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蒙娜丽萨! [打印本页]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3 19:51     标题: 蒙娜丽萨!

喜欢她神秘的微笑!喜欢她的美丽!喜欢她摄人的魅力!喜欢她典雅端庄的女性气质!

蒙娜丽萨是达芬奇高峰时期的完美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卓越代表!

最完美的肖像画!美术史上最完美的手!最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萨也是达芬奇最喜欢的作品陪伴达芬奇一生一直到在法国去世而永远留在了法兰西!

蒙娜丽萨是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法国的国宝!

至今成为意大利人心中永远的遗憾与伤痛!



蒙娜丽萨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人性的觉醒美丽的发现与复苏!

标志着统治欧洲1千多年的中世纪的黑暗宗教势力成为历史!

蒙娜丽萨在人类的艺术史文化史绘画史中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

她的美丽与微笑是模特与画家心中理想完**性的结合表现的典范!

是广义完美的美丽!体现女性的温柔年轻的母性母爱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我想蒙娜丽萨也许是达芬奇对母亲的印象回忆!

所以后人才会说象达芬奇本人因为我们可以理解儿子象母亲!

或者说这个模特巧合的是非常象达芬奇的母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达芬奇为什么花了4年的宝贵时间来画一个模特!

达芬奇一直让这幅画陪伴自己因为倾诉了达芬奇对母亲深深的爱恋与思念!

蒙娜丽萨象一面镜子折射欣赏者的内心、思想、修养、品位、境界、心理、爱情、情绪、个性、道德、风格、追求、知识、情感、智慧!!!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2-26 13:10 编辑 ]
作者: 白日梦语    时间: 2005-8-3 20:14

坐在沙发上看大图...

图片附件: mnls.jpg (2005-8-3 20:14, 69.4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bbs.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14824&k=4921263f862b865556a83cbcf3acfad7&t=1736599659&sid=Q21s4S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3 23:45

谢谢2楼的大图!

论坛的xdjm们——

喜欢蒙娜丽萨的请说出你们的感受吧!可以畅所欲言!
作者: claire    时间: 2005-8-4 13:02

这两天正好在看《达芬奇的密码》,激起了对达芬奇的宗教信仰问题的兴趣,可惜这是小说,历史背景虚虚实实的。小时候读过《诸神复活》,达芬奇的那一卷,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很想再重温一下。
对蒙那里沙的微笑的感受就是,没有感受,什么美丽,什么神秘。。。据说很多到卢服宫看过真迹的人都失望而归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4 19:25

达芬奇的笔记值得后人好好研究!

达芬奇的绘画、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也是一门学问,很多谜点!

达芬奇的创作、经历、习惯、性格、信仰都值得研究!

这种研究成果的突破有助于对他的艺术和笔记能更好的理解、分析!

达芬奇是艺术大师与科学巨匠完美结合的传奇!

对达芬奇的研究可以跨越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拓展人类在知识、技术、工程、建筑、心理、美学、科学、智力、艺术、智慧方面的认识探索极限与奥秘!

艺术作品的欣赏容易见仁见智!还是有心理学、比较学、接受美学等科学工具手段作为引导!

[ Last edited by 力量与美 on 2005-8-5 at 19:55 ]
作者: 晨安    时间: 2005-8-5 10:12

楼主是学什么专业的,可以透露么?
作者: 蓝色蔷薇    时间: 2005-8-5 11:26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中提到达·芬奇这幅画,因此做了一些摘抄,给大家看看:
     达·芬奇同时代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1503年,达·芬奇画她的时候,她年仅24岁。这位女子刚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那悲戚而抑郁的神情似是画家带来了麻烦。达·芬奇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了种种办法。比如请乐师给她奏乐,请歌手向她献歌,又请人在旁说些笑话给她听……总之,达·芬奇在画架的周围,营造了一种欢快的气氛,以帮助这位妇人展现笑容进入画中的角色。24岁的女人,按照当时的观念来讲,已经是接近中年。达·芬奇花了4年的时间完成此作,确切地说他是在画一个广义的女人。仿佛是真人和象征的人合二为一,既富魅力又似冷淡,既秀美却又不可亲近,于是变成了一位神秘而不可测的女人。此画的神秘之处不仅在于这个女子,而且还在于柔和飘渺的背景之上。在结晶般的山岩之间弯曲盘绕的河流,像是从未曾有人去过的仙境,这里渗透出来的永恒象征并不亚于人物的神情。
      原来画中的两旁有柱子,宛如是蒙娜丽莎端坐在走廊上,而不是坐在伸展的空间里。后来画家将两旁的柱子给去掉了,脸上微红的肉色也不见了。发暗的上光油改变了整个画面的平衡,变成了一种阴沉的效果。虽是有些不幸,但却暗合了那神秘的效果。作品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由于命运的捉弄,那位皮货商却并有得到他妻子的肖像。后来达·芬奇曾经到了法国。弗兰西斯一世对他不薄,给他一所靠近皇宫的住宅,满足达·芬奇生活的需要。有一天,这位皇帝来到了他的画室,偶而发现了这幅画,执意要买。这叫达·芬奇十分地为难,他无法推托又不忍心割爱,最后与法王商定,待达·芬奇去世后归法王所有。这样,号称世界第一名画的《蒙娜丽莎》便留在了法国,为法国所珍藏。
作者: 甜蛋蛋    时间: 2005-8-5 21:14

听说《蒙娜丽莎》实际上是达芬奇的自画像。靠谱吗?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5 21:26

Originally posted by 甜蛋蛋 at 2005-8-5 09:14 PM:
听说《蒙娜丽莎》实际上是达芬奇的自画像。靠谱吗?
听说?离谱!无根据!
作者: 阿光    时间: 2005-8-5 22:28

我看不懂,觉得随便一张美女图都比这个看着舒服!!!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5 23:28

Originally posted by 阿光 at 2005-8-5 10:28 PM:
我看不懂,觉得随便一张美女图都比这个看着舒服!!!
美女图和蒙娜丽萨比舒服???

