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水木清华九十年
[打印本页]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0:21
标题:
水木清华九十年
遥远的清华园
在中国,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车夫小贩,"清华"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它成长的早年,它是国运衰败中的一个希望,一个梦想,一个中国人为之的动情的故事。如果说俄国圣彼得堡起源于一展帐篷,清华大学的起源就是这工字厅。彼得大帝在篷里开拓了一座城市,清华大学从工字厅开始,奋斗成中华名校。
【主持人陈晓楠:我身后这片房子是清华工字厅。它的大小房间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如果从天上看,它的主体是用一条游廊把前后两排房子联成一体,形成一个"工"字,所以被称作"工字厅"。1909年夏天,清朝外交部在这里设置"游美学务处",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就在这年深秋,47位少年远渡重洋。后来呢,工字厅扩展成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
工字厅西行1 公里,是圆明园,清朝6代皇帝曾在那里生活。240年前,乾隆圣驾君临,转道工字厅后厦,发现这里曾经山林变幻,环拢一泓清水,绿树点点,簇拥着古屋。这不禁让他想起晋朝诗人谢混的诗:"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于是,他抬起御笔,题写了"水木清华"4字。后来,道光皇帝把工字厅以西赐给4儿子咸丰,取名"近春园",工字厅赐给了5儿子淳亲王。等咸丰作上皇帝,他便借用99年前乾隆爷的题词,把弟弟的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但咸丰兄弟都没有想到,英法联军竟兵临城下,烧了圆明园门外的政府办事处。
1860 年10月7号,海淀农民成群结队,首先打劫圆明园。12天后,英国驻华全权特使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所有庭苑,迫使清朝低头。浓烟飘向北京,仿佛黑云压城,看起来就像持续很长时间的日全蚀。大火一直烧过近春园,却在接近清华园时,渐渐熄灭。因此,清华园躲过一劫,依然是乾隆笔下的"水木清华"。20世纪第一年,洋人们又来了,而且是"八国联军"。淳亲王的两个儿子气愤不过,便把义和团招进清华园,设坛举事,因而一个被撤职查办,一个获重罪发配新疆,淳亲王留下的清华园也被慈禧没收,陷入荒芜。这一年是庚子年,战败赔偿便叫"庚子赔款"。正是这笔屈辱的赔款,造就了后来的清华。美国人把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元的赔款退还中国,要清朝外交部设立"留美培训学校"。
1909年,630名青年走进北京史家胡同深深的巷子,参加留美庚款考试,其中47人脱颖而出,成为第1批清华留美学生。后来成为清华唯一一位终身校长的梅贻琦,也在其中。那时,他风华正茂,只有21岁。
【主持人陈晓楠:对于老罗斯福退款办学,清华早期毕业生梁实秋评价说:" 意思是好的,但带着深刻的国耻"。有很长一段时间,清华被称作"赔款大学"。您可以想象,拿着不该给但不得不给最后又被人家退回来的赔款去人家那里读书,这种复杂的心理怎么说得清。也就是因为说不清,这些早期留美学生沉默寡言,把复杂的心情化作苦读,成为大师。而且,无人可比,也无人可敌。
1910 年,第2批庚款留美学生70人,怀着五味杂陈的心事,飘扬过海。日后成为语言学大师的赵元任,考分高居第2。大气象学家的竺可桢和大法学家王世杰也在其中。而最富盛名的要算第55名,他就是彻底改变了中国文化命运的美少年胡适。当清华学堂带着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在工字厅西边落成,清朝军机大臣那桐为之手书匾额。
1911 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从此发端。按照美国方式,清华校庆安排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而2001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恰好是29号。1911年12月25号,清华学堂落成后第8个月,隆裕太后宣布溥仪皇帝退位。这个消息传入清华学堂,已是夕阳西下。让学生们感到惊奇的是,美国教授竟把这一天称作"圣诞节"。在悠扬的圣诞音乐中,帝制时代宣告终结。为了消灭帝制时代留给清华的遗迹,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办学方针依然照搬美国。
1913 年冬天,周诒春升任清华校长,引领清华横空出世。周诒春无法满足在工字厅周边老老实实办留美预备学校,他想的是办大学。于是,他在清华园大兴土木。 1919年早春,砖红色的清华大图书馆落成。在当年,这曾是中国最具规模的图书馆,它在一层楼铺设的竟是玻璃地板,学生们走在上面,无不充满好奇而又感到兴奋。清华科学馆更是神奇,楼下的空调大风机一转,整个馆里四季如春。
这座希腊式和罗马式的混合建筑,是清华大礼堂。当年,它曾是所有高校中最大的礼堂,可以容纳清华全部师生。20年代,每逢清华和燕京大学赛球,校工们总要在放电影前加放幻灯漫画,讽刺燕京学生野蛮,称赞清华学生勇敢,然后公布清华得胜。于是,清华意识极强的孩子们便大声欢呼。从那时到现在,大礼堂一直是清华的象征性建筑。
这座西方古典风格的建筑,原名叫" 罗斯福纪念馆",也就是清华体育馆前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清华体育馆曾是中国最先进的健身房。馆内有暖气,也有热气干燥设备,游泳池里还有水源消毒设施。早期清华,体育不及格者不能毕业留学,大文豪闻一多和梁实秋都曾在这个室内游泳池里遇到难题。他们翻江倒海,使出浑身的力气,努力向彼岸靠近。
清华四大建筑高大而豪华,80 多年前,几乎没有同类建筑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而在西洋风格的建筑群的包围之中,清华同方部显得平凡而又简陋。"同方部"的意思是"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 "。"同方"取自《礼记》,那是一本记述孔丘言谈举止的古代名著。20年代,那正是孔丘精神遭到质疑的年代,他的伟大哲思时时有可能因为国家羸弱而充当替罪羔羊。但在同方部,即使是"打倒孔家店"之后,依然是每年8月27号祭孔的地方。一边是西式足球联赛,一边悼念孔圣人,这便是清华的特色。
那个时候,清华学生上课,不是打电铃,而是敲钟。每逢上课时间到了,工友便会走出怡春院,爬上荷花池东边的小山坡,去敲打那只铜钟。在早期清华毕业生的记忆中,钟声遥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是绿色斑驳,悬挂在白色钟栏之中。
【主持人陈晓楠:我身后这条由石栏围起来的小河,是200多年前乾隆让工程师们从万泉庄引来的活水。半个世纪前,它曾自由地奔流。现在呢,石桥犹在,但已不是90年前的样子,桥下的河床向下深陷了许多。而小河对面,是清华二校门,它曾目睹了90年间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很长一段时间,清华园和北京城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学生们进城,除了每天仅往返一次的班车,只能骑小毛驴或坐驴车。所以一进清华,学生们便与世隔绝,进入到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那个年代,人力车是奢侈品。但清华教授的月薪是400银元,相当于现在的4万人民币。所以洋车在校门口等候,就如同今天等候在高级宾馆的出租汽车。
1915 年,梁实秋考入清华。他把出西直门城楼直通清华园的路,描述为垂柳轻拂的夕阳古道,两边是纯粹的乡村景象,跟今天连接西城区和海淀区的那条快速路,截然不同。实际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清华园都因为远离城市的喧嚣而显得宁静致远。对于清华学人而言,清华园都因为它特殊的美丽,藏在他们心底,成为一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季羡林1930 年考入清华外文系,1934年毕业留德,在德国一住10年,直到1945年才回到北京。在清华国学大师陈寅恪推荐下,季羡林任教北大,创办东语系。但他惦念的还是清华,每逢沿着梁实秋笔下的那条古道回清华,心里总是说不出的快乐。他在《清华颂》里写道:"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每当严冬初过,春的信息在清华园要比别的地方来得早,阳光也比别的地方多;当青草从融化的雪地里探出头,我们就知道春天已悄悄来了。过不了多久,满园就开满繁花,形成花山花海。再一转眼,就听到满园蝉声,荷香飘溢。等到蝉声硝石,荷花凋零,红叶又代替了红花。待到红叶落尽,白雪渐飘,满园就成了银妆玉塑,"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就盼望春天的来临。
[ Last edited by 暖冬 on 2005-5-29 at 00:43 ]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0:46
先生之风
【主持人陈晓楠:"大学必有大师",这是20年代飘荡在清华园里的理念。因此那时的清华出手阔绰,广聘天下名师,使清华大学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工字厅藤影荷叶。
清华工字厅这个院落,菏花摇曳,藤萝缠绕,住在这里的大师吴宓称之"藤影荷声之馆"。吴宓自称"奠居",意思是,更合适住这里的人尚未到来,自己不过是为他们将来在这里住得更好,打个前站。这就是大师吴宓给自己的定位,鞠躬尽瘁,甘作清华名师的护卫走卒。
【采访清华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
当时作为清华学校,它还是一个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欧美的文化,也念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就是一个预备学校。但是1925年的时候,曹云祥校长觉得这样是不够的,应该提高这个学校的水准,就要准备建立研究院。首先从国学来开始建设,就找了胡适,请胡适到清华来作研究院的导师。胡适说:"我没有资格,给你推荐3个人。"第1个是梁任公,就是梁启超。第2个是王静安,就是王国维。第3个是章太炎。后来章太炎没有接受这个聘任,梁任公就接受了。当时聘请的研究院的主任,就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吴宓先生。
1925年,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住进清华南院靠西的这派中式房屋。每天上午,王国维从这里出发,走向清华学堂。下午和晚上,王国维回到书房,读书和写作,过着他内向而不善交际的生活,写出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成果《人间词话》。
【采访清华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
吴宓作为主任去请王国维到学校来担任导师的时候,到了王国维家里,行3叩首礼,使得王国维很感动,觉得吃洋面包的这个年轻人还很尊重自己。所以很痛快地就来了。《人间词话》描述求学的最高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国学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是赵元任。1910年,赵元任以第2名的好成绩,考取清华第2批庚款留美资格,攻读康奈尔大学,创下最高总分纪录。1918年,赵元任探囊取物,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采访清华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
赵元任先生时本来在国外是学物理和哲学的,但是也非常地喜欢研究音乐,研究音韵学,研究语言。请他到国学院来,他是开的一些语言--特别是方言方面--的一些课程。赵元任夫妇讨厌繁文缛节,从不讲究排场,当他们结婚时,是自拍结婚照,自制《结婚证书》。
〖歌声起,《教我如何不想她》。
【主持人陈晓楠:赵元任把北大中文系教授刘半农的诗谱写成《教我如何不想她》,这位留学美国时曾在数学、天文、物理考试中得过满分的高才生,此时和刘半农一样,作了语言学家。就在这首诗中,刘博士为汉语创造了"女"字旁的"她",而赵博士第一次使用西方音乐技巧,把"女"字旁的"她"唱进了千家万户。从那时开始,我们不再像古代那样,用单立人旁的"他"去代替"女"字旁的"她",也不必再像早期白话文那样"伊伊""侬侬"。
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吴宓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时的同学。与吴宓十分不同的是,陈寅恪13岁开始留学生涯,足迹遍及日本和欧美,但却一个学位也不要。他既有旧传家学,又精通30多种外语,被世人称为"教授的教授"。
【采访吴宓之女吴学昭
吴先生来了以后,就赶快推荐陈寅恪,因为他觉得陈寅恪学问实在不在3位先生之下。经过他的推荐,学校老率了,还是很顺利,3天之内就下聘书。当时,陈先生还在柏林大学学习。1925年,陈寅恪自德国归来,走进清华园。40年代,陈寅恪双目失明,但晚年仍以耳带目,以口带笔,卧床写出85万字的鸿篇巨制《柳如是别传》。他教给清华最好的理念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教训"。
【主持人陈晓楠:实际上除了吴宓,还有一位导师没有进入国学院"四大",他就是人类学和考古学之父李济。李济是1911年取入清华,因为善于辩论和演话剧而闻名全校。国学院成立时,梁王陈赵是教授,李济是讲师,年仅29岁。可能是因为年龄太小,也因为人类学和考古学不被视为"国学",所有李济有大师的身价,却没有大师的称号。
