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问题富豪“淘金术”曝光 [打印本页]

作者: xhryqf    时间: 2003-10-21 00:11     标题: 问题富豪“淘金术”曝光

圈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泛起的房地产泡沫令中国经济“感冒发烧”,造成的苦痛已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接下来的治理整顿尽管让这头脱缰的野马作出了短暂的驯服状态,但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狂放不羁的烈性。一有机会,它就会变得肆无忌惮起来。当历史进入到21世纪的时候,随着城市新区的纷纷出现,财大气粗的富商巨贾觊觎新区地皮,想方设法“画地为牢”,以图升值,攫取更大的利润,因而掀起了又一轮圈地运动。


从2001年开始,以五羊城广州地产大鳄为代表的房地产商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圈地”,被称为广东房地产开发历史上的第三次升级式“圈地”运动。表现最为突出的要数广州华南板块。某房地产公司在番禺圈地1000余亩兴建商品房,另一家集团在华南板块圈地4000亩打造某新城,更多的企业在番禺、南沙圈地,动辄三四千亩,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开发商大盘的规模型开发,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郊外大盘凭借好的环境,更激发了市民的购买欲。但有专家指出,开发商圈定大盘更主要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土地储备。在广州房地产可开发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土地储备将成为开发商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少开发商都不惜血本圈占土地。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问题富豪不管最后是因为什么问题“东窗事发”,相当一部分都存在“涉嫌非法圈占土地”的问题。比如说几年前的“远华大案”,涉案土地多达200多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开发用地110万平方米,工业及码头用地16万平方米,其他用地100余万平方米。除了两幢标志性建筑,远华的地产密布厦门的黄金地段;而近日在香港廉政公署发起的“峨眉”行动中落马的几名“地产大王”更是如此。其中,曾以12亿身价排名2000年香港50大上市富豪第34名的钱永伟,从事的业务就是房地产,手中掌握数百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这些大片大片的土地,几年功夫就能给富豪们带来巨额的利润。


骗贷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价格双轨制的消亡,原先靠批文吃价格差的一夜暴富的投机买卖一去不复返,于是问题富豪们把目光转向了银行。他们以100万元买一块地,然后买通估计中介公司将其价值高估至200万元,再抵押给银行换取贷款;接下来,以这200万元的银行资金再购入同值的土地,重复以上步骤赚取400万元的贷款,依此类推,手头资金由400万、800万、1600万不停地递升增值。这是一种滚雪球的贷款游戏,以这种游戏积累财富,速度是惊人的。“问题富豪”们玩弄此术,轻车熟道,易如反掌。还有些人根本没钱,但可以通过各种关系将要收购的国有资产作为事先合约抵押给银行,然后由银行给出现金流转给被收购企业的所有者,而收购者本人一分不出。他们不承担任何风险,一夜之间摇身一变就成为身价高贵的富豪。这种做法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仅没有用个人的资本参与市场和协议收购的竞标,而是用银行的钱来购买国有资产,然后变成自己的。


在1992年至1993年上半年的全国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中,各种要素资产的价格由于投机目的而异乎寻常地暴涨。据报载,当时仅海南一地,在炒地皮中赚了1000万元的就有1000人。也就是说,仅这1000人就赚了最少100亿元。这1000人中的所谓“经营奇才”、“平民倒爷”大概会有些,但不会太多,并且绝对也和“用钱铺路”分不开,其他绝大多数都是有各种权力背景的人物。他们用来炒地皮的巨额资金,基本上都不是自己的钱。而各种各样的房地产公司,也很少不是靠银行贷款起家的。据资料显示,全国商品房投资1992年比1991年翻了一番,投资额的三分之一是银行贷款。因此,同样是国有银行的资金创造了这样一批百万富翁,他们有的一夜间便可以赚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而在房地产热的泡沫破灭时,数千万平方米的空置房屋所套住的资金,绝大多数是银行贷款,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上市


