音乐史实无从经历,以下这些作品是少有人知的,甚至,闻所未闻:李建复《龙的传人》、《丘丘合唱团》、杨弦《中国现代民歌集》、蔡蓝钦《这个世界》、蔡琴&李建复《一千个春天》、《杨芳仪/徐晓菁重唱专辑》、王海玲《偈》、郑怡《心情》、《包美圣之歌》、《郑怡/王新莲/马宜中》、《唐晓诗专辑》。事实证明,这些作品不仅优秀,而且重要,是串起时间的珠串。由此,“百张最佳专辑”不仅成为乐迷搜求、收藏经典唱片的导购目录,还顺带完成了清理历史的工作。既捡拾起遗留在历史沙滩上的闪闪珠贝;也予以甄选、鉴别,擦去蒙诸其上的泥垢,然后放于圣坛之上,使之炫目、发亮、光耀众生;还高质量地完成了蒐集、编年、考据等工作,提供了所有这些重要物品的可靠名称、准确时间、关键背景——每一个曾有幸深入历史的暗处并有所窥探的人应当知道,完成这些琐事决非易事;如果这件工作不是在1994年因群策群力而有幸完成,那么等时间再久一点,凭着某人一人之力,很可能,再要完成这些琐事,足以皓首穷经。
现在,上文述及的少有人知的作品,已经相当出名了。对于热爱台湾校园民歌的人来说,它们不仅出名,甚至称得上著名,称得上入门必知的基础知识。这就是“百张最佳专辑”的评选之功:让历史成就为历史,让历史的经典发出光亮,成为永恒的灯塔。
因此,这样的评价毫不夸张,《台湾流行音乐200张最佳专辑》“梳理了流行音乐的珠玉脉络”,是台湾歌曲发展的线路地图。
[ 本帖最后由 西皮士 于 2009-3-11 22:13 编辑 ]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3-11 22:13
评选工程的机器属性
但凡有评选,就有评选的盲区;有规则,就有规则的命门。选举工作,是一项汇集各族群代表,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一定的推举、定评规则,将众意见汇集归纳、最终期望达到**完美表达的系统工程。我参加过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组织工作,并忝任其二、三、四届评委会主席,深知这盲区、命门的不可避免。有时想,即便是上帝亲临,也无法制定一个完美的规则吧。评选规则、组织形式的设立,虽然源自人性,充分运作起来却是有违人性的,只为这运作起来的并非是某一个强健的大脑,而是一种人为的、机械化的组织;同样的,它也源自公平、公正等原则,但运作之后产生的结果,却未必是公平、公正的。所以,评选最后表现出来的,不管多完美,一定是一种近似机器的属性。中国人都知道国家机器这个词儿,是的,机器,评选机构就像是架机器,一旦开动起来,六亲不认,不是尊重所有人,而是所有人都得尊重这架机器,否则,结果会比不公正还要不公正。
理性地看这个问题,面对一个艺术评选结果,真正有价值的提问并不是诘问它是否公正,而是应该诘问它所反映出来的趣味,通过这个趣味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如何。从这个角度看,《台湾流行音乐200张最佳专辑》是一个优质工程,它公布了它的所有评委名单、评选规则,还公布了部分统计结果,甚至全部初选名单。从这些资料的完全公开,我们能完全洞悉它的趣味、秉性,从中获得海量信息。即或对评选结果不满意,我们也可以猜测、推究出偏差所在,问题为何。
“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面对《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我的第一个有趣的疑问是,它是如何回避亲/友关系的?从最后的名单来看,许多获选者既是这些作品的作者,也是评审委员会的委员,这可是个大漏洞。按中国老百姓的俗话说:“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是评选活动最不易撇清关系、达到公正的关键,没想到《台湾流行音乐200张最佳专辑》,恰恰在这一点上犯有致命缺陷。
在艺术的评判上,一旦涉及利益问题,人就发昏。远的不说,就说乐评吧,如果我跟某位音乐人有比较密切的私交,那么对他的作品,我的评论就会打折扣,许多本应该尖锐的批评,就不太说得出口。何况评论的对象中有这么多自己的作品、自己公司的作品、自己朋友的作品,那该如何应处?