李济朝气蓬勃,敢想敢作,从一开始便突破清华园围墙,把教研课堂搬到了田野之间。1926年,在山西省长阎锡山大力支持下,李济沿着汾河行走,去山西南部考古,并完成了对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主持考古发掘的第一次,因而载入史册。
1927年1月19号深夜,清华国学院导师梁启超给远在美国哈佛大学考古系读研究生的儿子梁思永写信,希望他回国,跟李济一起开拓考古事业。梁思永果然回来了,但梁启超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作肾脏手术,却被美国医生切掉了好肾。
【采访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梁启超之孙,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
为了维护西医在中国社会上的这种声誉--因为当时西医刚近来,很多人还不相信西医--你再说梁启超这样的名人让西医一刀给切死了,那么西医在中国就更推广不开了。所以,为了维护西医的这种社会声誉,以便于使得西医能够在中国推广。为了西医落地中国,梁启超禁止他的学生徐志摹上诉法庭。他默默地承受了全部痛苦,不求任何赔偿,不要任何道歉,而代价是他的整个生命。1929年初,梁启超与世长辞,享年56岁。噩耗传来,学界政坛天下同悲。
在清华学生的记忆中,梁启超双目炯炯,走起路来昂首阔步。他那一口广东官话,声如洪钟。他情感丰富,记忆力超人,用手一敲秃脑壳,就能背出大段大段的诗词。有时候,他手舞足蹈,讲得口沫四溅,他的演讲不知鼓起了多少人的文学情思。
【主持人陈晓楠:在清华,希腊人崇尚体育的精神得到伸张,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这使清华成为整个华北体育最强的高校,这种注重体育的校风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甚至西南联大时期也没有间断。
1906年,王国维发表文章,提出教育必须德、智、美并行,使学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此外再加上体育,学生才能成为完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个理论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周诒春心中,生根开花。6年后,周诒春出任清华副校长,立即确定德智体"三育并进"。每天下午4点到5点,在体育部主任舒美科指挥下,学校会把图书馆、教室、宿舍统统锁起来,迫使学生们去操场或体育馆历行锻炼。清华规定,所有学生必须通过5项体育指标并通过游泳考试才能出国,任何人不得违例。
〖马约翰雕塑。
这是清华第2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的塑像。1914年,马约翰加盟清华,任务是教化学。但他要改造"一盘散沙",培养"团队精神",扫荡文弱书生的形象,因此成为体育宗师。他为清华工作52年,足迹遍布清华幼儿园、清华成志小学、清华大学。他使清华屡屡打败外校,但他不止一次大声说:"一个人可以输掉一场比赛,但永远不能输掉运动道德。"在他之前,还不曾有任何一位体育教师能像他那样,赋予体育丰富的含义和崇高精神。
这是大物理学家叶企荪。1926年,叶企荪成为这座红楼的第一位主人,亲手缔造了清华物理系。1929年,叶企荪创建清华理学院,并一网打尽天下名师,为数学系聘请扬武之和熊庆来,为物理系聘请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为化学系找到萨本铁。不到10年时间,清华理学院和物理系均成了全国第一。叶企孙终身未娶,因此把所有学生视为自己的儿女。
大经济学家陈岱孙同样终生未娶。陈岱孙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1927年加盟清华,第2年担任经济系主任,第3年出任法学院院长。他的一生教过多少学生,根本无法统计。陈先生的生日是农历润8月27号,与孔圣人同天。但因为是润8月,所以19年才遇到1次。在他的95岁寿辰上,陈岱孙宣布,自己只有6岁。1997年,陈先生97岁。他推开别人的搀扶,拄着手杖,走向去北京医院的汽车。他的身体迅速衰弱,再高明的医生已回天乏术。弥留之际,陈岱孙在恍惚中对护士说:"这里是清华大学。"
【主持人陈晓楠:每一所气候很大的学校的校史上,都会一位父亲般的人物。虽然早期清华曾有过周诒春和曹云详两位颇有建树的校长,但清华还是把后来的梅贻琦校长视为父亲。1941年,在梅校长53岁生日时,原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写了一首贺诗:"天南地北坐春风,设帐清华教大同。"梅校长回诗说:"英才自是骅骝种,佳果非缘老圃功。回忆园中好风景,堂前古月照孤松。"
自比堂前孤松,那自然是梅贻琦的谦虚,但那的确是清华园里一道别致的风景。1931年,梅贻琦走马上任,给清华留下一句箴言--大学之所以为"大",不在于有没有高楼大厦,全在于有没有大师。抗战时期,梅校长是西南联大主席。论人数,论经费,论设备,清华占压倒优势,梅贻琦必须让清华不感到吃亏,让北大和南开不觉得被清华占了上风。梅校长胸怀之"大",使他对整个联大一样看待,整个联大也就一样看待他。而除了那段,梅贻琦把一生韶华,全部献给了清华。
【主持人陈晓楠:宋朝大文学家范仲庵在《严先生祠堂记》的结尾曾歌颂老师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对那些为清华开创独特学风的老先生们,我们只能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他们:"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0:58
未树先荫
1914年冬天,梁启超作名人演讲,他用《周易》对乾坤2卦的卦词,激励清华发愤图强。他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这次演讲化作清华园里这座石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便是清华的8字校训。
【主持人陈晓楠:在老清华,违反校规,要挂牌思过。在严厉的管制下,清华学生从一开始就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纪律和秩序。不过,如果纪律太严了,即使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会免不了被记上一过。潘光旦曾因为不敢外出如厕而在宿舍门口方便,被查夜的斋务处主任擒获挂牌。10多年后,潘光旦是大社会学家,第一个把优生学引进中国。
每天早晨7点钟,起床钟会在清华园准时敲响,睡懒觉者被罚。清华还规定,学生必须把钱存到清华银行,身上只带少量零用,但一角一分都要记账,而且要用新式帐本,月底清算后抄送斋务处盖印。实际上,清华园用钱很少,1915年以前伙食免费,此后是半费,即使全部伙食,也只有12块钱。可以说,30年代前后,那正是中国学校生活最好的岁月。
因为是留美预备学校,教师也就半数以上是美国人。为了让学生们提早熟悉美国,清华尽量美国化。1915年,梁启超的大儿子梁思成入学,他喜欢西方音乐,便在马约翰老师指导下,参加西乐队。1918年,高士其入学,他热衷于童子军,便在土山上扎好帐篷,一住7年,即使风雪霏霏也只穿单衣单裤。那个时候,学生们大多喜欢教世界历史的美国老师马伦。讲到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他一定要带学生去隔壁凭吊,让孩子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1916年,周诒春校长建议,逐年减少留美学生,利用庚子赔款把清华建成正式大学。于是,他打破清华西墙,在开阔的荒地上,营建蓬勃向上的"清华四大建筑"。3年后,清华大图书馆首先竣工,但校长已换成张煜全。不过,张校长考虑的不是发扬周诒春的拓展计划,而是应付五四学潮。
1919年初,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各类问题。中国是战胜国,要求从战败国德国手中收回山东权利。就在清华图书馆竣工时,巴黎和会却传来拒绝中国的消息,五四学潮顿时爆发。清华地处远郊,消息闭塞,并不是学潮发起者,但却是运动中坚。由于京城风声危急,梁思成和罗隆基把各校学生领袖请进清华工字厅,商议更大规模的行动,即引发全国声援的"六三运动"。在巨大压力下,徐世昌总统作出最后决定,拒签巴黎和约。但梁思成和数百位清华被捕同学仍不罢休,他们质问政府何以非法抓人,迫使警察总监宣布道歉。在清华军乐队护送下,梁思成特意从总统府前走过。那一刻,声动天地,观者如堵,警察再不敢横加干涉。
【主持人陈晓楠:五四学潮后,学生们忽然发现,在这个社会中,自己蕴涵着力量。借着这份狂喜,他们要把自己的力量转移到清华园,过问校政。他们要把学潮中建立的学生代表团定为常设机构,改称"清华学生自治会"。从1920年起,管理学生的传统的方式寿终正寝,学生会成了学生的中心。这使外交部在随后两年中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校长去接管清华。
直到1922年春天,中国驻丹麦公使曹云祥继任校长,清华才重新过上宁静祥和的日子。高年级学生从平房宿舍搬进当时十分罕见的大楼,楼里有暖气炉和钢丝床,厕所里还有淋浴和抽水马桶。1925年,曹云祥宣布组建"大学部",招收清华历史上第一批大学本科生。他要求大学部创建中文系、社会学系、政治系、物理系,为清华升格正式大学,打好地基。
1926年,清华国学院主任吴宓腾出手来,创办中文系,兼系主任。吴宓清楚地知道,同在他掌控之中的国学院和中文系,一个大师显赫,一个声名微弱,彼此星月悬殊。不过,他还是聘用28岁的朱自清为教授,造就了一颗明星。
〖《菏塘月色》读书声。
这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国人耳熟能详。1927年仲夏,清华园平静如初,但中国社会却因国共分裂而血雨腥风。朱自清乱世于心,当他徘徊到工字厅后厦菏塘,瞥见月光下婀娜的荷花,写下《荷塘月色》。1927年是个多事之秋,梁启超被切掉好肾而离开清华,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国学院元气大伤,两年后宣告关闭,把一大部分教授转入中文系。
1930年,朱自清代理中文系主任,开始了漫长的执政期。朱自清提出"用新观点研究旧文学,以创造新文学",以此确立建系方针,终使清华中文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在这座古老的大楼里,20世纪撼动中国物理学界的许多大人物,留下了足迹。1926年,物理学一代宗师叶企荪,创办"清华物理系",成为这座大楼的第一位主人。在这里,叶企荪一网打尽天下名师,培养出难以想见的一大批英杰。文看外文,理看物理,在清华漫长的岁月中,外文系和物理系曾是清华园最显赫的两个大系。90年代,国家表彰核工业元勋,其中绝大多数是清华物理系出炉。
〖朵朵菊花。
20年代每一个初秋,清华园西院的主人都要向花房订上十几盆菊花,放在石阶两旁。院子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熊庆来,而菊花为的是取悦太太,因为太太的名字是"菊缘",他们出生在同一年的同一个月份。
1927年,熊庆来创办"清华数学系",引进欧洲最先进的数学教育体系,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清华数学系变成了中国第一流的数学教研基地。熊庆来是大数学家华罗庚的恩师。当年,熊庆来看到一篇署名"华罗庚"的高质量数学论文,便千方百计,在南方一家杂货铺里,找到这位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店员。熊庆来冲破一切阻力,破格聘华罗庚为教授,为其数10年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数学家营造了前提。熊庆来曾说过,考究的美式体育馆不是大学的必须。
【主持人陈晓楠:一切都准备好,但清华仍是"清华学校",而不是"清华大学"。有人把这比喻成太阳下的一棵树,在它还没有生长成为大树之前,就已在广袤的土地上投下余荫。而正当北京的民国政府外交部不支持清华升格的时候,南京的国民政府却摧毁北京政权,统一了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选中他在北大时期的大弟子罗家伦,要他迅速北上,加速推行清华改制,建立"国立清华大学"。
1928年夏天,北京充满了火药的味道。此时,北伐军金戈铁马,逼近北京,瓦解了张作霖的军政府。张作霖回沈阳途中被炸死。于是,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踌躇满志,进入北京,宣布两项决定:第一,定都南京,北京改为"北平";第二,清华学校由他的政治秘书罗家伦接管。
凭借着自信的天性和如沐春风的政治背景,罗家伦只带一名秘书,便从代理校长梅贻琦那里接过大印,走进陌生的清华园。罗家伦正赶上暑假招生,他便在招生启事上大笔一挥,写上了"男女兼收"。于是,清华辟出古月堂为女生宿舍,迎来了清华史上第一批女学生。
就像蔡元培执掌北大时一样,罗家伦同样希望改造一所学校以改变全国学风,方法是开设《党义》和《军训》,这使北大的革命思想和清华的建设思想发生了强烈碰撞。凭借强悍的政治背景,罗家伦一改清华17年来从属外交部的畸形传统,转而为教育部控制。1928年秋天,罗家伦宣布,清华学校从此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山西省长阎锡山不再买蒋介石的帐。他控制着北京,也想控制清华。罗家伦知道,南京鞭长莫及,决计辞呈。为了表示决无眷恋之意,罗家伦未及批准,便离开了清华。
【主持人陈晓楠:从1931年春天开始,清华校长走马灯一样换了一届又一届,大家不得不推选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代理校务。直到梅贻崎教授从美国回来,驱赶校长风波才告一段落。1931年冬天,罗家伦留下的图书馆扩建工程宣告结束,清华之树的浇灌却完全转入梅贻崎校长的掌控之下。从此,清华完善而强大。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1:07
在民族危亡之中
1926年,日本军舰侵入中国内河,遭冯玉祥袭击,促发"天津大沽口事件"。英美日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引发北京学生强烈抗议。3月18号,总理卫队向手无寸铁的示威学生开枪,仅清华就有近30名学生负伤,物理系学生韦杰三当场死亡。这就是"三一八惨案",鲁迅称之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清华反对外族武装威胁的斗争,由此发端。