[ Last edited by 力量与美 on 2005-9-4 at 09:02 ]
作者: 甜蛋蛋    时间: 2005-8-6 19:36

Originally posted by 力量与美 at 2005-8-6 12:26:
听说?离谱!无根据!


[ Last edited by 甜蛋蛋 on 2005-8-7 at 11:07 ]

图片附件: 69.jpg (2005-8-6 19:36, 15.7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bbs.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14886&k=02b0e19335037efe9ec3b0f9462384be&t=1736599659&sid=Q21s4S


作者: 甜蛋蛋    时间: 2005-8-6 21:18

Originally posted by 力量与美 at 2005-8-6 14:28:
美女图和蒙娜丽萨比舒服???——因为不懂!!!


图片附件: menalis2.gif (2005-8-6 21:18, 26.49 KB) / 下载次数 0
http://bbs.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14887&k=808ccbceebf8dcabcb19b71d399acf34&t=1736599659&sid=Q21s4S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7 19:01

蛋MM玩笑开的。。。真有你的。。。过分!!!
作者: sglr317    时间: 2005-8-7 20:01

Originally posted by 力量与美 at 2005-8-7 19:01:
蛋MM玩笑开的。。。真有你的。。。过分!!!
不喊甜MM 喊蛋MM,哈哈......
作者: 甜蛋蛋    时间: 2005-8-8 19:19

Originally posted by sglr317 at 2005-8-8 11:01:
不喊甜MM 喊蛋MM,哈哈......
唉!连湖班竹都看不下去了,我就不说什么了.......

图片附件: 8326,259b724,4e5a,1.gif (2005-8-8 19:19, 19.59 KB) / 下载次数 0
http://bbs.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14950&k=52c8948c025441160f3c18db3e4d444a&t=1736599659&sid=Q21s4S


作者: claire    时间: 2005-8-8 19:47

是有研究者把达芬奇的自画像和这个像叠在一起对比后得出这个结论的
作者: 甜蛋蛋    时间: 2005-8-9 15:45

Originally posted by claire at 2005-8-9 10:47:
是有研究者把达芬奇的自画像和这个像叠在一起对比后得出这个结论的
万岁!!!

图片附件: 8094,1fbe803,b3b,1.jpg (2005-8-9 15:45, 2.81 KB) / 下载次数 0
http://bbs.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14952&k=ce64aa33e485e016a2aaab1bf0fe94f6&t=1736599659&sid=Q21s4S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10 09:46

某种偶然巧合或是神秘之一吧!
作者: 雯雪儿    时间: 2005-8-10 13:18

对抽象艺术一窍不通……
路过……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11 18:57

蒙娜丽萨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
作者: claire    时间: 2005-8-12 11:45

呵呵,这是文艺复兴时期,黑暗的中世纪刚刚过去,离抽象派盛行还早那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15 11:14

蒙娜丽萨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人性的觉醒美丽的发现与复苏!

标志着统治欧洲1千多年的中世纪的黑暗宗教势力成为历史!

蒙娜丽萨在人类的艺术史文化史绘画史中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

她的美丽与微笑是模特与画家心中理想完美女性的结合表现的典范!

是广义完美的美丽!体现女性的温柔年轻的母性母爱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16 07:42

Originally posted by 蓝色蔷薇 at 2005-8-5 11:26 AM: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中提到达·芬奇这幅画,因此做了一些摘抄,给大家看看:
     达·芬奇同时代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1503年,达·芬奇画她的时候,她年仅24岁。这位女 ...
谢谢你的摘抄!

我想蒙娜丽萨也许是达芬奇对母亲的印象回忆!

所以后人才会说象达芬奇本人因为我们可以理解儿子象母亲!

或者说这个模特巧合的是非常象达芬奇的母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达芬奇为什么花了4年的宝贵时间来画一个模特!

达芬奇一直让这幅画陪伴自己因为倾诉了达芬奇对母亲深深的爱恋与思念!

达芬奇可能有强烈的恋母情结!

这也许是他终生未婚的原因之一!

[ Last edited by 力量与美 on 2005-8-16 at 08:04 ]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8-24 08:59

蒙娜丽萨象一面镜子折射欣赏者的内心、思想、修养、品位、境界、心理、爱情、情绪、个性、道德、风格、追求、知识、情感、智慧!!!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09:02

蒙娜丽莎 油画 1503-1506年 77×53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近五百年来,“蒙娜丽莎”,这个编号为779的卢浮宫镇山之宝,是人类艺术品中名头最响亮的杰作,每年吸引了五百五十万游客的造访。达芬奇的杰作描绘了一个奇异的女人,身着华丽的连衣裙,梳着时髦的贵族发型,一绺绺卷发散在双肩,体态丰满,两颊绯红,纤指曼妙,玉手如兰,其表情端庄而又性感、安详而又傲慢、天真而又狡黠、高贵而又妩媚 ,在其忽隐忽现的微笑里,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讥讽与挑衅的意味。它微妙地捉弄着人类的智性,令其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悬谜:她到底是谁?向谁微笑?为何如此微笑?在她光芒四射的微笑里,究竟隐含着怎样的人类学深意?
  在我看来,
“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乃是因为她主宰了观者的眼睛和灵魂。与其说是男人们在观看她的肖像,还不如说是她在俯察男人的命运,并且为之发出无言的笑声。这笑声回旋在卢浮宫四周,在整个欧洲发出了经久不息的回响。

  据说蒙娜丽莎原型在作为模特被画时已经怀孕,这可从《蒙娜丽莎》这幅画本身获得证据。有人认为,画中女人肿胀的手臂和微胖的脸颊,都表明她是个孕妇,她双手交替放在腹部,正是要掩饰怀孕的事实。耐人寻味的是,她的手上没有戒指,而在当时的佛罗伦萨,一个富姐不戴指环是不可思议的,惟一的解释是怀孕导致手指变粗,以致她不得不摘下戒指。对这个“密码”的破译,验证了蒙娜丽莎作为“母亲”的文化身份。