一个好的评委会,应该是一个中立机构。但难题在于,凡专业的评审,评委必须具有专业眼光,必须具有权威性;而要达到足够的权威性,他必然是出自这个专业的,即便不是这一批作品的作者,也必与这一批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找到绝对的“利益非相关者”,谈何容易!
没办法解决,可是有办法改善。第一、尽量地找到相对中立者,比如,评歌手,找制作人来评;评专辑,找乐评人来评;评这批人,找另一批人来评;就是一种相对中立者。第二、建立回避制度,即对有亲/友关系的评委,对有亲/友关系的投票对象,予以临时回避。第三、尽量增加代表的广泛性,虽然评委都是同一个圈子出来的,评的对象也都是同一个圈子的,那么,设若让所有人都加入进来,所有的**都充分地表达、碰撞,那么利益问题将会相抗、平衡、抵消,**最终浮现出来,成为最重要的因素,由此达到最后的结果,可能公正。
在这个方案设计上,《台湾流行音乐200张最佳专辑》确有它的缺陷。相当于关系人评关系人的评选。“前100佳”,评出的主体是“台湾校园民歌”,而参与评审者,大多是民歌运动的利益相关者。当然,在这个范畴内,由于参与者极其广泛,代表性比较全面,这部分结果的产生还是比较理想的,得出的榜单也比较权威。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3-11 22:14
“前100佳”榜单的缺憾
以下是我感到的“前100佳”榜单的缺憾,不是评选有问题,也不是评选产生了什么失误,有些就是按此评选,必然会产生如此结果,这就是该“专辑评选”的题中应有之意。但以我的眼界观察,要谈“台湾流行音乐史”,以下这些是不应该被忽略的,但是“百张最佳专辑”完全没有反映,或者没有充分地反映。
一、 对“前民歌历史”完全忽视。
刘家昌至少应该有一张唱片进入百大,但是没有,甚至他的个人作品都没怎么进入评选者的视野。按照评选所列出的时间段,刘家昌在1975年9月之后其实出过重量级的专辑,如《刘家昌作品集》,但连候选都没选上。
这其实反映了此次评选的一种导向,甚至可以说,正是这次评选的趣味所在。民歌运动所颠覆的正是刘家昌所代表的老派流行音乐,是当时压在这批创造者身上的“反动”势力。它们在前一轮历史中如日中天,所以在后一轮审视中干脆视而不见,这是历史的隔代颠倒,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
随刘家昌一起,歌曲作家庄奴、左宏元、古月,知名唱将姚苏蓉、尤雅、余天、青山、岳雷、萧丽珠、林淑容……“前民歌干将”尽被弃置不顾。
凤飞飞在“前民歌历史”上的作为一个席位都未得到;邓丽君只得一席(《淡淡幽情》,第45名),成为那一代艺术中几乎唯一的代表,提醒着那同样也属于不可磨灭的历史。
二、 民歌唱将几乎全军覆灭。
几乎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民歌时代影响最大的歌手刘文正,竟然连一张唱片都没挤进去。细读这个榜单可以发现,这决不是偶然的,结果就是如此,同样地反映了一种坚定的趣味。
同刘文正一起被置于榜单之外的,是一系列商业上极其成功、名声冠盖在众校园歌手之上、签约大公司、学生身份可疑的唱将。同属于这个身份,只是蔡琴、费玉清侥幸逃脱了。其他如银霞、潘安邦、黄仲昆、李碧华……当时的当红人物,无一不成为这个榜单上的失败者,现在,你找不到他们的名字,谁让他们当年那么红、那么有销量、那么商业化和大众化呢?
三、“夏潮运动”线索隐伏不现。
侯德健《龙的传人续篇》(1982)列在了初选名单中,但居然没有被选中!导致“校园民歌运动”的重要一支——“夏潮运动”完全隐伏不现。“夏潮”本来就重行动轻录音,重**轻艺术(狭义艺术),硕果仅存的作品理当全部进入候选名单才是,但杨祖珺《杨祖珺之歌》甚至连初选名单都没进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这连带着产生了另一个结果:榜单第一名是罗大佑《之乎者也》,给予一种暗示:台湾流行音乐的社会觉醒、人文思想意识皆由罗大佑始,而在罗大佑的前行者侯德健那里,这一精神力量实在已经够强大、其艺术表现力也实在已经够完善。现在,这一段“前历史”也被轻轻地抹去。
四、 边缘上的价值可疑者,他们的历史地位在哪儿?