所谓借壳上市,又称“后门上市”或“逆向收购”,指的是一家没有上市的企业通过一个并购交易把自己的业务或资产并入到一家已经上市的企业中,同时成为那家上市企业的股东(往往是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进而主导上市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买壳只是一条融资渠道,它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人问你从哪里来”。在壳资源严重稀缺的年代,能借到壳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几乎所有的问题富豪都有借壳上市的“辉煌业绩”,一元现金上市后就能变成数元股票,瘦子立马变成胖子。这些富豪在形成一定规模的财富之后,往往借助多个融资渠道,形成复杂的企业家族,这种企业家族往往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以及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这种跨领域的多元化集团运作,增大了公众、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的监管难度,也使得内部的种种经营问题容易被隐藏和拖延。一旦问题爆发,就可能通过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扩散到不同的领域,进而可能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


2000年11月,《福布斯》杂志公布了当年“中国大陆50名首富名单”,吴志剑以1.15亿美元的身价位列第26名。根据《福布斯》的数据,吴志剑的主要资产来自其拥有的一家在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ITN)的股权。但此后不久,“福布斯富豪”吴志剑却突然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一如“人间蒸发”。在此前一年,即从1999年8月24日起,美国证券交易所就已经宣布暂停ITN的股票交易,原因是“公司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披露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2000年9月18日,也正是在《福布斯》“中国首富”的评选过程中,ITN被美国证券交易所宣布摘牌。ITN的公司全称为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Group Inc.(公司简称ITN),中文名称为美国联合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是吴志剑于1998年1月在美国以个人名义成立的一家公司。ITN成立的惟一目的,是通过并购一家在美国OTCBB(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DWSC实现借壳上市。ITN在美国并无任何实际的经营活动,其惟一的资产和主要的卖点,就是拥有在中国大陆的深圳金政华运输实业有限公司。凭借这家上市公司,吴志剑的身价暴涨。


富豪们利用上市为自己圈得多少钱呢?周正毅一“出事”,首先导致周拥有的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上海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商贸控股有限公司股价暴跌。一天之内,两家公司市值“缩水”3.6亿港币。几天后,周正毅旗下的“农凯系”风波波及的沪深两市三家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大盈股份、海鸟发展,一周股价急剧下挫,流通市值一星期缩水超过16亿元。一周内就蒸发16亿,周正毅能有几个16亿呢?现在出事的一些金融大案大多是用银行的贷款收购上市公司,然后再把上市公司作为抵押来贷款,这完全是一种互为前提的空手道行为。


偷税


一位经济学家这样说:中国富人缺乏的不是钱,而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回归品质。在一向处事保守的英国,甚至连女王的税单也都成为报纸公开报道的内容。但我们却很少知道中国的富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无愧于社会。广州市地方税务局的一项信息表明,一家知名私营海鲜酒楼的老板缴税254万元,成为广州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冠军”。有意思的是,当地一名税官认为,这位“冠军”并非公认的广州首富。


曾经红极一时,号称“亿万富姐”的中国著名影星刘晓庆在2002年因涉嫌偷税被依法逮捕。由此,富豪纳税问题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些富豪创办公司,实际上也是逃避个人所得税的一个方法。比如刘晓庆,将自己的演出等劳务收入汇到公司的账户里,作为营业收入而非个人收入,这样就首先免交了个人所得税;由于营业税的税率低于个人所得税,这样间接地少缴了一部分税。而公司又会通过不列或少列营业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营业税;同时,多列支出,减少公司利润,少交所得税。其实,富豪们办公司逃税主要是逃营业税。营业税减少,相关的城建维护税、教育附加费等也就一起减少了。而通过“代扣代缴”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公司老板大部分都通过一些非常手段避掉了;避不掉的部分一般也不会偷逃掉,因为通常税额不大,而且极易被发现。