  蒙娜丽莎的现身,勾起了私生子达芬奇对生母的痛切记忆,他向那位生母的化身倾诉了自己的孤独身世。这次倾诉导致了一场长达四年乃至更久的爱慕:画家狂热地迷恋自己的模特儿,并在她的肖像上涂满了隐秘的激情。但只有弗洛伊德发现了达芬奇的秘密,并用“恋母情结”解码了“微笑”的语义。弗洛伊德宣称,这幅杰作表露出画家对母爱的渴望。他毕生都在寻找母亲的代用品,蒙娜丽莎之所以成为伟大女性,是因为她就是人类母亲的最高形象。

  然而,恋母情结并非达芬奇的专利,而是整个文艺复兴时代的集体情结,它几乎支配了从达芬奇、拉斐尔到但丁等所有巨匠的灵魂。但丁所迷恋的早夭少女贝阿特丽克丝,在《神曲》中她的灵魂导引但丁升入天堂,成为一个慰藉灵魂的母亲。她一方面如此年幼,一方面又如此成熟,洋溢出母性的温情,不倦地引领着诗人的形而上梦想。文艺复兴就是一场人类母亲的复活运动,她们从集体记忆的深处醒来,越过漫长的中世纪,向四面楚歌的男人们发出灿烂的微笑。

  母性女人是文艺复兴的主宰,她们滋养欧洲男人长达数世纪之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情感的慈善事业才被意外地终止。卡夫卡的荒谬世界里没有母亲,有的只是被遗弃的男人,他们是一些卑微的虫子和啮齿目动物,孤寂地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之中,他们的人伦标志就是没有母亲以及所有与此相关的事物。母亲偶像在战争中死去了,而一种更加自立而成熟的男人,开始在战后大规模涌现,成为新世界的主宰。

  1998年,48岁的澳洲著名女作家琳达,与一个只有21岁的男人相爱了。那是个英俊的男孩,在红灯区英皇十字街的一家小书店当店员。他们之间的狂热爱情,令我想起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景象。我曾经这样向琳达发问:他是不是有“恋母情结”?琳达断然答道:“No!”琳达说,“我是他的女朋友,不是他的妈妈!”琳达的回答向我证实了欧洲(澳洲)与“恋母情结”的断裂。基于男性人格的普遍成熟,母亲偶像早已被推向边缘,并且成了第三世界或亚细亚民族的道德专利。母亲从欧洲的退场,意味着文艺复兴男孩已经长大,而蒙娜丽莎的微笑则将永久地冻结在达芬奇的画布上,见证着旧时代的梦想、爱情和迷惘。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09:36     标题: 达芬奇睡眠法

 画坛泰斗达·芬奇是一位刻苦勤勉、惜时如金的人,他创造的定时短期睡眠延时工作法甚为人们所称道。这一方法是通过对睡与不睡的硬性规律性调节来提高时间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这样,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累计只有1.5小时,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工作。

  前几年,意大利著名生理学家克拉胡迪奥·斯塔皮参照达·芬奇的方法,对一位航海运动员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类似睡眠试验。经测试,受试者的逻辑思维和记忆运算等能力均完好无损。这说明达·芬奇睡眠法不仅能满足机体代偿功能的需要,而且还预示着利用人体生理潜力的广阔发展前景。

  然而,有趣的是,在20年前,一位画家就这一方法进行了亲身试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可是不到半年时间,他又回到正常的8小时睡眠上来。谈及个中原因,画家不无幽默地承认自己并非天才,更不知道这些多出来的时间该如何打发。[/size]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09:51     标题: 全才之人——达芬奇

  意大利著名传记作家乔治·瓦萨里(1511-1574)的名作《艺术大师传》被认为是世界上首部艺术史典籍,在该书中,作者写道:“有时候,上帝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于一人之身,他之所为,仿佛是上帝在其灵魂中活动,达·芬奇正是如此”。瓦萨里的记述可能包含了对前辈的溢美之词,但勿容置疑的是,达·芬奇(1452-1519)的确是文艺复兴时代超凡脱俗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富裕家庭,法国1952年7月9日发行的达·芬奇邮票的背景即为佛罗伦萨景观。达·芬奇的大半生都在当时四分五裂的意大利漂泊,报国无门,最后受法国国王邀请赴法,1519年客卒异乡。

  国内集邮者认识达·芬奇多从他的绘画开始,而了解达·芬奇的绘画又多从其不朽名作《蒙娜丽莎》开始,因为画中人的微笑,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关于《蒙娜丽莎》中神秘而永恒的微笑,研究认为其魅力源自达·芬奇在一个特定化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了一种理想化的美,使瞬间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象征,加上数百年来观者无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这幅作品愈加耐人寻味,从而吸引力与日俱增。在现代英语中,“Gioconda”一词既指肖像画《蒙娜丽莎》,也包含了“谜一般的、不可思议”之意。1952年4月15日,联邦德国为纪念达·芬奇诞生500周年发行了一种纪念邮票,首次将《蒙娜丽莎》搬上了方寸,原票票幅较小,是以其制作的极限片,清晰完整的明信片图案使邮票的欣赏价值得到升华。此后,许多国家都发行过有关《蒙娜丽莎》的邮票和小型张,阿根廷2000年1月还发行了两种《蒙娜丽莎》图案邮资简。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又一幅旷世名作,绘画根据《圣经》记载创作,表现耶稣与十二位门徒共进晚餐,突然宣布十二人中有人出卖了他,翌日即被捕处死的故事。现存的《最后的晚餐》原作早已剥落损坏,我们看到的都是后人的临摹作品,尽管如此,仍无法掩盖原作的光芒。在《最后的晚餐》一画中,精通解剖学的达·芬奇不但在人物肖像的描绘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画面以几何图形为基础,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后人评价这幅绘画是科学与艺术成婚,哲学又在这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塞浦路斯1981年6月15日发行了一套3枚达·芬奇纪念邮票,其中之一就以长型票幅较好再现了《最后的晚餐》。