以下这些人,是风格独具者,其演唱才能在各时代仅见,魅力暗施,潜在影响数代,并足以继续流传下去,用一个词,也就是说,经典。但他们不属于校园民歌运动,进一步说,在历史的各项运动描述中,也不太容易找得到其所属的渊源、流派、系统,于是他们被可悲地忽略掉了,在百佳决选名单中尽被略去:
张镐哲、姜育恒、曲祐良、高明骏、东方快车、杨庆煌、张信哲、费翔……你还能到哪里找到这样的嗓音?你还能到哪里找到这样用力的、别样的、巅峰的表达?
赵咏华、曾淑勤、曾庆瑜,极致的女歌手,不像男星那么有特色,但是也有一种极致和完美。
高凌风、欧阳菲菲的华语Disco,虽然我不喜欢,但是,它曾经代表了潮流的流向,是一种歌唱风格典型。
邓妙华《心灵之约》,时间的一颗遗珠。
潘美辰的创作和演唱风格,是不应该被遗漏的一派代表,在她的时代,她与方季惟、李翊君曾共同发展出一种歌曲风格,在她前面和后面的时代,这种风格没有替代品。
曹松章《小巷阳光》、刘铮《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凡人二重唱《杜鹃鸟的黄昏》、赵一豪《把我自己掏出来》,奇峰突起的四个异数,没有人跟他们相同。
李恕权不是一个音乐水平极为高段、在各个阶段都属孤例的异类吗?而且,他还在自我发展着,直至四分之一个世纪后的今天。
他们并非没有专辑可选,其中部分人物,专辑的概念性还相当高。
五、 校园民歌的遗珠之憾。
虽然《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前100佳”经典地表现了对校园民歌的历史概括,但是它还是让某些颇具代表性的校园民歌干将及其作品意外出局。它们有:
《邰肇玫创作专辑》、陈明韶《浮云游子》、黄大城《唐山子民》、苏来《美丽的心情》、靳铁章《素描》、王梦麟《阿美阿美》、木吉他《散场电影》、南方二重唱《细说往事》。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3-11 22:15
音乐人种学的意义
“后100佳”评选所覆盖的时间是1993年2月至2005年12月,“展示出原住民歌谣、流行、摇滚、庞克、放客、R&B、Hip-Hop……等多元风貌的涵括性”(叶云平语)。但在我看来,正像“前100佳”主要彰显了校园民歌,“后100佳”极大地凸显了台湾的本土民族歌唱(即原住民歌谣),它们原本埋没在流行音乐的七色纷披之下,但通过“后100佳”极大的张扬,这个历史的重要线索变得分明了。
这个历史的线索,在“前100佳”就已经隐约存在,但作品还不成势,成势确实是晚近的事。这是相异于千篇一律、世界大同的流行音乐,而带有土地的气息、民族的气质的别样歌唱,具有音乐人种学的意义。通过前后连缀、绵延长达30年的观照,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与陶晓清、马世芳、叶云平,带领台湾的音乐文化人士,统筹整理出这条牛逼线索,依我看,这是《台湾流行音乐200张最佳专辑》最了不起的功绩,比对校园民歌历史的彰显还要了不起。这条线索是:
沈文程《心事谁人知》——《洪荣宏专辑(三)》——《桂花巷》——潘越云《情字这条路》——黑名单工作室《抓狂歌》——陈明章《下午的一出戏》——林强《向前走》——罗大佑《原乡》——陈小霞《大脚姐仔》——《少年吔,安拉!》——陈芬兰《杨三郎纪念专辑》——《新宝岛康乐队》——吴俊霖《爱上别人是快乐的事》——凤飞飞《想要谈同调》——江蕙《酒后的心声》(以上为“前100佳”中的台语专辑,唱闽南语,却不一定是原住民)
(以下为“后100佳”中的原住民音乐创作,不一定唱闽南语,却是扎根在台湾山地上的乡土歌唱)陈小霞《化妆师》——林强《娱乐世界》——猪头皮《我是神经病》——《新宝岛康乐队第Ⅱ集》——蔡振南《生命的太阳》——浊水溪公社《**乐欲期作品辑》——黑名单工作室《摇篮曲》——许景淳《天顶的月娘啊》——金门王与李炳辉《流浪到淡水》——伍佰&CHINA BLUE《树枝孤鸟》——陈建年《海洋》——纪晓君《圣民歌——太阳 风 草原的声音》——郭英男与马兰吟唱队《横跨**地球》——巴奈《泥娃娃》——交工乐队《菊花夜行军》——陈建年《大地》——谢宇威《一侪•花树下》——生祥与瓦窑坑3《临暗》——王宏恩《走风的人》——胡德夫《匆匆》。