【主持人陈晓楠:1931年9月18日深夜,清华理学院院长吴有训得到了一个儿子。吴太太满怀喜悦,但第2天见到丈夫,却是满脸忧郁。吴院长悲愤地说:就在儿子出生的时候,日本人占了东四省;孩子在这个时候出生,就叫他"惕生";如果不警惕,不反抗,我们就会有亡国的危险
1932年初,蒋介石下令死守锦州,张学良力不从心。不久,上海战役失利,蒋介石痛切地意识到,必须卧薪尝胆,才能最后击溃日军。接下来的"长城战役"中,刘汝明将军痛击日军,叶企荪教授乘坐私人汽车,一直慰问到喜峰口外的前线工事。但蒋介石却狠下一条心,为避免提前激怒日军而镇压了抗日示威。
这一年夏天,清华政治学教授张奚若发表毕业致词,强调"奋斗","续学","耐劳"。与此同时,清华法律系组建完毕,宗旨是"造就社会上应变人材,挽救历来机械的训练之流弊"。这年秋天,清华第一次膨胀招生。那个时候,北京战云密布,但30年代仍是激愤与情趣并存的年代。清华篮球场上盛行着"斗牛风",运动员不按规则,随心所欲,乱压乱抢,荣高棠便是著名的篮球斗牛士。在那种特殊的奔放中,埋藏着深深的国恨。
〖细腻音乐。
那个年代,爱情依然缠绵。清华图书馆这张桌子旁边,一幢爱情正在演义,缠绵中还生产出中国戏剧史上一部伟大作品。爱情的男主人公是研究生曹禺,那部伟大作品便是旷世杰作《雷雨》它使曹禺一下子超越了欧阳予倩、田汉、丁西林、洪深、李健吾以及这之前一切套用和翻版西方话剧的老一代剧作家。1933年初夏,曹禺毕业在即。但北京形势险恶,清华免除应届毕业生期末考试,以全年平均分评定毕业成绩。曹禺没有马上离开清华,而是泡在图书馆里。
【采访曹禺之女万方
他当时写了很厚的东西,都铺在床垫子下,这都是《雷雨》的原稿。《雷雨》他酝酿了5年。在这5年中,他创作的激情迸发的时候,都是和清华的校园生活紧密相连的。曹禺经常跑出图书馆,奔向清华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当他喝足玉泉山引来的泉水时才忽然发现,自己已经一天没有喝水。1933年夏天,京郊硝烟渐退,气氛日趋缓和,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剧本《雷雨》在清华园诞生。1935年,《雷雨》在天津日本租界首演,一直演到今天。
〖藤影荷声馆。
30年代初,清华外文系主任吴宓与学生谈心,忽发感慨说,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老一辈首推陈寅恪,年轻一辈首推钱钟书,他们是"人中之龙"。
1932年,杨绛放弃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奖学金,考取清华外文系研究生。这一舍一去,注定了一个姻缘。在外文系,杨绛结识了3年级本科生钱钟书。这位一辈子恃才凌傲的大才子竟与杨绛一见如故,隔三差五约她写诗,还把相思情比作蛇入深草,蜿蜓动荡却捉摸不定。钱钟书毕业时,清华有意留他读硕士,却被他谢绝。当时,学潮屡屡,清华几乎秩序不能。实际上,钱钟书不属于以身纾难的斗士,但无数家破人亡的故事不能不郁结在他惆怅的心里。在钱杨婚礼上,人们见到因为阻止学生抗日示威而被鲁迅痛骂的杨荫榆校长。她是杨绛的三姑,鲁迅直指她是汉奸,具有荼毒心肠。后来,杨荫榆看到日本兵调戏女学生,怒不可遏地上前呵斥,被日军推入河中,结束了凄婉的一生。
【主持人陈晓楠:一二九学潮前夕,钱钟书带着从清华肄业伴读的杨绛,告别动荡不安的祖国,去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他们乘船离国的一段,化作《围城》开篇的一章。但同样是出国留学,乔冠华却与钱钟书截然不同,而且充满着革命激情。
1935年,清华哲学系毕业生乔冠华,经金岳霖教授推荐,西去德国。1937年,乔冠华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金岳霖曾写信请他去西南联大教书,但乔冠华却作别学者生涯,以笔为旗,鞭挞法西斯,与哲学系同学胡乔木并称"南北两乔"。
〖韦君宜1933年在日本度暑假之照片。
这是中学时代韦君宜在日本度暑假的照片,两年后,也汇入清华哲学系。在老同学催促下,这位见了男生不敢说话的女孩子,竟稀里糊涂地加入"清华现代座谈会",与老气横秋的中文系学生蒋南翔一起,编入哲学组。那时,韦君宜还不知道,蒋南翔是***。他告诉女孩子们,红军已经过了黄河,如果打起仗来,苏联可以把拖拉机改装成坦克。
1933年早春,日军攻打古北口,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秀紧急行动,先是为张学良赶制出8000个防毒面具,随后又为傅作义赶制出1万个。1935年,清华航空工程教授王士倬设计的实验风洞竣工,这是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个飞机风洞,也是蒋介石厉兵秣马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赢得秘密建设时间,蒋介石决计委曲求全,放弃华北部分驻防。
【主持人陈晓楠:那个时候,清华是唯一对战事表现出远见卓识的学校。它果断地停建了规模庞大的文学院大楼和法学院大楼,节省下来的40万元基建款转投长沙,秘密购买岳麓山土地,筹建清华分校,作为华北战事爆发后的退路。可以这么说,没有清华这一步,两年后的西南联大根本没有落脚之地。
1935年冬天,日本人策动汉奸,提出"华北自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召开谈话会,命令教育界免开尊口。与会者惶惑不安,唯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挺身而出,措辞激烈地反对自治。胡适还不知道,蒋介石已指令宋哲元、章士钊、曹汝霖满足日本人的要求,成立自治机构。于是,一二九学潮爆发了。
〖西直门城楼。
12月16号,学生们举行规模更大的"一二一六游行"。宋哲元要大刀队阻止学生,但士兵们哪里忍心用砍日本人的刀去伤害徒手的学生,他们只好用大刀背面推搡学生,以减轻伤害。即便如此,胡适还是发表了《再论学生运动》,强调开明的政府应该努力做到使青年人心悦诚服,不应该摧残任何监督政府的势力。他谴责第29军伤害学生,是绝对不可饶恕的野蛮行为,是军队的耻辱。
12月24号早晨6点,清华大礼堂门前,梅贻琦校长和叶企荪教授目送着南下宣传救亡的学生们远行。清华学生在南京散发反蒋传单时被捕,逐返北京。他们后来才知道,叶教授派有体育老师沿途秘密打前站,他们被捕后又是叶教授托朋友斡旋,才使大家返回清华。
【主持人陈晓楠:此时,清华看到了范长江的《成兰纪行》,得知红军已结束长征,完成了从南方向北方的转移。但他们不知道,不久后,他们也将有一次长征,路线恰好和红军相反。他们将穿越广大的国土,从北京绕道湖南,然后再次转移,在云南度过8年时光。
1936年初,动用20列火车,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秀未雨绸缪,向武汉转移学校财产。与此同时,宋哲元却派500宪兵闯进清华,抓走蒋南翔和姚依林,却又被清华学生抢回。当晚,宋哲元指挥3000将士,把清华围得水泄不通,一部分士兵携机关枪跳墙而入。但蒋南翔已躲进锅炉房,由工友掩护。姚依林藏在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家,韦君宜躲在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家。此时此刻,幅员辽阔的华北,真的像蒋南翔说得那样,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于是,更多的人投入救亡,以图强国济世。
1936年12月12号,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兵谏,扣留蒋介石,全国一片惊慌。大批大批的群众走上街头,强烈要求处决张杨,还权于蒋。朱自清也愤怒以极,怒斥张杨胡乱动作,帮了日本的大忙。此刻,清华学生和张杨一样,并不知道提早出击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1:18
千秋耻,终当雪
1937年7月7号,清华数学教授杨武之被卢沟桥方向密集的枪声惊醒,感到甚是不安。那时,杨太太怀着杨振复,大儿子杨振宁在外读书,而杨振平、杨振汉、杨振玉最大的只有6岁。于是,杨武之决定尽快把一家老小送回合肥老家。路经天津火车站,杨武之看到,站台上国民革命军荷枪实弹,战争近在咫尺。此时,蒋介石不再认为日军只是想在满洲国南部建立非军事安全区,而是断定他们真要吃掉华北。他忍无可忍,决定在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奋力一击。7月15号,蒋介石召集庐山谈话会,邀请北大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院长胡适、清华校长梅贻琦、工学院院长顾毓秀、南开校长张伯苓同去参加。大家誓师抗战,同仇敌忾,使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主持人陈晓楠:这一天,***人向国民党递交《合作宣言》,认同三民主义是中国之必需,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同时,***人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府的暴动政策和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方式没收地主土地,并取消红军番号,自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蒋介石立即发表谈话,凡是中国公民,只要信奉三民主义而努力救国,国民政府将既往不咎。
但7月28号,噩耗传来,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中将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中将,在南苑保卫战中,壮烈阵亡。一时间,这支曾镇压过一二九学潮并在清华园实施大搜捕的军队,成了民族之师。8月13号,蒋介石调集陆海空3军,围攻驻上海日军。然而,这纯粹是个过早发动的战争。日军很快从防守转入进攻,革命军步履艰难,很快就面临南京弃守。在这场苦涩的较量中,两位清华校友被中国人深深记住。
孙立人,1915年考入清华,后赴美留学,在弗吉尼亚军校求学。八一三淞沪战役中,孙立人负伤11处,埋下深深的仇恨。另一位是空军英雄沈崇诲,他因坐机故障无法返航,便直冲日本旗舰,壮烈殉国。
沈崇诲1928年考入清华,读的是土木工程,与航空和军事无关。但在国破家亡的年代,他无法成为建设者,只能划过长空,为保卫家园而牺牲。那一天,一起执行轰炸任务的其他6位飞行员清晰地看到,日舰倾斜,舰尾沉入海水,随后是火药库爆炸的一声巨响,一切化为灰烬。战友们欲哭无泪,只是轰鸣着,向白茫茫的海水致以最后的敬礼。
就这样鏖战着,北京、上海、山西大同相继陷落,首都南京也危在旦夕。
拿到一份老式电报,教育部代表杨振声乘上一辆汽车,带着梅贻琦和清华政治学教授张奚若、外文教授叶公超奔向长沙。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已共组"长沙临时大学"。国破山河在。那位讲课时两眼微闭,一只手放在椅背上,另一只手放在膝头,不时发出笑声的陈寅恪大师,此刻再也发不出笑声。陈寅恪的祖父是陈宝箴,父亲是陈三立,两位都是戊戌变法中湖南新政的改革领袖。当北京被日军打下,病中的陈三立老人悲愤交加,拒绝服药和吃饭,9月14号惨别人世。
陈寅恪用模糊的视力,最后看了一眼清华园,而后携妻带女,朝长沙奔去。此刻,他并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清华。陈寅恪从小求学无度,无书不观,通宵达旦。他把细小的油灯藏在被褥之间,以免影响家人休息。父亲治丧,陈寅恪视力急剧下降,必须及时入院手术。但陈寅恪就像绝食而死的父亲一样,不肯在沦陷区教书。
【主持人陈晓楠:人世就是这么难以琢磨,越是战乱,却越是昂然好学。当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在南岳开学,学术空气更浓。教授们白天上课,晚上就铺开写作摊子。就是这时,哲学教授金岳霖写出了《论道》。和所有教授一样,他满腔悲愤,并悲愤写进了书里。有人问为什么起这样一个陈腐的书名,金岳霖回答说,要让它有中国味!在他看来,哪怕是一点点中国味,都是对抗战有用的。
【采访叶企荪之侄叶铭汉
在1935年,那时就有计划,就说华北形势不好,日本人可能要侵略,所以那时候就开始计划,在长沙设立一个分校。长沙分校的筹备的主任,就是我叔父负责的。1937年11月1号,长沙临时大学开课。闻一多写给留在北京的儿女们一封信,记录下了长沙临大的景象—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蒋委员长曾经住过,但这房子并不好,刮起风来,两扇窗门劈劈啪啪打得很响,打一下,楼板就震动一下,天花板的泥土便掉下一块—
这封信发出不到两个月,日军攻克南京,进逼中南,长沙突然变成了前线。蒋介石急忙下令,长沙临大再次转移。抵达云南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春天,西南联大在昆明火车西站附近的农业学校,选定第一个落脚点。很快,西南联大组建完毕,梅贻琦是校务委员会主席,胡适是文学院院长,朱自清是中文系主任兼清华图书馆馆长,吴有训是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杨武之担任数学系主任。为了解决联大学习资料问题,朱自清从北京带来3万册图书,但7000册在重庆被日军炸毁。这可心疼坏了杨武之的大儿子杨振宁。
1938年秋天,杨振宁没有继续读高三,而是以"同等学力",考入联大物理系。杨武之是大数学家,他教给儿子的不是数学,而是数学精神。但此刻,杨武之并不赞成儿子去学数学。要记住,这是1938年,数学显得太不实用。因此,杨振宁的志愿先是联大化学系,入学前,又改成了物理系。
或许联大外文系教授朱光潜并不这样认为,他根本不相信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会覆灭,于是他就在炮声中写着《青春的岁月》。据说,朱先生讲诗歌欣赏,1小时只讲4行,听得人心驰神往。
这是联大经济系主任陈岱孙,不仅是他的课让人心驰,还包括他的英俊。那个时候,凡新生入学,必得高年级学生告之,陈岱孙教授上课,必在第一堂课转向黑板,在上面写下一个大大的"Want",然后笔直地转回1米80的身躯,开始讲课。让女学生们迷蒙的是,陈先生40岁了,还没有结婚。没结婚的,还有哲学教授金岳霖。每上第一堂逻辑课,金岳霖总是举例说:"今天天晴,我上西山。"高年级学生也把这个秘密告诉新生,所以经常是教授刚说"今天天晴",学生们就一齐喊:"我上西山!"