  探索是达·芬奇艺术创作乃至人生的主题,当达·芬奇认为需要探索的问题已经解决,他就会转向新的探索,因此他一生中真正完成的绘画没有几幅,后世公认的只有《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自画像》等12幅作品。然而正是这仅有的12幅作品,达·芬奇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按照流俗的观点,艺术不是科学,但按达·芬奇的观点:艺术,尤其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之结合”。达·芬奇将解剖学、几何比例、明暗法等引入绘画领域,创造了一个神奇而充满魅力的三维空间绘画体系,使文艺复兴的绘画突破了中世纪的束缚,成为西方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并且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家。从《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代。

  如果说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中我们看到的达·芬奇是一位大画家,那么从他留给后世的7000多页手稿、设计图中我们看到的达·芬奇更是一位卓而不群的科学家。

  事实也是如此,达·芬奇曾以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雕刻家和音乐师的身份为米兰公爵工作了17年之久,在天文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机械设计、工程学诸多方面作出了许多卓越贡献。在达·芬奇的时代,达·芬奇的名字就是无所不能的代名词,他对大自然永不言倦的探索对后世的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大科学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评论说:如果当时达·芬奇发表他的全部研究的话,科学可能会一下跳到100年之后的局面。

  有趣的是,在集邮世界,达·芬奇第一次与邮票结缘也是因为他的科学成就。1935年10月1日,意大利为纪念当时在米兰举行的首届国际航空沙龙发行了一套4枚邮票,其中50分和1.25里拉两枚邮票的图案是达·芬奇肖像和他设计的飞行器。1953年6月15日,意大利邮政又发行了一套5枚纪念达·芬奇的邮资片,邮资图是达·芬奇在62岁时的自画像,邮资片左图描绘了达·芬奇设计的人鸟型飞行器、自动锤装置、城市防洪工程模型、掘泥机和明轮船,充分展现了达·芬奇的科学天才。

  在达·芬奇的全才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他对自然怀有无穷的疑问和不倦求知的精神,这在当时历经千年神权宗教统治下的社会是绝无仅有的。达·芬奇的这种精神,也正是科学的本质,正因如此,人类才能不断前行。因此恩格斯也将达·芬奇称为“巨人中的巨人”。

  1952年,达·芬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当年的世界文化名人,当年又正是达·芬奇诞生500周年纪念,因此同年意大利、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等国家都发行了纪念邮票,这也是各国首次较集中

  发行达·芬奇纪念邮票。今年是达·芬奇诞生550周年纪念,不少国家都会以发行邮品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大师。据统计,各国发行的达·芬奇邮票已超过200种,再加上各种邮政用品、邮戳、印样等多样化邮品,编组一部达·芬奇专题邮集完全可行。实际上也已经有人将此附于实践了,美国专题协会(ATA)有一位会员VincintdeLuca就编组了这样一部专题邮集,并参加了多个邮展,邮集的标题就叫做《全才之人———达·芬奇》。

  
  
--------------------------------------------------------------------------------


--------------------------------------------------------------------------------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10:01     标题: 达芬奇的启示

天才中的天才
愛迪生是發明的天才,愛因斯坦是物理學的泰斗、貝多芬是音樂奇才,畢加索是近代難得的畫家。通常科學家就是科學家、藝術家就只是藝術家。古今中外,難有在兩大領域的傑出人士,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奇才達芬奇便是極少數極少數的全才,藝術和科學可以共冶一爐。據估計,他是人類史上智商最高的人士,是個創意無限的典範。
藝術的成就
達芬奇多才多藝,其實很難將他定位,不過,嚴格來說,他最主要是位畫家。他一生熱愛畫畫,但很追求完美,留存在世的只有17幅作品,當中三大傑作包括《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文藝復興初期,美術重視形似,越畫得似,價值越高,可是到了達芬奇的時代,畫家不僅要畫得形似,更要畫得神似,畫出人的眼神、神韻和氣質是件非常困難的工作。
繪畫與各種知識結合
為了可以畫得栩栩如生,達芬奇下了不少功夫,不斷研究。為了研究繪畫的明暗問題,他研究了光學,為了研究繪畫的動態明題,他研究了力學,為了研究繪畫的背景,他研究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為了正確把握繪畫的比例,他研究數學;為了掌握繪畫的色彩調配,他到藥劑師的實驗室觀察學習。日後,他在其他領域都有非凡的成就。
達芬奇的啟示
達芬奇有繪畫的天份,看過的東西、景物能過目不忘,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努力不懈,不斷學習的精神,為了畫好一幅畫,便窮一生的精力去鑽研各個領域,他後天的努力,配合先天的才華,令他成為舉世知名的創意大師。父母和老師最重要做的是發掘孩子的興趣,令他樂此不疲地不斷成長。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10:15