而两个100的前十大,可谓具有品位标示意义,是大旗。结果,“前前十大”挤进了2张台语,林强《向前走》和黑名单工作室《抓狂歌》;“后前十大”,5张半“台唱”雄踞前6名,陈建年《海洋》、胡德夫《匆匆》、伍佰《浪人情歌》(算半张)、纪晓君《圣民歌——太阳 风 草原的声音》、伍佰&CHINA BLUE《树枝孤鸟》、金门王与李炳辉《流浪到淡水》。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个200大评选很“台”,相当“台”!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3-11 22:17
“后100佳”榜单的缺憾
“后100佳”榜单最大的缺憾,是时间的积淀不够。1993年到2005年,堪称华语流行音乐最纷乱的12年,也是最没有方向感的12年,用马世芳的话来说,“在这个‘歌曲泛滥、专辑贬值’的时代,这样一本指南,会不会变成‘专辑时代’回光返照的最后纪念?”这样的一个时代,本身就有太多疑问,还没有来得及解答,加上回望的间隔着实太短,时间的浪涛还没有对花花世界的五色浮华进行充分的淘洗和沉淀,时尚的力量还很大。有时候,因为时尚,加重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关注度;又有时候,同样因为时尚,我们反而会刻意回避一些风云人物,以为他(她)就是流俗的。这都干扰了我们的眼光。
以我的心得,我觉得,这些“百佳”是可疑的:伍佰、陶喆、王菲、陈绮贞、杨乃文、五月天、范晓萱、周杰伦(入选作品过多);陈建年、张惠妹、乱弹、自然卷、糯米团、陈奕迅(入选一张足矣);王力宏《公转自转》、梁静茹《勇气》、《周蕙精选》(以上所选或非本人最佳,或该艺人所有专辑都不够分量);而这些“非百佳”是可惜的:南方二重唱《相知相守》、齐秦《无情的雨无情的你》、齐秦《暗淡的月》、狗毛《冲动》、《黄韵玲的黄韵玲》、熊天平《火柴天堂》、《七月一日生》(夏潮合辑)、陈永淘《阿淘的歌/离开台湾八百米》、哈狗帮《九局下半》、许哲珮《气球》、陈冠茜《欲言又止》、Lisa《More Lisa…》、78bpm《红月亮》、信乐团《天高地厚》、王城《多美丽呀》,它们或者没有进入决选,或者压根儿就没进入评审团的视野。
作者: 酒心妹妹 时间: 2009-3-11 22:18
图片附件: 20090202_043668106af7603bf555csClm2F0fd9M.jpg (2009-3-11 22:18, 14.64 KB) / 下载次数 37
http://bbs.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62064&k=0f21822b935f468e212f5fb21776c88d&t=1730754054&sid=hMc4CV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3-11 22:19
“后100佳”榜单的缺憾
“后100佳”榜单最大的缺憾,是时间的积淀不够。1993年到2005年,堪称华语流行音乐最纷乱的12年,也是最没有方向感的12年,用马世芳的话来说,“在这个‘歌曲泛滥、专辑贬值’的时代,这样一本指南,会不会变成‘专辑时代’回光返照的最后纪念?”这样的一个时代,本身就有太多疑问,还没有来得及解答,加上回望的间隔着实太短,时间的浪涛还没有对花花世界的五色浮华进行充分的淘洗和沉淀,时尚的力量还很大。有时候,因为时尚,加重了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关注度;又有时候,同样因为时尚,我们反而会刻意回避一些风云人物,以为他(她)就是流俗的。这都干扰了我们的眼光。