那时,日本飞机常轰炸昆明,每逢警报响起,联大师生都要向学校北边的坟地跑去,时称"跑警报"。金岳霖跑警报,把《知识论》手稿坐在屁股下。警报解除,金岳霖抬屁股就走,遗失了全部书稿。但他不屈不挠,竟在艰苦环境下,再次写出了《知识论》。
【主持人陈晓楠:1940年,日军隔金沙江而望,这使联大师生有了真正的动力,于是他们在联大校歌中唱道:"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可以说1940年既是西南联大,恐怕也是全中国最困难的一年。那时,昆明人跑了一大半,因此民生凋敝,百业俱废,只是联大师生的热情不减,学风甚旺。
联大8年,是梅贻琦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岁月。他在1941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在风雨之秋,清华好像一只船,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惑;但我们相信,不久就会天明风定;那时,我们要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
抗战时期,昆明物价涨了300多倍,闻一多教授不得不挂牌刻图章,补足8口之家。即便如此,闻一多仍十分用功学问,除了上课,轻易不出门。每逢饭后,大家都要外出散步,唯闻一多总是不去,因此大家总劝他"何妨一下楼"。渐渐地,闻一多多了一个雅号,那便是"何妨一下楼主人"。
有一天,杨武之拉着杨振复去远处的大堤散步,3岁的杨振复忽然说:"将来我长大了,爸爸长小了,我也拉着爸爸去大堤散步。"杨武之听罢,不禁潸然泪下。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1:28
千秋耻,终当雪(续)
〖音乐起,《西南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
【主持人陈晓楠:当民族危机感弥漫在联大四处,也弥漫在世界各地,正在欧洲留学的清华学子纷纷回到中国。大物理学家王竹溪、大数学家华罗庚和陈省身、大文学家钱钟书的到来,把最新的知识带回中国,使联大教学接近了国际前沿。就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一代风华正茂的联大学生脱颖而出,其中成绩最为辉煌的是"联大物理系四杰"--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
〖西南联大纪念碑。
这是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学院院长冯友兰题写碑文,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创作篆文。1978年,联大毕业生杨振宁回到这里,一边唱校歌,一边打拍子,当他发现老同学已无法完整唱出校歌时,大为惊讶。他告诉大家,回母校,唱校歌,是他30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
理学院院长吴有训是杨振宁的电磁学老师,周培源教授教他力学。后来,杨振宁考上王竹溪的研究生。他曾说,我在联大本科及后来读硕士所学到的东西,比当时美国最好的大学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王竹溪教授上课时作的笔记,现在仍然有用。
1944年,李政道考入联大物理系,这是他的一张考试卷。这份试卷并不是因为考试者后来成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而被清华收藏,它仅仅是物理学一代宗师叶企荪私下留存的一张普通试卷。试卷背后,有叶教授认真的评语。期待和担忧,尽在其中。
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少,就连盐商仓库也用来当宿舍。
【采访北大地质系董申葆教授—
新校舍那个大房子--当时一个大房子住三四十人--那个双人床一排一排地排满。那个米相当多的是沙子稗子。穿得就更简单了,是一两套黄布制服。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一个棉大衣,就这么过冬。
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大"不有无高楼,而在于有无大师。西南联大恰恰没有"大楼",却是清华90年中,人才出炉率最高的时期。在简陋的教室里,教授必须大声喊话,才能压过风吹窗纸和雨打屋顶的声音。联大中文系学生汪曾祺回忆说,图书馆座位太少,看书多半在茶馆,昆明街头大小茶馆,都像是为数众多的联大分馆。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联大校训是"刚毅坚卓",其一脉相承的品质因为国破家亡而发扬光大。
出乎后人想象,像钱钟书这样不想建功立业的学者,也选择了回国赴难。在西南联大,钱先生清华时代"上课不听讲,考试总得第一"的故事,流传甚广,使许多人误以为天才是可以不用功的。但谁又知道,这位目空一切的大才子,在英国牛津留学时曾为博览不易看到的图书而日夜埋首图书馆,终因用脑过度,归国后长期患头晕症,每到晚间只能闭目静坐,什么事都不能干。
1939年,钱钟书开讲《自由与纪律》。他说,人只有做好事的自由,如果做坏事,就会受到制裁。无论他是不是意指日本,学生们一定会这样想,那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年代。
【主持人陈晓楠:1943年,盟军全面反攻,日军已无暇空袭昆明,而退守印度的新38师师长孙立人也得到了充分的兵源补充。他由兰姆伽军营出发,开始反攻缅甸。他们沿途修复中印公路,铺设中印油管。这个时候,在云南目力所及的地方,已是胜利在望
此时,政治学教授钱端升已开设《战后问题》,成为高校首创。化学教授曾昭抡热衷于 社会活动,四处演讲,有一次的讲题是《战后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化学教授讲国际政治,这在当年是一种会通。王竹溪是杨振宁的物理学导师,却编了一部中文字典,据语言学家朱德熙说,那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中文字典。那时,钱钟书忽发感慨,说自己只会评头论足,不会创作,于是发愤图强,写出《围城》。当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要求新生写文言文时,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却规定,作文必须用白话!
〖联大从军纪念碑。
这座石碑上,刻着联大834名从军学生的名字。他们甘愿牺牲学业,甚至生命,去缅甸和印度前线,作军事翻译。其中5名学生成了烈士,牺牲时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那年,人人报国心切。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当时只是联大理学院2年级学生,但他也想跟高年级一起弃学从军。梅贻琦起初说,能在大学读书,机会难得。但儿子一再坚持,梅贻琦便忍住担忧,把儿子送到了前线。
【采访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梅贻琦之子梅祖彦—
因为当时我上2年级--那时候,学校要征调4年级学生--所以他说,我可以缓缓,慢一点再去。不过当时我们一些同学互相鼓励,却很愿意去,所以他也就同意了。梅祖彦告别父亲,和800多名同学一起,投入到一位清华故人的麾下。他便是1915年考入清华的孙立人。此时,孙立人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已全部换成美式装备,成为蒋介石的一只猛虎。
昔日在清华,孙立人曾是全校有名的篮球后卫,其截球技术,令人叹为观止。1943年冬天,为能打通中印公路,迅速向缅北推进,孙立人挺进"死亡地带"。两个月后,攻占太伯卡和甘卡,而后一鼓作气,乘胜进军,围攻缅北重镇孟拱。驻缅日军做梦也想不到,孙立人竟会如此凶猛。他以9000之众,横扫千军,竟消灭10万日军,成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战将。密支那攻克后,孙立人升任新1军军长,成为国民革命军五大王牌。
〖数秒音乐。
1945年秋天,孙立人举行广州中山堂受降仪式,从田中久一手中接过佩剑。两年后,清华复校后第一次校庆,孙立人把佩剑赠与母校,梅校长隆重笑纳。
【主持人陈晓楠:日本无条件终战后几天,蒋介石命令第5集团军军长邱清泉,缴了龙云的械,结束了龙云对云南的控制,这使***和学运完全失去了地方保护。1945年冬天一个夜晚,一名学生偷走了敲上课钟的铁轨。这件小事竟引发一场血案,深深改变了战后知识分子对国民政府的基本看法。
联大学生集体罢课,抗议被人偷去敲钟的铁轨,当他们拥到学校门口,却发现革命军包围了他们。1945年12月1号,他们抗议政府干涉校政,竟被革命军殴打,4人被手榴弹炸死,这就是举国震惊的"一二一惨案"。1946年7月11号,西南联大最后一批学生离开昆明,回迁京津。但就在这一天,民盟中央委员李公仆被国民党暗杀,闻一多勃然大怒,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宣布参加李公仆追悼大会。7月15号,就在联大教授宿舍门前7米远的地方,才华横溢的闻一多教授同样罹难。
〖清华闻亭。
在清华园荷花池东北角的丘岭突起处,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建造了这座闻亭,以纪念闻一多。从闻亭下山向右转,过小桥流水,在荷花池畔,可以看到自清亭。从这种建筑方位上判断,设计者一定以为朱自清和闻一多是一对莫逆至交。但事实上,恰恰相反。朱自清是联大中文系主任,由于胃病时发不得不辞职,使闻一多继任。
1946年,闻一多投身政治,无暇顾及系务,又把重任交还重病在身的朱自清。但朱闻并不是一对儿可以把如此重要的职务抛来甩去的莫逆。两人不但没有交情,反而有些宿怨。但闻一多遇刺后,朱自清认为这是学术界一大损失。而且,正是朱自清第一个提出整理闻一多遗著,并以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搏,拼抢出《闻一多全集》。在现代文学史上,这是《鲁迅全集》之后的第2个全集。
九十年的水木清华写到这里,刚好说完了一半。这正是清华在屈辱赔款和国民纪律的废弛中寻求梦想的镏金岁月。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但却因为清华园的遥远而远离城市的喧嚣。这种疏离社会旋涡,凝心于学术研究的传统,打进了清华学子的血液,使清华在九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建设大于革命。即便是革命,也是建设性的革命。然而,后一半的历程会接受什么样的考验,清华并不知道。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5-5-29 01:29
好文,
千秋耻,终当雪!