如果要为这世界评出一位最勤奋、最活跃、最好奇、最能干的人,那一定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了。达芬奇的存在,让人相信这世上有天才,达芬奇把他这个人变成了许多人,达芬奇又把那许多人集中成为他一个,他一个人将许多不同行业的人用很大精力才能从事的事业都弄出成果。正像房龙在《与世界伟人谈心》中所说,列奥纳多·达芬奇是画家,是建筑师,是工程师,是雕塑家,是运动员,是物理学和弹道学研究者,是诗人,是作曲家,是乐师,是哲学家,是发明家,同时还精通军事事务。房龙《与世界伟人谈心》让我们看到,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生让工作塞得满满的,他研究人体解剖,观察鸟类飞行,建造飞行器,为城市防御工程绘制草图,为一座都市市政府新址起草规划,用研究的目光观察一群醉醺醺年迈老妇的面相,在市场举办艺术讲座,教米兰富少骑马和跨越障碍术,与向哥伦布提供了世界地图的托斯卡奈利一起研究数学,弹奏诗琴并为这种极其复杂的乐器作曲,充当政治巨头的建筑顾问和工程师,受佛罗伦萨统治者洛伦佐·德·梅迪奇委派出使米兰,负责庆祝波旁亲王与一位梅迪奇公主结婚的款待活动,着手实施开凿连接卢瓦尔河和塞昂河运河的繁复计划,向成箱成捆的笔记和科学观察结果中沉迷于科学研究,繁忙之中,他还画出了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列奥纳多·达芬奇拥有的成就,一般人拥有一项就很是了得,达芬奇却全部囊括。房龙说,列奥纳多·达芬奇出使米兰期间,一边在米兰大教堂搞艺术创作,一边监管大公府第翻修工程,起草灌溉伦巴第平原和挖掘马雷姆运河计划,百忙之中他甚至还为一些聚会撰写假面舞剧。这列奥纳多·达芬奇,他既向各个领域为后人打下雄厚的基础,又好像要堵住后人向各个领域进军的道路,他甚至连寓言都不放过,寓言经列奥纳多·达芬奇一弄,一下子厚重结实了,钱钟书把《伊索寓言》称为人类年轻时的作品,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寓言创作宣告寓言走入成熟期,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寓言已不再是寓言,那已是充满哲思的美文,那已是一些哲学著作。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寓言称得上是一座座高山,攀登这些高山,可以使人深沉,可以使人思想增重。比如《鹰王的遗嘱》,鹰王死期已近时对他的孩子们说:“我绝不死在巢里,我要飞上苍穹,飞到双翅能把我带到的天空,我要飞向太阳。假如能飞到那里,就让太阳的光焰焚烧我的羽毛,我再神速地冲向地面,跃进大海。在大海中,我会神奇地复活和恢复青春。这就是鹰的天性,这就是我们的命运。”生命在向上中得到尊严,这是生命悲壮的乐章,多少年后,这悲壮的乐章在高尔基《鹰之歌》中得到回响。和《鹰王的遗嘱》可以对照参看的,是《蝴蝶和火焰》,一只憧憬光明的蝴蝶与火亲近,被火焰烧坏了翅膀,他在痛苦矛盾中终还是投身烈火,葬身火焰之中。这篇寓言从渴望光明的角度再一次昭示了生命的悲壮,而列奥纳多·达芬奇在寓言后面说“崇拜带光环的偶像,可能跟蝴蝶一样跌跟头”,又提醒人们对“美好前景”不能不有所警惕。自然界中有一种朱顶雀,列奥纳多·达芬奇用寓言使朱顶雀变得高大。朱顶雀为孩子们觅食,回来时他的孩子已被人类捕去,朱顶雀费尽周折找到了他的孩子,发现他的孩子已被人类装在高挑的笼子里,朱顶雀用他的头颅和身躯一遍又一遍撞击囚笼,用他的喙和爪子拉扯着囚笼上的铁栏杆,朱顶雀撞不开囚笼,他只能隔着囚笼伤心痛哭,第二天,朱顶雀又回到关押他孩子的囚笼外,他望着他的孩子,隔着铁栏杆,一个一个地吻着他们,他向囚笼中放了些草,那都是毒草,他把他的孩子全部毒死了。读列奥纳多·达芬奇《朱顶雀和他的孩子》,让人不能不从心里感到震撼。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核桃和钟楼》,让人看到一个和世界一样庞大而又有呼吸的核桃。一颗核桃被一只耳号鸟带上一座钟楼,鸟用喙爪啄踩核桃,核桃从鸟的喙爪下脱逃,逃进钟楼一个缝隙中,要求钟楼给它蔽护,钟楼上的钟提醒钟楼不要相信核桃,钟楼到底发了善心,客客气气将核桃留下。核桃在钟楼的身体里安居了,时间不长,核桃裂开了嘴,接着又长出根子,长长的根须四处延伸,枝叶也从墙缝中探出脑袋,核桃长得相当迅速,枝叶非常繁茂,不久就长到钟楼之上,它的根须是那样粗壮有力,悄悄地毁坏了墙壁,将钟楼的墙壁弄得倾倒,当钟楼意识到核桃的祸害,为时已晚,只能发出一声长叹。看了列奥纳多·达芬奇这篇寓言,我不禁想起了我们中国。是什么样的核桃,使中国到处都是问题呢?
   
    列奥纳多·达芬奇讲《榆树和无花果树》的故事,榆树因不能结果而被无花果树嘲笑,无花果树却因结果被路过的士兵发现而遭致枝残叶败的恶运。中国的庄子比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大两千多岁,假如庄子看到列奥纳多·达芬奇这篇寓言,相信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天鹅、梭子鱼和虾》很是有名,很多寓言选本都曾选入,如果没有弄错,它还进过中国教材。梭子鱼、虾和天鹅向三个方向拉车,很早就已读到,若非此次特意搜寻达芬奇寓言,实在不知这竟是达芬奇所作。人们大多注意达芬奇的大事业,即使房龙在《与世界伟人谈心》中对达芬奇的寓言创作也只是提了一提。除去专业人士,可能少有人注意到达芬奇将寓言也做大,我读房龙《与世界伟人谈心》时,竟连房龙这提上一提也未曾放进记忆里,想上一想,不禁暗叫惭愧。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10:29     标题: 解析达芬奇