以我的心得,我觉得,这些“百佳”是可疑的:伍佰、陶喆、王菲、陈绮贞、杨乃文、五月天、范晓萱、周杰伦(入选作品过多);陈建年、张惠妹、乱弹、自然卷、糯米团、陈奕迅(入选一张足矣);王力宏《公转自转》、梁静茹《勇气》、《周蕙精选》(以上所选或非本人最佳,或该艺人所有专辑都不够分量);而这些“非百佳”是可惜的:南方二重唱《相知相守》、齐秦《无情的雨无情的你》、齐秦《暗淡的月》、狗毛《冲动》、《黄韵玲的黄韵玲》、熊天平《火柴天堂》、《七月一日生》(夏潮合辑)、陈永淘《阿淘的歌/离开台湾八百米》、哈狗帮《九局下半》、许哲珮《气球》、陈冠茜《欲言又止》、Lisa《More Lisa…》、78bpm《红月亮》、信乐团《天高地厚》、王城《多美丽呀》,它们或者没有进入决选,或者压根儿就没进入评审团的视野。
100+100<200
《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是两次工程。前一百张,1994年结束,结集而成《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并在当年出版。时至2005年,当初一手催生此项工程的陶晓清与马世芳,以及长期进行“年度专辑/单曲”评选的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共同有了将此项工程继续向下延伸的想法,由此再开选坛,选出1993年2月之后的新一百张,合而成为“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
两次工程,分段评选,导致这30年的时光被人为地隔成两截。这样的评选,和一次性地评出1975.9~2005.12月的结果是不同的。由于无法贯通整个30年,缺乏了通观、通览、通识、整体统筹,而导致了前后两个时段比例的不当,部分艺人入选数量比例不当,部分艺人入选作品准头失准,部分有代表性的艺人失去了出头的机会。这些整体缺陷,几乎是所有加层建筑的必然结果。
整体缺陷不止于此,通观《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这部浩大工程,还有以下弊症,且让我不避冒犯地一一指出:
作者: 西皮士 时间: 2009-3-11 22:22
一、 专辑评介呈速生态,轻浅,过于感性,易碎。
除翁嘉铭、马世芳、马欣等人之外,部分评介呈现出令人不堪的良莠不齐姿态。缺少纵览历史的通识眼光,缺少贯通新旧中西的通透乐识,缺少勾画整部专辑灵魂的点睛之笔,缺少对专辑个案的乐史坐标、人文价值、时代位置的有力揭示。部分评介仍然在就专辑说专辑,就歌曲说歌曲,甚至沦为产品说明式的、新碟速递式的简单吹捧。尤其是“后一百”,这个问题极为突出,认识浮浅,观点幼稚,甚至连文字上的语病都没有熨平。
二、对30年经典风格的代表性不够。
前后两次评审虽然标准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前后一致。叶云平在阐述“后100佳”的标准时确定了关键的两条:EP、合辑、精选辑不列入评选范围;评审标准关注五个指标:整张专辑表现(非依单曲成就)/制作,原创性,词,曲,演唱。其中,对合辑等的排除是新增的,其余并无异样。1993年第一次评选百佳时,吴清圣阐述原则,提示和强调了这几个方面:不评鉴演奏曲;“原创性”指整张专辑是否能突破既有格局,而展现出新鲜的、不同的风格;“词”指歌词的水准而言;“曲”包括旋律、编曲和演奏的水准;“演唱”指歌手在声腔方面的诠释与表现。
这是非常简洁而又一举抓住关键的了不起的规则。若我来制定规则,结局很可能会跟它一模一样。但如前文所说,评选这项工程,一旦运作起来便会部分表现出机器的属性。标准之下,必有冤魂。我是通览这200张最终结果时才发现:由于它在词、曲、唱之首单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创性,原创性单独评分,一起计入总值,结果它导致了以下有趣现象:
1、 榜单之最佳并非歌手之最佳。
从专辑的完善程度而言,最有分量、最完美、最优秀的专辑,往往并不是一位歌手的第一张,或新风格乍现的首张,或最知名的某张名作。但这次评选,全部导致了与此相反的结果。
