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感受齐秦]莫扎特的收入(附讨论)《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自由幻想    时间: 2003-11-20 22:43     标题: [感受齐秦]莫扎特的收入(附讨论)《转载》

毫无疑问,莫扎特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的音乐是上天赐给人类的奇迹。不过,天才到了凡间,也需要过日子,他也需要养活自己和自己的老婆、孩子,而那个时代似乎又没有副厅级音乐家之类的稳定官职,于是,挣钱就成为莫扎特经常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还好,在莫扎特的时代,德语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发达的音乐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莫扎特如鱼得水,生活得挺幸福。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主要是王公、贵族、富商和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于音乐服务形成了强烈的需求。剧院、宫廷、教堂、舞会、旅馆等等都需要音乐家来增添情趣、营造气氛。这些消费者们也希望用音乐点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显得高雅一些。很多富裕的贵族甚至自己养活着私家乐队,雇佣私人作曲家。

  这个音乐市场还是相当自由的。对于年轻的莫扎特来说,这个市场的吸引力,似乎要大于官方的正式职务。老一代人自然觉得,在宫廷中谋得一个官方音乐家职位最保险。老莫扎特就替儿子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府———大主教是当时萨尔茨堡的统治者———谋得了一个职位,莫扎特从1772年一直干到1781年。他的任务是按照大主教的要求创造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并协助排练和指挥乐队。这个职位每年的收入只有150弗罗林,根本不够自己生活。

  最让莫扎特受不了的是这个职位对于自己的创作和个人生活的限制,大主教也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自己。在这里,他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天才。他不得不创作大量作品,但大都是按照大主教的命令所创作的应时之作。一笔可怜的工资就限制了他的活动空间,使他无法创作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

  年轻的莫扎特不能忍受这种限制,他相信,他的财富储藏在自己的大脑中,而只有进入一个自由的市场上,他才能够从那些理解他的顾客那里兑现自己的这笔财富。于是,25岁那年,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作为音乐个体户,他找到了挥洒自己天才的新天地。后来他结婚了,又不断地生了六个孩子,但只活下来两个;他不断地搬家;尽管如此,他的生活水平却始终都算不错,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说相当奢华。

  有学者统计说,莫扎特在维也纳期间平均每年的收入在2000到3000弗罗林。这笔钱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一部歌剧的标准酬金是450弗罗林,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文考证说,这笔酬金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同期的4500美元,约合现在的31500美元。那么,莫扎特的年收入,放到现在,约为20万美元左右,跟美国总统的薪水相当。

  莫扎特的收入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偶然供职于宫廷的工资,而绝大多数是在音乐市场上自己挣来的,主要是在宫廷或贵族、富商家中举行音乐会收取的酬金,还有创作歌剧的酬金,教授学生创作音乐和弹奏钢琴的酬金。还有一项收入,是出版乐谱。那个时代没有唱片,人们只能靠购买乐谱自己演奏来欣赏音乐家的新作品。

  当然,跟官方职位的工资不同,从音乐市场上获得的收入比较容易波动。比如,从1783年2月22日到4月4日之间,他一口气举办了22场音乐会,收入当然不菲。他的钢琴被不停地从这家剧院搬到那个贵族家中。他已经能够住得起豪华的宅第了。他的老父亲来看望他时,看到儿子住在这么豪华的房子中,简直都不敢相信,仅这座房子的租金,就远远超出了当年大主教赏给他的工资。

  但有的时候,莫扎特的收入又会急剧下降,因为既然在市场上,就有风险,比如,音乐会可能会失败,自己创作的音乐可能因为不能讨好听众而卖不出好价钱。有的时候,整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也会间接地影响莫扎特的收入。比如说,1780年代后期,维也纳的经济受到土耳其战争的打击,贵族、富商们的收入下降,而且,很多人上了前线。音乐听众及其支付能力都在下降,莫扎特的收入自然减少。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战争造成物资供应紧张,维也纳又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结果,莫扎特的手头当然就比较拮据了。

  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莫扎特在信中不断地抱怨自己如何贫穷。然而,历史学家经过调查发现,即使是在他最贫穷的时候,每年的收入仍是随便一家维也纳医院的首席医生的3倍。而且,莫扎特仍然住在维也纳的富人区,他们家仍然有财力雇佣仆人。莫扎特有时手头较紧的另一个原因是,跟绝大多数文人一样,莫扎特不善于理财,甚至非常擅长破财。他喜欢华丽的服饰,这些需要耗费巨资。而且,据说,他有赌博的恶习。

  提到音乐家,尤其是在19世纪以后的音乐家,人们总是喜欢用贫穷、落泊、吃了上顿没下顿、怀才不遇之类的形容词,然而,最起码,莫扎特的例子是个突出的例外。事实上,谁会认为今天中国的音乐人是贫穷的呢?市场已经提供了非常多的赚钱的机会。