一、“绘画是一种科学”
    “这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右手;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蒙娜丽莎》。“这是人类绘画的极品,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最后的晚餐》。“这是画家62岁时的自画像,寥寥数笔,就为后人留下了素描艺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达芬奇自画像》。
    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有万能天才的美誉。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不是科学。但是按照达芬奇的界定,艺术,尤其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之后”。
    达芬奇既能发现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丧失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视角。他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研究解剖长达40年之久,还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尸体。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这幅著名的人体解剖素描把完美的人体造型包含在一个圆形和正方形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想。
    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蒙娜丽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还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三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无一不受这幅画的影响。他还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金字塔型构图,《岩间圣母》中群像以圣母的头部为顶点,形成的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般稳定而和谐。与其他作品一样,《最后的晚餐》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画面,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有人评价这幅画是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
达芬奇最大的艺术贡献是运用明暗法使平的画面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从《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达芬奇还进一步归纳整理了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的技法知识,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在他的《论绘画》手稿中,最初是想记录下对物理世界客观描述,但不久就转而注意到透视、比例、几何与光学,之后是解剖学与机械学,最后则是探索宇宙本身的机械功能问题。《论绘画》是后人从达芬奇十八本笔记中抽取出来编撰而成的,有人称它是整个艺术史上最珍贵的文献。
    尽管有的时候,对科学的兴趣浓厚到使他不愿提笔作画,但绘画毕竟是他最初的事业。达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学问一样,努力把绘画当成一种科学,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在同时代的人看来,达·芬奇就像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魔术师,有万能天才的美誉。在现代人眼中,令人惊异的是,他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伟大的画家的地位。
    尽管有的时候,对科学的兴趣浓厚到使他不愿提笔作画,但绘画毕竟是他最初的事业。达芬奇就像研究别的学问一样,努力把绘画当成一种科学,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

二、“宁愿在探索中失败”
    他已经画出了一幅足以同《最后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画,但最后关头却因为一个低级错误毁于一旦。
    他盼望着像鸟儿一样扇动起飞翔的翅膀,但片刻间就摔碎了飞行的梦想。他要雕塑世界上最大的前蹄腾空的铜马雕像,但由于浇铸方面的困难两年后不得不将其改成步行的姿势。
    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期“巨人中的巨人”的达芬奇,在人类知识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伴随着他的,也有鲜为人知的辛酸、磨难与失败。但是,他宁肯在探索中失败,也不愿无所用心,安然享乐生活。他一生都在实践着这种人生哲学。
    在绘制可以与《最后的晚餐》相媲美的巨型壁画《安加利之战》时,他亲手研制新型颜料和外层涂油。壁画已经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地站在墙上,但墙上的涂料却迟迟不干,他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试验自己配制的外层涂油,于是让助手抬来两个大火盆放在壁画下烘烤,结果油料被烤化了。他用两个火盆把八个月的辛劳毁于一旦。
    在壁画变成五颜六色的小溪淌下来后不久,他又满不在乎地开始了飞行试验。51岁的达芬奇就像一个狂热的少年,把自制的巨鸟搬到山顶。年轻的学徒抓住巨鸟的木架向山下飞去,可没多远就跌落下来。这个飞行器是靠手臂与双腿的肌肉来驾驶的,不过他忽略了人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重量问题:鸟类用于飞行的肌肉要占全身重量的二分之一,而人却仅有五分之一。但是,如果对他飞行探索的失败过于苛求,就等于在责备用风筝引来闪电的富兰克林为什么没能发明电灯。当时,教会思想主宰着世人的一切观念。比如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接近赤道的海洋一定热得像烧开的水。
    他曾被任命为宫廷建筑师,雕塑世界上最大的骑士青铜雕像,设计中马的前蹄要腾空跃起。他用蜡像模型试验了无数次,工棚地上堆起十几厘米厚的残肢碎片。最困难的是,必须将重达10吨的金属溶液快速注入铸模中,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均匀的冷却问题。当时的技术条件显然无法支持这种设想。两年的期限到了,他无法使马站立起来,最后只好改成步行的姿势。在他死后100年,西班牙人继续尝试这一技法,才建立起一座马上骑士的纪念碑。
    异想天开的灵感能让他抓住别人抓不住的东西,可他又常常半途而废。也许是为了追逐永远在飞的思想,他不得不时常停下手头的工作。当时羊毛纺织业在意大利很发达,而纺织作坊里最容易磨损的是织布针。他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磨针的机器,经过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理想的一种。但是他随即产生了织布机的设想,于是又沉浸在织布机和滚珠轴承机的发明设计中。遗憾的是,这些设计图只是躺在了草稿纸上,最终没有变成机器,而他又转向了其它研究。
    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人们发现。科学史学家丹皮尔这样评论道:“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的。”
旷世奇才达芬奇为后人留下了充满智慧的财富。他那具有先知灼见的才华和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在几个世纪之后看来,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三、“阻碍我的只是时间不够”
    他怀有神灵般漫无边际的梦想,却只拥有凡人的生命和力量;他设想过千百个计划,但只完成了少数几个;他最大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然而只有那些线条、色彩组成的艺术为他带来永恒的赞誉。
    达芬奇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洒满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页。他说:“我不曾被贪欲或懒散所阻挠,阻挠我的只是时间不够。”他想做工程师、军事家、音乐家、数学家、哲学家、建筑师,但世人认为他只是一名画出了永恒微笑的画家。
    达芬奇曾以军事工程师、建筑师、画家、雕刻家和音乐师的身份为米兰公爵工作了十七年之久。他当时是最受欢迎的宫廷司仪官,负责组织宫廷节日庆典,独自担当了相当于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总导演、主持人、编剧、作曲、服装设计师和舞美设计师等多种角色。
    从留给后人的十二幅绘画作品和七千多页手稿、设计图可见,达芬奇对科学的兴趣要比对绘画大得多。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决不亚于他的艺术成就。
    在天文学方面,他观察天体,曾作出“太阳是不动的”结论,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并幻想过如何去利用太阳能。他认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
    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液体压力,提出了连通器设想,还发展了杠杆原理,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的关系。他关于物体惯性的描述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还否定了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
    达芬奇对解剖学和生理学十分着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为了让艺术造型更加准确,后来却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他在解剖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一套图解,这种样式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着。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是设想采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绘制过婴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图。达芬奇研究过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幅有关动脉硬化的解剖图。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领域,他设计了飞行机械、直升机、降落伞、机枪、坦克、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纺车、机床、冲床、自行车等等。他在数学和水利工程领域等方面也作出过重大贡献。
    达芬奇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坚信科学,常常流露出对宗教的怀疑和厌倦。他曾写道:真理只有一个,它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他提出以自然造化为师,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他认为认识起源于实践,知识的获得是依靠直接的观察和经验。他的实验工作方法经伽利略从实践上加以发展,后来由英国哲学家培根从理论上予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艺术史家曾评论说:只有一个达芬奇走在时代之前,他是包罗万象、精湛无比的天才,永不满足的孤独的探险家;他的思索的触角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有的竟然能够和我们的时代会合。