从导购的意义而言,消费者总希望能按图索骥购买到歌手的最佳代表作,但按这个200最佳目录,希望注定落空。此榜单昭示的是一种历史价值,标示的是一种近似于历史重大事件的编年史成果。在这个规则下,突破最重要,第一张/突破之作/盛名之作一定会入选为最佳专辑。而在我看来,实际情形是,第二或第N张/续作/无名之作,其整体制作水准达到最佳的例子反倒更多。
比如罗大佑,第一个阶段的最佳之作绝对是《未来的主人翁》,而非**作《之乎者也》。如果我们是想了解历史,当然首选《之乎者也》;但如果我们是想欣赏、收藏一张罗大佑的最佳唱片,当然是选《未来的主人翁》;甚至,选他更后期的《恋曲2000》,在我看来也甚为靠谱,这才是他集大成的、真正登峰造极的巅峰之作。
以这种观点看,以下歌手的最佳,或许应该调换为这个目录(括弧内是200最佳专辑的入选作品,或排位相对靠前的作品):
陈淑桦《明天还爱我吗》(《跟你说听你说》)、赵传《四》(《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陈升《我喜欢私奔和我自己》(《拥挤的乐园》)、费玉清《情深往事/直到永远》(《变色的长城》)、黄舒骏《雁渡寒潭》(《马不停蹄的忧伤》)、黄莺莺《雪在烧》(《只有分离》)、文章《单身汉/望天》(《365里路》)、伍思凯《等着你,爱着你》(《爱要怎么说》)、郑智化《单身逃亡》或《堕落天使》(《老幺的故事》)、张惠妹《Bad Boy》(《姊妹》)、王力宏《唯一》(《公转自转》)、王菲《寓言》(《只爱陌生人》)、陈珊妮《后来 我们都哭了》(《完美的呻吟》)。
而一些歌手的早期突破作品,今天看来,已经可以弃选不用。他们早期那一点点光芒,属贫瘠年代发出,当时听来珍贵,但后来更完美更醇厚的同类作品完全掩去了其早期光亮,现在再听,难免幼稚粗糙失望之感。以前一百为例(后一百中需要剔除的太多了),这些可以弃选的作品有:蔡琴《出塞曲》、薛岳《摇滚舞台》(应匀给李亚明的某一张,比如《鸟与树》或《存在》)、张清芳《**过后》、周华健《心的方向》。
2、 对经典人声和艺术多样化的代表性不够。
强调原创性,可能会低估那些没什么突破性但有着巨大感染力量的专辑;可能会重视历史意义,而低估那些不在历史的主要脉络上却风采自现的专辑;可能会重视人文价值,而低估那些没什么精神内涵却有丰富音乐性和深厚情感的专辑;还有,专业评选会自觉不自觉地贬抑那些在商业上过于成功的明星,这是历史奇妙的摆荡现象和平衡术。
不管出于哪一种原因,反正这样的结果出现了:
——那些魅力之嗓、特异之嗓、风格之嗓、实力之嗓或者被踢出局,或者所占席位过少;加上前文述及的“前民歌历史”被忽视、民歌唱将纷纷落马两个事实,导致现在这个榜单无法全面反映30年台湾人声的代表性。硕果仅存的魅力之嗓,或者属于校园/原住民系列,或者是兼有人文性、音乐突破意义的对象。张镐哲、姜育恒、曲祐良、高明骏、东方快车、杨庆煌、信乐团、殷正洋这些异嗓的缺席是不可思议的;唱作俱佳的歌唱奇才明显被低估,齐秦、童安格、伍思凯、陈淑桦仅有1张,周华健只有2张作品入围的事实,明显与其优秀专辑众多的事实不成比例。
——那些在商业上得志的,这一回统统都不得志。费翔、张信哲、巫启贤、张宇、孟庭苇、黄品源、许茹芸、柯以敏、刘若英、任贤齐、动力火车、赵咏华、万芳、徐若瑄、无印良品、阿牛、游鸿明、黄立行等,可能也是某一类创作/演唱风格的代表者,这一回却被剃了光头。这导致了一个结果,最佳专辑200张对这30年台湾流行音乐的代表性是不够的。虽然,以上诸位并非绝对有资格入选,但比之那些远非重大的人物,竟占据了那么多完全不具代表性的席位,这样的结果有必要改写。
三、 对制作人的个人音乐探索彰显不够。
可能是因为“不评鉴演奏曲”这一规则,导致这个榜单对幕后制作人在纯粹音乐上的探索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这是流行音乐中非常有趣的一个领域,曾出现不少风格极为独特的概念制作,不属于人文意义的概念,而纯然是音乐上的整体概念,精彩,但往往不被大众所识。