顶!!!!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1:39
风雨清华园
日军无条件终战,清华保管委员会主席陈岱孙携巨款回京,全权接收和恢复清华。此时,昆明一二一血案和闻一多事件尚未发生,陈先生陶醉于喜悦之中。
【主持人陈晓楠:8年前,卢沟桥事变爆发,陈先生最先南下,为设立"长沙临时大学"打前站。那时候,陈先生是从会议室出来直接上路,连家都没有回。重返清华园他才知道,日军尚未进京,农民便先抢了他的家。他在欧洲搜集的预算资料和写了3年的书稿,全部化为乌有。不过,陈岱孙来不及为自己伤心便去巡视清华,结果是,比看到自己家还要伤心。
清华大图书馆面目全非,成了日军外科医院,2楼是重伤兵病房。日本人把书库改成手术室和药品库,还在第1阅览室凿出大洞,向地下室倾倒脏物。水力实验室和体育馆前馆成了马棚,后馆是大伙房。
尽管疮痍满目,但毕竟胜利了。在梅贻琦校长和陈岱孙主持的清华接收典礼上,日军医院院长向梅校长鞠躬,交出军刀。1946年秋天,清华复校开学,一切重新再来,大建筑学家梁思成还创建了"清华建筑系"。
1947年春天,清华校庆,日据时期遗失的图书,已大半收回。据《大公报》说,拄着双拐的图书馆馆长潘光旦,始终笑立堂前,谦谢恭迎。
然而,1947年的社会状况并不像潘教授的笑容那样灿烂。国民政府大量发行钞票,财政的80%应付内战,但这并没有挽救国民革命军军事上的被动。3月,革命军第46军和第73军全部被解放军歼灭。这在清华师生心底引起不小的波动,以致于吴宓教授去南京探亲,听说学生大游行,也想去亲眼看看。国民党宣称,国共之争乃中华文化生死存亡之争。***得胜,5000年文明将荡然无存。吴宓却说,毛泽东饱读古书,定会使文明更加昌盛,结束兵祸和百姓水深火热的局面。
5月20号,南方学生在南京总统府前示威,被宪兵打伤50人,酿成"五二○血案"。它使读书人急转直下,失去对政府的信任,转而成为***的拥护者。
【采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朱乔森,朱自清之子—
我父亲带着我--那时我弟弟还比较小,所以我父亲总是带着我--走在重庆的一个路口。因为重庆是一个山城,但美军开吉普车开得非常之快,一下从一个小胡同里边出来,这个吉普车一下撞死四五个人,血淋淋的。这是我的印象。我现在的思想,跟这两件事情,是终身难忘的。而这位美国大兵司机,翘着二郎腿,在车上抽烟,若无其事,实际上大概也不可能惩罚到他。哎呀这个民族屈辱感......原来我们两个人有说有笑的,父亲一下就沉默下来了。带着我回来,一路上都没有说话。客观地讲,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并不多见,但恰好被朱自清遇见,并在他心中打下一个死结,以致于他以生命为代价,拒绝美国救援。
而恰在此时,因重病滞留昆明的数学教授杨武之飞往上海,他把邓稼先和杨振平的手拉在一起,目送他们漂向美国。
〖轮船汽笛。
送走儿子,杨武之飞回北京,走进阔别11年的清华园。但这哪里是他魂牵梦寄的清华!一切显得破旧不堪,而所有北京的学校无不经费困难,30年代校园生活的美好岁月,永远成了过去。
【主持人陈晓楠:校园虽破,却是40年代民主斗士的避难所。当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得知,南开中文系教授李广田因为支持学生反内战反独裁,受到国民政府通缉,便毅然发去邀请,要李广田来清华执教。而李广田到来的时候,正是朱自清先生乘鹤西去的前夕。
1948年清华中文系新年晚会,在余冠英家举行。李广田记得,那天朱自清带病而来,被学生们化了妆,头戴大红花,穿着红红绿绿的衣服,愉快地扭起延安秧歌。他扭得很认真,和他做人做学问一样。李广田女儿回忆说,很少有人有朱先生那么长的眉毛,她曾经以为,那是一种长寿的标志。这一年,通货膨胀更为严重,朱自清的全部工资只够买3袋面粉。但当吴晗送来《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领美国面粉宣言》,朱自清却签上了名字。
【采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朱乔森,朱自清之子—
他签名拒绝美援的时候,体重降低到38.8公斤。那才有多少重量,骨瘦如柴,整夜整夜地不能睡觉,呕吐,疼痛。他有时候一疼,他就到书房里去,坐在旋椅里抽烟斗,写文章,用这个来压住疼。一天,朱自清课堂上呕吐不已,从此一病不起。1948年夏天,朱自清病情恶化,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50岁。李广田把朱自清的骨灰安葬在万安公墓,冒雨回到清华,却看见朱先生的草帽和手杖仍挂在墙上,而门外园圃中开放着鲜花,不禁百感交集,哀痛阵阵。
1948年,学潮风起云涌,国民政府要逮捕31名清华学生,却梅贻琦校长放跑。8月20号深夜,大批宪兵和特务包围了清华园。但他们无法知道,陪他们一起搜查学生宿舍的清华中文系主任李广田,竟是***。
曹靖华是俄文翻译大师,被鲁迅极力推崇,也被教育部严禁使用。但1948年秋天,清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无视禁令,把曹靖华聘入清华,为清华园凭添了又一位红色学者。曹靖华几乎是旗帜鲜明,在课堂上,在庭院家宅,公开地充当着左派学生的导师。
【采访解放军退休少将曹彭龄,曹靖华之子—
包括我们家在内,都是夜里收听解放区的广播,都对解放军有知,就是对节节胜利前进的关心。那些学生来,也常常交换这些消息,谈看法,都是欢欣鼓舞。我还记得,我父亲跟他们学生常常在一起说:"天就要亮了,黑暗的日子就要过去。"当曹靖华从清华工字厅单身宿舍迁到北院,李广田从胜因院搬进照澜院,平津战役已经打响,远处的炮声隐约可闻。
很快,北京和天津被分割包围,陷入绝境。一天深夜,两位解放军军官潜入清华新林院,请梁思成夫妇标出文物古迹,使之免于战火。另一天,中共华北局城工部长刘仁摸进李广田家,希望***员们利用各种关系,动员革命军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哗变,从根本上免除战火。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岫,李广田之女—
越是临近解放,家里学生来得也比较多,客人来得也比较多。当时,我的年龄还比较小。这些来的人,对我来说都感到很神秘,因为他们从不自报家门,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而且,我的父亲常常在他们走的时候把自己的衣服帽子都送给他们带走,我也不知道这是干什么。实际上这帮学生化了装以后都走了,到解放区去了。
枪炮声由疏而密,由远而近,不时有子弹从空中嗖嗖飞过。半夜时,革命军希望要把炮兵阵地设在清华大操场上,却被曹靖华教授带着校卫队和学生护校队挡在校门之外。天亮后,解放军已避开圆明园古迹和学校区,沿万寿山西侧,插向丰台。1948年12月15号,解放军第12兵团政治部在清华西门贴出布告,清华校务会议临时主席冯友兰宣布,清华改天换地,脱离国民政府。
清华沉浸在狂欢之中,把劈劈啪啪的枪炮声视为庆祝节日的爆竹。解放军文工团和宣传队带来锣鼓和秧歌,让整个清华园因为喜悦而陶醉。在清华,国民政府的金元券被废止了,代之而起的是晋察冀边币。
【主持人陈晓楠:解放军控制清华后的第8天,蒋介石派来最后一架专机,在炮声中,把北大校长胡适和清华校长梅贻琦接往南京。后来,梅校长在台湾新竹另建清华,成为清华校史上唯一一位终身校长。遗憾的是,国学导师陈寅恪和数学教授杨武之搭机南飞,陈寅恪留住广州,因为搭乘"撤退飞机"而惨遭迫害,杨武之当即被清华辞退,16年业绩也一笔勾销。
1949年元旦之夜,清华大礼堂掌声雷动。解放军文工团演出之后,曹靖华教授宣布,我们在国民党统治下提着脑袋过日子的时代,已经永远结束,我们是未来的主人,建设新国家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肩上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5-5-29 01:46
妈呀,
顶早了……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1:49
五十年代的激情
蒋南翔,这位神情木讷的长者,可算是清华另一位父亲。如果说梅贻琦校长是在学术自由的前提下,把清华自由学术推上颠峰,那蒋南翔则是在激烈的革命年代,竭力保持清华不败。有意思的是:梅贻琦毕业于美国吴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是工科学生,却把清华办成综合性大学;蒋南翔毕业于清华中文系,是文科学生,但清华传到他手上,却不得不变成工科大学。这是毛泽东时代清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主持人陈晓楠:蒋南翔作清华校长是1952年冬天,梅贻琦离开清华是1948年冬天,中间整整4年时间清华没有校长。尽管没有校长,清华却如沐春风。因为,那是一段被称之为"解放"的岁月。这个新国家的名字,本来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但1949年夏天,清华政治系主任张奚若提出,最科学的叫法,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入秋后,董必武宣布,张教授的建议已被采纳。9月25号晚上,中南海丰泽园灯火通明,大画家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清华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张奚若表示赞赏。5天后,这个叫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宣告成立。
【毛泽东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了。
对于大建筑师梁思成来说,开国大典无疑是一个无比喜悦的日子。但在锣鼓声中,他惊异地听到毛泽东说--我看见的是红旗海洋,如果有一天我站在这里,看见的是烟囱海洋,中国就有力量--梁思成不大相信自己的耳朵。在那个充满幻想的年代,他更愿意相信解放军进城前要他画出文化古迹以免破坏的那种感觉。
这个时候,天安门上没有国徽,天安门前没有纪念碑,国徽和纪念碑应该是什么样子,要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主持设计。周恩来建议,国徽中的麦穗不该丰收低垂,而应该是挺拔成长。纪念碑原是座北朝南,与天安门方向一致,周恩来建议它180度大转弯,与天安门形成呼应。
那时,清华园的喜悦心情,可以从新中国第一届政府名单上看出。毛泽东有6位副主席,其中3位不是***。周恩来有4位副总理,两位不是党员。93位部级官员,42位是非党人士。这种民主,任何时代不曾有过。但这种喜悦很快蒙上了阴影。
1951年,毛泽东严厉指责电影《武训传》,说武训生活在清末,是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封建统治的伟大斗争时代,但武训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根毫毛,对《武训传》的歌颂如此之多,说明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程度!这就是建国后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第一场风波。冬天,毛泽东直截了当地说,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改造。不过,由于建设需要,思想改造很快被全国院系大调整冲淡了。
1952年,人们清楚地记得,俄文教授曹靖华3年前曾在清华元旦晚会上预言,虽然现在选修俄文的同学不多,但这种语言的重要性将一天天增大起来。此刻,由于学习苏联,教育部决定对全国高校进行大调整,改清华为"工科大学"。清华工学院刘仙洲教授担任清华院系调整筹委会主任。他是中国机械工业的前驱,但院系调整远远超过机械学范畴,刘教授力不从心,中央便把视线投在了蒋南翔身上。
952年冬天,蒋南翔出任清华校长,时年38岁。他把清华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并入北大,而他得到的只是北大工学院。这场调整中,北大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清华元气大伤。按照大调整思路,清华应该把文法图书统统交给北大,但蒋南翔招展他的个人意志,下令截留了这批宝贵书籍。看似无意之中,却为30多年后清华顺利恢复文科,埋下一条暗道。
蒋南翔另外一个大手笔是,向南向东极度拓展清华,把东部的铁路推出校园,这使清华园面积巨增,成为全中国最大的学校。如果你去清华园,最好先到西校门租辆自行车,1天1块钱,否则将是一次长征。
【主持人陈晓楠:清华哲学系毕业生韦君宜曾说,1953年她在青年艺术剧院听到蒋南翔和几位共青团官员谈话。当这些官员提出党团工作宁左勿右时,蒋南翔曾激愤地说:"与其宁左勿右,还不如宁右勿左!"这就是那个意识形态严重挚肘的年代蒋南翔表达出来的鲜明的态度。
院系调整后,曹靖华调任北大俄语系主任,但他的预言却留在了清华。从那时开始,俄文比英文时髦,即使是这个由留美预读学堂发展起来的大学。
当年,金岳霖为中国引进了数理逻辑,但学习苏联后,这条路理所当然被否定了。 50年代,毛泽东嫌金岳霖迂腐,希望他多了解社会。金先生租了辆黄包车,去天安门,他手搭凉棚,左看看,右看看,回来报告毛泽东说,按照指示已经了解了社会。但他心里一定在想,这个社会怎么就那么讨厌他的数理逻辑呢?