[ Last edited by 自由幻想 on 2003-11-20 at 23:15 ]
作者: 自由幻想    时间: 2003-11-20 22:47

毫无疑问,莫扎特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的音乐是上天赐给人类的奇迹。不过,天才到了凡间,也需要过日子,他也需要养活自己和自己的老婆、孩子
以后谁还想说小哥商业化了,就想想莫扎特。我看他如果活在现在肯定也是到处赶场开音乐会。

上次在电话里和claire谈到小哥与莫天才的相似之处。现在看了这篇文章后越发觉得两人相象。
第一点:两个人都很有音乐才华,都属于天才那一类。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这两个人做音乐是出于一种本能(只不过莫扎特觉醒得早点,齐秦晚点)。他们的成功百分之七十以上靠的是天赋,只需要花百分之三十的努力就够了。
第二点:上帝创造人类也很公平,虽然给了他们异于常人的天赋,但是也留给他们许多的缺点,这样他们才更能被凡人认同,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仙。
莫扎特不善于理财,甚至非常擅长破财。齐秦也好不到哪去,只不过两个人破财的方式不同罢了。

[ Last edited by 自由幻想 on 2003-11-20 at 22:59 ]
作者: 自由幻想    时间: 2003-11-20 23:11     标题: 下面是其他人对此文讨论的节选

其实从看别人的讨论中,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一些美学观。

1 随着贵族的解体,赚钱最多的音乐形式不得不平民化、大众化,这又影响了音乐作品的学术质量。大众未必有贵族、专家的鉴赏力,粗制滥造的作品可能由于偶然的、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因素而赚大钱,相反,高水平的音乐却可能在竞争中失败。
这取决于是否应当把音乐作品仅仅看作是商品呢,还是看作学术、艺术作品。
高质量的音乐最大的报偿可能是流芳百世,而在贵族时代,贵族是市场的主导,贵族们基本可以判断音乐的质量水平。随着平民化,从巴赫、到莫扎特,到流行乐,主导市场的音乐作品的技术质量的确在下降---从创作技巧难度看的确如此。


2 爱因斯坦与几个人单处时是个天才,但和一千个人群体相处就显得是个蠢材。人的理性和智慧,只有独处时才能发挥到最高。浪漫主义是提倡群众集会的,而反浪漫主义是反对大规模群众集会的(认为有多数暴政的危险)。

正象音乐理论家申克所说的,一万个人在一起,只好看赛马、赌博。当然我看还有蹦迪。人聚多的时候,不是一个天才可以提高大家的智慧,而是天才的智商也会被大众拉下马。爱因斯坦和一帮农夫在一起的时候,多数情况不是爱因斯坦给农夫讲相对论,而是农夫们在嘲笑、教训爱因斯坦------前者双方都会觉得无趣,而后者至少有一方觉得有趣。

往往最好的艺术一开始是为权贵阶层服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马斯洛说有一种最高的精神状态即自我实现的状态。而权贵阶层的生活和精神处在这种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就是:这种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安全、爱、尊重、归属等的需要基本都已满足。这之后诞生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就较为自然。

所谓“自我实现”,按马斯洛的说法,就是,一个诗人必须作诗,一个画家必须画画,否则他的精神不得安宁。当然,这时他们创作,就不是为了基本的需求,而是在达到较高的需求方面努力,一句话,为了内心的精神充实和安宁。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可能为钱、安全或尊重的需求而创作;一个爱情婚姻不满足的人,可能会为博取芳心而创作,这都不是自我实现阶段的创作。

我认为,西方音乐家里,达到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的,巴赫算是一位。文学家里,歌德算是一位。马斯洛的案例中,晚年的贝多芬也算一位(但马斯洛指出贝多芬仍有缺陷)。他们算是达到“自我实现”阶段的。在马斯洛的案例中,爱因斯坦算是自我实现人格的典范。

但马斯洛的理论也受到批评,有人认为他的理论只不过是反映了他自己(或他类似群体)的价值观。


3 一位音乐家为钱而创作,未必不成,因为他仍可运用纯熟的技术,保持自己的曲目架构等等,仍可以向极限挑战,作一些小修改大概就可以了(巴赫,陀斯妥耶夫斯基,拉菲尔都有很多为钱而作的作品,虽然有小伤但确实很出色)。但是为大众创作,却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在每个维度上,他都不可能保存自己,更不要提挑战什么高峰了。久尔久之,连对自己创作的低级作品的厌恶之情都会慢慢消失--从生理角度看肯定会这样,他会接受这些语言方式,构图方式,音乐结构,一切的一切,思考方式。他不再能超出大众这个群体,不再认为自己作的东西是媚众的,“众”已经包围了他,对他而言“媚众”的“众”从整个社会的一个群体变成这个群体的下层,他不再能脱离这个群体,于是,他也就不再能看见星空了