2002年9月24日,香港耀科国际(0143.HK)大幅下挫13%,以0.247港元创年内最低位,导火索源于公司董事会前主席施争辉倒卖三星水货手机泛滥,偷税超亿终成阶下囚。在短短三年内,施争辉通过广州佛山市新领域通信设备和天赋通信设备两家公司销售手机,隐瞒3.04亿销售收入,偷逃税款高过1.04亿。检查发现,在1999年至2001年期间,施争辉以收购、出资、合资等形式,操纵了广东佛山新领域、天赋两家公司,并通过新领域、天赋委托其他进出口公司进口手机,在销售手机时向不需要发票的顾客开出印有“新领域”、“天赋”字样的非法收款凭证,这部分收入却没有申报纳税。为逃避税务部门的检查,这两家在佛山注册的公司设立了一套完整的账外账来核算公司的总体销售情况,而且整套账簿凭证都不存放在公司。这两家公司在广州某住宅小区租用一套住宅作为办公室,由施争辉的心腹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遥控指挥涉案公司,实际上控制了涉案公司的财务决策权、货物供应及资金调拨,成为整个偷税网络的总指挥部。随后,施争辉以私人名义开个人存款账户,将各地巨额手机款汇入这些账户。


刘晓庆、施争辉二人只是富豪偷税冰山之一角,问题富豪们下一步可能遇到的就是偷税的官司。


圈地+骗贷+上市+偷税


杨斌从不被人知到尽人皆知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坐上中国富豪宝座到落马也用了一年的时间。人们之所以将杨斌列为2002年经济罪案的第一号,不仅仅是因为他所具有的“中国第二富豪”的显赫身价,还因为这位荷兰籍华人甚至“官至朝鲜新义州特首”。面对杨斌速富的神话,人们一再质疑的问题是——杨斌征用土地是否获得过正式批准?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关方面明确答复。可以想像,杨斌既然能够运用空手套白狼的手段获取土地,自然也能够运用同样的手段搞来巨额资金,支撑自己的财富神话。杨斌曾经在风云得意时向前来采访的记者炫耀:“辽宁省和沈阳市各大银行,对于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所以我们的融资也很容易。”有消息透露,杨斌获得的银行贷款大约在4.3亿元人民币以上。杨斌更重要的资金来源是股市。他在百慕大注册了欧亚农业控股有限公司,装进荷兰村的农业项目及国内6大农业基地,以“欧亚农业”在香港主板上市,先后筹资接近7亿港元。


海外一位专家在对数位中国问题富豪剖析后发现这样一条扑朔迷离的财富链:圈地+骗贷+上市+偷税。这几乎是所有问题富豪们惯用的发财手段。而中国富豪榜上近一半的富翁涉足地产!不少人凭借最初购得的一小块地皮虚报评估,然后以掺了水分、翻了一番的价格骗取银行抵押贷款,再利用抵押贷款吹大地产泡沫,壮己声威,收购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圈钱,或者通过不同关联公司之间的交叉担保骗取贷款,从银行抽走大量资金进行资本运作,以钱生钱,再后来就是想方设法偷逃税款。如此周而复始,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几年时间内就能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经济学家们分析,自1992年以来,我国以地产起家暴富的企业主,其操作流程大体如下:构画圈地蓝图→落实土地批租方→最低首付资金→拿到可套取银行贷款的土地批文→以承建单位资金铺垫→搞定银行获得抵押贷款→基本完成收益周期。在这个神秘的暴富链条上,套取土地批文和搞定银行贷款是最为关键的两步棋,他们用金钱和美酒(当然还有女色)攻关夺隘,打通金融层层关节,套取巨额贷款,大炒地皮,或进行房地产开发,从中牟取暴利。


他们先抓住两种类型的官:一种是地方上握有“资源绝对支配权”的“父母官”,一种是口袋里装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金钱的“银行官”。然后,在“市场——资源——金钱”三者之间进行“资本运作”。譬如,那个原温州市副市长、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杨秀珠在任副市长期间将价值超过人民币亿元的地皮,5000多万元就批了出去。有关富豪仅此一项,财富就增值5000万元。


有人推测,在中国,一个私营企业主若想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获取数亿元的贷款,他所支付的交易成本不会低于3%的小费。这就是“问题富豪”和“问题官员”之间可能的权钱交易。




欢迎光临 齐秦歌友会--中华齐秦歌迷俱乐部 (http://bbs.chyichin.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