1954年,清华西门外没有车水马龙。那时,清华依然是个地处偏远的学校,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上的风吹草动无法震动清华。
这一年,李希凡和蓝翎合写文章,指责原清华中文系教授俞平伯看不到《红楼梦》伟大的反封建倾向。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让江青去《人民日报》安排转载。《人民日报》以"党报不是自由辩论的场所"为由,拒绝转载。冬天,李蓝再发文章,指控俞平伯的思想根源是胡适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就是清华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胡适,他为中国引进了学习美国的风气。即使50年代,胡适带给中国社会的美国情结,依然根深蒂固。要想清除中国人对美国的崇拜,必须首先斩断胡适影响。于是,毛泽东突破红学,转向清除五四以来胡适的思想余毒,促成了比批判《武训传》的规模还要大的思想批判运动。胡适看到冯友兰对自己的胡乱批判,看着看着竟然大笑起来,说冯友兰一定是老糊涂了。
1955年,全国又掀起批判胡风运动。舒芜发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些材料》,使胡风问题急转直下,从"人民内部矛盾"戏剧性地上升为"反革命集团"。5天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逮捕胡风,于是,这位只会读书人被关押了28年,警察打落了他的全部牙齿。在这张同仇敌忾的旧照片上,在这些齐刷刷举起的手臂中,我们看见,没有举手同意逮捕胡风的人,只有胡厥文。
【主持人陈晓楠:50年代并非风调雨顺,但却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年代。在老数学家杨武之看来,50年代景象万千,耳目一新。杨武之因为搭乘蒋介石派给胡适和梅校长的专机,被清华辞退,只得留任上海同济大学。院系调整后,杨武之并入复旦大学数学系。50年代,当他放弃美英德日教材而改用苏联课本时,他的心,一定是真诚的。
杨武之看到,上海娼妓全部取缔,赌博被禁绝迹,投机场所被陈毅和陈云关了门。1954年,杨武之查出有糖尿病,上海和复旦大学十分重视,把老先生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这种感激,杨武之无法与远在美国的儿子杨振宁分享,更无法被没经历过50年代的人所理解。杨振宁和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奖,毛泽东和蒋介石一样,为之欢欣鼓舞。
在俞平伯倒霉的同一年,另一位清华故人也遭了难,他就是抗日战争中让缅甸日军闻风丧胆的孙立人上将。1955年,蒋介石同样要消减美国势力,而孙立人是美国军校的高才生,蒋介石以"兵谏涉嫌"软禁了他33年。但与毛泽东不同的是,蒋介石猜疑将军,但并不猜疑教育。
同是这一年,梅贻琦离开美国,定居台湾,在蒋介石支持下,筹办"新竹清华大学"。梅贻琦生怕清华断了香火,没日没夜地超负荷工作。由于简食少眠,终于积劳成疾,1960年住进台大医院。在生命的尽头,清华和北大的两位校长又走到了一起,喜悦和感伤同在。由于胡适两个月前仙逝,梅贻琦受到极大打击。1962年,清华唯一一位终身校长梅贻琦,与世长辞,享年73岁。墓地取名"梅园",安葬在新竹清华校园。
1955年,清华庚款送出去的钱学森,回国建设,组建国防部第5研究院,助长火箭导弹和航天技术。同是这一年,梁思成看到却是破坏,他甚至怀疑1948年解放军要他提前画好北京古迹仅仅是个梦。他看见地安门被拆除,这只是拆除京城箭楼的一个前奏。 在自觉改造和意外受难中,在激荡和怀疑中,50年代的社会开始畸变。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蒋南翔必须响应中央。大多数情况下,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华老友们一个个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1:59
我以我血荐轩辕
60年代前后,不管心中藏有多少委屈,人们都很少抱怨。他们更愿意忘掉自己,为社会服务。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人人心中飘荡着春风,愿为祖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主持人陈晓楠:蒋南翔说,教育有两种教法。一种是尽可能给学生们充足的养分,拼命灌输,一种是教给他们思考方法和实验技巧,提高能力。他把头一种教法称为"给面包",第二种方法是"给猎枪"。蒋南翔说:给面包,管一时;给猎枪,管一生。于是1958年,他请原清华工学院院长施嘉炀带队,把水利水电系师生发到了北京密云水库工地。
〖毛泽东观看密云水库沙盘的照片。
1958年,毛泽东在"大跃进"狂潮中聚拢视线,落在密云水库沙盘上。周恩来委托清华水利系张光斗教授全权负责质量,防止浮夸风危及水库质量。
【采访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教授梅祖彦,梅贻琦之子—
密云水库是坐落在白河上面,还有一条河叫"潮河",两条河并在一起叫"潮白河",从天津入海。潮白河以前泛滥成祸,淹没土地,所以修密云水库,第一是防洪。近些年因为整个华北的水利治理得比较好了,所以密云水库的防洪任务--当然现在还有--不过现在密云水库的作用是水。当年,河北和北京20万民工以及1万名解放军、各行各业的干部、包括清华在内的工程师,都曾参加大会战。人们用忘我精神,不顾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艰苦,甚至不计报酬。1960年,"大跃进"带给中国一片哀鸿,却给北京留下一碗清水,至今荫福子孙。
这位百岁高龄的施嘉炀教授一定记得,那是一个撒满阳光的时代。
这是清华体育部主任马约翰。他的建设,依然是发展国人体育。国人注定缺少体育器械和场地,他就编写了将近100套徒手操。
这是高士其博士,半个世纪前在清华山坡上住了8年帐篷的童子军。他用变型的手,写下无数科普著作,成为旷世罕见的社会典范。
这是吴有训博士,原清华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1950年,吴博士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物理所所长。任窗外风云飘荡,吴有训却步步为营,以强大的清华班底,追寻着强国梦。他首先设立"地球物理所",所长是赵九章。紧接着创设"中科院仪器馆",选中王大珩。随后,吴有训调陈芳允进京,不失时机地筹建"电子所"。可以说,缺少赵九章、王大珩、陈芳允3人的任何一个,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便上不了天。在密而不宣的建设中,吴有训和他的清华弟子们彪炳千秋。
【主持人陈晓楠:清朝有位大书法家大篆刻家叫"邓士如"。邓士如一生从事教育,曾任安徽教育司长。他的儿子叫"邓以蛰",是清华美术史教授,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而邓以蛰的儿子可了不得,他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总体理论设计师,人称"两弹元勋"。1940年,日军庆祝沦陷中国,强令北京学生游行,邓稼先把游行彩旗踩在脚下,招来杀身之祸。
〖轮船汽笛声。
邓以蛰要儿子逃离北京,奔向大后方,并叮嘱17岁的儿子,为了祖国强盛,你要立志学科学,将来报效国家。邓稼先穿过层层封锁线,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投入吴有训门下。24岁时,邓稼先奔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原子核物理,仅用两年时间便拿下博士学位。1950年,邓稼先回国,供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被同样是清华毕业的钱三强所长戏称为"娃娃博士"。
【采访邓稼先太太许鹿希—
1958年8月,突然有一天钱三强先生把邓稼先叫到他办公室,用了一个哑谜,就是"国家要放个大炮仗,让你去作这个工作,怎么样"。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邓稼先听了心里一咯噔。后来他那天晚上就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问他调哪儿去,他说他不知道,他不能说。我说,你调什么地方去给我一个信箱,我们好联系好通信呀。他说,信箱也不行,没法通信。我说,你干什么工作去?他说,也不能说。从家庭生活中消失后,邓稼先秘密担任国防部第2机械部第9研究院理论部主任,负责指挥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
这是杨武之留美前的一张照片。1929年,大数学家杨武之博士加盟清华,也把大儿子杨振宁带进清华历史。30年代,杨家住在清华西院,与邓以蛰比邻而居,杨振宁童年时代便与邓稼先结成兄弟。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夺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武之抱着虚弱之躯,飞往日内瓦。他给杨振宁夫妇写下两句诗:"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他想拦住蒋介石向儿子伸去的欢迎之手,把他拉到毛泽东身边。杨振宁和李政道自西南联大去美国,拿的是旧政府的护照。杨武之梦想他们能看清世界大势,便介绍新中国的新事物。他说,尽管教授待遇比清华时代差远了,但下层人民的生活却改善显著,而这,正是革命的一个目的。
杨振宁享誉世界,邓稼先却消失了,他已隐身在四川绵阳试验基地的一排排帐篷之中。然而,1959年6月,苏联宣布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而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他们讥讽说,离开苏联,中共"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为了争这口气,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命名为"596","59年6月"的意思。
【采访前国防部第2机械部副部长刘杰—
当时,我请王淦昌先生到我的办公室来谈话。说请王先生来有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请他来担当,请他考虑,这就是参加原子弹的研制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向他宣布了中央的决定,请他来考虑,他稍微沉思了片刻,就铿锵有力地说:"愿意以身许国。"1961年,一大批清华校友先后秘密加盟研制。于是,留美归来的王淦昌、留英归来的彭桓武、留美归来的郭永怀从地平线上消失了17年。
【采访王德基,王淦昌之子—
我父亲去了哪里我们全家都不知道,也再没见过他,他的名字也改成"王京"--我和父亲通信就是用这个名字--所以我妈妈说,你爸爸调到信筒里了。王淦昌,这位甘愿以身许国的科学家,决定豁出老命,与美英苏法一争高低。他始终不能忘记的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那天晚上,清华物理系主任叶企孙那番悲愤至深的话:如果我们的国家有大唐帝国般的强盛,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敢欺侮我们?