后人对达芬奇研究想法的实践

    之所以说是对达芬奇“研究想法”的实践,是因为在其所处的年代,达芬奇的研究只能体停留在“想法”阶段,没办法前进到“成果”阶段。但他的一些想法已被现代人成功的实现了。

挪威建成达芬奇设计的桥
    10月31日,在北欧的寒风细雨中,挪威王后和500多名各界来宾为一座造型独特的大桥剪彩。直升机在人们头顶盘旋,起重机缓缓掀起了足有4。8万平方英尺的白布,一座100米长、8米高的木桥展现在大家面前,三个浅色的木拱如同三只被射手用力向后拉的硬弓,牢牢地支撑着桥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座桥的设计者竟是500年前的达芬奇。也正因如此,桥被命名为“蒙娜丽莎”。
    1502年,达芬奇为土耳其横跨两大洲的伊斯坦布尔市绘制了一幅美妙绝伦的拱形桥设计草图。该桥长346米,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如果能建成,它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但土耳其苏丹却拒绝建造此桥,他认为该工程难度太大、造价太高。于是,这座桥在图纸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艺术家韦比约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机遇见到了这张设计草图。他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桑德通过种种努力,终于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达芬奇设计该桥的原理完全成立,这座桥是可以被造出来的。经过一翻考察,建桥地点被确定为挪威首都奥斯陆以南30多公里的奥斯,正好毗邻从斯德哥尔摩到奥斯陆的欧洲18号公路。
    目前落成的这座步行桥,共耗资136万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锈钢之外,完全采用木料建造。其实,达芬奇当年的设计是用石头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觉得石头太贵了,所以将建桥的材料改为木料。
    据悉,这是达芬奇的建筑设计首次被付诸实施,这个设计在美学和设计学上都是经典的范例。桑德自豪地说:“5个世纪前,人们认为这座桥不可能建起来,但我们把它建起来了。我们成功地证明了达芬奇设计该桥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说他还有一个梦想,“我们要在全世界推广这种桥,让每个大陆都架起‘蒙娜丽沙桥’”。
    其实达芬奇的想法被现代人实现的远不止以上两个,还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飞机、直升飞机、潜艇、纺车、自行车等。这些设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达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似乎时代局限性对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样。我觉得这一点才是达芬奇最值得人们回味的地方。
作者: 千年琥珀    时间: 2005-12-29 13:26

我也看不懂蒙娜丽莎的美在哪里
她的出名本来不该来自画像本身
而是背后的隐藏?
作者: 张海妹    时间: 2005-12-29 14:41

Originally posted by claire at 2005-8-4 01:02 PM:
这两天正好在看《达芬奇的密码》,激起了对达芬奇的宗教信仰问题的兴趣,可惜这是小说,历史背景虚虚实实的。小时候读过《诸神复活》,达芬奇的那一卷,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很想再重温一下。
对蒙那里沙的微笑的 ...
我以前也不觉得蒙娜丽莎有多美,觉得是吹出来的!

去年我爸爸去欧洲玩的时候,给这张名画儿来了个大特写,因为机器不错,清晰度好,我第一次真正看清楚了她的面部特征!真漂亮呀!好看!

以往我们看到的书上的或者图片上的,都不怎么清楚,我并不觉得好,这次离近了看,觉得她的一丝微笑甚至连纹路都看得见,细腻、传神。


另外有件事情真好玩儿,因为我爸的摄像技术还凑合,同期录音,会看到许多外国人,还会跟他打招呼。

有的好看的小孩子们真是像小时候见过的洋娃娃,可爱极了。比如有个小姑娘特别可爱,像个小天使,她羞涩的看着我爸爸的镜头,我正夸呢,我爸爸说:你待会儿再看看她妈妈,比女儿更漂亮。我想不会吧?可是真的一看,真是那么回事,孩子的爸爸很英俊,妈妈更是漂亮,果真比她女儿还好看。可能我爸爸运气好吧,正好拍到他们一家子了。

我小时候一直梦想有个洋娃娃玩,现在看来真的更好玩儿!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19:42

Originally posted by 千年琥珀 at 2005-12-29 01:26 PM:
我也看不懂蒙娜丽莎的美在哪里
她的出名本来不该来自画像本身
而是背后的隐藏?
美在微笑美在神秘美在气质美在象征美在艺术的完美表现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20:13

Originally posted by 张海妹 at 2005-12-29 02:41 PM:
我以前也不觉得蒙娜丽莎有多美,觉得是吹出来的!

去年我爸爸去欧洲玩的时候,给这张名画儿来了个大特写,因为机器不错,清晰度好,我第一次真正看清楚了她的面部特征!真漂亮呀!好看!

