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们把流传于蒙古部落的一种原生态唱法叫做呼麦,因为他独特的发声方法,形成一种罕见的双声效果,令人称奇。他的产生、发展和衰弱,甚至差点失传,到底是蒙古民族唯一的现象,还是诸多远古游牧人群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形成的?由于文化发展的差异,当人们掌握了更丰富的词汇和语言,一些 民族的文化发展迅速,从游牧、狩猎发展到农耕、造作等,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更加复杂、曲折,一些民族不满足于用简单的呼喊、叹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把简单的呼叫上升为更加动人的民歌、戏曲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更丰富,所以,一些民族就淡忘甚至丢失了哪些原生态的艺术手段。自元、明、清以来,蒙古民族的文化受到汉民族的巨大影响,生产、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多样化,语言文字的发展很快,在他们用歌喉抒发感情的时候,当然是直接用丰富的语言词汇感染力更强,所以,在各种部落的民歌大量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并不能深刻表现生活、生产、感情的呼麦必然会被人们淡忘,所以才发生了呼麦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差点失传的说法。只有那些受外界文化影响小,继续保持原始游牧的部落才会保留下来。 民歌是人们用歌喉抒发感情的一个进步,戏剧艺术又是一个跨越,在地方戏流行发展比较普及的地方,相对民歌就会保留得比较少,相反,那些没有地方戏的云南、蒙古等地的民歌就比较丰富多彩。而现在,流行歌曲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地方戏也随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一些民族的文化历史,由于缺乏文字资料,所以很难找到确切的依据。 蒙古呼麦的形成和历史,在文字上是缺乏资料的,包括蒙古民族的古代历史也没有翔实的文字资料。反过来,在中华古典文字里却有着为数不少的有关啸的记载。呼麦、呼啸,长啸……还是让我们从更全面、更 广阔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我们从古人对岭南“巫啸”的描述,或许能够获得一些新的认识迹。
欢迎光临 齐秦歌友会--中华齐秦歌迷俱乐部 (http://bbs.chyichin.net/)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