【主持人陈晓楠:1964年,杨振宁最终没去台湾,而是加入了美国籍。年底,杨武之带着家人,手拉手沿深圳罗湖路轨桥,向香港走去,第4次去见杨振宁。就在这座桥上,杨武之想起27年前也曾从这里经过,为的是逃难,绕道香港和越南,去西南联大报到。而此时,虽然自己已老态龙钟,但邓以蜇的儿子搞出了原子弹,自己的儿子夺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没有去台湾。为此,老人家感到死而无憾。
1971年,杨振宁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去看望邓稼先,回忆少年时光,甚至在路边玩起童年的弹球游戏。当杨振宁获悉中国是在没有任何一位外国人参加的情况下造出的原子弹和氢弹,受到极大震撼,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洗面,以镇定情绪。晚辈成就乾坤,父辈瞑目以息。1973年,大美学家邓以蜇向儿子投去最后一瞥,告别人间。10天后,大数学家杨武之与世长辞,伴友西行。
1986年5月,《解放军报》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布,核工业部第9研究院院长邓稼先,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主持者。两个月后,邓稼先全身大出血,不幸病逝,享年62岁。缅怀与自己同样生长在清华、同属"西南联大物理系四杰"的好兄弟,杨振宁心事浩茫。
【主持人陈晓楠:邓稼先去世前,中国一共进行过32次核试验,其中一半由邓稼先主持。杨振宁后来曾评价说: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和仰慕他的人都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算少;而邓稼先却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他真诚坦白,一生都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杨振宁还曾写道—
我有幸参加香港回归盛典,看国旗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冉冉上升;父亲如能目睹象征民族复兴的仪式,一定比我还要激动;对这一天终会到来,父亲始终是乐观的;但他完全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会躬逢这一历史性盛典,否则他会改写陆游的名句:"国耻尽雪欢庆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作者:
sglr317
时间:
2005-5-29 02:09
好长的帖子啊~~~~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2:09
文化大革命
1965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献词:"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几天后,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承认中国有"个人崇拜",而且需要有更多的崇拜。自3年前开始,中共内部对"大跃进"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大的分歧,毛泽东不得不依靠个人权威,维护自己的意志。但他并不直接打击政治对手,而是拿北京副市长吴晗开刀。
【主持人陈晓楠:吴晗首先是大历史学家,其次是大文学家,再其次才是北京副市长。1931年,吴晗以语文和英语双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历史系,1940年出任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建国后由清华历史系主任升任文学院院长。实际上,吴晗是在清华校友胡乔木和京剧大师马连良再三要求下,才勉强去写海瑞文章。不成想,这些碍于朋友面子写出的作品却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1965年冬天,姚文元批判京剧《海瑞罢官》的文章,经毛泽东3遍审阅定夺,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以捕风捉影的方式,说这出戏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反映,是一株毒草。1966年初,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发展成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的全面"揭盖子",众多文艺作品被指控为"毒草",吴晗和一大批学术名流遭到空前批判。为了遏止学术批判中恶性膨胀的左倾倾向,北京市长彭真起草通过了《二月提纲》,旨在恢复和发展正常的学术讨论。但毛泽东与康生和江青3次谈话,严厉指责彭真混淆阶级界限,不分是非。他强调说,如果中央作坏事,就号召地方造反,这就叫"文化大革命"。
那段时间,清华园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它依然地处远郊,但却人心浮动。为了遏制动乱,刘少奇派去工作组,却被清华学生领袖蒯大富造了反。刘少奇夫妇完全没有意识到,向清华派驻工作组,竟是授人以柄,招致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1966年5月16号,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说,中央和各省各市各自治区有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这些人,有些被识破,有些没被识破,他们像赫鲁晓夫一样,睡在我们旁边,被培养成接班人,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会夺取政权,而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中,***正面临着异常危险,大家要高举文化大革命的旗帜,彻底揭露反动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立场。
面对事实上已经瘫痪的局面,高教部宣布,停止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的招收工作。既然是炮打权威,高教部长兼清华校长蒋南翔,应该首当其冲。蒋南翔延安时期便反对用运动方式"审干",被刘少奇严厉处置。此时,一直对蒋南翔抱有成见的刘少奇本人,已大祸临头。被蒯大富蔑称为"蒋老头"的蒋南翔,也难逃厄运。
8月4号,受毛泽东委托,周恩来在清华万人大会上发表演讲,宣布蒋南翔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王光美的清华工作组犯了严重错误。于是,清华红卫兵拉倒二校门,并在二校门被摧毁的地方建起全国第一座大型毛泽东塑像。林彪有名的"四个伟大"题词,正是为当时树立在此的那座塑像所题。
在丧失理智的岁月里,吴晗被迫跪在庭院当中,让炙热的阳光烤射,年轻人把晒得滚烫的沙子倒进他的领口。
【采访吴晗之侄女吴萍—
有一次(廖沫沙)看他回来,看到他从裤腿里滴血,裤子都湿透了,血迹斑斑。他说你挨打了?他点点头。说他们打得很重?他这样摇摇头,没几天就死了。后来廖沫沙跟我说,这次打得很重,估计是内伤,说他不交代。我现在也搞不清是谁告诉我的,4个棒小伙儿,站在4个角儿,你要不交代,就这么推来搡去。他一个老头,你想想,筋骨再好也受不起这种拳打脚踢。(哽咽不下)后来我妈告诉我的,因为我妈咽不下这口气。也是别人告诉的,说他连吐血带流血,出了1000CC,好人才有多少血呵!连流带吐,就等于血都喷了。
吴晗才华横溢,远近遐迩,以演讲时旗帜鲜明和言词激烈而著称。听众不仅挤满会场,而且连窗口和窗外树杈上都坐满了人。1942年,孔祥熙用飞机从香港运回几只狗,而许多文化名流却因为上不了飞机而陷落港岛,吴晗义愤填膺,说"南宋灭亡前有个蟋蟀宰相,今天有个飞狗院长"。那时,闻一多教授的外号是"狮子",吴晗教授的外号是"老虎"。今天我们无法理解,面对这样一位慈祥温软的老人,怎么可能下得去那样的毒手。文革中,吴晗全家人先后惨死,无一幸免。
1984年,一切风平浪静,人们在清华工字厅和西校门之间的近春园遗址,建起这座"晗亭"。从晗亭望去,可见朱自清教授的荷塘月色亭。每逢月上东山,清华人可以在这里,听"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在淡淡的清风中,可以忘掉那段疯狂的岁月。
【主持人陈晓楠:1967年初,蒯大富率清华井冈山兵团"智擒王光美",轰动全国。他们诈称刘平平被车轧断腿,需要截肢,把刘少奇夫妇骗到医院,然后把王光美绑架到清华批斗。蒯大富曾得意地宣称:"为革命造谣是光荣的!"也就是从那时起,蒯大富把"打倒刘少奇"的口号率先推向了全国。
1967年4月10号,仿佛是红卫兵的节日。那一天,在蒯大富主持下,清华造反派召开30万人大会,批斗王光美。他们强迫王光美穿上资产阶级的旗袍和高跟鞋,戴上乒乓球串成的项链,极尽羞辱之能事。除了王光美,他们还把彭真、薄一波、陆定一、蒋南翔300人押来陪斗,创造了文革批斗会的规模第一。
8月5号再行批斗,康生太太曹轶欧担当指挥,毛泽东夫妇派女儿李讷亲临现场观察。刘少奇被打得鼻青脸肿,一只鞋被踩掉,双臂被反扭着,向巨幅漫画上的红卫兵鞠躬请罪。为了铭记那段历史,好让历史不再在未来重演,让我们重放一下这段镜头,看一看刘少奇那复杂的眼神。
〖音乐。
老革命如此,读书人更难。
清华早期毕业生吴文藻,是大社会学家。文革中,吴文藻和太太冰心同样受到人格侮辱。红卫兵命令吴文藻脱下皮鞋,用鞋带挂在脖子上去打扫厕所。他们要吴先生交代,早年他在驻日代表团政治组干过什么勾当。年轻人不曾知道,那时候大家研讨毛泽东著作,全部是在东京吴文藻家进行,吴文藻为此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不过,吴文藻和冰心是那种坚信邪恶势力绝对长不了的人,因此他们从未想到过自杀,终于互慰互勉,度过了那个残暴而荒唐的年代。
文革中最想得开的,要算钱钟书和杨绛夫妇。钱钟书曾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为之耗费了大量心血,杨绛那时在清华外文系教书。但文化大革命中,这对清华老学人同样在劫难逃。在揪斗中,钱钟书的头发被剃出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兽,杨绛看了好笑,立即给丈夫抹掉十字,剔成和尚头,两人统统哈哈大笑。那时候,钱钟书在科学院文学所,杨绛在外文所,两人各自精心制作一块牌子,用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每天上班,他们就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欣赏。在这对真正的才子佳人看来,眼前的一切不过是场闹剧,根本不值得认真。
这是原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荪留下的一张旧照片。他心系抗战,率众慰问。叶教授身边的这位学生叫"熊大缜",是第一个生产出红外线敏感粗制胶卷的中国人。这位学生爱国心切,给八路军吕正操带去一批干电池和电阻电容,却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用乱石砸死。文革中,造反派旧事重提,说叶企荪是幕后特务。叶教授遭到逮捕,用他写物理论文的手,整天写着这些交代材料。监狱生活使这位中国物理学的一代宗师染上重病。当他再也承受不了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而去逝时,怨案仍未平反。
1972年冬天,清华数学系创始人杨武之已是弥留之际。他记不清家住何处,一想事便是西南联大,一闭眼就是清华西院,想起曾在那里搭建凉棚。然而,杨武之哪里知道,文革中的清华园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幽雅的二校门不见了,就连1929年国学院师生为纪念王国维而树立的纪念碑也被红卫兵砸掉。
现在荧屏上这块碑,是80年代重树。而大师之墓,原在清华园,1960年清华扩建,王国维2子王高明迁葬。王高明在文革中死去,从此再没人知道墓在何方。
【主持人陈晓楠:1967年,蒯大富的清华井冈山兵团分裂,分化出贾春旺的"清华四一四井冈山兵团"。1968年,蒯大富指挥井冈山兵团,掀起"百日大武斗",把贾春旺分割围困在清华各个建筑之中,致使武斗剧烈升级。蒯大富没有想到,这时他作茧自缚,迅速滑向毁灭的边缘。
1968年夏天,毛泽东不再"作壁上观"。他从北京各大工厂选派3万工人,组成"工宣队",让他们手拿红宝书,徒手进入清华,立即结束武斗。工人们拆除校内据点,把被围困了100天的"清华四一四井冈山兵团"送达安全地带。但蒯大富拒绝放下武器,相反还向工人投掷石块,用大刀和长矛砍杀,从楼上扔下自制手榴弹。他们竟当场打死5名工宣队员,打伤700多名。随后,蒯大富开车向昌平逃去。
听到消息,毛泽东勃然大怒,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召见造反派领袖。这一次,他没再把蒯大富当作英雄欢迎,而是对他胡乱施暴表示气愤和失望。他警告说,如果有谁继续反对解放军,跟解放军打仗,那便是犯罪,要坚决消灭之!会见从夜晚延续到清晨,接着又推迟到上午,蒯大富终于表示,执行毛主席指示,无条件投降。
【主持人陈晓楠:回顾文革往事,杨绛写下了《干校六记》。钱钟书在为太太作序时,说文革应该有3种"羞耻感"。一种是受迫害者感到的羞耻,一种是文革打手应该感到的羞耻,一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应该感到的羞耻。而今天,我们感觉到的大多是第一种羞耻,打手和旁观者的羞耻感并不多见。尽管这是我们民族的缺陷,但那段历史毕竟已经过去。
作者:
农夫
时间:
2005-5-29 02:12
水木清华原来是这样的来由,长见识啦~~
看文字太累,访谈节目更精彩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2:20
夺回失去的岁月
一切如过眼烟云,烟消云散。11年前被夺了权的蒋南翔校长从监狱出来,但却离开清华,出任教育部长。在他极力推荐下,邓小平把在清华拨乱反正的担子交给文革中同样惨遭迫害的刘达。1977年春天,刘达进驻清华。1年后,被蒋南翔任命为清华校长。
【主持人陈晓楠:但刘达校长看到的,已不是梅贻琦和蒋南翔时代的水木清华,而是遭到残暴破坏的烂摊子。工字厅东山上的荷塘月色亭,依然保留着朱自清的手迹,因为他是毛泽东钦定的民族英雄。但工字厅楹联横匾被当成"四旧"取缔,门廊也用青砖砌死......那时候,这块清华的发祥地,景色一片荒凉。
刘达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想尽量恢复清华旧貌,但许多事物已无法挽回。阴照镛亲书的那幅工字厅楹联遍寻不见,可能早已化为灰烬,只好根据零散照片摹写仿制。而30年代那些挂满楼面的爬山虎,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到连根铲除。
1977年,大哲学家冯友兰的太太病逝,冯友兰在挽联中写道:"海阔天空我自飞。"但他真能感到"海阔天空"吗?3年前,他出任臭名昭著的梁效写作组顾问,搞得梁漱瞑教授再不想理他。梁效是北大清华"两校"谐音,文革中是御用班子,主要任务是批林批孔。大儒冯友兰批判至圣先师孔丘,自然会引起其他大儒的愤怒,为其余生留下浓重的阴影。而此时,大学者们年势已高,冯友兰内心深处便萌发出另一种悲哀,他曾用"家藏万罐,膝下无儿"形容传统文化的青黄不接。
此时,另一位清华故人猝然离世,他就是原清华理学院院长吴有训。不久前,他的前任叶企孙带着文革冤屈死去,追悼会上,吴有训还曾为叶教授仍未平反而勃然大怒,拂袖而走。这是一代人的黄昏,逝者如斯。
【采访香港《文汇报》驻京办事处记者唐斯复,陈岱孙之外甥女—
那时候北大和清华的干校都在江西鲤鱼洲,也曾经叫他(陈岱孙)去,那时候他已经70岁了。他给我们一个条儿,让我们给他买一个狗皮褥子和一双翻毛皮鞋,而且写了遗嘱。他怕他是回不来了。结果,学校又改变主意了,不让他去了。那时候经济系--那时还没有经济学院--让他先去大兴县魏善庄收割麦子。他就跟他们去了,是短期的,好像还照顾他,让他打捆。那也是相当累的,他1米80的个子,弯下腰打捆。后来,又到了轧钢厂。情况慢慢好一点了,礼拜六就可以回来了,我们就去那边接他。
陈岱孙原是清华法学院院长。但他翻身之日,恰是工农兵学员遭歧视之始。陈先生说,这样对他们不公平,他们是文革受害者,我来给他们上课!