以往我们看到的书上 ...
蒙娜丽萨不是一般意义的美

通过达芬奇的感情想象归纳艺术技巧加工表现超越了模特本身美的局限

表现了女性的理想美神秘美激情美母爱美睿智美代表了人类女性美的非凡高度与卓越境界

五百年来体现了女性美的典范吸引了无数人类的眼神成为美的对象美的传奇美的永恒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20:37     标题: 情绪分析

  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美丽笑容所迷惑。远看时有,近看似无,有时看来温柔舒畅,有时略显哀伤,有时甚至微露揶揄之意。是什么造就了这变幻莫测的神奇一笑?近日,科学家运用电脑技术做出了新的解读:“她”的微笑中带有喜悦、厌烦、恐惧等多种情绪。

  ★一笑承载四种情绪

  据法新社12月14日报道,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科学家与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联合开发了一种“情绪识别软件”。它能通过分析面部表情特征来评估一个人的情绪,如嘴唇的弯曲度、眼部周围的皱纹等,然后分别算出喜悦、悲伤、恐惧、愤怒、惊讶、厌恶这六种情绪所占的比例。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分析结果是:其中包含83%的喜悦,9%的厌烦,6%的恐惧,2%的愤怒。这一研究成果将刊登在本月24日出版的《新科学》杂志上。不过,究竟是什么情景竟然同时勾起了“蒙娜丽莎”的四种情绪?这大概又是一个难以说清的“谜外谜”了。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20:47     标题: 500年的微笑

500年,这个传奇始终生气勃勃

  闭上眼睛,张开嘴唇,说出“蒙娜丽莎”这四个字,就会有那个微笑出现在你眼前。“魅力”这个词已经不足以形容这幅我们星球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也许“魔力”才是一个更恰当的词汇。每年来到卢浮宫参观的五、六百万人中的大部分都会直奔德农馆悬挂《蒙娜丽莎》的展室,宫中的其他瑰宝相形之下都黯然无光。上个世纪后半期,《蒙娜丽莎》曾有过两次短短的出国之旅,结果在一、两周内她就征服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六十万美国人和二百万苏联人拜倒在她的目光之下。

  《蒙娜丽莎》的魔力所及还不止于此,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角落里,我们都能看到她的踪影,不管是作为装饰,被用于商业宣传,还是衍生成了其他的文化产品。也许我们没看到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早生成了一幅自己的《蒙娜丽莎》,同样的微笑、静谧,真伪莫辨。

  追问这个传奇的源头,当然是500年前达·芬奇神乎其技的画功。在当时一众圣母和女神像中,一个衣着自然的世俗女子,束手微笑,神情泰然,所引起的震撼不亚于数百年后后现代艺术家给她添上的两撇小胡子。

  然而,艺术上的成就能解释她在行内人和艺术爱好者中的声誉,却很难解释她如何获得街知巷闻的知名度。更何况,达·芬奇本人另有许多杰作,遑论那些艺术水准堪与其比肩的同世或后辈大师,为什么非典肆虐期间的中国人只给蒙娜丽莎加上了口罩,而无人念及大卫或者维纳斯呢?

  维特根斯坦说,文化就是文化之外的总和。对我们的《蒙娜丽莎》来说也是如此,围绕画作的种种千古之谜以及她问世以来的曲折经历也许才是吸引大部分人注意的真正要素。500年,《蒙娜丽莎》美丽的脸庞上已经被遮上了一层隐约的面纱,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面纱之后的真容,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化之上的附属物。这些附属物,就像500年来积累在画像上的尘污一样,遮盖了达·芬奇创作画作时的真实颜色,但就像专家们对卢浮宫提出的建议一样,不要试图抹去这些尘污,不仅仅是因为可能损害画作,更是因为她现在的状貌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经典的形象,艺术不是考古,《蒙娜丽莎》不是文物,她始终生气勃勃。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12-29 21:49     标题: 神秘微笑

《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又称为“微笑”。画中的蒙娜丽莎却是确有其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富有的女市民。达芬奇刚开始为她画像时,她年仅二十四岁。据说,在此前不久,蒙娜丽莎心爱的女儿刚刚夭折,因此她整天闷闷不乐。为了唤起模特儿发自内心的微笑,画家一边为她画像,一边请人在她身边奏乐,如此这般千方百计引出了这位美人的一刹那的微笑,仿佛稍纵即逝。你看:蒙娜丽莎嘴角微皱,眉宇舒展,脸部则显示出了刚可察觉的微笑。这微笑似乎是从脸上掠过似的,既显示了她内心的激动,又没有失去安详的表情,显露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不是吗?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候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令人陶醉;有时仿佛内涵哀愁似显凄楚;有时候又略呈讽刺之状,虽则美丽动人却又有点不可接近。自从《蒙娜丽莎》问世几百年来,人们在她面前品味着,揣测着,争辩着,神秘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讨论蒙娜丽莎的笑容,关系创作者的艺术思想以及表现手法上。这个问题的探讨决不同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那样无聊。学者们是认真地探讨蒙娜丽莎微笑神秘莫测的原因的。

有的人从审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赏,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从中不断发现作品的新含义。

有的学者如美术史家詹姆森,从美学角度指出,这种神秘微笑的造成是因为作者力图要在一个个形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是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的象征。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产生出了令人觉得出奇的客观效果。

有的则从历史学家的眼光做出分析,说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显示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勃勃生机,对资本主义的明天充满了希望,她正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真实写照。

有的画家则从绘画技巧上进行探讨,说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景,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感到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弋不定之中。加上作者把体现人的笑容的嘴角岩脚部位,又画得若隐若现,界限不甚分明,这就使得画中主人公的微笑颇费猜疑。

有的研究者从医学角度,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定她患有内斜视。而现代派画家则坚持认为蒙娜丽莎应该是有胡须的,为此他大笔一挥,硬是给蒙娜丽莎嘴上添上了两撇八字胡须。令人观后啼笑皆非。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莫测的,而且有关画中主人公的身份、年龄以及该画真品究竟藏在何处,也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了,且略举一二:

根据意大利学者皮德里梯和前苏联教授盎司济研究的结果,认为《蒙娜丽莎》实际上是“一个妓女的肖像”!一反过去此乃贵妇人之说,此论一出,学术界哗然。

至于画中人的年龄,一些研究家也认为并非如过去“定论”说的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妙龄女郎,而已经“人到中年”——她应该在三十七八或者四十岁以上。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原画藏于巴黎罗浮宫。但是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竟有六十幅之多。更有趣的是,一九八四年美国东部缅因洲伯特兰美术馆又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画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真是说不尽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道不完的《蒙娜丽莎》!




欢迎光临 齐秦歌友会--中华齐秦歌迷俱乐部 (http://bbs.chyichin.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