存在着两类制作人。一类制作人本身就是卓越的歌手,他们的个人作品甚至会比他们为明星制作的专辑更受关注,另一类制作人主要是专业制作人身份,更偏重音乐、幕后的角色,其个人作品没有多少历史或人文意义,偶尔出片,似乎是玩票性质,游离于流行音乐和人文浪潮的边缘地带。但也正因为此,这些作品比他们为专业歌手制作的专辑要放得开,更具有音乐上的私人探索意味,有时候,它会大踏步地脱离流行工业的标准产品模式,向着音乐探索的异地飞驰而去。这时的作品,属于流行音乐专辑中的异品。
“200佳”涉及到的这类作品,有李寿全《8又二分之一》、小虫《葬心》、陈扬《桂花巷》、黄韵玲《平凡》、李欣芸《国际漫游》,它们或因作品中有一二人声而幸存,或因制作人本人歌唱力量的足够强大而与歌手唱片傲然同列。但是有更多的奇品、异品终未入眼,比如我零星知道的:滚石《新乐园》、陈扬《盆地边缘》、李泰祥《错误》、陈世兴《空/山/灵/雨》、詹宏达等《台北 春天 新故乡》、《张四十三与他的三姑六婆》、陈美威+李士先《二元一次:走钢索的人》、《鲍比达的新音乐》、涂惠元《躲在音乐背后的人》、黄韵玲《心动》、侯孝贤《太阳》、Ray《R.A.Y》、《一个李骥》。
而纽大可的专辑,既属专辑典范,又属人声典范。他真是一个韵味十足的人,即便作为歌手,也属于大歌手。
还有吴金黛《我的海洋》这样的作品,还有像吴金黛那样纯音乐的、民族音乐的一大堆风潮唱片,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是检点历史时必须要考虑的。
四、 **、香港作品入选不系统。
这属于小节。依我之见,**、香港作品(在台湾发行的)可以从这个榜单上拿掉,把位置让给更多台湾原产的作品。一来可以保持纯粹性,二来——这才是最主要的——对这部分音乐的评选实在只是零星点缀,不系统,完全不能反映出这两地的音乐风貌;如果真是按标准评选,列在候选名单上的**作品几乎全都可以上榜,比之榜上部分台湾作品,它们在风格差异性和作品力量上,都胜出太多。
“筑起可以瞭望的塔台”(吴清圣语);“梳理流行音乐的珠玉脉络”(叶云平语);留存历史;提供经典唱片指南……这些出发时的目的,随着《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的出版发行,应该说已经尽皆实现。这里唠唠叨叨说了一万字的废话,提出值得关注或应该另外入选的作品名单,决非是要真的转换已有的榜单。凡评选,就有规则;凡有规则,就有规则下的必然结果。如果真的可以随便调换,那么整个评选的公正、意义都将失去。但我想,《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看起来是在留存历史,其实也是在做一件瞻望未来的事,虽然书已出定,但关于它的成长并没有终止,这就是,到底哪些作品将成为台湾流行音乐的经典代表作?这需要更悠久的时间、更广泛意见的参与、更博大的历史沉淀,来逐渐达成。
已经听到人说,《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是台湾流行音乐唱片搜求的圣经。是的,本书原本就有指南、导引的目的,但有一种歧途是,将此作为“最高指示”,凡圣经所载即为圣物,凡圣经不记即低人一等,如果真以这个标准衡量,这本书还差得有距离。不仅200佳榜单可能遗漏不该遗漏的力作,而且,聆赏音乐还有其他趣味,观察历史也还有许多角度,要把这一切都专美、占尽,远着呢!还有,你是在用你的耳朵在聆听,而不是用马世芳的耳朵在聆听。对马世芳的耳朵,凡人需要敬畏、参照,在敬畏、参照的同时需要醒觉、发现,培养自己的智识、本心。所以这篇议论定下了这样的题目:距离圣经一公里。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9-3-12 22:52
这玩意不好评。
欢迎光临 齐秦歌友会--中华齐秦歌迷俱乐部 (http://bbs.chyichin.net/)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