1974年,照片上的这名青年,以"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清华土木工程系。在一次"开门办学"的劳动中,他一抡锤子,便被木工师傅看出,他曾做过很长时间的木匠。实际上,他一提笔解数学题,清华教授也一定看出来了,这小子没上过中学。只不过是,教授们没有直言。他就是清华土木工程系主任袁驷教授。
【采访清华土木工程系主任袁驷教授—
实际上到清华之前,我的学历背景也就是小学6年级。上了工农兵学员之后毕业了,当时就想,我一定要发奋自强。实际上,这就应和了清华的校训,也就是"自强不息"。所以我就当了清华第一批硕士生,也是我们国家第一批硕士生,我的导师是龙驭球教授。现在龙驭球先生是院士。后来学校问我,愿意不愿意继续跟着龙先生作他的博士。我也不想去别的地方,确实是想多学点东西,想有所作为,作更大的贡献。那么我就留校了,继续跟着龙先生,读博士。又读了几年博士,所以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却是清华给了他另一种人生。
与袁教授相比,符松要幸运得多。他是1978年入学,正宗的清华机械系学生,而且第2年便首批公派,去英国续读本科。13年前,符松获得流体力学博士学位,回母校清华效力。这种求学道路,又与清华前辈,别无二致。
这是清华1977级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纪念品,一块最不起眼的石阶,承受着后人的步伐。清华园里,各届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礼品多是石碑形式出现,惟独77级毕业生自比铺路石。这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期学生的自我认识。他们发誓夺回失去的岁月,但岁月毕竟已匆匆流逝。那时,"夺回失去的岁月"更是老学者的心声。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钱钟书逃会逃出了名。借口是"有病",其实是舍不得时间。为了夺回光阴,这位老清华闭门自守,整天泡在学问之中。1979年,清华恢复建立"应用数学系",那正是华罗庚先生在清华执教时的理想。1979年之前,历届校长都曾试图改造清华荒岛,但都限于主客观条件而未能成全。但1979年之后,荒岛终于在刘达校长手中复苏滋长。现在,这里鱼池、假山、瀑布、草坪,咸丰皇帝当年居住在此的神仙日子,也不过如此。如果不是这块碑,你完全看不出100多年前它曾被英法联军烧毁。但此刻,它已旧貌变新颜。
【主持人陈晓楠:刘达进驻清华时,曾带来100多人组成的工作组,其中一半儿是局级官员。大家齐心协力,迅速恢复了清华秩序。但刘达校长敏锐地发现,恢复清华好说,建设清华难办。每每谈到建设,他的百人工作组总与清华师生发生摩擦。于是他决定,调走工作组,让清华自己管理清华。刘达很快意识到,自己和清华同样毫无渊源。自己是北京辅仁大学的学生,从40年代末开始,他先后执掌过4所大学,但唯独与清华无缘。
【采访原中共清华委员会副书记李传信—
文化大革命以后,如果没有中央派刘达到清华来工作,没有清华的今天。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作用别人是很难代替的。我自己想想看,他作了3件重要的事。第1件事情就是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第2件事就是,依靠清华内部的力量办清华。第3件事情就是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对于新时期学校的格局,作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1983年,刘达认为自己这个外来人已经完成了在清华的历史使命,他推荐电机系教授高景德继任,续上了蒋南翔时代清华自治的传统。在高景德校长治下,梁思成留下的建筑系升级为"建筑学院",并恢复中文系。1986年,清华远见卓识,以今天看来廉价的资金,买地649亩,为未来发展预留下巨大空间。
1984年,蒋南翔心脏病发作,不得不住进医院,在病床上度过生命的最后4年。他褪去所有官僚道具,还原成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然而,人间大喜大悲,都因为岁月苍老而显得过于沉重。蒋南翔在悲喜中,欢笑或哭泣。
1985年,华罗庚去日本讲学。这是他讲学时的一张彩色图片,却是最后一幅生命写照。10分钟后,华罗庚突然仰倒,被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夺去生命。
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4位清华校友联名给邓小平写信,痛陈发展高科技的迫切必须,中国高科技发展规划由此发端,史称"863计划"。
仅此1个月后,67岁的韦君宜脑溢血,几乎丧失全部活动能力。蒋南翔获悉后,老泪长流,连声说:"我害了小韦。"蒋南翔说的不仅是韦君宜,还包括韦毓梅。两韦均是清华哲学系女生,由蒋南翔介绍加入***。韦君宜后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文革中惨遭迫害,留下致命病根。韦毓梅是上海教育局长,文革中不堪凌辱,跳楼自尽。当所有这一切成为往事,清华重又朝气蓬勃,这使得蒋南翔获得莫大安慰。
1988年,72岁的蒋南翔陷入昏迷,他曾叮嘱说,我一生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把我那笔小小的存款交给清华,用作奖学金。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2:29
无阻我飞扬
1988年,北大中文系王瑶教授提出"清华学派",说清华学派的特点是:第一,既有国学根底又深切了解西方文化;第二,既不是卫道士,又不是西方文化的搬运夫。第三,有一大批中西会通的著作。
【主持人陈晓楠:王瑶是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教授的研究生。十分有意思的是,30年代前后的师生继承关系,既包括继承和翻新先生的知识体系,也包括自然不自然地学会先生的做派和生活习惯。所以,王先生不仅继承了朱自清的学问,也继承了他的大烟斗,当然也要继承和发扬朱自清有过的"清华学派"的意思。
不仅是朱自清和王瑶,原清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也有意整理出一个"清华学派"的想法。但除此3位大师,再也没有人响应。理由是,清华90年,莘莘学子万千,大家各有各的思想路数,从没有形成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学派"。你很难说清楚,那位写出《同桌的你》的流行音乐家高晓松,和近年来致力于反对伪科学的何祚庥,究竟有什么共通之处。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唯一例证是,他们都曾在清华园中工作或生活过。
您看到的这位清华女学生,名叫"伏明霞",全世界闻名的奥运冠军。她是在光荣退役后进入的清华,她会不会属于清华学派,恐怕不问自知。
这里是清华西校门,10多年前,物理系毕业生宋朝弟曾在这里奋斗,从小业主生长成科利华集团的董事长。他是企业家,当然也不属于清华学派。
【采访科利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宋朝弟—
清华这几年对我人生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时期。因为我在清华是读研究生,正好是既接触学校又接触社会的这么一个转型期。对我来说做硕士--我可以这么讲,我对大学,我的大学在科大,是一种年轻人的留恋,因为哪个时候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但是后来在清华读研究生是给我一种社会的锻炼,使我真正觉得有力量了。宋朝弟迷信量子理论,因此他宣传发行《学习的革命》,根本不以出版社的既往经验为限。他要投资1亿,流水1亿,让国人瞠目结舌。
搜狐网站,中国人耳熟能详。是它把"风险投资"这个既商业又科技的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国。它的主人是张朝阳博士,1981年考入清华物理系。
【采访搜狐网站总裁张朝阳—
我们这代人是1981年入校的,全是在当时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全国上下都在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及"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成长起来的,把念书不只是当成获取教育,求得一份工作,根本不是这么务实的一种想法,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念书,念好物理,念好数学,就能探索自然界奥秘,这是人生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特别崇高的追求。
张朝阳上学的时候,清华最火热的口号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什么时候都有用,但却只属于80年代。
【主持人陈晓楠:除了音乐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清华还出炉一大批职业政治家。而且为数众多,不亚于党校,公安部长贾春旺就是其中的一位。贾春旺是60年代清华工程物理系毕业生,毕业后留校后,曾任共青团清华委员会书记,直到80年代前后才离开清华。
1984年,中共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回到他熟悉的清华园,去拜会老同学倪振伟,动员他投身创业,把清华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于是,已在清华教书26年的倪振伟成为中关村第一位投身商海的教授,公司的名字是"海华",意思是"海淀和清华",地点设在清华照澜院居委会。1987年,教育部规定,在校教师不准办公司,倪教授要么让清华接管海华,要么带走海华与清华脱钩。倪教授选择了后者。
【采访海华集团董事长倪振伟—
从1992年开始,我们又转向信息服务,当时主要是搞寻呼业,就觉得清华这些中国的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作真正贡献,一定要跨出去一步,是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要为社会服务。
在清华历史上,几乎人人不相同。那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记忆,但丰富中又延续着一线共通。在清华,人人有一段飘扬过海的历史。在闻一多召唤下,梁实秋改变留守的想法,赴美留学。这位被鲁迅指控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人,置装之余,还特制一面1丈长的绸缎国旗。理由是,我爱这个国家。
清华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对学生的嘱托是,"为正义而申言",而直抒诤言也是张先生自己的终生信条。因此,50年代的"反右运动"中,这位为这个国家命名的人,被打入冷宫。实际上,50年代之前,清华并不因为主流趋导而放弃各自的世界观,这与清华园的自由空气息息相关。在这种自由的宽松环境中,破格事件便屡屡发生。
王力是大语言学家,他引进西方科学技巧,弥补中国传统语音研究的巨大空白,并全面超越了前辈。但当他被清华国学院发现时,根本不具备入学条件。
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华罗庚,情况也是如此,华罗庚不过是南方杂货店里的小店员。然而,清华不拘一格,为中国数学界造出一颗耀眼的明星。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外文系,吴晗1930年报考清华历史系,一个数学成绩是15分,一个是0分,但他们中文和英文成绩奇高,吴晗竟是两个满分。但罗家伦校长仍然大笔一挥,将他们破格录取。
清华园最初只在工字厅周边,面积不及一个小型地主。但清华具有扩张性,这种特性在梅贻琦和蒋南祥身上看得极为明白。抗战胜利后,清华从昆明复校,如果不是何思远市长阻挠,梅校长要把整个圆明园纳入清华。而蒋校长向南向东极度拓展,使清华成为全中国最大的学校。
【主持人陈晓楠:清华问世于1911年,当时的校长是唐国安。唐校长举荐在外务部供职的侄子唐彝,让他来清华教英文。唐彝后来作了清华庶务长,把校园治理得井井有条。1923年,唐彝也推荐自己的侄子唐贯方来清华,唐贯方便在清华图书馆里干了70多年。唐家祖孙3代,敬业以求,全部终老清华。像这样的上阵父子兵,清华史上比比皆是。
父子同爱清华,最早的还有国学院导师梁启超和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同为佳话的还有大美学家邓以蛰和核武器专家邓稼先。与邓家比邻而居的是,大数学家杨武之和大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友谊感人至深。此外,还有大哲学家冯友兰和作家冯钟璞。他们都曾把好梦寄放在清华。
大戏剧家曹禺逝世前4个月,已丧失记忆力,但他清晰地向这个世界说:我,是清华大学1933级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生。
1947年,湖南少年朱镕基考入清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同学们普遍知道他,不仅仅因为他是学生会主席,而且因为他酷爱京剧,能拉会唱。1994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朱镕基兼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深情地写道:"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02:40
与洋洋洒洒又悲壮坎坷的清华历史相比,学生泼熊、校长出丑这些事情又算个什么。
我对清华真正的敬仰和对它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始于本文。
作者:
力量与美
时间:
2005-5-29 09:39
好文章!
清华前辈校长、导师、教授们的人格、学问、风骨不是后辈们心中的丰碑和榜样吗?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大师陈寅恪教授为投湖自尽的好友王国维教授撰写的碑文中的一句话,
后来与“行胜于言”一起成为清华大学的精神,
这也是陈教授一生的追求与写照!
如果铭记、信仰、实践这种精神,
也许能避免文革中发生在清华园和中国大地的人间悲剧!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5-5-29 16:58
呵呵,
冬冬挺身而出,
佩服佩服!
……
……
看文字委实累得慌,
快给偶们发个视频下载链接吧……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5-5-29 22:39
我都还没看过视频呀。。。
作者:
农夫
时间:
2005-5-30 00:14
这应该是凤凰台的访谈节目吧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5-5-30 01:18
Originally posted by
暖冬
at 2005-5-29 10:39 PM:
我都还没看过视频呀。。。
看了视频印象会更深刻。
清华雄壮兮……
欢迎光临 齐秦歌友会--中华齐秦歌迷俱乐部 (http://bbs.chyichin.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