4 艺术家最理想的生活来源似乎是被人供养,尤其是被情人之类供养,那是一种比较有尊严的豢养方式。但我们换个视角看问题,就会发现,这也是另外一种类型的购买,不过是被一个大客户以长期订单的方式买断了而已。
    市场确实可能淹没天才,淹没的方式是我们所谓“媚俗”。但什么是媚俗?我认为这是一种审美观的让渡,媚俗就是迎合他人的审美观,目的是为了获得市场回报。会因为媚俗而被彻底俗化的艺术家,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惜,他们是成功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本来是钱,他们得到了钱,求仁得仁,有什么失败可言?至于他们的审美观被“扼杀”之类,显然是用你的价值观去套别人。这位仁兄目的是钱,他扼杀了一种旧的审美观,得到了一种新的审美观,新的审美观有助于他捞更多的钱,这个转型当然也是成功的。
    而如果一个艺术家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审美观,我可以肯定他不会被市场毁掉。他当然需要生活,这就需要钱,但他一定能在钱和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对自己最合适的平衡。如果出卖一部分作品的成本比较低,他可以选择出卖部分作品(包括上面说的大客户买断);如果这个成本太高(不管是什么原因),他可以用一部分时间从事与艺术无关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没有人欠艺术家任何东西,艺术家也不欠别人任何东西。认为市场扼杀艺术家的人其实都在一个逻辑怪圈里面。一方面他认为艺术家欠他的,应该把全部时间都用于生产符合他的审美观的作品;另一方面他认为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欠艺术家的,这些人应该把艺术家养起来,以便其实现上述使命。看看,这是什么逻辑。所以,我的回答是,你要是有本事,你就去把艺术家们养起来,让他们按照你的价值观去创造辉煌的艺术,你要是没这能耐,就歇着吧,别说三道四。
作者: 自由幻想    时间: 2003-11-20 23:33

爱因斯坦和一帮农夫在一起的时候,多数情况不是爱因斯坦给农夫讲相对论,而是农夫们在嘲笑、教训爱因斯坦------前者双方都会觉得无趣,而后者至少有一方觉得有趣。
当我跟同龄朋友谈论齐秦时,就跟爱因斯坦和一帮农夫在一起时的样子差不多。还不如和他们讨论最近哪部电影好看,F4怎么怎么的,有哪些好看的动漫。总之跟这样的朋友在一起时,就少谈正经的观点为妙,你越艺术别人越笑话你。情愿在他们面前做个傻子,也不想和他们聊人性和艺术。

[ Last edited by 自由幻想 on 2003-11-20 at 23:34 ]
作者: 自由幻想    时间: 2003-11-20 23:43

没有人欠艺术家任何东西,艺术家也不欠别人任何东西。认为市场扼杀艺术家的人其实都在一个逻辑怪圈里面。一方面他认为艺术家欠他的,应该把全部时间都用于生产符合他的审美观的作品;另一方面他认为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欠艺术家的,这些人应该把艺术家养起来,以便其实现上述使命。看看,这是什么逻辑。所以,我的回答是,你要是有本事,你就去把艺术家们养起来,让他们按照你的价值观去创造辉煌的艺术,你要是没这能耐,就歇着吧,别说三道四。
哈哈,我们这里有许多人有这种倾向哦:))嘻嘻
我对他们的回答也是:你要是有本事,你就去把小哥养起来,让他按照你的价值观去创造辉煌的音乐,你要是没这能耐,就歇着吧,别说三道四。HOHO,DO YOU UNDERSTAND?
作者: qu-jane    时间: 2003-11-21 09:41

有才华,还要有发挥的场地。没人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商业活动再正常不过了。怕就怕没有——那说明你失去了市场。
作者: Coffeechyichin    时间: 2003-11-21 10:04     标题: 请允许我抱一抱两位美女

如果齐秦没有音乐演出市场,估计就成黄安那号人了,用一张媚俗的老脸和所谓的幽默去做倒胃的娱乐主持人了。如果齐秦真有这一天,那是所有喜欢齐秦人的悲哀。
建议歌迷会的朋友多多鼓励自己的朋友去买齐秦的呼唤,真的不错啊,特别对于三十多岁的人来说,专辑中特有的温情和感性真的可以让人好好享受和感动一阵子。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其实说的就是齐秦  哈哈
作者: claire    时间: 2003-11-21 11:20

没有人欠艺术家任何东西,艺术家也不欠别人任何东西。认为市场扼杀艺术家的人其实都在一个逻辑怪圈里面。一方面他认为艺术家欠他的,应该把全部时间都用于生产符合他的审美观的作品;另一方面他认为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欠艺术家的,这些人应该把艺术家养起来,以便其实现上述使命。看看,这是什么逻辑。所以,我的回答是,你要是有本事,你就去把艺术家们养起来,让他们按照你的价值观去创造辉煌的艺术,你要是没这能耐,就歇着吧,别说三道四。


这段话确实特别有道理。也确实许多歌迷的心态就是这样,而且爱得越深还越容易误入这个歧途




欢迎光临 齐秦歌友会--中华齐秦歌迷俱乐部 (http://bbs.chyichin.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